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聚焦】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备考策略(两文)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备考策略:

回归课本 合理迁移 夯实基础 细心审题

从近几年看,高考小说命题的重心在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涉及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等,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目的是“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本文通过对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题卞之琳《石门阵》及往年高考卷所出现的小说阅读题型进行梳理,从如下方面提出了高三小说阅读备考策略:回归课本,合理迁移,夯实基础,细心审题。

2021年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II题型从模拟考到高考,较为固定两道选择,一道涉及文章内容的理解,一道涉及手法的赏析;两道简答题,主要考査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标题、主旨以及文本、语言特征。由此猜想,2022年大概基本会按近几年的方式命制,简答题在情节上命制,如文章的材料组织、视角、线索、某情节作用等概率较高;文章的标题、物象含义和作用,岀现的概率较高。特别注意的是,对文本特征和语言风格等的考核是一直在复习中被忽略而多次考査的重点,如2021年新高考II卷,2020年全国Ⅲ卷,2019年全国Ⅰ卷均考核了文本特征;2018年全国Ⅱ卷和2017年全国Ⅲ卷均考查了语言风格,希望引起考生注意。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变化:

1. 考查内容选材上,以中国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上,中长篇小说节选与短篇小说并重。人物选择上,主人公大多平凡而典型,他们身上具有夺目的闪光点。主题上,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多展现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变征程中表现出的高贵品质。选取中国现代名家或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进行命制,重点关注散文体裁和小说中的红色经典作品。如茹志鹃的作品集。

2. 选文字数与分值上: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年选文的字数都在1600字左右,2019年1600—1800字,2020年新高考Ⅰ卷有1675字,2020年新高考Ⅱ卷有1787字,选文字数逐年增加,说明高考考查阅读量在加大。自2020年新高考Ⅰ卷题型改为两道单选题、两道简答题,分值为16分后,2021年沿袭了这个分值。

3. 多文本阅读出现,丰富解读视角。继2019年全国Ⅰ卷第8题,结合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名句,设置“中国的脊梁”情境,即设问情境化后,又出现多文本阅读,如2021年新高考II卷《放猖》(废名)。情境化与多文本相结合的题目成为了一个出题热点。如2021年广州三模《幺姨的灿烂年华》(贺捷生):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

4. 注重思維能力考查。2021年新高考I卷选取小说《石门阵》(卞之琳):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考生理解能力不同,思维能力不同,阅读感受就不同,作答此题的情况也会不同。

5. 考查的基础知识类型更丰富。防猜题押题倾向明显,如小说命题回避“套路化”设计,避开考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性格”,考查考生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如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因文设题,强化对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而不再过多强调答题模式。

6. 打通教材与高考文本的脉络。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7题B,在考查人物描写手法时,就直接考查了教材篇目——《祝福》是如何描写祥林嫂的神态的。今年卞之琳《石门阵》考查反复手法,也直接考查了教材篇目——《牲畜林》出现六次反复的写作效果。

针对以上高考命题的走向,我们一起来探究高三备考的策略。

一、回归“课本”,实现知识的迁移

1. 课本足迹:202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选取了苏联作家帕尔斯托夫斯基的小说《雪》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折射家国情怀,呼唤和平安宁的生活,紧扣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从题目设置来看,涉及人物形象和作品语言结构等,所有考查点都能够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点,有效地考查了考生阅读能力的迁移,使得考查具有信度和效度。

下面我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谈谈高三语文复习回归教材知识点的策略。

王木匠讲石门阵,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有什么效果?(4分)(2021年新高考Ⅰ卷)

小说写一名叫王生枝的木匠,在村民面前讲鬼子扫荡的故事,多次写到日本兵“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的恐慌及丑恶的嘴脸,使得读者觉得嚣张的敌人一步步落入了我们的圈套,吸引读者 ,他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让内容更真实,故事更有感染力 。残酷、艰苦的抗战,在王木匠嘴里成了小品一样的故事,全然没有了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而是胜利后的喜悦和憧憬,这就渲染了小说独特的轻松的氛围,表现抗日游击队的机智和勇敢,表达了对共产党军队的信任和由衷的赞赏,小说中流露出的乐观情绪高涨而鲜明,小说在听众的交流中,延缓了叙事节奏 ,实现了小说的延宕效果。

“反复”这一知识点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第六单元就有出现。第六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小说结构。《牲畜林》就是属于这一种类型的典范。课文里出现总共6次“延迟”即“反复”。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朱阿举起猎枪准备射杀德国兵时多次被阻止,使得读者觉得希望不至于完全破灭,吸引读者 。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却选择了牲畜林为故事发生的环境,又让那些家畜一一地出现,这就 渲染了小说独特的轻松的氛围 ,为使这种轻松的氛围延续下去。这种手法使得文中出现的人越来越多,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村子里的人心与风貌,延迟次数越多,出现的村民越多,越使读者感受小说 内容更丰富生动 ,小说在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了小说的 延宕效果 。

2. 高考真题与课本对应知识点梳理:

课本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规范性。我们要把资料里的典型题在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思想解题方法,回归课本,实现知识迁移。

二、注重知识点的梳理,精研历年考题

1. 考前梳理必考知识点,积累文化知识

王木匠讲石门阵,多处 使用 反復手法 ,这种讲述有什么 效果 ?

要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梳理答题要点:反复与排比两者的不同;摇摆式与延缓节奏两者不同。

考生应区别几个概念:情节、细节、故事、主题、照应、渲染、反复、排比、摇摆、延缓。细节构成情节,情节组成了故事,故事提升了主题。照应是前后呼应,渲染是侧面表现事物,反复是不断的重复,而排比是并列排下来。这些,都是高三复习中要具体的事例来区别的,所有概念术语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情节写成了细节不得分,渲染写成了照应,反复写成了排比,延宕写成了摇摆式。这些都是考生平时复习知识盲区,备考应重视起来。

再来看今年的高考题: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2021年全国乙卷谈歌《秦琼卖马》)

要答好此题,还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秦琼卖马”指英雄遇到了困境。秦叔宝在办事的路上盘缠耗尽,无奈之下隐瞒姓名卖马给单雄信。单雄信得知真相后热情款待了秦叔宝,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知晓秦琼卖马的典故,再联系单雄信买下秦琼的马与杨成岳买下自己的瓷器,二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相同点来作答。

2. 精研细究高考题,审清题干要求,规范答题

今年考查的是小说情节的结构。对于小说情节的结构的考查,在2020年浙江卷(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中出现过: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 结构紧凑 ?(6分)(2020年浙江卷)

很多考生作答时,都在一处处罗列出“反复”在小说里出现的文字,题干“多处”的意思是不止一处二处三处,“多处”你答也答不完,所以考生不用具体答出哪一处,考生可以在原文找出“反复”的地方进行鉴赏,答案只要写“多处反复手法的共同的效果”就行了。“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才是小说多处反复的效果。这一点考前考生就应该有这样的答题意识。如:

小说中有 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2019年全国III卷《到梨花屯去》)

本文 多次 提到板凳,这是富有韵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2020年新高考II卷《大师》)

这些题也出现了“多处”“多次”等字眼,从答案来看,都不用一处处列举。因为在考场上时间和答题纸都是有限的。很多考生罗列完这几个点后,才发现答题位置不够,时间也不多了,慌慌张张的情况下,自己鉴赏到的几个点因为没有答题位置而没有写进来,太可惜了。而且往往这类考生都是答题谨慎的优秀学生,而这道题中平时只答条条框框的考生,意识到题目的要求,没有考查到他们的不擅长之处,答案很简洁,四句话四个要点都答齐了。可见,考前精研考题,把握答题要点,才是高考考场拿高分的法宝。

3. 审清题干要求,规范答题。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有全局意识,牢记三不离: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2021年新高考Ⅰ卷)

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首先要审好题:“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门”在小说里头总共有几个层面?这是考生要先回头梳理“门”相关的内容。

“门”是用砖头堵的 木门 ,这里的门是真实的门,即 砖头门 。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 。“向左看 石头门 ”,“向右看 石头门 ”等句中的“门”是经过故事加工了的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前一个“门”指 国门 ,后一个“门”指百姓自家的 家门 。此题为小说含义类题目,不少考生答成“门”在文中的作用。也有不少考生把砖头门和石门阵漏写了,原因出于没搞清两个层面:故事里的“门”和故事外的“门”。考生也把木门和家门混淆,家门是最后这一理想层面针对国门而提出来的。

另外,细心审好题。考生有效确定题目关键词,关注句中、句间的关系以及题目的补充信息。从语法入手,提取主干,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限定语;关注代词的指代对象,根据逻辑关系词分析复句间关系,确定答题的侧重点。

王木匠讲石门阵,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有什么效果?(4分)(2021年新高考Ⅰ卷)

我们来看题干要求是:“王木匠”讲述效果,而不是“作者”的讲述效果,是故事里套故事,所以回答时应从王木匠讲故事的内容角度分析,而考生误认为“作者在讲王木匠故事时”的反复手法的体现,就会答到小说第一段作者讲《三国演义》故事时用的反复手法,或者答到“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旨”。王木匠讲故事怎么会丰富王木匠这一人物形象呢?王木匠讲故事怎么会深化了主旨呢?作者选取王木匠的故事才是作者匠心独运让情节更曲折来体现主旨——当时人们对“夜不闭户”和平生活的向往的啊。只要考生在考场上多反问自己几句,就能避免出现离谱的答案,审题才是拿分的王道啊。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2021年新高考Ⅰ卷)

好多考生看成是“”的作用,所以细心审题是考场上必须要做到的。

高考小说阅读备考——快速读懂小说文本巧借叙事安排,读懂答好题目
从近几年的高考小说文本来看,高考所选的小说不再是叙事规矩的小说了,考生也不再像以往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去读懂小说了,近些年,高考试题所选的小说都是在叙事特点有着明显风格的,故高考小说题要答得好,读懂小说是前提,读懂小说的前提却是清晰其小说的叙事特点,如何快速读懂近些年的小说文本,以下,我们举例说之。
一、用“故事里的人讲故事”快速解题
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小说《石门阵》的叙事方式一看就不寻常,小说开头先声夺人,以《三国》孔明摆下了八阵图故事引入,接着告诉考生,这是一场现场讲故事,通过现实场景布控,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考生带进一个大故事之中,换句话说,这篇小说讲的是王木匠为村民们讲故事,进而,小说的叙事安排又从王木匠讲故事中剥出一个小故事,小故事讲的是一次抗击日本鬼子的胜利战斗。
当然,如果我们考生个人积累比较丰富的话,应该知道:“大故事套小故事”是一种“叙事安排”,也是小说的谋篇布局一种艺术手法。大故事套小故事,又叫分层叙事,通俗地说,就是小说文本内讲故事的人再借他人(小说人物)之口讲述另一个故事。采用分层叙事,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主题表现、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等。具体到本篇小说,“大故事”就是王木匠讲的“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小故事”是借胡老三的口说出的“农民救国击退日本鬼子”的故事,還有王木匠接过胡老三的话讲到的日本鬼子扫荡“苏家峪、洪子店木门被烧”的故事。大故事取材小故事,小故事是大故事的真实创作背景。有了小故事,王木匠讲故事的现场听众才有存在的现实可能,小说的前后情节才能勾连一体。
如果我们考生清晰了文本的叙事安排,就很快读懂小说,很快理解到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抗战时期一山村木匠给村民们讲述石门阵的故事,表现我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勇气与智慧,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读懂小说后,解答起题目也就不难了,下面我们以本题的选择题加以分析: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 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分析:A项判断点在“说明王木匠手巧”和“埋下伏笔”,后文几乎以小故事结尾,再也没有提到王木匠的手巧,故可以判断为错误项;C项判断点在“均确有其人”,我们如清晰这是“故事里的人讲故事”就明白,故事难以证明“确有其人”,故为错误项;D项的判断点在“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和“发出感叹”,文章结尾一段是凸显大故事的一段,也是凸显主题的一段,大故事里表达的是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也就是说不能做是因为战乱,故此项也是错误项,B项的判断点在“来自一点新闻”,我们知道文本的小故事是大故事的真实创作背景,故此项是准确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 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分析:A项判断点在“王木匠讲故事的形象”,这正是大故事要表现的,故可以判断为正确项;B项判断点在“突出不同面孔显著的特点”,这是大故事里的丰富呈现,和原文意思一致,故为正确项;C项的判断点在“读来令人如临其境”,这是大故事里主人公王木匠讲故事的高超技术的体现,故为正确项;D项的判断点在“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我们知道故事套故事只会让叙事更为丰富,不会变得复杂,也不会让主题多元,故此项是错误项。
二、从“因文设题,以材设题”倒推叙事安排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现行的高考题,命题者一直都在强化“因文设题”“以材设题”和教材的联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所设置的题目去倒推文本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去叙事。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小说《越野滑雪》(海明威)的两道问答题,先说问答题第8题:
例: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抓取关键信息进行倒推,文题的关键信息在“对话”,根据此信息对照文本,确实发现这篇小说的对话是比较丰富的,就此我们可以推测这文本的叙事安排会不会是对?当我们带上这个认识去阅读文章时候发现,文章主要是在乔治与尼克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交代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而对话的内容又是他们两人的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这种种特征均符合对话式小说,因此可以推测出此文本的叙事安排是以对话为主。对话中,尼克和乔治都是滑雪这项运动的爱好者,他们对彼此的滑雪技术也颇为欣赏,他们是对再次相约滑雪是有强烈愿望的。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人的相处是十分愉悦的,他们一再相约,说明他们有依依不舍。对话的内容再次表明,他们再次相约的可能性不大,他们的心情是不畅快的,故我们的答案可以表述为: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能够再次一起滑雪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又感觉到这一愿望可能无法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再看问答题的第9题:
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通过审题,我们清晰知道,这题的关键信息点是“冰山原则”,我们也可以抓取关键信息进行倒推,带着此关键信息去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再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也就是说,文本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冰山原则”,“冰山原则”的情节安排和效果在我们带着关键信息阅读文本的时候基本形成,故我们的答案可以表述为: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三、借“跨时空内聚焦”的安排答好问答题
2018年全国Ⅰ卷小说《赵一曼女士》(阿成),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写赵一曼女士的,但作者在开头并不直接写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讲自己与医院的平淡关系。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阿城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吧!实则不然,再往后读便会发现“我”因注意到赵一曼曾在这里住过院从而查阅资料,想了解赵一曼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读者。到这里为止,便会发现作者是“以我的口吻讲赵一曼的故事”。写到第五段的时候突然冒出这样的一句话“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与赵一曼并不是同一个时空的人,作者是跨越时空讲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也就是说一个故事里,时空是有交错的,这时候,我们就要敏感地捕捉到这叙事安排是有其特别之处的。根据叙事安排的积累,我们应很快定位于历史与现实交织,或者表述为“跨时空的内聚焦”。
根据我们的积累,“跨时空的内聚焦”叙事方式使得小说的人物立体可感,因为这种叙事方式能让小说主人公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中闪光。于是我们是可以这样解答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的含意,确认其中的关键词“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要找出准确的答案,就得跨时空去了解,那个年代的文人气息的特点是什么?都有一股忧郁的气质和对外界事物惆怅。而那时候的军人之冷峻是什么,无非是面对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服等等,通过跨时空的认知,我们很快可以捕捉到文本的信息,通过整合我们可以将答案表述为: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命题者在选文的时候都能这么别具匠心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的小说,按照“因文设题,因才设题”的原则,肯定会在这点设置题目,果不其然,试题的第6题就出现了: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例如,通过跨时空聚焦,我们发现主人公是能经得起历史的洗刷的,运用这样的叙事安排可以让小说人物立体与客观。又例如,如果沒有运用跨时空聚焦,小说人物的形象难以体现现代意义,小说的主题也难以生出现代意义。再例如,通过跨时空的聚焦叙事,可以让小说更为真实等等,清晰这些后,再围绕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整理作答,答案可以这样表述: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石门阵》题目精准解析及备考启示
​冯铧尹 高考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考点教学途径
高考:全国卷语文在2019年可能有这些新变化
教你高考语文如何突破140分:现代文阅读技巧篇
高考小说“非常规”问题为何成失分重灾区?因为你不知道这条答题策略
刷题能提高语文成绩吗?高考阅卷者的回答惊醒千万老师家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