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叙事如何做到清晰完整

叙事如何做到清晰完整
一、名师说法
 记叙文怎样叙事清晰完整
学习写记叙文,对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学习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基本训练。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依然是记叙和议论两个重心,,如不先学好记叙文,议论文也难于学好。写好记叙文,首先要做到叙事清晰完整,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够有成功的记叙文。
技法指津
一、明确叙事清晰完整的内涵
1、要素明确,交代清楚。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读懂你写了一件什么事。交代六要素不应该是呆的,像填写履历表那样,而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不直接交代天要亮了,而以“鸡喔喔叫了起来的描写代替;不直接较大傍晚时分,而以“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代替。 
2经过具体,重点突出。在记叙文要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条理清晰,次序合理。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选择恰当的记叙顺序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有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还有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中学课本里就有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都是运用倒叙写就的。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前后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三、安排一个恰当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②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③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④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伟大的悲剧》一文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其语言标志是:1912116日这一天→118日→217日夜里1点钟→32日→一天中午→321日→329日。
⑤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如《生命生命》一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没有耐心地拍打→内疚地观察→由衷地敬佩。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名家美文
三件红毛衣
林凤谦
     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寻思着给她寄一件生日礼物。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拉扯我们姐弟三人,吃尽了苦头,如今我们长大成人,却一个个远离了她。母亲说,我们是她放飞的鸽子,她愿意看我们飞得又高又远。然而,母亲生日时,我们却也不能在她身边。我决心为母亲买一件称心的礼物。 
在衣物柜台,一团火红映入眼帘,挂在衣架上,如一团漂亮的火焰。
记忆之门忽然被打开了——那是一件漂亮的红毛衣。
那个冬天格外的冷,寒风刮在脸上刀割一般生疼。我和姐姐穿着单薄的衣服从学校回来,双手冻得麻木了。母亲搂住我们,心疼极了,摸着我们的头,母亲半晌无语,随后,她打开衣柜,取出一个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层层包裹,里面是一件火样的红毛衣。我们都知道,那是母亲惟一的嫁妆,母亲从未舍得穿过的。那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那件毛衣,化作了长长的红绒线。那一夜,煤油灯暗暗的,母亲眼中却始终闪着亮光。 
    几天后,红红的绒线在母亲粗糙的手中,化成了三件火红的毛衣,仿佛跳跃的火焰,温暖了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就在那个冬季,因为寒冷与劳累,母亲落下了病根,以后每个寒冷的日子病痛都与母亲形影不离。 
关上回忆的闸门,我买下了那件红毛衣,连同最深沉的祝福,一并寄给远方的母亲。几天后,父亲在电话中告诉我,母亲生日那天,一下子收到我们姐弟三人的三件毛衣,一样的火红火红,母亲流泪了。她说,真划得来,当年拆了一件,如今换回三件……。
【点评】
按照正常的写作顺序,作者应依次写小时候家庭贫困、母亲寒夜拆毛衣结毛衣、母亲落下病根、“我们姐弟”长大了、母亲生日我买毛衣作礼物、姐姐和弟弟也买毛衣作礼物。然而作者“倒叙”进行叙事:为母亲生日购礼物、看见红毛衣想起小时候母亲拆毛衣结毛衣的往事、我买下红毛衣作礼物、姐姐和弟弟也买了红毛衣作礼物——将最重要的购买母亲生日礼物的场面放在开头部分。显然,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感染力,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满分作文】
 
无言处最是动人
他嘬了最后一口烟,长长地抒了口气,刺鼻的烟味混杂着胸中的郁气从肺管中喷涌而出,
向空气中逃散开去。大脚狠狠碾灭了烟头,他翻身跨上那辆老式的二八杠自行车,用力一蹬。
剧团到家的路不算短,他可以好好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最近一个星期,几乎每天排练结束时都是这样的状态。他知道《茶馆》这个戏是经典中的经典,也知道王利发这个人物分量有多重,所以人物的每一句台词他都细细琢磨了。台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他都去请教了团里的老演员,废寝忘食地跟他们一起精心设计、反复锤炼。这样的下苦功夫,出来的台词效果应该是非常精彩的啊,导演怎么就不满意呢。他想不通,简直是一团乱麻,
只有导演那拧巴的眉头和没完没了的烟圈在他脑海中一遍遍闪现,挥之不去。
对了,还有那句“没有台词的部分才是这场戏的亮点”。王利发跟小孙女告别的那场戏,
王利发根本就没什么台词嘛!演员的嘴是拿来帮角色说话的,连台词都没有,叫我怎么演!有这一腔怨气作动力,脚下的车轮被他蹬得飞快,到家了。
远远就望见女儿倚在门口,穿着鲜红的小裙子,分外招人疼。可他今天实在没心思哄女儿,丢下自行车就径直往书房里去了。女儿怯怯地跟过来,拿乌黑的大眼睛望着他。都三岁了,话还是不太会说,想要什么东西就拿大眼珠子看着人,他对这个女儿既宠爱又有些无奈。妻跟过来:“她想买隔壁超市的糖想了一天了,我说等爸爸回来。你带她去一下吧。”他实在是累了:“你带她去吧,我累得很,不想动。”一直软糯糯的小手攀到自己的手上,狡猾地溜到了自己宽大的掌心。女儿红润润的小嘴不知什么时候撅了起来,圆溜溜的大眼睛一动不动盯着自己,那眸子里分明闪着狡黠的光。不知怎么他的心突然就柔软了,好想把全世界的糖果都捧到这个小丫头面前。他宠溺地捏着女儿软乎乎的小手,温柔又无奈地说了声“好”。
这只小狐狸啊,一个字都不用说就征服了他。然后他又不禁有点沮丧,如果自己在舞台上也有这般轻易打动人心的魅力,也就不会这么苦恼了。
可这魅力从何而来!他恍然大悟。如果女儿聒噪不已,自己大概连看她一眼的耐性都无。正是她的出奇的沉默,才引来了自己的注意,才有了“创作”的空间,将自己的眼神和情感默默传递。王利发那段没有台词的戏,不是情感不足,恰恰是与孙女生离死别的悲伤太深切太痛苦而无法言说,是剧作者精心设计的留白。这角色的无言之处,正是演员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用纯粹的表演、用眼神和表情发声的绝佳契机啊!
他拿起了剧本,翻到告别那场戏,思索起来……
一个月后,《茶馆》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报纸上刊登出来的剧评标题赫然写着“新王利发大放异彩,无言处最是动人”。

【点评】
本文是2016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文章通过“他”对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转变及演出成功,彰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无言处最是动人”,从而巧妙的切合了“有话则短”的题意。将道理融合在故事里,借故事表达自己的简洁,构思精巧独特。文章重点写“他”下班回家的发现和顿悟,展现其认识过程,而对如何排练、演出略而不写,只以“一个月后,《茶馆》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略作交代。文章注重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自横刀向天笑
我亲爱的小姨终究下岗了。
那条塔夫绸的红裙想要同西方古典小说里描绘的那样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此时却被她的哭泣淹没在某个角落。
这身战袍是小姨为庆祝正式到报社上班下血本买的,也是她记者生涯的开始,如今在她的一阵梨花带雨里不禁有些嘲讽的味道。
在小姨人生的前20年里,她一直是我所标榜的精神偶像。作为新时期独立女性的代表,小姨喜欢把鲁迅先生的精神担在自己肩上,嘴里喊着谭嗣同先生的“我自横刀向天笑”云云。作为名牌大学生,一进社会也少不了一腔热血在怀,可事情终究会有转折。
第一个月,如愿以偿地,小姨进了时政部跑新闻。风风火火地采访了几个重要人物,写的文章却迟迟难以见报,急的我们一家差点要集体去找主编理论,至少也给她戴上顶“有眼无珠”的大帽子。后来作为家里的代表,我偷偷地翻了翻小姨摊在书桌上的采访记录,随即心里跟主编大人道了个歉。明明是环保局局长的采访,小姨偏偏要提如何看待小区住户无证养狗的问题。明明面对的是水利部门负责人,小姨偏偏要提如何提高我区绿化水平的问题。细看她的笔记,我才知道,为求“创新”,她愣是翻遍了采访对象旧时的采访记录,对他们的采访,小姨都是选择绕开旧路走的战略。我心里一阵嬉笑,有这资质天赋应该去娱乐部啊,“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本事少说也能提出十几条独家。
也就是一个月以后吧,某天早晨小姨在餐桌上宣布,以后再也不用每天翻看时政版了,主编把她调到娱乐部了。我心里一惊,主编到底是有经验,真是佩服。任人唯贤的本领说不定真能帮我家塑造人才一位。于是,家里人又匆匆忙忙地进入新一轮等待,娱乐版,娱乐版,娱乐版!明明是娱乐,在我们家却成了满意度最低的版面。从时政版、经济版翻到娱乐版的那一瞬,全家低下头看文章的署名,天天翻来覆去地看,就是看不见小姨的名字。看看小姨忙进忙出,脸色阴冷,那条红色的塔夫绸裙映得她更加疲惫无神。其他人不敢多说什么,只好又遣我这员大将去探前线的情况。
再次看到小姨的素材笔记本,我心里便真真地为小姨感到难过,因为我知道这名天之骄子离下岗不远了。“请问您觉得当前的经济危机对横店产业链的构建有什么影响吗?”她拿这问题问了一个最近很红的一线女星,可以想见当时场面何其尴尬!她用红笔在上次“绕开旧路”的小词条后面加了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年轻人的创新意识永远是这么超前的样子。心疼,很心疼小姨的用力过猛。
小姨终究在家成了待业人员。那条塔夫绸的红裙,她几次三番想要送给我,我都没敢要。怕被那烈火灼了心智,一味地为打破平静而叽叽歪歪。虽然现在的我连她的衣角都拽不到,但至少我清楚最终在无声处能立住脚的,是能够把握个性和常理的声音,不会是她的所谓“无声处的惊雷”。
还是先收了刀,收了笑,等待岁月的沉淀,再个性发声也不迟。

【点评】
本文是2016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当大多数同学在大谈个性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本文却提出“最终在无声处能立住脚的,是能够把握个性和常理的声音”,将笔锋指向对不当个性的批判,言人人笔下之所无,立意独特,不同凡响。嘴里喊着谭嗣同先生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心里念着鲁迅的“于无声出听惊雷”,文章通过有个性的小姨的失败,传达正确把握个性和常理关系的主题,构思独特。文章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视角展现小姨的狂妄和失败,自然贴切,秦且可信。
 
二、猜题指导
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道单字型命题作文,通过阅读提示语可以体会出其中的思辨色彩,这就要求考生需要对“丢”的内涵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通过其表面含义,深入挖掘,展示其本质与规律。
文题中的三段内容,分别指出了“丢”的内容、“丢”的感受以及“丢”的结果,且都是从正反对比的角度引导考生思考“舍”与“得”的辩证关系,让考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中曾丢失过什么,是如何丢失的,丢失后的感觉如何,丢失后得到了什么,等等。可以说,写作的材料十分丰富,但我们需要注意在立意、选材时不可面面俱到,可以从最能表现主题的一两条素材入手,且要注意所选素材应该充满正能量,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注意,在对“丢”进行叙述或议论之后,我们还应该适当阐发对“得”的感悟,充分体现了“丢'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真正地照应了题意。
另外,对于表现这类思群色彩较浓的主题,考生的哲学思维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势,以时就可以来用托物高志成由事及理的写作手法,从感性的叙述中升华理性的思考,从而使说理部分既贴近实际,又能深化主旨。
【佳作展示】
人生,是一次一个人加一个行囊的旅行。有些人丢掉了囊中所有的东西,一路轻公,到头来却盆满钵满:有些人什么也不舍得丢掉,到最后貌似得到了很多,其实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形象地将人生比喻成旅行,又从两个方面辩证地论述了“丢与“不丢”所导致的两种结果,体现了作者镇密的哲理思辨思维。)丢与不丢,看似简单的选择,有时却决定着一生的命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谈不上安逸,甚至是凄苦的,却有它独一无二的韵致:有明月相伴、花木辉映的淡雅,亦有远离喧嚣、返璞归真的淡然。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毅然丢弃金钱、名利等身外之物,但他得到的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淡泊心境和逍遥山水的悠然自得。他丢了不少东西,却“丢”出了一个精彩的人生。
宫外硝烟弥漫,战火飞扬;宫内却歌舞升平,一派祥和。宫外哀声四起,宫内却是欢声一片。大殿之中,灯红酒绿,刘禅一手美酒,一手美人,再无心力管理蜀国。百姓受苦受难,他却享尽天下之乐。作为一代君主,面对着百姓和父辈的期望、国家和子民的苦难,他却丢不下这短暂的快乐和繁华假象,终致国破家灭、一无所有。因为丢不下享乐欲望,他丢弃了整个蜀国两代人的心血!
丢与不丢,决定着人的道路,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过渡段,由前文“丢”与“不丢”对个人的影响过渡到对国家兴衰的影响,过波自然,且具有明显的递进色彩。)
大清帝国守着一些封建礼教不肯丢, 放着先进文化科技不肯要,到头来只能落个一成不变、落后他人、任人宰割的下场。于是有了圆明园中的烧杀抢掠,有了各种各样的丧权辱国条约,有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屈辱近代史。什么都不丢不仅没让中国得到什么,反而使其失去了很多,很多。
反观日本这个令我带着恨意与敬意的国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他们一路丢弃,一路增添,一路发展。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全部丢掉,那些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尽量得到。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对日本的发展进行了概据, 且在概括中再次休现了的辩证统一关系)因而他们敢觊觎中国,因而我们受其欺凌。丢得对不对、该不该丢,都将决定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对于个人来说,丢掉那些累赘,就意味着精彩一生,对一个国家来说,丢掉哪些落后的东西,则意味着繁荣富强。
名师精评
作者采用夹叙夹议分的表达方式,通过四则事例架构全文,体现了严谨缜密的辩证思维。四则事例两两相对,分别从个人和国家的“丢”与“不丢”展开,配以深刻凝练的叙述,以及简省透彻的议论,让读者很容易便可在作者的理性思索中找到共鸣,体会到作者对人生感悟的深度和张力。
 
不懂得,为什么你们要结伴南行,丢我无依在家。难道喧闹的街市和人群,比得上家中融治的亲情,比得上故土真挚的呼唤?
每每看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我会为他们伤心,也为自己悲悯。我不是出自农村,而是来自小城镇里的一棵孤单的小草,却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境遇,这让我小小的自尊在城里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羡慕其他孩子出人校门时有父母前呼后拥的陪伴,向往草地上牵着父母大手自由奔跑的小身影。曾经想,我是那么渺小,渺小到连我的父母都弃我于人群之中。就像风筝断了线,我还驻足在原地,你们却不知飞往何处,留下小小的我黯然神伤。
三年的日子,我数着爷爷渐渐增多的银发,一步一挪地走到了初中生涯结束;我听着奶奶病痛缠身时无助的叹息,捱到了十五岁的尽头。(用词精准考究,一个“捱”极言父母不在身边时“我”生活的艰难,虽无一语抱怨,却将“我” 心中对父母的怨情展露无道。) 我毕竟年少,可是沧桑无情地涌上了他们的额头,留下年近的老人照顾孩子们的起居,这是不是过于残忍了呢?
爸爸妈,你们在我本该享受拥抱和关爱的花季丢弃了我我,犹如丢弃了一只小,任不需的无体。你们识,不是的。偶然间,我进人了爸的Q空间,那些寻常的“说说”,让我明白了一切。
你们三年来的辛酸史,我又何尝知道?拾摄好东凑西代昔的创业基金,你们踏上了南下的创业路,适应着不同地的风土人情,在外打拼一-年终于还清了借来的钱。
那一年,你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
当你们开始为自己的家庭拼搏时,奶奶的病痛又往你们肩上增添了不少的负担。爸爸,你只是安抚吸泣的奶奶:“儿子说什 么也要把您的病治好,您尽管放心,钱的事您不要担……可儿子不孝,不能陪伴在您的身边。”看到你信誓旦且而又自责懊悔地说下这些话,我潸然泪下。
毕业冲刺这段时间,我的情绪起伏不定,常无缘无故地冲弟弟发脾气。为此妈妈特意归家三周,帮助我平复考前紧张烦躁的情绪。直到考前那天,妈妈才因厂里有急事不得不离开了家,在我即将进人考场时还打来电话给我宽慰和鼓励。
难道这一切是一对父母抛弃家人的态度? 难道这一切是一对父母丢下亲情的行动?我们心自问。(两个反问句将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预示着“我”思想的转变,为下文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埋好了伏笔。)
今天,坐在这考场上,我终于明白,爸爸妈妈,你们丢下与亲人的团聚,扛起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你们无奈地丢下儿女,却为儿女撑起了一片灿烂的晴空。在你们爱的天空下,我们的羽翼逐渐丰满。你们虽然远离故土,但是心中何曾丢弃过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思念?
名师精评。
自我独白,情真意切。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独白的形式,将一个“城市留守儿童”对远在他乡的父母的情感尽情宣泄。文中大量问句和大段内心独白的运用,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我”内心情感的转变,也使文中父母在“丢”与“不丢”之间所做的取舍更为打动人心。
先抑后扬,卒章显志。作者以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细腻地表现了“我”对父母矛盾的情感,展示了“我”对父母由“恨”到“敬”的心路历程,结尾卒章显志,将自己所悟事理自然引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一)
初中生作文写事20讲
记叙文阅读训练
中考复习之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