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牧民族入主伊朗高原便开启农耕进程,是环境使然还是地缘影响?

说起活跃在伊朗高原数千年的波斯人及其创造的波斯文明,翻阅愈多史料记载,遍览诸多角度解读,愈发觉得历史本没有真相,有的只有共识。当一个解读论点被更多的人认可,那么这个观点就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历史的真相,毕竟在时空穿梭未实现之前,解读那些只存在浩渺史料中的“过往现实”,更多是站在这样或那样的角度、理论上去做的评判,但我们却无法保证现今的思想是否与历史发生的背景契合。不过好一点的是,对于伊朗高原这一地缘标签,其所代表的意义是存在一个共识的,那就是伊朗高原所代表的即是一个族群聚集区,又是具有相同语言、文化的文明区。

波斯帝国君主大流士一世的皇宫一角,波斯波利斯遗址诉说着2500年前波斯的辉煌

威廉退尔进行曲--Various Artists.mp32:28
来自维达说

与古典时期在东亚核心区经营的华夏文明非常相似,古波斯人在伊朗高原上的历史,依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成就了自身在种族、文化上的连续性和独立性。只是相比由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及诸多高大山脉合围的东亚核心区,由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合围的伊朗高原的板块面积要小很多罢了。

发源于南俄草原的古印欧人(即欧洲游牧民族)迁居示意图

居住在此的波斯人如果从种族渊源上来说,其实是可以追溯到南俄游牧民族驰骋中亚草原的公元前2000--3000年,那时匈奴、突厥等亚洲系游牧民族尚未兴起,覆盖大中亚草原的是雅利安人、斯基泰人、塞种人,当然这并不是说波斯人就一定是其后代,因为经过数千年的民族融合,波斯人更像是这些高加索游牧民族的分支后裔。当然这些分支中除了波斯人,还有如今困居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只不过后人因其依存的地缘板块的不同,被划分定义为不同民族了。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区,东西绵延8000多公里

当然这些源自南俄高加索的欧洲游牧民族之所以产生分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其迁居的地缘板块环境有关,相比南俄草原、哈萨克草原的自然环境,伊朗高原所在的维度显然更低,其带来的最大影响便是气候、降水、积温等自然要素的改变。其实我们不妨突破如今国境线的限制去看待欧亚大陆腹地这边土地,便会发现从东欧平原南部一直延伸到大兴安岭西侧都属于草原地带,用今天的名称来称呼的话,就是南俄草原、哈萨克草原、蒙古草原。在之前介绍中亚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时,提到过中亚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就是由南天山支脉的卡拉套山,如果扩大这条文明分界线的话,就是高加索山脉—里海—卡拉套山—天山主干山脉—巴里坤山—贺兰山—阴山山脉。

分布在伊朗高原山间谷地的农耕区

在这条文明分界线以北诞生的是“马背上”的游牧文明,而以南则是耕耘定居的农耕文明,如中亚的河中农耕区和哈萨克游牧区。只是这种粗略的划分,对于伊朗高原而言,还是稍显武断。并不是说伊朗高原不存在农耕文明,恰恰相反,伊朗高原在亚历山大帝率领着马其顿方阵征服到此之前,就已经存在比较成熟的农耕文明了。但亚历山大帝国带有的农耕文明色彩,也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中海文明圈与泛中亚文明圈的农耕技术交流,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并非是伊朗高原上农耕文明的开拓者。这就意味着,雅利安人在南下迁居伊朗高原之后,逐渐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伊朗高原是一个被四周山脉合围而成的高山“盆地”

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完成的?解读这一点,我们还是要继续从伊朗高原这一地缘板块上寻找答案。先从地理结构上而言,伊朗高原是一个被四周山脉合围的高山盆地,北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南有莫克兰海岸山脉、西有扎格罗斯山脉、东有帕米尔高原延伸下来的兴都库什山脉,其实更全面而言,其东北还有作为与土库曼斯坦分界的科佩特山脉、东南有苏莱曼山脉、基尔塔尔山脉,而西北就是可以作为安纳托利亚高原一部分的亚美尼亚高原。这些合围的山脉一方面使伊朗高原可以自成体系,成为波斯文明生存的依托;另一方面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型腹地,也使得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了面积巨大的卡维尔盐漠和卢特荒漠,并不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

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种自然状态与东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关中平原截然不同,关中平原虽然也受四周山脉、高原合围的影响,但好在处于季风气候区,且雨热同期,是完全可以满足农耕行为对自然条件的基本要求,并且以此为根据形成强大农耕文明区,并随之辐射到周围的边缘山地,如黄土高原。而伊朗高原腹地干旱缺水的先天条件,是不足以支撑游牧从农耕生活方式的演化。那么如果高原腹地不行,山脉的山麓地带或山间谷地又是否可行呢?毕竟伊朗高原上的山脉走向是分布有不少山间谷地的。

伊朗高原的河流及降水分布图,恰好对照农耕带

如果基于这个思路,我们便会发现一条呈“人字形”环绕伊朗高原的农耕区,其中北面一条就是从厄尔布尔士山脉北侧的里海低地一直延伸到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的绿洲带,如果用汉代古籍记载的名称来注明的话,就是安息与大夏,也就是 呼罗珊和巴克特里亚;另外西面的一条就是与扎格罗斯山脉并行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低地带。这两条低地基本处于山脉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可观的地形降水,而且从四周诸多山脉上融化的冰川雪水汇集的外流河均流经这两条“人字形”山前或山间低地,足以满足农耕活动所需。当然相比腹地农耕的集中性而言,也决定了伊朗高原内部存在一定分散性,这也是伊朗高原内部又分为安息、米底、波斯三个平行板块的根源。当然这不是本节要探讨的重点了。

伊朗高原的耕地呈现“人字形”延伸分布

有了能够支撑雅利安人向农耕转变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后,还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不在于伊朗高原本身,又跟伊朗高原密不可分。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伊朗高原西侧,在扎格罗斯山脉向西俯视的正是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两河流域)。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地区正是西亚的两河流域,所以在两河流域进行着大规模的农业耕种时,伊朗高原西部的扎格罗斯山脉的山麓与山间谷地必然会受其影响。二是在伊朗高原的北部,里海滨海低地—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绿洲直面的正是中亚最核心的农耕区—河中地区(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区域)。在符合农耕条件的地区,游牧向定居农耕是必然趋势,毕竟农耕文明对土地潜力的提升是远高于游牧文明的,一亩农田能够养活的人口数倍于与一亩牧场养活的人口,这在古典时期至关重要。

伊朗高原与周边西亚两河流域、中亚河中地区、南亚印度河流域存在密切的地缘关系

当然迁居到此的雅利安人,在逐渐完成由游牧向农耕定居转变后,也会遇到西方南欧人、北方突厥人、南方阿拉伯人的竞争,那么是什么让雅利安人在伊朗高原这片土地上沉淀为土著民族,并且与东亚核心区的农耕民族一样,无视历史变迁轮回,在将近三千年的漫长时间里,始终保持族群在这片高原上的优势地位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地缘结构中进行博弈,最终融合成新的民族—波斯族的?我们下期继续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亚
伊朗历史沿革:从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到全球秩序下的缩影
从匈奴到蒙古,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患重于南患?
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被波斯灭亡,波斯人是哪来的?
雅利安人、波斯人和粟特人的关系是什么?
从蛮夷之地到泱泱大国,秦朝大一统如何使整个王朝向文明逐渐进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