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2 散文阅读 课时15 理解赏析词句——紧扣语境,层层深入
课时15 理解赏析词句
——紧扣语境,层层深入
复习任务
掌握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方法,提升理解赏析语言的水平。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新高考Ⅱ卷
《放猖》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赏析词语表达效果
①理解与赏析并重。从新高考考查趋势看,越来越重视“赏析”能力。
②题型有选择题与主观题两种。特别重要的词语、句子会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017
全国Ⅱ卷
《窗子以外》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理解词语含义
2020
天津卷
《线条之美》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赏析句子效果
2017
全国Ⅲ卷
《我们的裁缝店》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分析句子含意
知识图要
前备知识——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理解方法
一、理解词语
1.词语的语境义
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上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即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高考重在考查其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指自行车等,“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它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乙义。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这里的“吞咽”,本义是“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即词语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情景”包括情与景,“情”就是作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意图、动机、思想感情等;“景”指言语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以及言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情景因素都会渗透在语义中,对词义加以充实和补充。“情”的因素属于主观方面,是主观情景义,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寓于字里行间,往往给词语添上丰富的含义。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短时间内发生,出乎意料”。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心理方面的意义,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从平沙千里的戈壁突然进入了万木争春的林带,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
高考重点考查后两种语境义。
2.四种重要词语的理解方法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的含义往往比较丰富,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
运用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义
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的意义,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明确指代内容。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中的“它们”一词就要这样理解。
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
二、理解句子
四种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
类别
特点
方法
含蓄句
在表达上含蓄,含意丰富深刻,具有警示作用,富含哲理的语句
由表及里。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
修辞句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还原本意。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将句子“还原”,即将修辞句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结构句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抓住位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来确定含意。总领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统领全文,理解其含意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找;总结句往往放在结尾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其上文中去找;过渡句当然要从它的上下句(段)中去找。
主旨句
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语句
立足全文。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又要注意对观点句、态度句及情感句的把握。
活动一 理解并赏析词语
(一)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理解词义的方法。
母亲是最亲近水缸的人。清晨,她在我们的睡梦里就出门挑水,一对洋铁水桶咯吱咯吱地唱着,渐渐远去。回来的时候是无声的,那是沉甸甸的水桶坠压着担杖钩子,沉重的压力使它们忘记了调皮和歌唱。唯一的声响是母亲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声,是水桶落地轻微的钝响和倒水进水缸时巨大的哗啦声。单是听水入缸的声音我们就能判断出,缸里还需要母亲挑几担水才能满。水缸空洞的时候,水声响亮,水花甚至跳跃着喧哗着,而水缸里的水越多,响声就越微小。我在半梦半醒里就恨那水缸,你怎么那么能喝水呢,害得母亲天不明就去挑水,一直要挑五担水才停下担杖。
那口曾经被我怨恨的老缸是深褐色的,安放在灶屋的西北角,有一顶盖垫遮盖着。那顶盖垫至关重要,每一次取水之后必须立即盖好,如果我们哪一次取水之后忘了盖,就会被母亲严厉训教。她虔诚地守护着一缸水的清澈,担心屋顶的落灰以及蜘蛛、壁虎、草鞋底等所有农家土屋里会有的东西污染了一缸甜水。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这是母亲的信条。
大水缸里的水是从村北的甜水井里挑来的,去得早水就更清冽。在干旱的日子里,井里水位低,易浑浊,或者是农忙时赶着要出工,这时候,她常常是天不亮就挑满了一缸的水。只有一早把水缸装满,母亲的心才踏实。父亲在外上班,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
有时候,水缸里还有半缸水,母亲也还是抄起担杖去挑水,她说,今天天气好,指不定明天下不下雨,要是吃空了水缸,还得踩着雨雪去挑水,这也会没谱气,她还说:“穷灶门,富水缸。”就是说灶门前的柴火要少,水缸里的水要满。烧火做饭时,母亲总是把灶前剩余的草拿出去,然后将那些碎草连同土渣扫在一起,用小锹板推到灶口里烧掉。我学烧火,免不了有火蹿出来燃着灶前柴草的时候,在我惊叫时,母亲抄起水瓢,只需一瓢水就把火熄灭了。
我们五口之家的水缸原先只能盛两担水,母亲用水总是算算计计,晚上刷碗的时候,常常要把水缸歪一下,刮净最后一瓢。那时候除了一家几口人的餐食,还要喂猪饮鸡,浇几棵花,一院子开口的不开口的都要水喝,最后干脆换成一个能盛五担水的大水缸。自从换了水缸,家里就再也没有用干水的时候。只是,母亲的负担更重了。
水再甜再干净,母亲也要定期清洗水缸。她将水缸底的水舀进干净的菜盆里,缸里还剩下少许水,于是把水缸歪过来几近放倒,将身子探进里面,用一把专门清理水缸的炊帚蘸着水扫水缸。洗过一遍,她仔细地将有些浑浊的水清理出来,再舀进干净的水,如此洗刷三遍,才把水缸归位,抄起担杖去挑水。
母亲对水缸有严格的律条,我们平时不能随意去碰它,甚至不能随意去掀开它的盖子。母亲说,一缸水是一家人的奶水,只能敬畏,不容随意,只有做饭的人才有权利动用水瓢去水缸里舀水。母亲曾经手把手地教我舀水:“蒸饭的时候,用水瓢舀一平瓢水就足够了,再多就浪费了。如果是冬天,炕上需要多一些火力,你就用两瓢水,下饺子的时候用四瓢水,一家五口人的饺子,还要有足够的饺子汤。”“蒸饭剩下的溜锅水呢?”“用来喂猪。淘米、洗菜、蒸馍、熬粥,哪一样都依靠水缸。”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
自来水普及之后,我家灶屋的水缸依旧没有下岗,它安坐在水龙头下,总是被放满多半缸水。母亲说:“水缸里有水心里才踏实,那自来水万一不灵了呢。”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选自张金凤《水缸》,《联合日报》2019年9月3日,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层指母亲对水质的严苛要求,深层指母亲对家人照顾体贴、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2)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用“孙子兵法”一词表示过日子的生活策略、智慧,包括对日子的敬畏、过日子的节俭及过日子中物件的循环利用等内容。
2.文中多次出现“谱气”,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所在句中的含意。
(1)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
(2)这也会没谱气。
(3)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谱气”是一家人生活的依靠,表现出母亲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
(2)“谱气”是庄户人家生活的必需品、防火防灾的物资保障,表现出母亲既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也肩负起了全家人的安全责任。
(3)“谱气”是节约积蓄的养老防灾的生活物资,是庄户人的做事方式;它显示了庄户人淳朴节约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庄户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活观念。
1.理解词语含义要“一借三看四联”
(1)“一借”,即借助词语的本义
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本义相去甚远,但大多数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与本义还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本义,才能正确理解。
(2)“三看”
①看词性:
名词(名词性短语):本义(实指义)→语境义(虚指、隐含义)→指代义(情感倾向)。
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形容词的特征义(形、色、姿、貌、态、味)→语境义(修辞义)→引申义(褒或贬、赞扬或反对)。
动词(动词性短语):动作(动态细节)→性格特征含义→主旨义(形象、性格)。
虚词:虚词本指(作用)→语境义(手法)→写作意图(情感倾向)。
②看位置:标题(线索、主旨)→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阅读兴趣)→文末(点题、观点、主旨);段首(角度、对象)→段中(勾连上下文)→段末(承上启下)。
③看效果:实写(人物形象,景、物的形、色、姿、味等)→虚写(人物性格,景、物的质、貌、态)的修辞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
(3)“四联”
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对于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其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
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时依据此法。
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创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④联系手法揣摩。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揣摩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达到的效果。
2.答理解词语含义题要做到规范
先说词语的本义,再说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说语境义,语境义包括指代义、修辞义、主旨义等要点,可结合语境,说其中一种或者加以组合。
另外,答题要注意“一同”“一转”。“一同”,指答案组成最好与原词语的词性、结构相同;“一转”,就是要善于转换,即抽象词语具体化,具体词语概括化,形象词语平实化。
(二)掌握赏析词语的方法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赏析词语的方法。
1.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节选自废名《放猖》,有删改)
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象地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③表现了孩子对自由自在地奔跑的羡慕之情。
2.几个月过去了,脑子里还时常记起那次在城市里听到的鸡鸣。
春天,陪妻子在市里住院,打针吃药,生活懒懒散散,生物钟似乎都有点儿紊乱,整天迷迷糊糊的。
一天夜里,睡梦中听到“喔——”的一声鸡叫,醒了。城市里怎么可能有鸡叫,大概是幻觉吧,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耳朵里又听到“喔——”的一声,分明是鸡叫,这次妻子也听到了,她说好像是鸡叫,但是又不敢肯定;打开窗子向外面看,外面说黑不黑说白不白的,什么也看不到,大概是哪个市场上卖的鸡在叫吧?楼下不远有一个市场,整天熙来攘往的人流,鱼肉活禽都有卖,这样想着,迷迷糊糊又睡去。
白天,打开窗子换空气,不经意间往窗外看了一眼,吃惊地叫起来:“哦,原来在这里!”只见对面居民楼的楼顶天台上,几只母鸡在悠闲地散步,不时低下头啄啄;一只大红公鸡站在一个高一点的墩子上,扑闪了几下翅膀,头快速地转动几下,然后把脖子伸开,分明是在叫,可是外面车水马龙的,根本听不到,但是看它叫的样子,显得那么高傲。
(下文主要展开对农村鸡鸣的描写与思考)(节选自《城市鸡鸣》,有删改)
文中两处写到“分明”,简述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处,既写出了人在城市听到鸡鸣时的惊异感,在农村也难得听到的鸡鸣,居然在城市听到了,感到惊喜,也是对前面睡梦中听到鸡鸣而以为是幻觉的否定,写出了“鸡鸣”已深刻地烙印在记忆中。第二处,呈现了大红公鸡鸣叫的高傲、卖力,声音的洪亮;构成了反衬,这“鸣叫”依然淹没在车水马龙声中,表明现今人们的生活远离自然的现状,为后文对农村鸡叫的描写与思考做了铺垫。
赏析词语,首先要理解并说明词语的意思,其次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等情况。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结合词义。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③从描写对象特点、主旨表达倾向及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
活动二 理解并赏析句子
(一)理解句子含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的。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节选自李娟《我们的裁缝店》,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感受到它的独特意义。
解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先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确定其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其含意。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我”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句意时要明确“一样”的具体内涵,由“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而“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地劳作、平稳真切地生活的肯定。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华,不仅是一座商业之城,更是文化之城。初到金华,走过街头,公交站头,立着一块公交文化馆的牌子。小巷深深,家学渊源的书香之家随处可见。街边一座小店,元宝一样饱满丰实的手包云吞,透着商家的厚道。从细微之处,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感受到书香,感受到诗意,这才是金华的成功之处。
从八咏码头上船。又从八咏码头下船。两岸风光,江上美景。这一来一回,就仿佛穿行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之中。八咏之诗,与那个当过东阳郡太守,又号称齐梁文坛领袖的沈约有关。他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四病八声”之说,和谢朓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诗无定句,句无定字。现代新诗,不也是这样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吗?语言不断地因时而变,诗,当然也要日日常新。墨守成规,无疑是自我束缚。
(节选自刘功业《一条河流的意象》,有删改)
简述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实”指“两岸风光,江上美景”,“历史”指齐梁时期的“八咏诗”以及与之有关的沈约。这充分说明了金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革新精神。
解析 “八咏码头”得名于沈约的“八咏诗”。作者上下“八咏码头”,既能感受身边美景,又能思慕古人古事。所以“现实”指前文的“两岸风光,江上美景”,“历史”指齐梁时期的“八咏诗”以及与之有关的沈约。“他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四病八声’之说,和谢朓等开创了'永明体’……现代新诗,不也是这样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吗”,充分说明了金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革新精神。
1.认真审读句子及其语境
(1)阅读句子
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句子的主语(陈述对象);②句子的成分与结构;③句子的重心(关键词,句子的重心通常放在尾部);④表达特点。
注重对句子本身的解读,是理解句子的前提。正确解读句子,作答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阅读句子所处的语境
①阅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包括该句在段落中的位置,从相邻句子中寻找理解的层次及关键词语,以便“以文解文”。
②对于题干中有“结合全文”提示的,则要着眼全文,看看全文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文字与语句有关联,有着怎样的关联。
2.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运用下列方法
(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
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
(2)剖析结构,分层理解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应分析其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切分层次,即可理解句子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或词)。
(3)观察位置,把握联系
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4)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3.规范表述
(1)先说表面含意,再说深层含意。
(2)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3)先说表达技巧,再结合文意理解。
(二)赏析句子的表达特色和效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楼房修长,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影子从里面经过。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可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宇宙的火焰不熄,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
(节选自朱强《人间春色》,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春雨连绵、风轻气爽的景象,表达了生命孕育、成长的美好;②运用联想、想象(或移就)手法,写出了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还在时间中延绵不绝的意蕴(如答“虚实结合”也可);③语言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或画面感与诗意美)。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知什么时候,隔壁房间换人了,一对时髦的年轻夫妇带着他们伶俐的女儿搬走,换来了一对老年夫妇。于是,不时的咳嗽声,就从隔壁阳台上敞开的窗口,传到我这里。很快,我就判断出,这是一个老年男人的咳嗽,软弱无力,断断续续,明显中气不足。有一个热心的保安压低声音告诉我,这对老夫妇是房主的父母,房主夫妇携女儿搬走,住进紫荆路岳父母家了。
那是一个夏天,海口的夏天无不是闷热得不近情理,厚重凝滞的空气管控着一切,金晃晃的阳光泼洒下来,令楼房和水泥地面滚烫。往后一段日子,我偶尔会看到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双唇绷紧,满面愁容,搀扶着腰身佝偻的丈夫,一步一步地挪动着下楼梯,然后熟练地安顿瘦弱的病躯坐上藏于楼梯间的轮椅,嘎吱嘎吱地推向医院。
(节选自莫晓明《一对老夫妇》,有删改)
赏析画线部分所运用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神态描写,“双唇绷紧”“满面愁容”等突出了老妇人对丈夫身体状况的忧虑。②动作描写,“搀扶”“一步一步地挪动”“安顿”等写出了老妇人照顾丈夫的艰辛和细心。③运用拟声词,以轮椅“嘎吱嘎吱”的声音写出了老夫妇行进的艰难。④外貌描写,一个“身材矮小”,一个“腰身佝偻”,写出了老夫妇的衰弱以及老妇人照顾丈夫的艰难。
赏析句子题虽然说是局部赏析,但其涉及的艺术技巧广、赏析的关键环节突出。
1.阅读:读细读全
(1)定点细读为主
赏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局部画线文字。从答题需要出发,我们应该进行定点细读。
所谓定点细读,就是针对题干给定的文字进行字斟句酌的精细化阅读。定点细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确定描写对象和特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是事物描写,不同的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有差异的,弄清这一点尤为重要,对象及特点决定着答题的方向;二是关注句子的表达技巧;三是体悟句子表达的情感。
(2)适当延展阅读为辅
所谓适当延展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给定句子的前后句,甚至前后段,加深对画线句段的理解的阅读。因为有些手法不能仅着眼于某一句或者某一段,而是要结合其前后的信息,才可以更准确地判定。比如烘托、对比、侧面描写等手法,仅从所给句子或段落入手很难准确把握,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
2.判断:准确、全面
(1)审题准:①明考还是暗考。明考,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表达特色;暗考,即带有“赏析”“如何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②限定角度还是不限角度。限定角度是指在题干中已明确赏析角度,如上面第4题中的“描写手法”,将赏析角度限定在“描写手法”上,其他的不涉及。
(2)多角度判断
对于不限角度的句子赏析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判断所用技巧。一般会按先主后次、先熟后生的顺序切入:先是修辞手法,再是表现手法,接下来是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3.效果:分析具体、实在
大凡赏析题都要分析表达效果,也就是要说出它好在何处,美在哪里。而分析表达效果则要求具体、深入。为此,要注意:
一是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二是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
三是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悬念、铺垫、伏笔等作用。
四是表达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对点练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永不庸俗
王安忆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他和许广平先生在这里建设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小家庭,生下了海婴。他们一家几经迁移,最终定居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规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身前身后,簇拥着无数同样格式的房型,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鲁迅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被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可正是这孤愤,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他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这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处?我们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上的。
1936年6月23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由他口授,许广平先生笔录的《〈苏联版画集〉序》中,有这样几句:“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在那个市民阶层兴起,报业发达,大小副刊充斥了轻佻的花边文字,“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摩登年代,先生颂扬的是“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和行所实践的。在这利己的享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
可是,倘若没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计中没有先生的这一份思想的劳作,这城市会是如何的面貌?那挤挨着水泥块垒,因而阴影憧憧,然后又被风月蒙上一层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笨重”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将悉数琐碎笼罩住,于是,一些狗肚鸡肠的哭笑偃止了声色,收拢与集合起,增积体积与重量,化为蜕变的生机。
这个城市,从先生身后,走过许多艰涩滞重的时日,人世在渐渐地变好。先生看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已经演过,红场亦已谢幕。许多尖锐的冲突缓解了,或者说换了方式,世界在走向协调,和平,共同进步。同时,又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向人们提着更高的要求。生活仍然是严峻的,不容思想者懈怠努力。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也带给我们困扰。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写作者迅速产生,壅塞了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披上一件轻薄亮丽的外衣。现在,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靡丽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寻先生的身影,那笨重的、巨大的身影,因有了他,“三十年代”便不只是摩登,风月,夜夜笙歌,还有铁流,呐喊,堡垒。
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尚,潮流,至今还是声音嘹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了再起高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当下的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是一种新的庸俗的表现。
B.鲁迅先生因为在市民文化中感到孤愤,以至于“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
C.对《苏联版画集》,鲁迅认为它的作者不够潇洒,飘逸,因此艺术性不高。
D.鲁迅说“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已经实现,文化繁荣,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答案 A
解析 B项“鲁迅先生因为在市民文化中感到孤愤,以至于'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错。由“1936年6月23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可知,鲁迅先生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的原因文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依据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应是疾病缠身的原因。C项“因此艺术性不高”错。由“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可知,鲁迅先生只评价了其作者,并未对其艺术性加以评价,选项无中生有。D项“鲁迅说'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已经实现,文化繁荣,问题已经彻底解决”错。由“先生看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已经演过”可知,“已经演过”,并不代表已经实现;由“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也带给我们困扰。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可知,“问题已经彻底解决”错。
2.文中多处用到“笨重”一词,下列对这个词语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联版田集〉序》中所说的“笨重”,具有特殊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笨重”既指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
C.鲁迅“笨重”的思想是与所谓“飘逸”“玲珑”的写作者截然对立的。
D.作者认为,鲁迅思想的“笨重”与其主动担当的社会义务的沉重有关。
答案 B
解析 “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无中生有。由“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可知,“笨重”的含义都与市民或农民“生活负担的沉重”“劳动负担的沉重”无关。
3.分析说明文中两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一句说鲁迅看的是“被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表明了先生所处的现实物质环境,以及他所关注的普通市民的平凡生计;后一句中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则侧重于鲁迅的目光(思想)对物质生活的超越。
解析 第一处画线句中的“四壁墙”,即“被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代表着先生所处的现实物质环境,当然,鲁迅先生绝不仅仅只关注自己的小生活,因此这里的“被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也包含跟他一同住在这里的,甚或全天下的普通市民的平凡生计。而第二处画线句中的“四壁墙”,结合原句说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是超越了现实物质生活的目光或者思想。
4.结合全文,理解标题“庸俗”的含义,并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永不庸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庸俗”的含义:①为柴米油盐等生计而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和务实而短见的社会风气。②那些规避现实、粉饰性、轻佻、糜丽的文字。(潇洒、飘逸、伶俐、玲珑,不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的文字,大意相近即可)
(2)如何做到:①要超越为柴米油盐等生计而奔波的生活,超越务实而短见,有高远辽阔的精神追求;②要有责任意识,能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
解析 “庸俗”的含义:由“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可知,“庸俗”指的是为柴米油盐等生计而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和务实而短见的社会风气。由“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可知,“庸俗”指的是那些规避现实、粉饰性、轻佻、糜丽的文字。(潇洒、飘逸、伶俐、玲珑,不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的文字。)如何才能做到“永不庸俗”?由“先生,一个思想者……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可知,要超越为柴米油盐等生计而奔波的生活,超越务实而短见,有高远辽阔的精神追求。由“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可知,要有责任意识,能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黄土大梦(节选)
杨献平
一个从未来过的人,在火车上睁开眼睛,一色的黄——黄出了叠加与层次,满眼的黄——黄得深入和彻底,整个世界,乃至内心和灵魂,都被这黄贯穿、俘虏了。
陕北的黄,是集中的黄,悲愤的黄,绝望的黄,生存的黄,战争的黄,沉默的黄,飞奔的黄,苍天的黄,大黄的黄,黄天的黄,黄种人的黄,黄帝的黄,黄河的黄。黄得层层叠叠,上下齐黄。黄得丰润,里外冒浆。越是接近,步步河山之间,耳边似乎有连绵的涛声传来,先是汹涌澎湃,雷声轰隆,渐而静默无声,宛若处子。
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土腥味,尽管是五月,干裂的灰尘及其强大的气息依旧明显,看不见的虫子一样蜂拥,呼吸也有些阻隔。慢慢也觉得身体开始发脆,毛囊开始收缩。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水汽,很甜,但很硬,有些滋润,也有些粗糙。我知道,这黄土的大地,宛若一个浑圆的大梦,每个进入其中的人,只有在绝境之中,才会面对苍穹群星,参悟到人生乃至整个人类的秘密,继而校准方向,一击而中。
乘坐出租车穿城而过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尽管时代的发展使得整个中国都高楼林立,机车奔走,人们的衣饰乃至居住的房屋也都流光溢彩,俨然当代世界的模样和姿态,但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是一种无声的笼罩、反射和涂抹。这种来自大地最本真的色彩,以及干结的块垒,可以硬如铁石,又可以软成血液的黄土,累累山川,道道塬梁,其中充盈和鼓荡着的,仍旧是古老的颜色及其最深刻的呈现、隐喻和担当。
清凉山、宝塔山、王家坪、兰家坪,无处不高耸,无处不圣地,这里的一草一木,甚至不断流散的空气和云霓,也都与近代和当代的中国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的宝塔山,令我想起一个人,他被誉为八百年以来第一完人,也是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范仲淹。据说,那白色的高塔颇有神奇之处,建于唐代,其中供奉有舍利子。公元1041年左右,范仲淹奉命驻守延州,与契丹和金国作战。他在延州,时短而效长。一个人克己守正、奋发有为的能量,在传统的帝国之中,无疑是巨大而且积极的。
由范仲淹提拔和倚重的种世衡及其兄弟、儿子们,在延安之于西夏的阻击和防守,特别是种世衡的反间计,使得李元昊损失了他的得力战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两兄弟。种世衡构筑的青涧城,即今延安古宽城,有效地阻挡了契丹和西夏人的铁骑。特别是他对于羌人的信义与诚恳,使得他在异族当中,也享有崇高的威信。
范仲淹和他的部将种世衡,堪称古代边关防御和经略之中的典范。特别是种世衡,其世代忠诚,对属下之关心和爱护,可谓感天动地。史书记载,凡有士卒伤病者,种世衡或是其弟种世材,再或是其儿子总会亲自慰问,安排食宿和疗治方剂。使得属下将士为之甘效死命,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得“种家军”也名震一时。种世衡膝下八个儿子,皆为当世之才俊。其后人种师道更是声名远播。
历史的一个铁律是,凡是兴盛的朝代,主要是其当政者与辅政者通力合作、上下一致的结果,同时更是辅政者的人品和修养达到了“天下为公”“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才可以实现的。反之,朝代的衰败,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乃至“私心公行”的问题。面对范公曾经镇守之地,我的内心涌现的景仰与热爱,竟然使得自己有些荣耀的感觉。
这种感觉,大致是与古圣人之心相通的。至于我,不过是先贤大师的子孙,之所以能够在一些地方和时刻,觉察到他们的那种宏大心迹,当然是血脉、文化、精神和灵魂等层面的诸多因素。
这两山夹一河一城的陕北重镇,简短地浏览和穿越,我的内心当中就被突然充盈了,也突然变得蓬勃,还有一些激越与悲怆。气候和地理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尤其是像陕北这样的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和独特气候的地方,数千年以来的文化形成与精神勾勒,黄风的塑造和黄土的雕刻,多旱少雨,泥泞中的跋涉与峁梁沟坎,窑洞中的人间炊烟与生儿育女,风尘中的粗心和细腻,让我觉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浑厚、笨拙与张扬,以及隐忍的冲撞、礼节的触发与抗击……诸如此类。
陕北,这一片自然和人的地域,历史与现代的叠加和勾勒,引领着每一个进入其中并且在这里觉悟的人。(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黄土地上的灰尘等阻碍人的呼吸,让人感觉不适,这说明作者并不隐瞒黄土地上的不足,只是希望其改正这些缺点。
B.文章认为,黄土大地就像一个浑圆的大梦,能让进入其中、陷入绝境的人有机会参悟到人生乃至人类的秘密。
C.文章写种世衡等人在延安抗击西夏,叙述了种世衡的智谋,以及他对羌人的信义与诚恳,突出了其在异族中的崇高威信。
D.文章指出,朝代的兴盛主要源于当政者与辅政者通力合作、团结一致,更源于辅政者达到“天下为公”等境界的道理。
答案 A
解析 “只是希望其改正这些缺点”错。文章写黄土地上的灰尘等阻碍人的呼吸,让人感觉不适,只是客观的描述,作者“不虚美,不隐恶”,“希望其改正这些缺点”属于脱离文本实际的臆测。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主要从视觉的角度对陕北的黄土进行描写,意在表现陕北的“黄”给作者内心带来的强烈冲击。
B.文章由宝塔山联想到范仲淹,由此引入范仲淹等人在黄土地上抗击敌人的事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点出了流光溢彩的世界与不事雕琢的陕北的显著差异,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感和批判。
D.文章行文思维严密,如交代作者觉察到前贤的心迹,是血脉、文化、精神和灵魂等层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感和批判”错。原文表达了作者对陕北的景仰与热爱,没有对现代文明的反感和批判,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7.文中写道:“我的内心当中就被突然充盈了,也突然变得蓬勃,还有一些激越与悲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深深地被陕北黄土的视觉冲击。②先贤们克己守正、奋发有为的能量带给作者的震撼和荣耀感。③作者认识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可以改变人,这如梦的黄土大地使作者产生了对人生的觉悟和觉察。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宝塔山的匆匆浏览,使作者的内心生发了复杂的感受。首先,文章开篇谈到了陕北黄土给作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其次,文章主体部分谈到范仲淹克己守正、奋发有为的能量对国家兴盛的影响,而这带给作者强烈的震撼,使其生发了荣耀感;最后,文章提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对人的改变作用,而正是这黄土大地使作者产生了对人生的觉悟和觉察。
8.梁衡在《山水为何有美感》中写道:“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层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描写美:文本用语考究,精美凝练,通过铺排、比喻、对比等手法的展现,描写了陕北黄土的本真美、天然美。
②意境美:作者通过优美的描写,将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相结合,勾勒出陕北这样的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和独特气候特征的壮美意境。
③哲理美:作者通过对陕北美景及人文历史的描述,表达了内心的荣耀感和深深的震撼,赞颂了先贤克己守正、奋发有为的精神,从而借助这如梦的黄土大地生发了对人生的觉悟和觉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
谈怎样提升阅读能力 理解词句意思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之散文鉴赏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解读重要句子含意的策略
散文阅读||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