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内心的冲突:3个方法剖析冲突的根源,帮你化解焦虑解决冲突

本文字数4239,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卡伦·霍妮,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先驱,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生物决定论。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社会心理学先驱卡伦·霍妮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自己的人,没有放弃成长和奋斗的人。这部大师级的著作, 用简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深刻剖析了冲突的根源,还提供了自我疗愈、化解焦虑、解决冲突的切实办法。

01、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什么

内心的冲突来源于人的选择,当我们面临矛盾的情况时往往会左右为难。作者认为我们体验到的冲突强度和范围,和我们自身所处的文明相关。认识到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才能。你越是正视冲突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那为什么又说内心冲突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呢?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回事吗?作者说: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谓神经症患者,只是心理已经达到病态程度,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而已。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模糊的界限,那就是正常人冲突对立面之间的悬殊,远不如神经症患者那么大。

比如,如果把正常人的冲突比作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它们之间的角度不会超过90度。而神经症患者两个力的角度可能要接近180度,这就生生地要把他的人格撕裂。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神经症患者内心中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要解决问题,就先去源头,回到童年去看看。霍妮认为,孩子在和外界相处的过程中,因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的冷漠,温情的缺乏,被大人忽视,或者过度溺爱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安全、不被喜爱、不受重视。简单地说,就是感受到外界的敌意,还有自己的孤立无助,这让他陷入了焦虑和不安。这就是作者说的基本焦虑。

为了克服这些感觉,应对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孩子就会发展出各种针对外界的策略,这种策略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了他的性格倾向,作者称之为最初的神经症趋势或倾向。分别有三种,就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当然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策略都有体现,三者其实是互补统一的关系。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的应对策略只能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因为他的基本焦虑中的一些情绪在这些策略中被放大了,亲近人夸大了自己的无助感;对抗人夸大了敌对情绪,而回避人夸大了孤立感。结果就是,神经症患者对外界无所适从,要么全面对抗,要么全面服软,而不是像正常人那样视情况而定。

如果这三种态度都在一个人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那他势必要陷于严重的冲突中不能自拔。他可能珍视友情,暗地里却偷朋友的钱;他可能想要结婚,却老是逃避对他有感觉的异性。这些来自互相矛盾态度的冲突,才是神经症的核心,作者把它们称为基本冲突。

所以,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内心的冲突本身只是面对选择时的取舍,但程度会有不同。神经症患者面临的冲突往往自相矛盾又无法调合。这样的冲突来源于他童年时因外界的敌意所产生的基本焦虑。这种焦虑放大了他的无助感、敌对感和孤立感,让他不能自如地应对外界,应对他人。所以,神经症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紊乱的一种表现。

这三种策略对应了三种神经症人格,分别是分别是顺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僻型人格。某种人格倾向,是它所对应的基本策略发展到极端,成为一个人性格中的主导面后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这些人格倾向中,只有一种基本策略,而是只有一种特别突显而其他属于被压制的状态。

1、顺从型人格

它表现出所有与“亲近人”相关的特质。渴望亲近,渴望归属,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他们压抑自己的野心,对外界的敌意,或者任何攻击性的倾向,而总是让自己从属和依附别人。因为他始终觉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更高明,而自己是软弱无能,缺少主见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消灭了冲突。我对所有人都友好,怎么可能会有冲突呢?

2、攻击型人格

他们和顺从型正好相反,突出的是对抗策略,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人都有敌意,成王败寇。他的首要需求是操控他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才是最优秀,最强大的,所以,对别人操纵利用。他鄙视软弱无力和人性的温柔一面,认为这纯属伪善。摒弃了软弱的一面,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心的统一。

3、孤僻型人格

孤立型你会和别人接触,遇到困难时,孤僻型人格既不妥协,也不抗争;既不合作,也不主导;既不热情,也不冷酷。他就像一只困兽一样,只有一种应对危险的方法,逃避和躲藏。这可以说是一种最极端的心理防御手段了。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策略,作者还列举了其他一些解决内心冲突的策略。一种是理想化形象。也就是说,患者通过想象在内心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然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用这种方式来消弭冲突。

另一种方式是外化作用。就是患者把自己内心活动感知为发生在自身之外,并且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困难。外化作用则意味着完全放弃自我。

简而言之,一个人可以在他的理想化形象中逃避他的基本冲突,但是,当现实自我和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太大,其中的紧张让他无法承受时,他就再也无法自行找到缓解办法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彻底逃离自我,把一切都看作好像发生在自身之外。

02、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那这些患者想要解决却始终未能解决,甚至更加激烈的内心冲突,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我们依次来看一下。

1、恐惧

这不难理解,因为神经症患者的平静是表面的,他的依赖是盲目的。他也许看上去咄咄逼人,其实色厉内荏,也许外表上特立独行,其实内心煎熬挣扎。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害怕,害怕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害怕理想化的外衣被看穿,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而每一种新的恐惧,又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防御机制去消解,结果就是越陷越深。而在一切恐惧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的态度。

2、人格萎缩

因为患者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应付层出不穷的内心冲突上,所以几乎没办法把精力用在本该用的地方,也就是个人的发展和自我的成长上。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办起事来又低效无能。到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想做了,反正自己不做有别人做。

3、绝望

患者陷于神经症冲突的各种纠葛之中,觉得人生无望。他发现做不到理想化的自己,也就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动力,他开始自暴自弃。这是最糟糕的状况,因为患者已经放弃了保持身心整体感的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自杀的念头和死亡的幻想也会伴随着他们。

4、虐待狂趋势

施虐者感到被排斥,心灰意懒,于是自暴自弃,以盲目的报复心理发泄他对别人的愤怒。他通过折磨别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从打败自己的生活中求得补偿。为此就要把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其他人身上。

他憎恨生活,憎恨一切积极和美好的东西。他不能原谅别人幸福而自己不幸,所以要把别人踩在自己脚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一种权力感,一种“他人生死握于我手”的优越感,这成了他继续施虐的强大动力。

03、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作者认为,治疗者不能像神经症患者样,一味去逃避冲突的表象,这样不可能真正解决冲突。那么,治疗者应该怎么做呢?作者说也许冲突的根源可能来自童年,但经过那么多年,它已经发展成一套盘根错节的心理防御手段。只要患者还存在和自我和他人的疏离,还有觉得自己可怜无助的感觉,还对外界有广泛的敌意,那么就不可能消除冲突的倾向。

所以治疗者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态本身,要帮助患者自己改造自己,帮他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和他人相处。虽然这很难,但是还是有希望的。那么,治疗者具体应该怎么做?

1、找到人格类型

要先检查患者自身为解决冲突做过的努力,以及这对他的人格造成的影响。他是倾向屈从型还是攻击型人格?是倾向理想化意象,还是外化作用?能帮助你抓住冲突的本源和主要方面。

比如,一个病人主要表现出攻击倾向,那么治疗者就应该先分析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的东西,如果你先去考虑他亲近人的需求,那就是浪费时间了。

2、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

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还要让他明白,他自以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其实是没用的。他努力在各种冲突中寻找的妥协,是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病人肯定会有抗拒,因为他不愿意抛弃已经建立的整套防御体系,毕竟已经依赖这套体系这么多年了。但治疗者要让他明白,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对他非常有害,只会让他越来越陷入冲突而无法自拔。当患者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察觉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时,就是治疗出现转机的时刻。

他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也许是他内心对自由、幸福和成长的渴求。这种渴求也许已经被压抑很长时间了,但如果我们能够帮助病人去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存在,那么他就会主动希望摆脱已经像蜘蛛网一样缠住他内心真实自我的那些防御体系。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去移除这些防御体系,让患者建立自信。如果他自信可以和人平等相处,那就不会再去抹杀自我而屈从别人。如果他内心足够强大,那就不会感到恐惧。如果他有能力去爱,那就不会逃避他人。当这些困扰他的基本焦虑缓解,那么内心的冲突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那怎样才可以说神经症冲突得到治愈呢?作者设定了这么几个目标。

第一个是让患者不再消极被动,这种消极在孤立型人格身上体现最明显。他们口口声声要追求的自由,其实就是不用负任何责任。而通过治疗就是要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和责任紧密相连的。当他们能够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便不再会把孤立当成逃避的手段。

第二个是让他获得内心的独立,我们必须帮助神经症患者找回自己,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愿望,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信念与别人建立关系。这对屈从型的人是最恰当的,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没有主见,过度依附别人。那么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内心独立,这样才能真正和别人实现平等交往。

第三个则是让他获得感情的自发性,什么意思呢?神经症患者的感情,往往是被胁迫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他内心需要,而是基本焦虑逼得他不得不这样。

最后的话:

神经症的驱动力是什么。作者认为强迫性冲动是神经症所特有的;它们是由孤独、无助、恐惧和敌意等情绪所致,代表着患者在这些情绪裹挟之下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它们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获得满足,而是安全感;它们的强迫性是由于潜藏的焦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篇
凯伦.霍妮作品——《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拓展阅读
霍妮神经症理论述评
我们的内心冲突·结论·如何解决神经症冲突
书评:《我们内心的冲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