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些人说话那么伤人?丨你不是情商低,只是少了些同理心

共情力专业评估

NO.82

文 / 薛小皛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John Donne


之后有不少读者在后台咨询,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力。据说因为共情太低,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当中,事情也因而变得啼笑皆非:

1. 感受到了,给出错误的连接:

某天,好友告诉我,她需要给额外的钱,才能进某某学校。我当时感受到她很忧伤,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回应才能让她开心起来。然后我说出一句现在看起来很「自恋」的话:

不过,这样我们又可以在一起上学了。

随后,好友指责到:你就只想到你自己。

2. 反应比较迟钝:

这一点在对比之下就特别强烈了。

有次我和朋友A同时去看望朋友B,因为他的母亲突然过世,当我们看到他时,他的状态非常不好。

在与朋友的交谈之中,和我一道去的朋友已经泪流满面。我却在尴尬中内心苍白……

3. 产生错误的理解……

这个和情绪识别的准确度有关。比如,有天一个朋友很严肃地告诉我,她自从目击一场车祸之后,一天有多倒霉,但我却觉得她倒霉的一天有些搞笑……

#共情力低下的我,突然希望自己能被基因编辑一下


1. 当我们在谈共情时,我们在谈什么?


想必我们大多数都过类似的经历:

和有的人聊天,特别舒服,你感到对方是懂你的,越聊越High;但和有的人聊天,你知道TA说的都有理,都对,出发点都是为你好,但你就是不想听TA再说下去。

共情有高低之分。

和高共情的人相处,让孤独受挫的灵魂感到温暖;和低共情的人相处,孤独受挫的灵魂可能更想速度离开,找个地方独自静一静。

作为情商的盟友,共情可以算是联系人际关系的桥梁,促进人际关系的强心剂。

为什么说共情是联系人际关系的桥梁;为什么有的人和你聊天,让你感到很走心?

要提高共情力,我们不如先看看共情的核心要素。

什么是共情的核心要素?

虽然,我们已经讨论过,共情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一种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能力。但怎样才算真的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呢?


关于这一点,我和朋友还有过一次讨论。这让我发现共情其实很容易和投射混淆。虽然从字面上理解,这两个状态完全不一样。

从字面上看,投射说的是“以己度人”,而共情说的是“把他人当成自己”。这两者乍看起来完全相反,但在谈到「理解他人」的问题上,则比较容易混淆。

你是在投射,还是在共情?

比如,现在天气冷了,妈妈们又开始关心我们冷不冷了。在这个问题上:

我觉得不冷,所以我觉得我妈妈也觉得我不冷,这是投射;

我觉得不冷,但我知道我妈妈比较怕冷,所以理解她会说冷。这叫共情。

近些年,有一句话叫做:如果你能更多了解我的过去,你就能更多理解我的现在。

在「理解他人」的问题上,投射多来自于从自己出发的想象;共情则把他人当作一本书来读。所以,表面上共情是理解他人,但前提是要了解他人。


事实上,在我们在谈共情时,一个人能识别对方当下意图,情绪及个性的准确程度,以及接纳这些方面的容忍程度往往被看成是共情的核心要素。

所以,一个人的共情是高还是低,在于他能多准确识别他人的当下状态,以及多接纳他人的当下状态,并作出利他行为。

谈到准确识别他人,每个人的水平并不一样。而这个技能的高低和我们的个人经历与性格也分不开。比如:

童年被家暴的个体对愤怒的情绪更敏感,边缘性人格的个体则对眼部周围的情绪线索比一般人更敏锐,因而这种敏感性被看成是“边缘性人格的共情天赋”。

但有意思的是,当边缘性人格的个体准确识别出情绪,更容易把这种情绪解释为“与己相关”的

当边缘性人格识别出他人的愤怒,他们会觉得“这个人在对自己生气”;但很有可能,生气的人只是刚看到了一则很恼人的新闻。

识眼读心,试一下:

识别他人情绪不准确,有时候会很惨。

比如明明你很生气,我以为你没什么,所以我继续和你开玩笑。

比如你明明很伤心,我却觉得你很开心。然后我问你,今天发生了什么这么高兴……

这段对话的后果可想而知。


2. 共情时,我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共情产生连结。如何产生的呢?

从共情的作用具体来说,是在既定的事件上,让自己进入他人角色,体会他人因环境背景、自身生理与心理状态以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与逻辑。

进而因为自己体会了「同样」的经验,也就更容易理解当事人所处当下状态的反应,并更能够理解这种行为和事件的发生脉络。

如果你好奇这是一种怎样的神奇体验,不如去观影《成为XXXX维奇》;)


而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不同时,也能够理解对方在心理、情绪或行为上的反应,不过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感同身受并不一定代表对其也能够认同。

谈到理解他人,共情就得更高一级。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对情绪感受的模仿,往往还涉及背后的信念(belief)与欲望(desire)。

因此,有学者称,这种能力是将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的复杂想象过程。

还好这种事情,我们人类天生就有基础。脑神经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群镜像神经元,专门负责模仿别人。

比如婴儿听到哭声,自己也会哭起来,以“安慰”伤心的人。

有趣的是,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婴儿在18周之后,才逐渐发展出更主动有效的安慰和关心技能,而不是单纯的模仿。

根据芝加哥大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发现,7至12岁的儿童具有共情他人疼痛感受的自然倾向。

根据最新的神经科学的调查表示,98%的人(去除某些极端的人格障碍患倾向人群)都能与他人共情,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来理解他人的感受与观点。

所以谈到共情力不高,可能并不是“宝宝办不到”,而更多的是“并没注意”,或者还没有打通任督二脉,不知道如何施展共情。

特别当我们已经被自己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时,我们可能发现自己很难共情。


3. 如何提高关系中的共情?


通过上述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我们都具有共情的大脑基础,且能较为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

根据神经心理学家Simon Baron-cohen的识眼读心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能准确识别72%的情绪。

可以说,提高共情的前提算是有了较好的支持。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哪些技巧,可以让我们更高效的共情。

总的来说,高效共情的重要一点,就是看自己能多速度地从自己的框架脱离,进而准确地,全情投入于了解他人的状态。

一个人,若总想着自己才是对的,不能被反驳,不能容忍不同意见共存,一门心思告诉对方“你不对”。TA的共情高低可想而知。

所以,就如何全面提高一个人的共情,我们可以怎么样呢?

■ 不要因为熟,就放弃进一步了解

正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所说:“如果不钻进他人的五脏六腑,一个人是无法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的。”

笑容可以表示欢乐,但有时也是忧伤的信号。虽然我们识别他人情绪很有天赋,但我们也时常误会他人。

在和他人交流时,不要因为熟,就放弃进一步了解。怀着了解更多的态度,可以防止我们根据经验或某些偏见,过早草率地定义对方。

■ 试着连结情绪,而不是事情本身

当有人向我们诉苦时,如果我们不是故意想让他一个人一边待着别烦我们,最好不要急着分析,或分享个人经历,或抛出解决方案。

相反,想想为什么他会怎样?或他现在究竟什么感觉?

然后问问自己是不是发生过类似的经历。

Hedrie Weisinger 在这一点上,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

寻找相似的情绪,而非事件本身。

如果有人失落的跟我说,他今天报告失败了,我不会寻找自己报告失败的经历,因为我知道这对我来说并没什么,相反,我开始回想其他真正让我感到失落的失败经历。

当我们共情时,共的是,失败时糟心的感觉,而并非事件本身。


■ 做全情的倾听者(radical listening)

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听”,但有时候,我们心不在焉,并不在意对方说了什么,要么就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体会对方的话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但提高共情力,可能需要我们做有心的倾听者。

全情的倾听者,不仅听到对方在说什么,而且还听到对方话语背后的意图。这需要我们认真的,安静的听,不管对方是在表达绝望,还是在抱怨不满,都允许对方把话说完,不打断对方,给对方一种你在试图理解TA的感觉。

注视,点头或者仅仅重复对方所说的话,也能让对方感到被理解。

事实上,全情倾听在解决人际冲突时十分有效。心理学家Rosenberg指出:仅仅让矛盾双方相互重复对方刚刚说的最后一句话,也能让矛盾更快速的消除。

■ 寻找那些潜在连结

虽然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我们同时也无时无刻不被他人影响。说到这里你能想到谁?我相信,在你看完这一小段,你能想到更多人。

提高共情意识的第二步很有意思,就是去找寻并想象那些对我们日常生活有“贡献”的人的生活。

然后,我们可能发现,相互不认识的人,在努力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在“帮我们”更好的生活。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花一天的时间,用心想象那些与我们日程相关的人的生活。比如:

在我们喝咖啡的时候,思考是谁摘下的咖啡豆,TA现在在哪里,TA的生活是怎样的。

当我们去逛超市的时候,思考是谁理货,TA又是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坐在办公室时,想象是谁打扫的办公室,TA平常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也许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想象之后,我们变得更加关心这些人。从而让我们更广泛地提高共情。

4. 高共情的人是不是就是好人?

由于共情经常与人们的利他行为相联系,以至于有学者开始思考高共情是不是人类身上应该发扬光大的优点。

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推崇共情。

事实上,共情作为与情绪相关的一种能力,并不利于我们下决策。比如:在共情的影响下我们可能会更关心我们能感受到痛苦的个体,而对于远方正在受苦的群体不闻不问。

在心理学家paul bloom看来,以下叙利亚的那张令人心疼的照片,能让见到的人联想到自己的孩子,而产生强烈的愤怒,赢得了大量的捐款,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希望入侵叙利亚的冲动。

不仅如此,研究发现共情还有很强的群体性,比如个体会对认同度更高的群体,产生更高的共情,而对于认同度低,或仇视的群体,共情往往就有些变质了。

特别在竞争与冲突的情景下,这样的分裂性,更容易发生。

比如,当你支持的明星球员受伤时,你可能比自己受伤还难受;但若是你不喜欢的明星球员受伤,你可能心中暗暗飘过一丝喜悦。

站在这个角度,也许我们在提高共情的同时,也可以加以管理。避免情绪上头,在重要时刻,影响自己的决策。

比如在古罗马斗兽场,觉得对方伤痕累累实在太可怜,所以决定放他一马……

又比如看到朋友戒毒太痛苦,在他苦苦的哀求下,所以你决定暗暗帮他一把……

以上。

P.S. 文中测试的正确答案为【惊恐】,你答对了吗?如果对识眼读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聊宠物猫,它会给你更多题目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家都说我冷漠,我觉得自己是不会爱的怪物。|缺乏共情能力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
共情,是优秀父母最重要的“软实力”
丑陋的人性和扭曲的人格.......
5招迅速提升情商,成为更好的你!
正确的共情应该怎样做?
这样安慰别人,才是真的高情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