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艺人之——窑匠

     

                                   文/刘述涛

 小时候到泉江河里挑水,一抬头就看见阳关桥边上的那座砖窑正冒出滚滚浓烟。到了傍晚,天暗下来的时候,还能清晰看到火星子从窑洞里飞上天空。

这座就建于阳关桥边上的砖窑是四农村集体的,那些年,县城周边好多村庄都建起村窑,这些村窑成为一村人的收入指望,只是从窑里烧出来的有红砖、青砖、红瓦、青瓦,还有花钵、把壶、砂瓯,烘笼钵等。

在这些烧窑的人中,就有专业的窑匠。窑匠,是一座窑的大师傅,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才不需要做那些打砖坯和泥的苦活,这样的苦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还累死个人。给窑上打砖坯和泥的都是窑上请来的小工,这些小工有的是一把子力气,他们每次都把和好的泥巴高高的举起来用力砸在砖模里面,然后用一块四四方方的木条子拍打砖模,让泥巴尽可能的舒展。将砖模填平填实。

眼下手上要做的是实心砖,而非空心砖,不能够有空心。当泥巴挤满了砖模,还有泥巴在外,就需要用专门的刮板,轻轻一刮,砖模就平了。往往高高举起泥巴砸进砖模时,泥巴四射,制砖人的脸上身上都会是泥巴,只是他们才不在乎泥巴,他们只在乎自己手上做出来的砖坯多少钱一块,能够做一天,拿到一天的工钱。

砖窑一般都会建在山脚边上,以便取土。而烧瓦,烧瓮、烧缸,就大多数在平原上,要的是泥巴好,粘性足。如东皋专做瓦,洋村专烧钵,这都同当地的泥有关。我们常哇,靠山恰山,靠水恰水,其实靠泥也恰泥,好泥也能富起一个村。

那年月,每遇寒头腊月三九天,大街上都会传来“要嘛烘笼钵的,要嘛烘笼钵的……”吆喝声。一问,十个卖烘笼钵的,有九个是洋村的。

烘笼钵同花钵一样,都得脚踩拉坯。

烧瓦倒不用拉坯,但也比做砖的多一点技术含量,要用泥弓锯泥片,把泥片围在瓦筒上,然后一手转动于坚轴上的瓦筒,一手从旁边盆中取出半圆形瓦刀,把瓦的阳面细细的抹平抹均匀。最奇的是当这些像泥瓦桶样的瓦坯,在晒好之后,一拍就成了四片。

只是这样的技术活,同窑匠的火候比起来,那都不在话下。真正烧砖烧瓦烧各种生活器具的窑匠,最在意的是自己名声,自己对于火候的把控。要知道一窑的砖烧坏了,就算于自己一世的英名没有了。只是这样把砖烧坏的事情很少发生,除非老天爷不赏饭吃,在烧窑的日子里,忽然间下几天的急雨暴雨。否则,一位窑匠对于窑火的把控,那是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他们在窑上,走到哪都受人尊重,都师傅师傅的喊着。装窑、点火、撤火、出窑,都得经过窑匠师傅的口,窑匠说了算,窑匠就是一座窑的总指挥。

在那个年代,烧的又都是柴火窑,而非当下的什么煤窑、电窑、油窑。窑火的掌控,就尤其重要,全凭窑匠对火眼的火候观察。厉害的窑匠从口里喷出的一口水在火眼前掀起的雾气,就知道烧到几成了。我遇过一位爱酒的窑匠,走到哪,他的腰上都别着一个葫芦酒壶。烧窑时,他也是嘴喷一口酒,说是有好酒要与窑神共享,才能喝得长久。他的确喝到九十多,还雄昂昂在窑口上喝酒喷酒。

我相信,火候几分,是大是细,是嫩是老都在窑匠的心里装着,填柴撤火降温全凭窑匠的一双眼。否则,一窑的青砖烧成红色,又或是歪瓜咧枣一样,砖没砖样,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尤其是在古代,专门给官府皇室做贡品砖的窑匠,还得在砖上留下时间地点名字,以便官家追查尽责。现在到了解放后的村窑,自然是不用负这有可能株连九族斩立绝的责,但一窑的砖烧坏了,窑匠也就废,从此在哪也抬不起头来,再也吃不上窑上的这碗饭,这样的窑匠,谁提起来,都会是说,恰几黄肿大肚,好好的一窑砖,就这样废了。

如今,很难再看到当年那些窑匠的身影,倒是一些爱玩泥巴,有想像力的人,自己买一小电窑,在家里成为新一代的窑匠,他们在生活中烧碗烧碟烧花钵烧各种自己臆想出来的物件,并在抖音里炫耀自己的作品,说,做个窑匠一点也不难,你也会烧,快点来加入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原创]• 何应书:​​他渴望成名(长篇小说连载二十一)
造屋记
【金华非遗】 烟溪村瓦窑
自己动手烧制砖瓦
记忆中的砖瓦窑
60,70年代很火农村老手艺,从泥土到砖坯烧制,现在已消失不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