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到常识,教好数学——读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的随想
【题记】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之“课程目标”

趁着寒假,重读一本书,那就是张奠宙所著的《数学教育随想集》。
这本书虽然成书于2013年,至今已经近10年,但读着张老的这本著作,还是感触,感慨万千。

【我与《数学教学》】
其实,我认识张奠宙教授,最初是因为订阅了《数学教学》,这本上海华师大出版的杂志,是给初中高中数学教师看的,但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却也连续订阅《数学教学》好多年!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从这本数学杂志中,得到了诸多的启发。张奠宙教授一段时间内,几乎每期都要给杂志写编者按(编后”,在编者按里,他阐述当下数学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字字珠玑,令我大受启发。至今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不少,比如“开放题与开放教学”、“大众数学”、“思维教学”、“数感”、“数学文化”、“双基教学中国化”、“熟能生巧”的讨论、“数学化与去数学化”,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词语似乎耳熟能详,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可是令我十分震撼呢!
虽然搬了几次家,但还是保存着几本《数学教学》杂志,因为在杂志上面留下了我当年记录的多处、多种色笔的笔迹,也留下我当时对数学教学的思考与读后感悟,以及心路历程,我又怎能轻意忘怀呢?  

【书中印象深的论述有三】
回到正题,我要说说读了张老《数学教育随想集》中印象较深的几处,来个抛砖引玉,其余的请朋友自行阅读与思索。
张老在前言中说道,既然是散文随想,除个别稍长之外,都在2000字以下,许多篇目只有几百字。……篇目没有安全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而是分为若干栏目,如“数学小品”、“热点评论”、“域外见闻”、“往日萦怀”、“序言选粹”、“编后漫笔”(许多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也读过的《数学教学》“编后”的内容)等等。
我印象较深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方程”和“代数方法”
张奠宙教授在谈到“方程”时,说到一个案例(P45)——
我听过一堂据说得一等奖的“数学公开课”,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教时。教师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的黑体字上大做文章,反复举例,咬文嚼字地学习,朗朗上口的背诵。其实,方程这个定义无非是一种描述而已,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绝对没有学生因为背不出这句话而学不会“方程”的。这是理解上的问题。
他虽然举的是初一的例子,但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也许就是这样的。好在是现在新课程标准中,把方程、代数方法等都放到了初中去教。我不知道其中的缘由,但是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等方面出了不少的问题,然后学生到了初中,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也是说不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2022新课程中把相关“方程”的知识放到了初中,但是,有没有“好为人师”的小学数学教师还是不肯放手,寻着原来的老路走下去呢?也许这又是一个值得追踪的问题。
关于“算术方法”与“代数方法”,张奠宙教授的本书中也有论述(第8页)。张教授在举完“年龄问题”的例子之后,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两者思维方法的区别——
如果将要求的答案比喻为在河对岸的一块宝石,那么算术方法好像摸石头过河,从我们知道的对岸开始,一步一步摸索着接近要求的目标。而代数方法却不同,好像是将一根带钩的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宝石(建立了一种关系),然后利用这根绳子(关系)慢慢拉过来,最终获得这块宝石。两者的思维方面相反,但是结果相同。
现在,我们要想的是,这个关于“方程”的公开教学案背后,我们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这是一个如何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张奠宙教授也是有着精辟的论述——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一是靠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二是要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数学理解的不深入,心理发虚,讲起课来淡而无味。人文修养不足,只能就事论事,没有文采。深邃的数学文化,结果成了干巴巴的教条,学生学而无趣,最终不得已成了考试的奴隶。
在张老看来,数学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工程性”学科
是对于上面说到的“方程”,原来它是中国算术学中的名词(据说见于《九章算术》),近代,徐光启、李善兰两位翻译《几何原本》时,用了“方程”来表述,也是适合的,就连日本的数学词汇中也借鉴中国使用“方程”二字呢。 

二、教“100万有多大”能培养“数感”吗?
20112022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把“数感”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其中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是这样表述的——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张奠宙教授对一个公开教学案例的“批评”——
“100万有多大是个怪问题。100万就是100万嘛。据说这是要形成“数感”。哦,这个连专家也争论不休的“数感”,已经付诸实践了。于是,“100万有多大”进入7年级数学课程,有大块的文章发表,有博士论文研究。一个公开发表的教案,让学生研究“100万粒米有多少”。实际上,成人也不知道其答案,因为没有用。更令人称奇的是,问学生“100万元人民币要用多大的箱子装”。真的,除了公安局对付抢银行的劫匪也许用得上之外,哪个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数感?
“100万有多大是个怪问题。100万就是100万嘛。据说这是要形成“数感”。哦,这个连专家也争论不休的“数感”,已经付诸实践了。于是,“100万有多大”进入7年级数学课程,有大块的文章发表,有博士论文研究。一个公开发表的教案,让学生研究“100万粒米有多少”。实际上,成人也不知道其答案,因为没有用。更令人称奇的是,问学生“100万元人民币要用多大的箱子装”。真的,除了公安局对付抢银行的劫匪也许用得上之外,哪个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数感?
这样的批评,不可谓不尖锐,不可谓不一针见血!
上面说到的教材是在7年级。其实,我们的小学中不也是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吗?这样的公开课,我们也不是没有听过。
这个问题10年前,张奠宙教授就尖锐地提出来了。虽然十年过去了,当下数学教育中,这样的“怪现象”不还是在各地屡屡出现吗?
对照上面的“数感”的内涵,我们就应该知道,培养“数感”的着力点在哪里?它是去想象“100万有多大”或者“1亿有多大”这样的“怪问题”,而是贴近儿童当下的生活现实,在“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真实情境中的数意义”、“真实情境中的合理估算与合理判断事物中的简单数量规律”等几个方面下下功夫。

三、数学“学科育人”应该怎样进行?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出了“学科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学科育人”的方式方法。
但是定位好“学科育人”的界限与目标,要把“学科育人”做到恰到好处,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张奠宙教授在他的这本书中,在书中的一篇《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中,特别说到了数学学科的“德育问题”,而且构建了“学科德育”框架(P56),有一个基点、三个维度和六个层次——
一个基点:热爱数学。
三个维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
六个层次:(按数学本身,逐步和数学以外领域的联系紧密程度排列)
第一层次: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以优秀的数学文体感染学生;
第二层次: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以特有的数学美陶冶学生;
第三层次:数学课题的历史背景,以下定的数学发展史激励学生;
第四层次:数学体系的辩证因素,以科学的数学观指导学生
第五层次:数学周围的社会主义现实,以昂扬的斗志鼓舞学生;
第六层次: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以优良的课堂文化塑造学生。
面的论述中,一个基点说得太好了“热爱数学”。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我们的数学教育而热爱上这个学科,这必定是数学学科之大幸,数学老师之大幸!
想想自己任教小学数学30多年,不就一个目的——
让儿童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上数学
这也是自己的数学教育格言和座右铭)
再说三个维度”,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到道德品质,逻辑层次清晰,目标序列清楚。“人文素养”是数学文化的积淀,“科学精神”是数学思维的精进,“道德品质”是数学品格的境界。
最后说“六个层次”,正好张老自己所说是“着眼于对我国长期坚持数学学科德育的总结”,我仔细研究与思索了一下,确实很有道理的!一路从大到小,从数学文化、数学美、数学史、数学观、数学现实、数学课堂六个层次来实施“学科育人”,我觉得已经有路可循了,又是我的一个幸遇!
当然,要想进一步从张老的论述中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去详细研读、参阅张教授的《数学学科教育——新视角新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上述三点,是我从本书得到的印象最深的地方,当然其他启示也不少,电脑打字摘录8000余字,也算是对张老在天之灵的告慰吧(注:张奠宙教授于20181220日去世)。
最后用书中张老引用的华罗庚的名言来作为结束吧。
据我看来,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华罗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读书】什么样的教学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章建跃:为什么说“三维目标”已经“过时”
史宁中教授关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看法
高中数学必修二 教学计划--陈熙
田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策略思考
​五大路径精准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