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前预设: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题记

有时,“选择性失明”可能带来自我保护。

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普遍公认的关于有效教学的一种定义是: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这一定义充分说明有效教学应是科学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统一,其中课前的教学预设建构着预期的教学过程,课中师生现场的互动生成则建构着现实的教学过程。

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由此可见,教学预设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有效性水平。没有好的教学预设,很难有好的教学过程。

因此,我们每个老师必须都来重视课前预设!

鉴于此,本文拟就“有效教学”的第一个方面,即“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三维目标”不是迷人的“包装”,而应贯穿于整个设计中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为了能体现这一“三维目标”,于是我们在备课、上课与评课中总是围绕着“三维目标”来进行。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把“三维目标”当作是一种课程改革迷人的“包装”。前不久,我在一所学校看到,老师的各科备课笔记上赫然这样写着:

·知识与技能:通过……,使学生初步认识……,能正确判断……,初步建立……,掌握……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与小组合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能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这样做,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目标意识”,但我要问的是:是不是把三维目标这样写在备课笔记上就说明我这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呢?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只是体现在“格式化”的备课笔记上,体现在学校或地区对每个参加课程改革的实验老师的硬性规定上,而更多的是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思考:这一步教学如何来体现“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如果我们每个教师只是把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如上所述的备课笔记的开始部分的那几行字,这样的课是永远不可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

打个比方,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已经完成可以比较精确地分析出母乳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母乳喂养呢?原因是如果我们不是用母乳去喂养婴儿,而是根据科学分析把各种营养成分做成制剂喂给他们,要不了多久,这个活蹦乱跳的婴儿就可能被折腾得夭折了。由此可见,“三维目标”的三方面目标是“水乳交融”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预设教学环节时,如何体现“三维目标”?这是既是一个“形而上”的观念问题,又是一个具体的教学策略的问题。

从教学观念上,我们一定要确立这样的信念:教学一定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时需要的发展,又能保证其身心全面、均衡、长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地发展。落实到具体学科,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喜爱中国的语言文字,同时通过学习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数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然及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表达交流,学会学习;其它学科可以以此类推。

有了观念,关键还要落实在行动上。比如,一位老师在预设《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教学内容时,通过搜集各种教学资源,终于找到了它的德美滋生点:从神奇的建筑中,学生可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美”;从各种景致中,学生不难感觉到其中的“景观美”;从“毁灭”中,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满清政府昏庸无能的怨恨,产生强烈的“悲剧感”,从而不断激发自己不断进取,进一步体验“落后要挨打”这一真理的深刻内涵。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在这里,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地统一与巧妙地实现。

二、通过学情分析,努力使预设基于儿童的“真正现实”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意味着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这样,为儿童选择适当的学习起点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之分。学习的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拥有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许多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他们会冷不丁地“将你一军”。曾听过这样的例子,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邱少云身上被烧着了,为什么他背在身上的枪支却没有爆炸呢?(因为枪炮是易燃易爆物品啊)为什么邱少云的战友没有被烧死呢?(就这么巧,它的战友没有被烧死,他是怎样灭火的?)冲锋的部队怎样知道只是邱少云牺牲了,而喊出“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呢?(他们只能估计可能有人被而牺牲,而不能十分确定就是邱少云啊)这就是现在儿童的“真正现实”。如果我们的老师还是把儿童看作是“传统的儿童”,而不是与时俱进地基于儿童这样的现实,我们的预设就可能有偏差,有偏颇。

再如数学教学,我们总是在喊这样的口号:“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但是在预设教学情境时没有预料的事情就在课堂发生了:一个老师在教学“统计”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去一个交通繁忙的十分路口数过往车辆的情境,然后把各种车辆通过辆数进行统计与分析。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你不是经常教育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吗?你看画面上,那么多同学们十字路口统计过往车辆,是十分危险的。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情境预设也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这里不再赘述。

大家一定熟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艘船上有26只绵羊和10只山头,船长岁?”,该调查叫做“船长的年龄”问题,调查者是法国格勒诺布市的数学教育研究所的低年级小组,调查结果是76个学生凭借这些数据成功地算出了船长的年龄。于是围绕这个调查产生的对数学教学的指责随后发生,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对此案例的分析却为我们理解“现实的数学”与每个人的“数学现实”这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他说:“教学(尤其是某类文字题的教学)对于那些被测试的学生所接受的非数学的甚至反数学的看法应该负责,这是很受欢迎的说法。但是我不能确信人们是否就应该因为它的表面价值而接受它。教学是否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因为仅仅有一点疏忽就控告教学的不那么容易?难道没有引起这些失败的更起作用的原因吗?如果有,是什么呢?罪魁祸首真的就是那些令你见了就害怕的文字题吗?我不敢确定。”

之后,他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认为一些数学问题的背景其实并不是儿童真正的“数学现实”、“生活现实”,有的只是书本的“逻辑”、教师的“逻辑”。他说:“船长多少岁?我将这个问题给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那时生活在一个民间故事和魔法师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她和每个坐在伞菌上的地精一起扮演着或大或小的角色,她愉快地笑了,因为她已经发现了秘密,她已经算出了船长的年龄。她太高兴了,由于她的兴奋,都没有注意到比她大两岁的哥哥的奚落。他有着的合理的推理,而他的妹妹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这并没有破坏女孩的幻想。”

由此可见,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现实”,是客观现实与人们的数学认识的统一体,并非先有了一个“理论”,然后去联系一下“实际”,也不仅是从具体例子引入,然后做几个应用题就算完事。它“强调的是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体系两者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地溶为一体。”因此,为学生准备数学的要旨就在于,应该确定各类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必须达到的“数学现实”;随着学生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越来越广泛,必须了解并掌握学生所实际拥有的“数学现实”;从而据此采取相应的办法,予以丰富,以逐步提高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的程度并扩充其范围。

这样,学情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我通过搜索发现,现在有许多教参、报刊杂志或网上的有关“教学建议”之类文章却少见对这一知识点的“学情分析”,这是一种缺憾。我曾在《江苏教育》上发表过一篇《“千米和吨”单元教学指导》,其中有一部分专门谈该单元的“学情分析”的,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去看一看

三、力争“软设计”与“硬设计”相得益彰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得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进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硬”“软”的不同设计。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是带有刚性的“硬设计”。如果这些部分没有完成,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的实现。但是,在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这些部分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在高度弹性的“软设计”,需要有教师的渊博知识、精深修养和丰富经验来临场处置、即兴挥洒。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完“长方形的面积”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精心预设计了一堂“数学活动课”,即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将其中二分之一的部分进行绿化与美化,学生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图案。可以预想的是:在这之中,学生不仅可以运用、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数知识、面积知识、巧分面积的方法知识等),还渗透了环保、生态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绘画、交流交往、协同合作、审美鉴赏、审美创造、想象创新等多方面的才能。三维目标“和谐共振”,教育过程整体效应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这堂课是“软设计”与“硬设计”的有机结合,它留给课堂师生发挥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学生会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

因此,在教学开始前的预设阶段,我们一定要进行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惑、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为学生设置最佳的学习起点,做出“弹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曾获省论文竞赛一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教学设计“十问”
专家谈好课
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研究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
[转载]思想品德课程简报八:达成高效思品课堂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3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及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有感之一:出示“学习目标”的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