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孩子的“好奇心”放大——跨塘实小“尝试反馈”教学改革印记(八)
【题记】

创新三大关键能力:发现问题,产生想法并建立联系,外化表达。

满腔热情+坚持不懈+反复思考=教育成功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范曾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202141日,我在跨塘实验小学高浜校区听了一节王雪君老师施教的科学课《小灯泡亮了》。

【回放与评课】

王老师整堂课用“尝试反馈法”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的核心理念。

上课伊始,王老师拿着一只灯泡,先问同学们:“同学们,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灯泡”。

“是的。”王老师接着问:“我们看到这些,想提什么问题?”

“我想看到,灯泡是怎样亮的?”

“很好!”王老师不慌不忙,“这是一只家用普通照明的灯泡,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小灯泡来了解它。请问,这里有导线,有电池,怎样才能点亮它呢?”

老师并告诉学生,而是让同学们自行去尝试。同学们十分好奇的样子,个个跃跃欲试。先后有两个同学到课堂前来尝试,看看能否把灯泡点亮,可是同学们都失败了,并不能点亮灯泡。

王老师并没有责怪孩子们,而是继续引导:“同学们,出了问题怎么办?科学书里找答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行查找书中的答案,你们能做到吗?”

同时,还设计了探究单,让学生把各种连接的方式用贴纸的方法,贴在相应的表格里,看看哪个组能够成功地点亮灯泡。

于是,同学们便各自争先恐后地忙开了……

这是我们听课十分欣赏的开始部分,老师利用孩子的“科学好奇心”,设置了问题与悬停,又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而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自然孩子们是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的!

虽然科学组是首次进行“尝试反馈教学”改革,但是他们有模有样地进行大胆的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的转型,这是令人欣慰的。

之后的教学中,王老师继续沿着开始的思路,让学生认识的灯泡的结构、如何连线,认真地尝试怎样连接才是“闭合回路”,什么时候是“短路”,什么时候是“断路”等等,同学们通过一次次的体验活动,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怎样才能使灯泡点亮”的重要步骤与关键要点……

就这样,整堂课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

下课了,同学们还是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谈论着、欢笑着……有一种余兴未消的感觉呢。

【联想与回忆】

看着孩子们上课时的表现,咀嚼着老师们对科学教学的研究态度与尽力程度,我们对“科学”教学更有信心了。

这不由得使我引发一些联想,小时候我们的“科学”课程不叫“科学”,叫“自然常识”(我小学时期在七十年代末)。

于是,我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变化如下——

【新中国成立之前】

1929---1936 低年级:自然, 高年级 :常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61964 自然;

19651966 常识(包含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活和物理、化学方面知识);

19671978 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各省市不同);

19781982自然常识;

19822001自然;

2001—至今 科学。

作为老师或父母,我们有理由对着今天的玩具摇头、叹息,我们有理由对塞满孩子们书架和生日礼物单的种种游戏感到不满,因为,当玩具上总是附有说明,孩子们只需根据他人的计划去游戏时,有一些东西已经失去了(点击查看微信公众号文章《最简单最智力的玩具哪儿去了》)

在我小的时候,我会用木块、粗铁丝和铁皮等做成一把枪(点击查看微信公众号文章《“链条枪”里的“育人价值”——一则儿时最喜欢游戏及其联想》);我会用电池、电线和线路板板做成自己的“遥控节日灯”,我还会把柳条编织成伪装的帽子,加上土制地雷,和伙伴们玩起“打日本鬼子”的游戏……当世界已被创造,角色已被指定,故事的情节也被想象出来后,很难想象孩子们如何成为游戏的“主宰”。

【假如我来教《点亮小灯泡》】

之前,我在听语文课、美术课时,也都写过改革印记,也都讲自己“假如我来教语文或假如我来教美术”,这样一种评课方式,便于将自己代入到课堂情境中去,去感受本节课的来龙去脉,去尝试想象自己教学的流程与方式,我喜欢这样的评课方式,这样的评课方式,也利于每个学科的老师设身处地去理解、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利用“尝试反馈”教学思想来演绎自己的教学流程,去推想自己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转型。之前的两篇,公众号里链接如下,可点击跳转阅读——

假如我用“尝试反馈”思想教语文——“尝试反馈教学”改革步履之印记(六)

假如我用“尝试反馈”思想教美术——“尝试反馈教学”改革步履之印记(七)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假如我用“尝试反馈”教学思想教科学《点亮小灯泡》。

下面的“假如”有科学组其他老师的贡献,特别是陈金南老师在评课时切中肯綮,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课的开始,和刚才王老师一样,肯定也是要出示灯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这里要介绍一下:导线,这是一个重要的术语,不能一带而过。接着,让学生尝试连接小灯泡,看看能不能点亮。不论是能还是不能,都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能亮”或者“为什么不亮呢”。

接着,让学生看书,但是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个要求中重点是认识与理解灯泡各部分的结构与名称,因为这是理解“能不能通电与点亮”的关键。

能理解灯泡结构的过程中,配合动画理解线路的整个回路,以及通电后电流的整个走向(可用红色表示流动过程),这样灯泡的构造弄懂了,“闭合回路”与“通电走向”就在一起“打通”了,为进一步深化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接着就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去连接灯泡了,看看能否点亮。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还在,需要通过尝试来进一步放大,所以这时安排“尝试连接”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这里,我想说,对原来课中设计的用贴画的形式来表示连接方式,我也另有想法。是不是引导学生来画“电池”和“灯泡”,这样学生的画线路图的能力会大大加强,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电的相关知识打下了伏笔。

之后的讨论交流,是最能考量考量课堂教学智慧的时间。因为学生生成的东西,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但是我们拥有专业的知识与对尝试反馈、交往对话的课堂主张来应对,应该是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

至此,我们对整堂课回顾总结一下。课堂从“生疑—猜想—看书—交流—尝试—讨论—结论—生疑”这一循环往复中进行。

这一过程与教科书里面说的“聚焦”—“探索”——“研讨”的编排过程也是一致的。

最后,又回到“生疑”环节,似乎与课始的“生疑”形成了“闭环”,其实并不一个“闭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下不孤,大道一家。有了“尝试反馈”的思想,有了专业素养的支撑,我们每个老师都能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干,教好自己的学科,也可尝试跨界教好其他的学科,这也是我十分提倡和鼓励的,就是“跨科教学”。

说一个花絮。

本册科学书的扉页,放的是“科学家这样做”(如下图),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暗示,就是给孩子的童年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也可以通过这些东西,萌发孩子们的少许“科学精神”,也是说不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四年级实验教案
“尝试反馈教学”下的尝试学习
听课反思《点亮小灯泡》
高中物理“自感”的教学设计_为您服务教育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