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

(五)平仄对立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韵律性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韵律性文学的共性即保持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全联“平仄和谐”,这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于掌握的格律要素。

    所谓“平仄和谐”,就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要平仄交替。“相反”、“交替”,构“和谐”,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对联内在魅力的所在。对联是讲究声律的,所谓“声”,就是指声调,主要是指平仄而言。所谓“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要把对联做好,就必须懂得声律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里要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在我国古代,为了追求诗文朗诵美感,达到声韵搭配和谐的效果,前人将每个字的发音进行归纳,总结出阴平声、阳平声、上(读“赏”)声、去声、人声,根据他们的读音特点,将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将上去人三声统称为“仄声”,这样汉字的基本读音就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一般平声字读音都舒缓悠扬,仄声字读音都硬朗明快,这样平仄搭配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就抑扬顿挫、高低超伏,有了音乐美感。这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文利于朗读的原因所在。

(1)关于平仄声,怎样来识别?

    这里先插入讲解一段平仄声的识别方法,之后,再来讲解“平仄对立”。

前面讲过,平声和仄声,是古人把所有汉字标注声调后划分的两大类。大体上,绝大多数平声字,就是我们现在普通话发音中的一声、二声字;大多数仄声字,就是三声、四声字。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如:黑、向、国、石这些字,现代读音是平声,可古音是仄声字中的人声字。古今音读音不同的字,所占比例最多的就是古代的人声字,有人统计,人声字有一千多个,但常用的只有两百多个。有志于古声创作对联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或网络检索,了解这些字,并通过反复练习的办法熟记下来。如果大家对古声把握不准,可以查阅《平水韵》字表或者网络检索平水韵对照每一个字的古音读音,从而进行创作。本书也在后面附有“常见古人今平字”方便大家对照检查。这里讲一句题外话,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个字的古声读音相对困难,但是经验表明,只要写得多、读得多,许多字的发音不用刻意记忆也能熟练掌握,但这需要一个不断练习、积累的过程。

由于古音和当代的普通话读音(称作今音或新声、新音)有区别,所以楹联界包括诗词界都主张“双轨并行”,或称“双轨制”,即古音和今音均可创作,但同一联中不得混用。前面已经提到,今音区别平仄,就是普通话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轻声字根据发音需要,可平也可仄。如对联“东方日涌;北海潮来”,其新声平仄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了解了平仄之后,再来看对联格律之“平仄和谐”,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2)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

即在单句联文中所用字词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这里是两个概念:一是,在节奏安排上,上下联自身联文内部平仄要交替,不能在节奏点上连续平声或仄声,更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二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互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对立,即平仄相反。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

例如,清高宗乾隆题杭州于谦墓联:

丹心托月;

赤手擎天。

此联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上下联内容节奏点(心、月;手、天)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

又如,清代郑燮题焦山别峰庵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此联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是上下联内容节奏点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问平仄对立。节奏点的划分和前面讲到的“节律对拍”相一致。大体就是独立的一个字,或是两到三个字的词组,平仄一致,和旁边相邻的字或词组平仄又要相反,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的交替状态,而上下联之间又全部相反。

根据这一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要求,在实际对联创作中不难把握基本的平仄格式,在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的情况下:

三言联标准格式就是:

平平仄;

仄仄平。

四言联标准格式就是:.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言联标准格式就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或者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六言联标准格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标准格式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些平仄格式可以称之为正格(标准格式)。可是,在一些对联的创作中,声调的掌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可能每一副联都按照正格来写,这样也太死板。《联律通则》提出“节奏点”这一概念,强调节奏点用字平仄一定要相对,这就给非节奏点用字的平仄留下了余地,也就是说,除了末尾那个字,其他非节奏点用字可以平仄不拘。即人们经常说的,对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而言的对联,其平仄可以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位于二四六等双数位置的那个字,因为是节奏点所在,平仄要分明,必须上下对立;而位于一三五等奇数位置的那个字,由于是非节奏点用字,上下联平仄可以通融。如对联:“花开吉庆;春报平安”,其平仄是“平平平仄;平仄平平”,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联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平仄必须对立,而位于奇数位置上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字(花对春、吉对平),平仄就可对可不对。

除此以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专用名词、习惯用语,由三、四、五、六个字合在一起,早就成为固定词组了。如“天安门”、“库尔勒”、“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南水北调”、“雅鲁藏布江”,等等,它们已经成为一个语言单位,可以看成一个节奏,除最后一个字要讲究平仄外,非节奏点用字就姑且从宽,充分体现“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不过这类专有名词使用起来,应尽量要求对仗工整,能够平仄对立的,尽量对立。

以上提到的格律要求,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把节奏点弄清楚,有的情况下,一个字或三个字也为一个节奏,就不能按照两个字为一节奏的普通格式来硬套。

例如,民国于右任题青城山黄帝祠联:

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

问龙跷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

此联中的“四百兆”与“五千年”就是三个字为一个节奏。

(3)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收于仄声,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格律。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仄起平收”是对联创作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所谓的对联作品忽视了这一点。例如,2007年,北京大学为欢迎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平之旅”之演讲,撰写了一副联:

台北思故土,浦江察民情,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城大家一家;

湘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通。

这副联不仅多处不合平仄对立、交替的要求,六个地名除“台北”两字是“平仄”其余全是“平平”,怎么能成对?而且,上下联竟然全是平声收尾。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写出这些不合格律的对联,实在令人汗颜。

另外,对联中还有个特殊“领字”,后面将专门讲到这里只须记住,对联中如果出现了领字,可以不算平仄。领字一般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都可以平仄不拘,但被领的词句则必须平仄协调。

例如,清代顾复初题成都崇丽阁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此联的特点是借景生情,文字优美。写法上注意前后语句的连贯照应,上联以“看”、下联以“送”分别为一个领字,把上联中的“苍茫”与“云山”、下联中的“浩渺”与“春水”统领起来,起到互相照应的作用。这副联要标注平仄,“看”和“送”两个领字,就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一副联中上下联各有豫句或者多句组成,关于句脚平仄,严格说也应该相互协调,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适当放宽,大体上把握一个原则,即一副联中,各个分句句脚平仄尽量搭配开,不要全平、也不要全仄,当然,也不要一平一仄(两句除外)的写。例如一副联,上下联各有四句,句脚平仄可以是:平、平、平、仄,也可以是:平、平、仄、仄;也可以是:仄、平、平、仄。这样基本都是搭配和谐。但如果是:平、仄、平、仄,或者仄、平、仄、仄,或者平、仄、仄、仄,就显得有些不协调。应像是上面每句中的平仄要求一样,句脚平仄也尽量去追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和谐美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仄对立(春节前夕话对联之五)
对联应掌握的100个知识点之八:71-80
2019年春联收集
【开讲】叶老师讲楹联 第五讲:平仄对立
对联平仄的严与宽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