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验谈 No.30 | 福州大学情侣档 X UCL、NUS、爱宝Part2大满贯,今天你酸了吗?


Jie Zheng
福州大学 建筑设计
GPA:3.65 (86+) 
雅思:6.5(7/6/6.5/6.5) 
获奖经历:2*亚洲设计学年金奖,1*谷雨杯,1*中联杯,1*CSSCI论文
所获offer:
NUS-Urban Design
UCL-Urban Design
Edin-Architecture RIBA Part2
Edin-Architectural and Urban Design
AA-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Phase 1
UofMELB-Architecture
KU Leuven-Architecture

OFFER展示



留学是多维度的提升
[出国动机]

我最开始的出发点想体验国外的建筑教育,大一大二的时候我还是处于一个初步学习和探索建筑设计的阶段,大三时我才真正地了解建筑,同时我也觉得国内教育开始呈现出一些职业化的倾向,缺失了对建筑设计探索的激情,因此我产生了想要去更广阔的领域继续探索的想法,我了解到,国外很多studio的出发点是比较宏观的,甚至是超出建筑领域的,比如会涉及到很多人文关怀的内容,更偏学术和理论一些,我觉得会更契合我以后的研究方向,同时我还可以接触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建筑师,能够接触更多的人、事物以及思想,因此我选择了出国留学,留学对我而言将会是一种在学历、经历、思维等多维度、全方面的提升

选择深度还是广度
[院校选择]

我认为择校的考虑和选择跟个人未来规划相关,从学校而言,我觉得UCL是最好的,但是相对来说UCL的教学内容里偏参数化内容比较多,我觉得跟我的设计风格不是很匹配,所以我会更倾向其他学校。目前我主要在NUS的UD和爱丁堡的RIBA Part2两个offer中选择和考虑。

这两个offer的选择对于我而言,主要在于是选择设计的广度还是深度,首先从NUS的Urban Design专业来说,我觉得UD专业能让我有机会去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我本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我希望自己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索设计,因此我研究生阶段会想学习关于城市设计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这能够拓宽我的设计广度。如果从设计的深度而言的话,我则更倾向于选择爱丁堡 RIBA Part2的项目,这将会帮助我在建筑领域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索

对我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想跟女朋友去同一所学校一起奋斗,比如我的女朋友收到了港大offer但是我没收到,所以女朋友也为了我拒绝港大的offer了,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奋斗更有意义




建筑是因地而建
[设计理念]
我一直很喜欢美国的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他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场地特有的内涵,他会对场地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建筑师是受益于建筑的,建筑应该回馈于受众者,我觉得我的理念跟他非常相似,我也会从这方面对建筑进行思考。其次,我比较喜欢斯蒂文霍尔的空间观,他主张建筑是为每天的生活而创造的,强调平淡之中不仅包含精巧的形式,还应包含内容,比如说某栋大楼,外观也许是平平无奇、素雅普通的,但是进入到室内之后就会发现里面的空间设计非常的精致巧妙,这才是我认为的大师级的设计。

▲斯蒂文· 霍尔


我在低年级的时候比较喜欢日本的建筑师妹岛和世,因为低年级的时候更多的是接触到一些小空间的设计,更注重细节和空间的营造所以我会更偏向借鉴日本建筑师的设计手法。转变的契机是随着年级的增加,我开始阅读更多的案例,这些案例会从思维层面去探讨设计,我对此感触很大,其中斯蒂文·霍尔的案例让我感触最深,所以我的设计理念开始慢慢向斯蒂文·霍尔靠近。

我觉得一本好的作品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己的设计逻辑或是思考方向,这是贯穿整个作品集的,如果我有一个崇拜的设计师,我的理念肯定是跟他比较match,我可以在理念的构造中去参考他们的想法、逻辑,然后形成自己的逻辑并且运用到作品集里,这样我的作品集能有一个相对完整并且能够自洽的逻辑线,这甚至能在未来工作时成为我的设计观。

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都会有方方面面的提升,比如第一个作品相对扎实一些,注重空间营造,参考大师空间营造手法。第二个项目更多的是思维上的提升,我更多地是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的思考。


系统的逻辑来指导设计
[关于项目]

四个作品是依据尺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的,从宏观的城市设计到教育、文化类的建筑设计,再到校园内交通性建筑,最后是小体量的咖啡厅。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设计尺度都可以从一个local的角度去思考,大尺度的建筑可能对细节的处理没有那么到位,更多的是从城市文脉、文化发展等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能去做什么,比如我会去思考已经饱和的紫禁城将来该如何发展,这种问题应该是城市设计尺度下需要去思考的。小尺度建筑更多是对空间、理念、人体尺度的一种思考和营造,我认为这其中空间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The Symbiosis

我喜欢霍尔的概念:建筑是因地而建的,建筑是一个link,它通过建筑将场地中的文化和历史传递给使用的人群,引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感受,但是我没有形成非常系统的思维逻辑如何将这个理念实践到我的方案中,因此我就将我的思考流程创作成了一个流程图,我用BRE(Building Related Elements)或者HRE(Human Related Elements)落实到每个建筑或城市设计的项目里,我会尽可能多得罗列出BRE,也就是前期的一些限制性因素,比如场地、人文等因素,然后去确定building factors,比如总体布局、造型、功能及材料等,再通过这些因素去指导我的设计,这会让我的设计比较有逻辑和节奏,以确保我的思维逻辑不会被打乱。

HRE可以从人的角度进一步起到修正、加强的作用,当BRE将building factors定义之后,需要结合HRE的要素,精心完善以人为尺度的建筑要素,优化现有的建筑,这就是我的设计思路,这两部分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当我刚开始设计“海岸车站”的时候,我给老师看了我设计的基础模型,老师问了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建筑模型到底是依据什么设计出来的,是凭空出现在场地上的吗?我开始意识到我设计的模型跟周边的环境是割裂的,建筑跟场地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呼应的关系,而并非各自独立的,于是我就开始思考除了建筑本身之外的东西,比如建筑的外部庭院、道路、文化等等其他场地因素,当我设计车站的“拱”的时候,我也开始思考拱应该如何去匹配人体的尺度,特别是在不同功能下,拱有不同的尺度,有的是装饰功能,有的是交通功能,有的甚至是在吊顶上的,每种功能要匹配合适的人的尺度,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





竞赛和实习对自己的帮助
[关于竞赛和实习]

我本科期间参加了比较多的竞赛,参与竞赛期间我经常看案例,比如藤本壮介,董功等的建筑大师的作品,这能锻炼我对建筑体块的塑造感。参加实习期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工作的压力和强度还是很大的,在技术层面的要求也会比学生阶段更加专业。比起施工图我会更倾向方案阶段,因为方案阶段能通过效果图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建筑想法。

我觉得目前中国设计师比较缺乏话语权,比如我觉得马岩松设计的虫洞图书馆很棒,但是并没有像扎哈或者其他国外知名建筑师的作品会那么受人瞩目,中国设计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注力是重要生产力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一定一定要先考语言,我申请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雅思考试被取消了,拖到9月我才开始考试,所幸一次就过了,但是还是建议23fall的学弟学妹一定要先考语言,考过了语言之后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作品集里,我认识很多语言还没过的小伙伴,做作品集的时候会因为语言的原因影响到心态,既影响做作品集又影响学习语言,导致两者都无法兼顾。

整体来说我还是比较顺利的,一直在线上上课,推进得很快,后期实习的时候作品集基本已经完成了。我做设计的速度比较快,这可能要归结于我比较专注,我一天可能有20个小时都在做作品集,“沉浸式”做设计非常重要。平时我也会跟女朋友沟通下作品集的想法,互相给予对方支持。

最后我不建议百分百的去迎合学校的标准,每个人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对设计的见解。




想对LAC说的话
[关于LAC]

我的老师李乾是TUD毕业的,他非常注重设计的逻辑性和落地性,会在设计的落地性方面给我很多的帮助和辅导,他告诉我一本好的作品集并不是罗列一些花里胡哨甚至根本让人看不懂的设计,只有作品本身的设计质量够好,才是一个好的作品,我觉得老师的观点非常有道理。最后我认为我的作品集里还需要增加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是我目前在作品集上感到比较遗憾的部分。

感谢李乾老师,对我的帮助大,给了我很多可靠的指导,让我能做出好的项目。

感谢Alice,非常热心、负责,她建议我申请了爱丁堡的Riba part2,我当时没报什么希望,然后很开心能够录取这个项目,如果没她我可能就没有录取到这个offer。


图文来源:Jie Zhe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原文故事内容
中药学知识|考点(3)中药的作用.性能
2022年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题库(附题目答案)
中药学思维导图
揭秘 | 连花清瘟究竟是何方“神圣”?
三年级至四年级语文知识-----反义词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