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影轩 · 悦享记 |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本文作者:陈艳

蒲公英八期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事务所合伙人

爱读书,爱旅行,爱鲜花,爱红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太阳双鱼,上升摩羯。既喜欢浪漫满屋,也相信脚踏实地。始终认为,人世间的美好不在于言,在于心,在于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这本书买了应当有十年之久了,但一直放在书架上未曾翻阅,可能是看着书名就有一种莫名沉重的感觉。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休息的时候总想选择一些轻松的事情来做,因此这几年看书观影难免少了深度,娱乐性的东西反而多了,现如今想来,这未尝不是一种在“轻”与“重”面前的投机选择

借着八期书影轩第一次线下读书沙龙的机会,我终于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也仅仅是看完而已。

小说开篇即以第一人称“我”讨论尼采的“永恒轮回”的哲学思想,以至于书已经翻了好几页还没有感觉这是在看一本小说。事实上,这大抵可以说是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哲学书籍,因此小说本身的故事描写并不吸引人,故事情节单薄,人物关系简单,没有太多“故事”可言,却有很多主人公 “心事”甚至“梦境”的描写,穿插着作者本身的大段哲学思考以及观点。

“轻重”

外科医生托马斯高高兴兴地脱离了第一段短暂的婚姻之后,过着同时有很多情人的他自认为很满意的生活,直到他遇到了乡村女招待特蕾莎,他觉得“她和他过去生活中的任何女人都不一样。既不是情人也不是妻子,她只是个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

对于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乡村女招待,托马斯显然产生了一种保护欲,这在很多描写两性关系的文字里基本可以作为一个男人爱的最好证据。毫无疑问,托马斯爱着特蕾莎,但是依然有很多情人,他始终徘徊在“轻”与“重”之间,并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即便是到了因国家被入侵而使他被迫丢弃了外科手术刀做起了擦玻璃的工作的时候,这种观念也依然没有改变。最后迫使他改变的是特蕾莎的离开,在那一刻他意识到这必须只能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的时候,他和特蕾莎一起离开了所有熟悉的人事隐退于村野,似乎这可以被认为托马斯最终选择了“重”,然而前提是当你的身边不再可能有“轻”的选择。所以,这种选择是有前提条件的,是不那么纯粹的。

而特蕾莎,这个在原生家庭里感受不到“尊重”和“爱”的乡村女招待,这个在成年之后想尽办法希望脱离原生家庭梦魇的女孩将遇到托马斯视为一种命运的安排,视为自己可以开始一种全新生活的起点。她成为托马斯的妻子,企图像暴君般独霸他,将其他女人留下的痕迹一扫而光。特蕾莎想要的是所谓“重”的爱的负担,这好像只能是她唯一的选择,用来证明她的人生与过去已划清界限。探询、纠结、容忍、原谅、愤怒、离开……面对托马斯的混乱关系,特蕾莎的内心经历了许多风暴,直到最后他们一同隐退村野,她依然总在内心深处责备托马斯爱她不够深,她认为自己的爱是无可指责的,而托马斯的爱简直就像是一种恩赐。然而事实上,特蕾莎也意识到正是自己的所谓爱情所谓的软弱挟持了托马斯的爱,这种不安全感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在托马斯的走马灯似的情人当中画家萨比娜是最特别的一个,她似乎发自内心地欣赏认同托马斯的这种生活方式,完全没有沉浸在爱里的女人的醋意。用现在人们常讨论的标准而言,就是这两个人三观高度一致。萨比娜对爱的理解显然是一种特立独行的选择,以至于多年后,当萨比娜遇到想要和她确定唯一关系共度余生的弗兰茨时,她毫不犹豫地逃开了,并对弗兰茨的这种想要负责任的意图视为一种不再可爱不能接受。对萨比娜来说,活着意味着观看,而不是拥有。她似乎只想追求一种非刻意的美,所以她不停地背叛,远走他乡。她选择了她想要的生活,但是你却不能感受到她的幸福和快乐。

她的不安全感正是来自于当某一个特定的人想要给她一种世俗的可依靠的安全感。

弗兰茨是一个软弱的人,他的软弱叫善良。他不爱他的妻子,但却在妻子身上看到了母亲的影子,视其为一个需要他保护的弱者。所以,他一边怀着歉疚背叛,一边始终认为应当尊重他的妻子保护他的家庭。直到有一天,这个强壮的男人突然觉得应当活在真实里,在萨比娜面前他缴械投降,温柔地说出了那句话“爱就是放弃力量”。他和妻子坦白自己和萨比娜的交往,和萨比娜表示要对她负责,他等来的结果是妻子的不动声色和萨比娜的杳无音信。如何逃避痛苦?最常见的是躲进过去或者未来。在弗兰茨的脑海里,无异于是选择一个与萨比娜有着某种联系的地方来重新开始。然后,他毫无预见地死于在柬埔寨的“一次伟大的进军”。大学教授弗兰茨留下了什么?只有一句碑文“迷途漫漫,终有一归”。梦想家的结局让人唏嘘,但是又如此逼真。

这本书的内涵过于丰富,以至于我只是看完了,并没有完全看懂。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频繁地提到了一个词“媚俗”。源自德语的“kitsch”,大意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

昆德拉说:“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滴感动的泪滴,第一滴眼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只有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只有第二滴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说实话,我对“媚俗”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词义阶段,大抵是“从众主义”吧。但是我不太能理解或者认同昆德拉说的“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这句话,因为当个体意志高度一致不存在“从众”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博爱的结果。虽然,从现实来看,这可能只是理想状态。

看完小说再去看开篇讨论的“永恒轮回”反倒是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似乎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通常我们都说,一切,交给时间。时间是唯一的裁判,时间也是唯一的答案。所以,这几年人们总在说“活在当下”,什么是当下?当下就是今天,就是此时此刻,我们如果静坐下来思考和观望,可能相当一部分人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的抱怨和焦虑都多过喜悦,这种感受有多少是来自于当下?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不能完全放下的过往以及无法预见确定的将来。什么是活在当下?如果是阳光是春风你就沐浴其中享受欣喜,如果是狂风是暴雨你就呆在一旁静坐听雨,这就是活在当下,这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课程。当这样的修炼实践从刻意化为无意,知行合一的时候,方才是真正领略其中真谛的时候吧。

看完书,我也不想讨论“轻”与“重”,活得年岁渐长就觉得大千世界有容乃大。无论是轻还是重,都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你选你的,我选我的,你可以不认同但应当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同价值观的人只要都在底线之上,彼此不是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而应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彼此放过为好

如果像小说中的托马斯和特蕾莎,不幸两个不同价值观的人相遇相爱了,那相爱相杀不能潇洒放手再见江湖,那就总有一方要妥协退让,这种结果自然不能称之为纯粹,但是这个世界从大自然到小社会,纯粹总是越来越少了。

轻与重,大多数人的人生恐怕更多承载的是“重”,但如果有一天,这些所谓的负担都荡然无存,那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所以,我想以书中的话作为本篇读后感的结语:“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作者 / 陈艳

美编 / 林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意的孤独
“人生必读之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寻生命与爱的终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的否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还是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94岁米兰·昆德拉叩问人生4个问题,我是跪着读完的
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主题初探(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