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横街直路 | 汉景街地名沿革中“华景街”再探讨

人文武汉文保志愿者中有一位我十分尊敬的学者,胡全志老师。他长期致力于武汉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斐然。近日来他先后在人文公众号上发表多篇文章,对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是否叫过华景街,作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令我受益颇多。拜读之后,意犹未尽。特续貂于后,以供参考。

1924年汉口市街新图(日)

胡老师掌握了1915年日本领事馆情报附图《汉口简图》与1919年早稻田大学图书《汉口汉阳及武昌图》,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标为“华景街”。解读了1911年德国水兵、“19167月在中国汉口的革命”、伊势屋发行“汉口华景街(其一、其二)”、1931年汉口水灾等明信片及老相片。查阅了1920年版《汉口商号名录》中标有华景街的商号。以及报刊和档案资料记载。得出结论大致有几点:

1、清末,在汉口江岸区有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这条街即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平均路宽约20米,长约1公里。这条街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有过7个名称,最有影响的路名叫“华景街”。

2、也是在清末,与这条街存在的同时,还有一条同名的华景街,后来改名叫华清街。这条街大致垂直于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它的南出口在今天的中山大道上,北出口则通向京汉街,可通过原京汉铁路孔(地下桥洞)直达长兴街。纵向的全长250米,建造时间应早于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

3、租界时期(1911年前后),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中文曾经有过“灰石马路”的代称,又曾在德租界一侧命名为“后街”,英文曾经叫作“弗里德里希街”。《武汉市志·外事志》记载:“瑞澂督鄂时,以华景街一带与德界毗连,又是一片荒土,恐被外人侵占,经清廷批准,在德华交界处修筑一条灰石马路,并设警察,借作保障。”瑞澂督鄂时,应是19101911年,在修筑这条路之前,其路形已经有了,只是加铺一层灰石使其成为一条更成型的路而已。所谓灰石,就是常见于铺在铁轨枕木下的那种碎石,颜色呈灰暗。

4、这两条华景街并存,人们对纵向的全长250米的华景街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横向的全长1公里的“华景街”却鲜为人知。其主要原因是19902000年前后编撰的武汉地名志等权威史料中,将“大华景街”(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和“小华景街”(华清街)混为一谈,“大华景街”甚至“被消失”,未见专述。

1946年汉景街并入中山大道

胡老师也提到,为什么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同一条道路,在早期又叫“华景街”,又叫后街呢?在没有寻找到可靠证据前,只好暂作推测:德租界一侧挂有后街路牌,或在规划图上命名弗里德里希街,那是德人一厢情愿,而华界居民则喜欢叫“华景街”,德人也管不着,这叫“一街两制”。不知是不是这个理? 

灰石马路是19091910年修建成功的,建造时间应稍晚于华景街(华清街),华景街街口的三层楼洋房、中式酒楼等,比德租界一侧的二层楼里分建筑显得既有地标感,又繁华热闹,在一时没有正式名称的情形下,是否有可能是随着华景街的社会知名度而顺口叫成“华景街”呢?

其实胡老师的推论和疑问已经说明了问题。所提供的部分证据也包含着可能没有注意的另一个角度。无妨我们先考虑几个问题。谁对这条马路有命名权?灰石路与后街指的是一个东西吗?所谓的“华景街”与灰石路名称共用正常吗?后街建造时间一定比华景街晚吗?

1911年阳夏战争期间,德士兵在德租界设防

《汉口租界志·道路》中,对原汉口德租界的道路名称有这样一段记载:“根据1903年的租界地图,……汉景街称弗里得里希路(Friedrich street)”。对汉口租界颇有研究的章辉老师,曾著文《汉口德租界路名的演变》。文中说在德租界里南北走向最西边的道路叫做腓特烈大街。路名来自于当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父亲——腓特烈三世。也可以音译为弗雷德里希大街,这是按照英语发音来翻译的。此路的俗称叫做后街。

1917315日,北洋政府接收德租界以后,并没有立即将德租界更名。为防止日本企图德国在中国的利益,煽动挑唆荷兰、法国和英国公使出面,将汉口的德租界改为公共租界。北洋政府于1919117日宣布将汉口和天津的德租界全面改用中国道路名称,抢在《凡尔赛合约》正式签订之前宣布全面接管德租界的管理权。可见现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的正式名称为弗雷德里希大街(后街)、汉景街、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由于地名的特殊性和严肃性。应不存在其它名称。

那么“汉景街”、灰石路又指什么呢?1916730日,革命党人发动“擒王(王占元)”暴动,引起华景街大火,德领事借机勒索租界边界道路警权。一时间,这条路升温突出,报道如云。

1916915日申报有文章《汉口交涉案之悲观》中有“汉口德国领事因暴动案之善后,要求将华景街划入租界,已经交涉员驳拒。德领复擬在交界之地建筑墙垣,隔断交通,此举虽为其权力所应有。但华景街名虽为街,然不过德界马路旁之一人行路(即士敏泥建筑之灰路)。如德人倚路旁铁沟建墙,不独将华街房屋遮蔽黑暗,且失人行出入之大道,各里住民有交通不便之憾。”这张报纸还刊有十四日汉口电文称“汉口交涉员吴仲贤将允德国领事之要求予以德租界后面中国街之警察权因受商民之大反对目下正在踌躇云。”

至于解决警权问题的具体办法, 最初商民倾向于采用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式。大部分商民认为: “灰石路为我主权, 抵死不让。若德界筑墙, 权操在彼, 但须照约章所言丈尺办理。”吴仲贤在 9 12 日发给北京外交部的电文中也指出: “华景街一案前因德人筑墙有碍众人商业, 故准德捕站岗, 嗣后有商民异议, 谓转移警权反不如任其筑墙。”

我们拋开其它,光谈马路的名称和界定。上述资料的信息量是很大的。首先,德国倚华界侧铁沟建墙是权力所应有的。请注意,此处所指铁沟,应为马路旁雨水等排水沟金属盖板,而当时汉口华界道路无此设施。它说明了后街是德租界内完整的马路,不存在华德一边一半。其次,所谓灰石路只是华界侧商户门前的一条狭窄水泥人行道。灰石路、中国街、“华景街”等混乱的叫法,也正说明它没有一个统一、正式的名称。

19167月在中国汉口的革命

胡老师对“华景街”的系列文章,对武汉地名文化的研究引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我也想把我和胡老师观点的异同重申一下,以便进一步探求。我以为起到交通通衢作用的后街(汉景街)形成于德租界的建设。没有争议的250米长的华景街是郊外乡村进入市区,特别是京汉铁路修筑后的一条重要通道。并逐渐商业化,带动后街华界侧繁荣兴旺。其形成不见得早于后街。后街与灰石路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先后平行修建的,不能混为一体。

“灰石路”是为防止德租界侵占修建的商戸门前人行道,并不是一条完整意义上的马路。也没有正式为它起个什么名字。既使我们以区域名称泛指,或出于方便和其它目的,称之为“华景街”,也并不能把它衍生到后街上。我不否认在1919年后,不存在两国争议,并由官方命名后,有把整个汉景街称为“华景街”的。这种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也许是“汉”“华”混淆,也许是习惯和泛指,也许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情怀。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口租界100处老建筑(下)德、日租界
武汉地名冷知识!从一元路到六合路,背后隐藏了多少秘密?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十)2008年4月汉口五国租界探访(1)
【地名故事】----“数字路”
汉口胜利街上的老建筑(7)
武汉市街名文化传奇之六合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