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堂诗词课049 诗的格律——记住神秘口诀

五堂

诗词课

(诗篇)

第四十九章  诗的格律——

记住神秘口诀

前面一章讲到,根据偶句押韵、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格律诗一共有四种句式,十六种格式。但小朋友看了这些格式以后,肯定会一头雾水。什么“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密密麻麻的一堆,让人大眼瞪小眼,越看越糊涂。

我觉得同学们也不用急,你的烦恼古人也考虑到了。关于如何处理平仄问题,有人总结出了一条非常经典的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什么意思呢,所谓“一三五不论”,就是说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就是说你想用平声字和仄声字都可以。所谓“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七言诗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必须严格遵守句式的平仄规律。至于第七个字,当然要遵守关于韵脚的规则。

如果把这个口诀套用到五言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变成了“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口诀呢?这和我们上一章所讲的对仗有关,因为格律诗句的节奏经常以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为一个单位,第一、三、五个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用起来就自由点。

为了把事情弄明白,咱们还是来看个例子:

相思

  红豆生南国,

【平】仄平平仄

春来发几枝。

【平】平仄仄平

愿君多采撷,

【平】平平仄仄

此物最相思。

仄仄【仄】平平

这是王维的《相思》,大家都很熟悉。以上是这首诗的平仄格式,先说明下“国、发、撷、物”都是入声字,属于仄音。

我们看到了《相思》这首诗套用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按照这个格式,第一句的第一个字本该用仄声字,诗人所用的“红”却是平声字。第三句的第一个字本来应该用平声字,最后却用了仄声的“愿”。

显然,这是诗人为了保证文意,在平仄上做了调整。你如果不信,我们可以试着把“红豆(平仄)”两个字改成“赤豆(仄仄)”,把“愿君(仄平)”改成“邀君(平平)”。读起来,节奏感完全没问题,似乎还更和谐点。当然,这么一来,诗的美感就被完全破坏了,王维如果知道了,肯定要找我算账。

反过来,我们如果尝试改这两句诗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呢?效果如何?咱们把“红豆(平仄)”改成“红花(平平)”,“愿君(仄平)”改成“愿你(仄仄)”试试,抛开美感不说,读起来就不怎么舒服。尤其是第一句,连续平声,失去了起伏感,都不像诗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很好记,但它只是方便我们初学者的一条粗浅规则。事实上,这条规则并不是处处适用,其中还有不少例外规则。

第一个补充规则——不能犯“孤平”,除非你“拗救”。

什么是孤平呢?就是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里,除了韵脚是平声字外,其余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在格律诗创作中,“孤平”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在古代科考中,如果你犯了“孤平”,将被直接判为不及格,后果比你数学考试一道大题没做出还严重。比如《相思》中第二句的“春”字,如果你换成仄声的“又”、“再”就绝对不可以。因此,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里,只能适用“三不论”,而不是“一三不论”。此所谓不可犯“孤平”。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根据诗意,那个字我必须用仄声字怎么办呢?办法倒也有,你不是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吗?再把第三个仄声字改成平声字就可以了。还是以上面的《相思》为例,如果你非要把“春”字换成“再”字,那你就得把“发”也一起换掉,比如换成平声的“开”。这么一讲,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里,如果第一个字由平转仄,那么,第三个字必须跟着由仄转平。即将“平平仄仄平”改成“仄平平仄平”。七言诗里的对应句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和第五个字就要适用上述规则。这个规则被人称为“孤平拗救”,意思是把拗口的孤平句子给拯救回来。

第二个补充规则——不准三平调。

此规则适用于“仄仄仄平平”这个句式。在这种句式里,第三个仄声字不能换成平声字,否则就叫做“三平调”,犯“三平调”也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比如,我们把“此物最相思”中的“最”换成“真”相思,听着就感觉气提不起来。因此,“仄仄仄平平”句式享受的规则是“一不论”,而不是“一三不论”。在七言诗里,对应的句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只能是“一、五不论”,而不是“一三五不论”。

第三个补充规则——三四字互换。

这个规则是针对“平平平仄仄”句式的,它和上面讲到的“仄仄仄平平”句式正好相反,“仄仄仄平平”句式是只能“一不论”,它则不但“一三不论”,而且连第四个字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一下。可以将格式变为“平平仄平仄”。在七言诗里,“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以上诗为例,“愿君多采撷”可以变成“愿君采多撷”。当然,这样一来,文意就有点错乱了。可是如果你根据诗意,正好想套用一下这个特殊格式,那再好不过了。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第三句“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平仄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里的西湖、西子都是专有名词,无法调整,如果不用变格,诗句根本组织不起来,总不能写成“欲把西湖西比子”嘛。

好了,规则讲了那么多,估计大家都已经比较头晕。没关系,平仄规律确实是诗词学习中最难掌握的一环,如果考虑到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规则,古音和现代音的变化,多音字等等因素,情况只会更复杂。好在同学们的语文考试已经不考格律诗了,你是不是觉得很庆幸呢?

其实呢,诗人作诗更多的是靠熟生巧和出色的语感,如果要生套规则,作诗就会失去乐趣,李白、孟浩然他们早就不干了。所以,咱们完全可以带着了解、欣赏的态度去看待格律诗,不需要背负上任何压力。

知识链接

格律诗和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需要讲究平仄规律,而古体诗不受此束缚。下面两首诗前者为古体诗,后者为格律诗,大家可以读一读,感受一下不同的节奏。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编微信 丨nbhanlin

简书 丨野狐狸

新浪微博丨野狐狸

头条号丨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律诗的拗救与拗救对照表 |《踏春》诗创作大赛通知
【原创】格律诗口诀三十八句注解
诗词格律十讲 第五讲 七言律诗 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
近体诗词写作简易入门讲座(第二讲)
《中国楹联学概论》中的平仄与拗救观点
例解格律诗的大小拗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