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鱼类能感受水质的好坏么?
鱼类能感受水质的好坏么?
       影响水质的因素很多,有各种化学物质,如营养盐、污染物、酸碱浓度,溶解氧;生物因素,如藻类,细菌等。我们平日说水质时,多数考虑的是化学因素,我这里也着重介绍鱼类对这些化学因素的感知。鱼类通过化学感觉器官,感觉周围水环境化学物质及其浓度变化,从而引起相应行为改变[1]。
       水体中许多物质(代谢物、尸体、分解物、信息素)都可以溶于水,分散在水中。因此,鱼类就可以通过嗅觉和味觉来感知这些无机或有机的化学信息。鱼类的嗅味觉与摄食行为有关,而鱼的味觉与非摄食行为也有关系[2]。若物质具有挥发性,如甲苯、吲哚和麝香等,则由嗅觉器官感知,若无会发性,如葡萄糖和氯化钠等,则多半由味觉器官感知。作为水生生物系统中的高等种群,鱼类的感觉器官相当灵敏,尤其是嗅觉。如鲨鱼能闻出水中浓度抵达1毫克/升的血液的味道[3]。此外,鱼类对水中溶解氧的多少非常敏感。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鱼就会浮头。溶解氧是鉴定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鱼类对水中溶解氧多少的反应,能够体现鱼类对水质好坏的感知。
       (一) 鱼类的嗅觉
       1、 嗅觉器官的构造
       嗅觉感受器是一种具有纤毛或微绒毛的双极神经元,树突朝向表皮,终端膨大成嗅突带有不等的纤毛。表皮上平均有 4 ~ 8 x 1 04个感受细胞/平方毫米。由细胞基底部发出轴突,通过底膜在粘液层下变粗形成嗅束,终止于嗅球。嗅上皮成褶状,大大增加了表面积。但嗅上皮表面积的大小与嗅感受器细胞数量之间无一定相应关系。
       2、 鱼类嗅觉的形成。
目前主要是立体化学说(Stereo-chemical theory):即各种气味分子有不同的形状,有着相应的感受器。如樟脑的气味分子呈圆球状,与它相应的感受器为碗形而相配合进行编码。也就是说,嗅刺激的关键是气味分子的形状[2]。
       3、鱼类对污染物质的感知。
当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如果存在挥发性,鱼类的嗅觉能够迅速感知到污染物的存在。如海上石油泄漏后,鱼类感知到威胁的存在,就准备逃逸。可是由于污染面积大,很多鱼类都不能及时离开污染区,随后被石油及其制品粘附住各感觉器官。这时嗅上皮的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坏死。污染物对嗅觉细胞有毁坏性作用[2]。
       地震前,鱼类会出现浮头、窜动等异常反应。这可能与地气的溢出有关,是鱼体对异常化学物质的感知而采取的异常反应。在对十一种水化因素对罗非鱼和泥鳅行为作用的实验中,较低浓度的HF、NH4OH、Na2SO3能够引起鱼浮头、窜动等异常反应。而这些物质都能有相应的气体(F2、NH、H2S、SO2、CO2)等形成。这些地震产生的地气,容易溶于水中,使得水体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另外,CO2,和H2S等气体极易溶于水,鱼的嗅觉对此的反应灵敏。水中硫化物的增加,刺激了鱼类的嗅觉,鱼类感知水质败坏,危险在前,就采取浮头和逃避行为。因此含硫地气溢出可能是震前鱼行为异常的比较重要的因素[4]。
       (二)鱼类的味觉。
        1、味蕾构造
        味蕾,长30-80μm,宽20-50μm。每个味蕾有100-150个细胞。味细胞有缺口,有一薄层粘液覆盖。鱼类的味蕾受面神经、舌咽神经核迷走神经支配,胸鳍上的味蕾受脊神经的支配。
        2、味蕾分布
       软骨鱼(如鲨鱼)的味蕾跟哺乳动物一样,仅局限于口咽部位,而硬骨鱼(如鲫鱼)不但在口咽部,还分布在唇、头、触须、鳍、体侧、鳃部等口外部位,几乎遍布全身。口和口外部味蕾的密度约130个/cm2[2]。就当从数量和分布上来看,鱼类的味觉也是相当灵敏的。已有研究表明,鱼类可以辨别多种味道。如(鱼岁)鱼能够辨别酸、甜、苦和咸四种味道。
        实验表明,鲢鱼对灭虫药醋酸亚汞、硝酸亚汞,灭菌药黄连素、重铬酸钾和清塘药五氯酚钠、鱼藤酮的回避反应最强烈。这是通过味蕾来感知的。在分布甚广的味蕾中,梭形细胞的顶端有味毛和基部的神经末梢是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鲫鱼在铜、锌、砷及汞等药物的渗透下,味蕾组织、粘液细胞组织及其表皮组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迟钝,甚至迷途[5]。这些药物中含有汞、铜、铬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是目前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角色。鱼类对重金属很敏感,一旦重金属的溶度增加,鱼类就会感知到,采取浮头、回避等行为。但污染物浓度增加时,鱼类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
               自然,鱼类能够适应环境。如果水中的化学物质,如酸碱度、污染物的溶度等变化温和,保持在一定水平下。那在当地生存了一段时间的鱼类,能够慢慢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不表现出异常的状况。很多鱼类有解毒,或者富集毒素的作用(生物富集,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在一定阈值下,鱼类能够适应环境,一旦超过这个阈值,鱼类就会表现出异常反映。对于水中化学物质,鱼类都能敏感地感知它们的存在,但是只有在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引起鱼类的异常反应。
       总之,鱼类能感受水质的好坏。但是只要水质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鱼类才会对此产生异常反应。
参考文献:
[1]李灵智,李寅凡,黄洪亮等。鳕科鱼类行为研究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2):11-18.
[2]朱天复。鱼类的化学通讯[J]。水产学报,1987,11(4):359-371。
[3]朱涛。鲨鱼的感觉器官[J].
[4]康智遥,陈彩良,李生民等。某些化学因素对鲫鱼行为、心电、嗅球电反应的影响及其阈值的比较[J]。动物学杂志。
[5]姜礼蟠,宗网华。鱼类对常用水产药物的行为反应[J]。水产科技情报,1996,23(2):56-6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黑大抗 小药 诱食剂 使用的经验
水中溶解氧的高低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
淡水养殖中如何快速判断水质的好坏?
水产诱食剂的用途
水质改良机,是噱头还是真有用?
在水质主要指标中,溶解氧的高低才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