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阴张侯: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全球化”其实是个伪命题

对“全球化”最好的文学阐述,来自加来道雄(日裔美籍理论物理学家)的一个假想,他把全球化放在更宏大的角度上进行理解,加来道雄说,在卡尔达舍夫等级中,人类正在朝Ⅰ型文明发展,在Ⅰ型文明里,人类掌控整个地球的所有能量,物质和资源极度充裕,商业将会消失。

曾经,我也被这种构思为所震撼。但后来,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全球化”是否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相兼容。

(古时候,我们讲“天下秩序”和“华夷观念”,到了今天,我们又讲“中国特色”,这么看来,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全球化”一直都没有存在的空间。基于某些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而言,“全球化”毋宁说是个伪命题)

如今的全球化,是典型的经济的全球化,至于文化,只能说是“半全球化”,至于zheng治,则是完全没有“全球化”。

(人类消除国界和国界的区分,全球联合成一个国家,成立一个统一的人类政府。这种想法固然大胆、新颖,也常常出现于科幻文学中,但就目前而言,其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倘若你穿越回明朝,对一个生活在南直隶凤阳府的农民,说什么“全球化”,他大概率会把你送进官府,理由是你宣扬“歪理邪说”。对于16世纪的普通中国人而言,他们既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明朝之外世界上还存在哪些国家和民族。

甚至,就连“世界”这个词,也是佛学东渡以来,从《楞严经》上翻译而来的。在漫长的近代之前的中国人的观念里,只有“天下”和“朝廷”,没有其他的什么存在。

主宰“天下”的是老天爷,主宰“朝廷”的是皇帝,老天爷随便发个水灾、蝗灾,皇帝随便发个命令、圣旨,都能要了他们的命。所以,他们最惧怕这两者,也最崇拜这两者。

对于全球化的反思,最早来自二战后迷惘的一代欧洲知识精英(譬如法国的加缪)。我们都说中国人有乡土情结,怀念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的生活,其实欧洲人更怀念。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对农业社会田园生活的怀念,从来就没有断过。直到今天,英国、德国这样的日耳曼民族后裔,还是崇尚农村或城市郊区的庄园生活,而非像中国人这样喜欢挤在大都市里

在西方文化里,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道德的制定者和罪恶的惩戒者,这种终极价值是人生活的指导。在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没有哲学家能绕开这个问题,而加缪对此的态度是不承认也不否认。

加缪认为,人类的理性无法确定上帝存在与否,在《局外人》里,加缪试图表达这么一种思想:上帝的缺席使得人类所有的预设规则都不可能存在,任何对世界和人类的解释也是不可能存在。我们都是随意被放置于大地上,身份和价值都是荒诞的,我们唯一面向的死亡。

这种荒诞剥夺了人的希望和未来,增加了人的不可约束性,摆脱了生命自身以外一切事物的自由体验。

那么,20世纪的人类,用什么去填补“上帝缺席之后的世界规则呢”?

思考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球化”必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无可阻挡的浪潮了。

究其本质而言,“全球化”是人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给自己树立的新宗教,这种宗教,以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其教义,以各国相互合作、谋求人类利益最大化为其教规。

这个没有“神“的宗教,不啻于人类将人性进一步剥夺掉,而无意中强化了“神性”的结果。

(至于,这对人类的未来是否是好事,我们现在很难做判断。我个人对此持保留态度,我有一种预感:人和神,本质上是两种绝无可能转化的存在。人类离神性越近,越容易受到“神”的惩罚)

过去的40多年,全球化之所以能够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推进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仰仗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使全球产业链不断延伸、拉长,一方面,可以容纳更多的成员参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头部国家在科技方面的代际领先地位,避免被其他国家在短时间内赶上,确保了不会出现过多国家在同一个跑道里竞争的局面。

技术文明的本质是工具理性,而科学本身就起源自对宗教的歧义,以及基于歧义而产生的新解释(最早的大学都起源自基督教的教会学校)。工具理性和宗教信仰,在传统中国文化里,都是不兼容的错误代码,无法在古代中国这个原子化的、小农式的DOS语言环境下运行。

我一再强调,近代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无非是两个,一是“对抗全球化”,二是“寻找自我”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提出上世史为“中国之中国”、中世史为“亚洲之中国”、近世史为“世界之中国”。中国在晚清经历了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球化的浪潮。

有些学者认为,当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就应该拿出大国的气魄来。这个说法表面上看来很有道理,但很容易背后隐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民zu主义或guo家主义。

现在,还有些人提倡“天下主义”,想重新把过去的“天下体系”端出来。比如,像胡锡进这样的人认为,现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是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所以要提倡传统中国的“天下体系”“重塑中国话语权”,可是,天下体系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中心的,这中心就是我天朝,是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天下主义表面上看是世界主义,实际上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它有可能把旧资源拿出来,无非重新包装一番(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为何,相比于土耳其、日本、韩国等地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极其艰难呢?

(如果再把历史周期放大,则美国的崛起是一个更好的对比案例。美国这个原本是英国殖民地的偏僻存在,在谋得独立之后,竟然能以飞快的速度,跨越式地从殖民地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美国以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可以跳跃的,苏联式的社会五阶段论并不必然正确,虽然该理论直接源自马克思(当然,这里也有对马克思学说的曲解和误用,这种误用简直是“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失败注解。这给今天我们中国的复兴,提供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借鉴,即: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文明的一般性规律)。

我们一定要注意:任何一个大国的强势崛起都是“反全球化”的(在这一点上,无论USA还是CHINA都一样),毋宁说,他们要的只是“符合超级大国利益的全球化”。

2019年年初,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做《美国VS中国:未来霸权争夺战开幕》。影片的最后讲到,到目前为止,都是美国主导科技的时代,但是将来,美国和中国的技术会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中国及其影响下企业所主导的世界,另一个则是美国及其同盟国所主导的世界,高新技术将会构建两个世界,全球化的时代将迎来终结(其副作用就是,历史也将迎来“终结”——当人类统一为一个强大的政府之后,历史就丧失了用来区分敌我、培育民族自尊、强化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历史”事实上已经宣告了终结)。

这恐怕是弗朗西斯·福山所没有想到的,至于发展到这一步之后,对人类的存在究竟是好是坏,也是我本人难以预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荒诞是死囚的鞋带
N种语言: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而故意制造的隔阂
问道老子1:全天下全球化文化寻根溯源归大道
加缪《西西弗神话》的摘录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消失的意义——《异乡人》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