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说你辞职考研,我一夜无眠
2020.05.09 05:19 在伦敦寓所天台上看到的日出后景象
(Nikon D7000 日出模式 感谢爸妈给我买单反)

 
陶理写在前面:

这篇推送有一万多字,觉得有需要或者想看就看。我从昨天得到GEO的一位读者辞职考研这个消息后,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一整晚都没睡,上天台看了日出之后才到床上有了一点睡意。醒来之后又继续写了几段,我觉得还是要发,而且要公开发。

这样可以让下一个辞职考研的人有机会读到这篇真诚的信,先剥离开自己的前见,代入到另一段人生里,再回到自己的情境里去想想。我没有劝人辞职也没有劝别辞职的意思,因为这是另一个人的事,我不是对方所以不干预。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感受,这段诉说只是和我们读传记、看电影、逛展览一样,不用事事只凭自己的一手经历去思考,可以跳出自我的藩篱设限,给自己一点看到其他人和另一种可能性的机会。





Think beyond your life
设想你的生活之外
Think not yet thought
想所未想
(未想:你之前没有想到过;可能也从未有人想到过)


 
写给辞职考研的GEO读者,
 
首先我很佩服你在考虑过后作出跳出舒适圈的行动,其次我有些隐隐地担心你把考研这件事看得太重,从而会让自己更加迷失在前进的道路上,以至于考研成功后,你觉得万事大吉,其实真正的考验和挑战才刚刚开始。因为你要开始想了,而且你的想法被鼓励说出来,要经得起学术探讨与激辩了。
 
所以我决定分享我进入地理教育研究这七年来值得诉说的华东师大故事,希望对目前想报考我母校学科教学(地理)的你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至少拉住你停下沉浸在备考的脚步,抽离出来看看另一个人的经历,再问自己:我考研是为了什么?考上就会有改变吗?
 
另外,标题只是描述前后两个事情发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我的习惯是既然尝试了各种方法都睡不着,那就用这个自认为清醒的时刻多做一些有益的思考,不必强迫自己必须要自律地在某个时刻入睡。这个方法目前看来是挺适合我的,但不建议看到这里的你或其他读者,就因此尝试不规律的作息。
 
那就开始和我一起进入我的时空隧道吧!请注意这些都是我单方面的感受和叙述,是完全主观地对我记忆中事实的追忆与分析,从其他当事人的视角来看可能感受迥异。我们所描述的事实可能是相同的,但观感可以大相径庭。甚至你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的感受也和我想描绘传达的有差异,这很正常,也都可以存在。没必要只存在一种对人生经历的正确解读方式。


 
  1. 我为什么考研?(包括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

 
a.最开始我原计划要大有作为的cosplay事业,搞不成了。

大二大三我都有积极组织团队参加cosplay比赛,尽管大三这年我明显觉得力不从心,我们还是参加了。觉得作为团长很难平衡团内成员的关系,尤其是本来关系很好的一个团队核心成员就把对我一些行为的不满(我认为coser对角色的爱更重要;他觉得coser长相更重要)扩散到对我这个人的不喜欢,而且也不直接告诉我,是我感受到和他关系僵了之后,其他人悄悄告诉我的,比赛结束后也就这个团在我这里就散了,当然还是有一些小团体的。我有做过沟通的努力,但面对不想解决问题的人无能为力,结果就渐行渐远。
 
经过这段经历,我也意识到自己不再想继续穿上衣服扮演别人了,而且我也深刻意识到曾经相信的所谓二次元要比三次元单纯美好,是无比幼稚可笑的想法。我开始更能够意识到真心希望对方好、愿意坦诚沟通的友谊才是稳固的,而不只是看起来志同道合,别人看你们在做同一件事,但有人感到不舒服却依然不坦诚地去解决矛盾症结,就会一地鸡毛。

回看这段经历虽然是占据了我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但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团队能够协作前进最重要的基础原则是大家都真诚沟通(能听、能说、能对话),不怕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最可怕是因为异见而对这个人疏离,采取逃避、让人喊话和拉帮结派的态度。只有一个人为真诚沟通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交换意见深入探讨是坦诚的你来我往。

 
b.父母离乡在上海经商已久,我也想要找到体面的工作,与家人团聚。
 
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学历要在上海的中学找到地理教师的工作,而且我本科成绩与表现也不能算优秀,再加上地理老师本来就招人不多,我是基本上没有希望的,前面一溜儿上海高校的研究生也都在应聘呢。我爸曾提出可以托人找关系,让我去民办中学教英语,但我自己也知道这背后少不了打点,再加上我虽然喜欢英语也考了口译资格证,但考英语的教师资格证我其实没兴趣。我采纳了我妈妈的观点,考一个上海的研究生。

考虑到我从中学以来一贯对数学的畏难心理,并且我也觉得做老师专业对口的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只需要政治、英语、教育学这三门,对我来说可行性、难度与专业契合度都是最高的。同时,要考虑到上海的地理课程和考试也和江苏的不同,只有在上海求学在上海求职就业的压力也会小一点。
 
这里可能会有人问我不考虑南师大吗?第一我大学专业课成绩是可以,但我之前有一次挂科在概率论上的经历,根据学校规定不能保研。而且我也在大二的时候和辅导员因为班长在一门课上给我登记错了成绩闹得僵,所以明明做错事的是班长和她,她对我始终都是爱搭不理,说我发脾气,不给我改成我应有的成绩。事实上她对我一直有偏见,还在我的毕业档案里给我写的是合格,据我所知大部分人都是优秀,少数几个是良好,在此需要表达我对她德不配位还没有专业素养的行为表示反对。她没有教育学背景,更没有对学生的体谅与耐心,就可以做学生工作,还可以接触到学生的档案,这样小肚鸡肠的辅导员形象真是想起来就浑身不舒服。希望各位都不会遇到这样的人,如果已经遇到了,那就尽力摆脱这种人对你的影响。
 
所以,总的来说,我考研决心下的在我知道的人里面算是比较晚,但属于破釜沉舟的,没什么退路(尽管我妈后来告诉我她觉得我考不上,已经开始攒钱,让我爸给我去疏通关系,他俩当时估摸着我就走后门做个上海某民办初中的英语教师了)。

要提到一点是,在南师大我有遇到一生挚友黄星星,也有至今都非常感谢的老师们(目前想了下竟然都是身正德高的地理学者,我的确对大学里教育学相关的课印象甚浅),整体我遇到的好人大大多过让我感到失望、背叛和受伤的人与事情。


 
 
2.考研过程中的关键力量
 
大四上去高中实习对我的促进

大三下决定考研后,暑假期间我已经买了书,在家里复习了,当时要说有多认真其实也不太觉得,但就是把中外教育史以及教育学原理的书做了符合我思考习惯的笔记,我从上海的家走去爸妈店里吃饭的十几分钟路上都会带一张写了笔记的A4纸,在心里回忆背诵。说起来我当时也是心很大,暑期我唯一有印象的对英语的复习就是看了优酷公开课——积极心理学(又称哈佛幸福课)。我当时有写挺多小纸片做笔记的。政治应该也是在一个叫免费考研论坛的网站搜了相关的资料在准备,但没啥印象了。
 
整体对于备考认真起来是我开始去上海的一所中学实习。我是靠家里找了关系去实习的,因为离家很远,当时和两个高二的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宿舍里,白天跟着老师学习做班主任、听课、做地理老师, 晚上和课间准备自己的考研、有时候还要备课,有时候也会替带我的老师做一些监考、看晚自习的工作。记得同办公室有一个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语文老师新入职,她当时就和我说华东师范大学很公平的,没有什么后门可以走。我对自己在教育实习期间,能够把自己所学应用还是很开心的。应该说我这个教育实习是非常扎实的,甚至最后学校还给我机会开了一节公开课。
 
我在这个教育实习阶段对自己主要身份的认知是来学校学习做班主任和地理老师,没有因为说我要考研就划水。当然也是有幸在父母的帮助下去到了一所学风良好的学校,跟着很有经验愿意倾囊相授的老师。我特别记得我问带我的师傅为什么愿意什么都和分享,他说他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当时带他的老师也这样毫无保留地都乐意给他讲。当时就有一种地理教师薪火相传的使命感。所以虽然没有其他的实习生交流,但厚厚的听课笔记与备课笔记也让我自己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大学所学甚少,但认真努力学习,我的勤奋刻苦与进步也是得到认可的。所以,考研是一个可以让我学到更多的前进方向。尽管我一开始也担心是因为自己“关系户”的原因,但回到学校后我所交的教育实习报告、以及在课上的随堂试讲得到的反馈,以及黄星星夸我实习后变了一个人,都在应证着教育实习的经历对我的促进。

 
南师大的图书馆与自习室

和大多数学生考研不同,我从来就没有进过一天考研教室,也从未通宵复习过。我都是6点多起,10点多睡。早晨起床铃声我还记得是黄星星录的鞭策我的话。当时,她已经保研成功,而且也成了我们的班长(给我誊错成绩从而导致我和辅导员冲突的不是她),在我备考的时间里,她给我到很多的温暖与支持。现在回想教育实习后在南师大准备考研的时间真的是充分利用,是我人生中目前为止为是最长、最自律、最有目标的一段时间。
 
每天学习都很专注,而且每天早晨都会把昨天的内容找一个空教室画出一个思路框架,然后在第一堂课开始前擦掉,换一个教室拿着资料备考。有时候我不想在北区复习政治或英语,就会骑车去东区的敬文图书馆二楼或三楼看书复习教育学,我有时候教育学资料看累了就会去附近的书架随便翻藏书看。我到现在也依然觉得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图书馆的藏书。备考这段时间很少和其他人交流,但晚上回到宿舍,经常会和黄沁昕一起在操场上散步看星星,她还愿意听我吧啦吧啦复述今天都看了什么,学到了些什么,因为她知道这是我强化记忆的一种方式。
 
考研这段时间里还非常感谢当时我住的宿舍楼有一个宿管何阿姨,总是对我很亲切,见过我妈的黄星星说何阿姨和我妈长得还真是有点像。我到现在也记得何阿姨在我考研笔试那天要骑车出发的时候,正好那天轮到她值班,追出来给我她刚蒸好的红薯。
 
我现在还记得考研笔试的时候,我看到政治卷出的论述题竟然是我备考期间很喜欢看的一本书(一个美国小学老师写的书)里面提到过的故事,油然而生一种我可以的自信继续答题。目前回想不起来任何其他考题了,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自己复习得算是合理充分,而且确实经过实践、阅读和反思,我对教育学有了点足以应付纸笔考试的一知半解。但就现在回看,会觉得还有许多要仔细阅读、深入思考的文献与研究。
 
话说回来,当时我真没有现在回忆中的轻松自信还可以调侃。我父母也不见得多相信我的考试能力,我妈鼓励总是忘记眼镜放在哪里的我去做一个眼睛手术,从此可以不戴眼镜,其实她后来告诉我是因为她觉得我要是去到学校里做老师总是找不到眼镜会很没有形象可言,显得冒冒失失。所以,我从考研后直到3月份笔试成绩出来前,就是放寒假动眼睛手术,大部分时间都在听金庸武侠小说以及《苏菲的世界》有声书。
 
 
老师的言传身教

大四下学期我们只有一门毕业论文相关的学术写作课程,是汤茂林教授教的。最后一门课我学得很认真,因为我当时已经知道了笔试成绩,而且知道当年复试是等额,也就是说只要我没犯什么太大的错误,基本上就确定要读研究生了,我也意识到学术研究与写作的能力对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入门基础,也因此得到了汤老师的诸多鼓励。当我进到华东师大读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地理教学》杂志的编辑助理工作中时,我在学术写作以及参考文献规范上的本科基本功也让我可以更顺利地上手工作。
 
但当时在南京师范大学写本科生论文,因为我们是在地理科学学院的地理科学(师范)生,所以论文指导老师们都是地理科学学院的,给到我们的选题也大都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些关系,和教育有关的选题很少,而且被认为是比较好写的,要安排给相对专业写作上弱势的需要找工作的同学,黄星星自己选了看上去就很难的自然地理的选题,记得是仙女木,我一直就对城市地理感兴趣,选择了城乡转轨的研究综述。
 
但这段还没毕业但已经确定能入学的时间里,我回想起来让我对研究生三年很有盼头的是在面试通过后,就立刻安排时间和我们几个学生见面的导师——段玉山教授。我记得段老师选择的是中北校区附近一个商圈,是宽敞明亮、氛围轻松的连锁咖啡厅,他不仅比我们先到,而且把他在这家店的储值卡给到我们,让我们几个自己去点想喝的饮料和餐食。我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当时也没有对我们提什么要读几本书、发几篇论文的要求,大多是在肯定和鼓励我们,只要有学习上的需要,都可以和他提出来,他不需要研究生来为他做事,我们如果有想出去学习交流都可以的,他对我们的期待是我们能够好好学习,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这句话“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以及后来入学后的一次学术沙龙结束后老师作为主编给我们在《地理教学》的纪念笔记本上题的词“永远做地理教学的朋友”是一直在我心头印刻、脑中回响的两句话语。老师自己可能已经不记得这些细节,或许可能都忘了自己对我说过这些话,但温言暖语带来的鼓励,对我而言是很受用,而且也在后续我的经历中不断得到应证:老师不仅这么和我们说,他自己也在践行这两句话。
 
 
3. 读研三年的机遇与转折
 
研一的融洽学术氛围

我的本科得益于德高身正、治学严谨的地理学家们的教导,建立了相对比较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我是在读了研究生才知道地理和教育的联系,才通过一门门课程去认识到:原来地理课程和地理教材是这么出来的。本科或是因为我还浅薄,觉得就是要按照教材教,我从研一老师们开设的课程中开始意识到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也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地理教育世界。我记得我们研一不仅修习了地理课程与评价、地理教材与多媒体、国外地理教育、双语地理等课程,还需要去选自然地理学进展、人文地理学进展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系其他专业课程(我选择的是都市管理,还去蹭了经济地理的课)。研究生一年级除了上各位用心钻研、思考地理教育研究的老师们给我们准备的鼓励我们畅所欲言、互相辩论的小课(我们一级研究生4个人,同年入学的博士生两人)之外,让我获益匪浅的就是从祖师爷陈澄教授传下来的学术沙龙活动。
 
虽然研一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固定时间是晚间还是早上,但是围坐在318的办公桌讨论一些近期参与的研究项目和读到的稿件时,这种学术探讨交流的氛围一直都很融洽,即使并非每个人都有完全相同的想法,但没有那种对错的指责,我们作为一年级的新生也没有感到被师兄师姐压迫,是很喜欢跟着师兄师姐做事情的,我的印象里是我们这一级的四个人都很乐于学到一些新东西。当然我们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擅长的领域,比如我就还在研一期间通过了上海高级口译考试的口试,趁热打铁在下学期还考了雅思。我的研究生室友说对我最深的研一印象就是一直在学英语。我自己其实不觉得苦,是乐在其中的,肯定也和我擅长又喜欢英语有关系的。
 
第一年的第一个学期非常充实,但是在第二个学期的时候我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学校有海峡两岸高校的交流活动,我信心满满地去申请,联系好了接受我的老师——陈国川教授,还和这个老师的学生有挺多联系了。但是我却没有拿到华师大的交换名额,只能在暑期的时候去台湾旅行,顺路和之前联系好的台师大的老师致歉,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可台师大的老师和学生在和我的交流过程中,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待人接物的友善和对地理教育事业的热忱,尤其是陈教授还在临别前特地送给我一套他主编的高中地理教材,因为我之前第一次见到他时提到过对教材感兴趣。对我而言,这样友善真诚的交流是特别会让我有一种“见贤思齐”的感觉,我就觉得我以后要是有机会可以和有志的同行后辈交流,也一定要尽我所能助力其成长
 

研二的多任务操作与研修

进入读研的第二年,我抱着找工作的念头,觉得要再找个学校实习,于是特别幸运地在陈昌文老师的推荐下去到了控江中学代课,当时上海的地理高考还没有开始,地理组只有两位在职的教师以及和我一样来代课的研究生,这次代课比之前的教育实习要奔波一些。虽然控江也给我安排了宿舍,但是我有在《地理教学》杂志社做编辑助理,有时需要回大学校园,我还在校研究生会做学术部的副部长,同时还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疼地去申请“海外研修”(几经波折之后,有好几次我都觉得完了完了,又要像上次那样,麻烦了一堆人,结果没法去成),我一个学期的代课,虽然也有不少收获,也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但没有像本科教育实习那样的动力十足。我想这也和我的身份转变有关,实习生还是个学生,没有人指望你独自上讲台,代课教师已经是要独自上课、应对学生问题的老师了。

同时我原本在本科和研一时期得到的鼓励,又在一次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上让我信心大减。可能是我对课堂的设计理念并不符合这次大赛评委的评价标准,也可能是我早上第二个出场的确没有很充分的准备所以在评比时处于劣势,当然也可能是我技不如人表现太差,总之我拿了个二等奖(前面有特等奖和一等奖都挺多的,所以我相当于最末了。)当然这样的比赛也没有评委会告诉你,这个评价标准是什么,你的表现哪里不好之类的,我也知道这和真实上课的情境不同,但着实这个二等奖给我的打击在当时是切实存在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老师们选我来参加比赛,我就这样太丢人。
 
不过这时候就体现出我的老师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并非我那么功利肤浅,至少他们从没有给过我一点胜负上的压力,而是觉得这就是一个练习与表达的机会。你尽力去做过就很好了,现在你作为参会的工作人员,要好好参加这个学术年会,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当时我需要陪同外宾、回去之后要写新闻稿),不要一直想着比赛可能失误了去懊恼。正是因为老师们这种向前看的态度,我也能够在当时及时调适心情,发现自己考的口译证果然是能派上用场。2014年在天津举办的年会一位来自美国的专家参与,我因为中英文转换得相对流利,也有了更多了解美国地理教育研究的机会。其实现在回看当时的中英文互译水平也是很菜鸡的,因为当时英文的文献阅读得也并不多,一些专业名词把握不好,想来很多时候外宾应该也就是在应付我的努力而已。
 
研二下开学没几天,我的“海外研修”项目开始了,作为地理可行能力 GeoCapabilities二期项目的研究助理,我参与到了英国、芬兰、希腊以及美国地理教育学者专家们的项目讨论会中,讲真开始开会也是能听懂一半就不错了,好在接收我的David Lambert教授属于有耐心又循循善诱的资深导师,我跌跌撞撞地也能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在符合研究伦理的框架中做一些案例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很幸运地一开始和翻译Michael Young《把知识带回来》的清华大学访学博士生学姐同住过一个月,所以也开始在她的帮助下入门社会实在论。而自从学姐回国之后,我搬到了师兄在这经营中餐馆的姐姐家,餐食无忧(胖了十斤)。同时,从新加坡来英国访学的曾昭衡教授也经常和我同吃午饭,给我支持和建议,帮助我理解英国的地理教育以及研究伦理与方法。
 
这对我开始意识到做研究真是乐趣多多,和中学的课堂教学不同,研究可以让我尽情“钻牛角尖”、“磨洋工”,去体会哲思与理性、理念与现实的碰撞。这个过程也让我开始意识到为什么我的老师们看待我和地理教育的视角总是和我相比,会让我觉得自己相形见绌。那是因为他们通过阅读、研究、与同行交流,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不用时时刻刻去担心别人给自己一个差评或好评。能做好学问和研究的人,不仅是自己有一套逻辑自洽也合乎伦理的严谨治学态度,同时也尽量宽厚对待一腔热忱的年轻人。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不进行批评和指责。我现在还记得David说他100%不同意我的某个观点(我认为可持续教育是要让学生改变行为才算成),但这是在他让我充分表达完我的观点之后,同时他也不是用权威人士的态度让我同意他的观点,而是在讲了他的观点后还带了一个比喻,说你看我们现在做的研究就是打开一扇窗,而至于看到这扇窗的人是走近去看窗外的风景还是关上窗,或者无动于衷,那其实已经不是我们能做的了,所以我们提供一个这个人之前不知道的视角或观点,可能也可能不会影响到他,但开窗的我们已经尽我们所能去做了在我们能力范围能做的事情了。就到这儿。


陶理 
初稿写成于我以为会万籁俱寂其实鸟鸣不断的伦敦深夜
(2020-05-09 04:45)
修改于13:02




我担心自己的描述中把我在华师大遇到的人和经历说得太好了,但这是我的感受,不过我要说清楚的一点是今时已经不同往日。很幸运我们是在教师教育学院还未成立之前,而且我们这一级只有四个学术型的三年全日制硕士,都是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我们这一年没有两年的学科教学(硕士)。

在我2013年秋天进入华东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虽然已经有博士师姐从美国交流回来,博士师兄在美国正交流学习,但我们与国际上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接触还没有完全建立。而在我们求学期间到现在,华东师大与各国地理教育,美国、英国、新加坡以及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的关系也都日益紧密。
 
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段老师真是高瞻远瞩会看见机遇也能把握机会,而且非常支持学生去把握和创造机会,他自己也会特地找时间见缝插针地精进自己用英语表达学术观点的水平,实现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对话。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重要的积极态度。

当然我这么说肯定自己是得益于语言的优势,但很多同行往往忽视了首先你要有话可说,有观点想表达,然后你要愿意去学习和表达去真诚交换意见,而不是带着一种我们国家地理教育的地位其实比很多国家都要好,其他国家情况又并不一定符合我们国情的倨傲态度,或者觉得自己已经到一定年纪,各种观点都已经成形,能够自圆其说,不需要了解其他国家情况了。

正是因为我的导师以及各位华东师大教我的老师们都没有固步自封,也没有一味就觉得国外都好,而是用做学问的态度真诚理性探讨,鼓励我们这一级的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我的室友和我才能通过“海外研修”的机会分别去美国和英国交流学习,并且参加学术会议,看见更多。
 
看到这里,我的个人经历让我需要让你再想一下:你等着别人学会中文来和你交流对你的成长有帮助,还是你学会英文能够用双语交流更能够帮助你的成长?而且后者还操作起来更容易,因为主动权把握在你的手上,你是双语者,与你交流的国际同行可能不是,要了解中国需要和你共同研究。当然我觉得如果你学习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德语也都挺好的,但坦率看待目前的国际学术交流是英语为主,再加上你从小学习的基础,英语不是最简单、也在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交流语言吗?
 
当然我再怎么说,很可能不想学外语,觉得中文就挺好,有很多值得看的资料与文献的人,依然不会意识到多掌握一种语言的优势。它能够给予你不仅是多收集信息的渠道,能用英语自如表达这件事不只是把语言看作技能和工具,也是给你多一种看待事物的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 你不会再那么默认这个词是这个意思,要去想为什么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这个,这个含义是否准确,我是否有更好的表达。你会多去思考、反思而不是不假思索。
 

为了塑造一个比较圆形的华东师范大学形象,而不是只不断提出它好的地方让准备考研的人觉得华师大是梦想实现之地,我也要说一点可能存在的劣势。我前面的描述中,尤其是研二上这一段,可以体现出我要兼顾的事情很多其实是很累也压力很大的,也有过好几次深夜痛哭的经历。但总体来说因为都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是幸福快乐充实的,觉得值得付出。

在我从英国研修回来之后,还有发生过让我觉得失望并且后悔自己没有多管闲事的事情。我已经提到过我们这级和师姐师兄们关系的和谐,特别乐意跟在后面做事情,但我到了研三发现好像我后面的师妹们并不完全有这样正面的感受。我和下一级的师妹们关系还挺好,她们之间据我所知也很融洽,但是在下一级入师门的学生里,就能明显感受到暗流涌动。

就像我最早提到的cosplay团队解散一样,一旦出现了一个或两个人心怀鬼胎,或者动起了一些歪心思,就像我们俗语里所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样,会很明显地膈应到所有人。我一直都感觉我们学生对老师的敬佩是出于专业上的,在如实根据老师做的事情评价,没有曲意逢迎过。当然,我这个人实在是不太擅长这种事,也不会对老师一副面孔,对其他同学又另一副面孔。可这是架不住有人擅长并且做了一些事情让自己获利。或许是我的凛然正气与不好惹形象,我没怎么感受到。

但我相对温和谦让不惹事的师妹就经历过,我之前有提到过每周学术沙龙的传统,从研二开始我们就是固定每周一上午有沙龙,尽管老师因为又许多事务不常来,但据我所知这个沙龙还是很真材实料的。我下一级的师妹们做分享还都经常是自己正在研读挺久文献后的思考。

来,我们带入一下你:当你分享了自己几个月准备的成果后,下一周,就明显是从你这知道了这个模型的某个小师妹,在不和你打招呼的情况下,写了一篇用这个模型的文章还拿给老师看说是自己新写的文章,希望老师能看一下给点指导意见,然后想能够投稿到哪里哪里。这就是非常令人恶心的学术剽窃行为了。

我得知这件事之后很反对受害师妹没有去说明并指出这种错误行为的做法,但我当时除了表达我的抗议之外,现在也很后悔没有再为她多做点什么。
 
讲出这件事,其实也已经不能改变有人剽窃还发表的事实,我也不准备指名道姓。只是想讲我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成长中遇到了很多人,绝大多数都是纯良真诚、愿意也喜欢坦诚交流的,但也不得不说存在着自私自利的看起来非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希望看到这个故事的你,保持开放交流的坦诚姿态同时,警惕利己主义者对你可能造成的伤害,一旦发现这样的人窃取你的成果,一定要站出来说出来,不要吃哑巴亏。

这种忍让只会助长某些人的气焰,甚至在这个人向上攀爬的道路上你还给了助力。我承认做学术我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与许多人心甘情愿给我们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更远。但这种剽窃你苦心研究的思考成果后,背着你去发表的事情实在是不应该姑息。当面驳斥和举报这种恶劣做法,都是权益受到侵害后个人可以采取的合理合法维权手段。
 
当然,现在入学的学科教学(地理)硕士在教师教育学院,而且或许也没有我这么贪心——又想代地理课又想出国交流还喜欢编辑助理这份工作。目前每一级入学的人数可能也比我们当时多,所以并不一定像我当时那样忙碌。而且每一级的人入学的人也都不同,所以并不一定有罔顾研究伦理,剽窃她人成果的同侪或同门。用我妈妈常教导我的俗语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想加一句:维权合理合法。
 
衷心希望看到这里的读者不会遇到这样剽窃别人成果为自己谋取资本的人,但如果遇到了,相信你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权益,不要忍气吞声,直接讲啊。当然,到这里,可能有也读研的读者,感受到我的幸运了,因为我的导师从来不去抢学生发表论文的署名,他都会觉得如果他没给什么帮助,不署名也可以,如果发表时确实想署他的名字,建议把他放在最后。至少我在读期间我们也都是这么当真的,做事沟通就字面意思,不会也想不到要去反复揣摩“上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到现在都觉得我的导师是老师,从来没有觉得段老师是我“老板”的原因。
 
我依然坚持师生关系是很纯粹的基于专业而产生的深情厚谊,在可以选择的时候,尤其在老师都表达过自己意愿与期待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就不要去矮化自己,用一些所谓的“老板”“打工”言论去揣度。你如果不是继续在学术领域,未来工作多的是老板,到时候在用这样的话语定位自己和单位关系也不迟。其他领域和其他学校我不能说很了解,但态度真诚也给你机会的好老师之后,就不要用社会上的那一套虚情假意了,好好珍惜自己可以从老师以及老师在做的项目中学习、成长的机遇与平台

我能做的就是说到这里。

陶理 2020.05.09 12:19(修改于13: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仅45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舍己救学生不幸遇难(图)
再见了,学术硕士!
721陈何芳,潘慧.如何看待学历型考研动机
考研 | 复试面试环节中导师爱问的问题集锦!​
老师,我今年研究生没考上怎么办?
点开看所有大学生都可参考的大学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