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山新河浦 — 诉说那段“老东山”的故事

“老东山”的故事

广州 | 东山新河浦

第12篇原创图文

出发时间  /  2020.12

拍摄设备  /  佳能 EOS R6 + 

RF 24 - 70mm F2.8 L IS USM

照片数量  /  175张

视频数量  /  1个

说起广州的西洋建筑群,很多人都会想到,处于古广州城外西面的沙面岛,那里的建筑基本是外国势力背景下的政府官邸或者商业银行,属于纯欧式建筑,虽然大气但总有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其实,在广州还有另一处西洋建筑群,其位于古广州城外的东面,是广州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花园式低层院落建筑群,作为民国时期华侨、富商和政要的聚居地,被称为“广州最早的富人区”,一栋栋的洋楼精致且充满生气。2019年更是荣获联合国人居署创设的“亚洲都市景观奖”,它就是东山新河浦。

老东山

一说是当时古广州城大东门外,有几座小山丘延绵起伏,包括龟岗、烟墩岗、木棉岗、松岗、七星岗等,在这片丘陵中有一个岗,因地势较高成为主岗被人们称为山,又由于该山位于古广州城外东面,因而将这片区域取名“东山”。

另一说,始建于明朝的“永泰寺”(今署前路附近),也叫“东山寺”,后来寺的前殿被分割为“真武庙”,俗称“东山庙”。清朝时,官府重修该寺,因寺名远扬,故把寺四周一带的岗台地泛称为“东山”。

虽然“东山”历来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但根据以上两种说法,都表明,它是以署前路为中心,约一公里为半径的区域。而较早被开发的地区,我们称为“老东山”,范围大致为东至达道路,南至美华北路及合群社区,西至均益路,北至松岗小区。

新河浦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区域范围大致为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西街、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和广州铁路局用地,南临东山湖公园,以“东山小洋楼”著称,是广州的旧豪宅区。新河浦部分区域与老东山整体区域相互重叠。

这里拥有超过400栋历史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理念,清水红砖墙、水刷石、石米、白色柱廊、红木琉璃彩色花窗的建筑元素以及独院式的格局、形态各异的洋楼构成了独具一格的城市风貌,此外,还有不少大有来头的路名。

这种种的一切都让“东山新河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

导览图(支持无损放大,可保存作简易地图使用)

搭乘广州地铁1号线及6号线,从东山口站E或F出口出发

(以下内容主要按照“导览图”顺序撰写)

署前路

作为旧时进入老东山的主要通道,在现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附近,有一警察署,而此路就在该署门前,因而得名“署前路”。如今的署前路早已没有了警察署,也没有了广州市最早最袖珍(不到1000㎡)的公园 — 东山公园,但由于靠近东山口地铁站,临街的食肆与各式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此,加上与之连接的庙前西街和庙前直街,让署前路这一带车水马龙,成为老东山最为繁华热闹的区域。

在这里,有营业37年历史,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高、中、低档商品并举的广州老牌百货商场 — 东山百货大楼。自1983年开业以来,一直为老东山附近,乃至全广州的居民,提供优质的商业服务。

在这里,有停靠广州最古老公交线路 — 1路公交车的东山公交总站,承载着不少老广的回忆。过去的1路公交车起点站为东山,终点站为黄沙,因此在广州荔湾区的居民要到东山百货大楼买“高大上”的商品,住东山的居民要到上下九买“接地气”的商品,都要乘坐该公交车,1路公交车线路也因此成为了穿梭在过去东山区和荔湾区之间的黄金线路。

平正纪念楼

(署前二街15号)

略显残破的三层高红楼洋房,门前围墙上镶嵌着一块光洁汉白玉石,刻着“平正纪念楼”五个大字,这与老东山里许多著名民国洋房命名为“园”是不同的,显得非常特别。

建于1922至1925年之间的平正纪念楼,当时的主人是一位姓余名为平正的美国华侨,他回国后在老东山建了这栋洋房,门前刻字是希望后人能记住祖先的奋斗史。

庙前西街

位于“东山庙”西边的一条街道,起初是由两广浸信会总巡张立才等10多人,发起成立的“嘉南堂实业团”(后改名为嘉南堂置业公司)进行开发。在转入庙前西街的那一刻,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栋三层高,外墙被涂成明黄色的民居。和煦的晨光洒在墙面上,让这栋对称式建筑格局的民居,显得规整大气。挂满衣服等物品的阳台下方,斜斜地映射出物体的阴影,杂乱的现代元素丝毫掩盖不了它的韵味。

一个转角,将署前路的喧嚣搁置门外,同时,从这个转角开始,老东山的时代韵味将慢慢散发。

越往庙前西街的深处走去,环境与气氛逐渐清静优雅。民国建筑不时出现在单行线的马路两旁,显得气派非凡。

红墙前的共享单车,告诉着人们这接近100年的时代变迁,阳台上的三角梅如同点点繁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抚摸斑驳的围墙或是走进精致的小庭院,静静地用触觉和听觉,去感受人们那些年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关积善医院

(关园2号)

在庙前西街的某个斜坡上,有一栋低矮的灰沙砖外墙建筑,它曾经是一家私人医院 — 关积善医院。

“关”,来自于实施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关约翰(Dr. John Myers Swan)的名字。在美国出生的关约翰,毕业于纽约医学院,掌握了当时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他25岁时,被派遣到中国第一家西医院 — 广州博济医院(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这家医院也是孙中山开始学医的地方,以擅长外科手术而闻名)工作,在这期间,他成功地为一位无法顺产的疍家妇女,进行剖腹产手术,后来母子平安出院。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后来离开博济医院的关约翰,于1914年在广州城东郊区木棉岗买地并兴建了“关积善医院”,一直在此行医至1919年。

两广浸信会医院附属建筑

(庙前西街30号)

创办于1918年的两广浸信会医院,是老东山早期的医疗卫生机构,为便利附近居民就诊而建立。其大楼亦称署前楼,曾是老东山的标志性建筑,但于2011年被拆除,如今的医院旧址,就仅存这栋4层高的红砖附属楼。

两广浸信会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国家在华影响的深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进入到一个“黄金时代”,由教会成立的慈善机构也得到了发展。创立于1885年的两广浸信会,是跨省市的浸信会教派联合组织,由浸信教派的西差会和华人主办的自立都会组成,会址设在庙前直街。作为基督教在广州开办的常设性慈善机构,两广浸信会先后在老东山兴办了医院、孤儿院、安老院、慕光瞽目院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州慈善救济的工作,也客观上推动了广州慈善事业近代化的进程。

毛泽东故居

(庙前西街36号)

平凡的房子,因不平凡的住客,造就了不平凡的过去。1925年10月 — 1926年10月,毛泽东及其夫人杨开慧曾在此居住。在这段日子里,毛泽东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及创办了《政治周报》。此外,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矛盾也曾居住于此。

如今的旧居遗址有点不起眼,若不是门口的文物介绍牌子,或许就没有多少人会停留在这栋建筑前,去了解这里背后的光辉岁月。

启明社区

(启明一 ~ 四马路、启明大马路周边区域)

据说“启明”取自诗经的“东启明,西长庚”,因老东山位于广州城东面,就以启明命名。

民国时期的红砖洋楼,鳞萃比栉地分布在启明一、二、三、四这四条平行的小路两旁,这一带被称为“龟岗民国建筑群”。它们的设计风格也各领风骚,让人不禁感慨当年建筑师们细腻丰富的设计理念。

漫步在小路中,古老茂盛的大树遮蔽着天空,阳光穿过叶片的缝隙不规则地洒落在红砖墙上,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置身其中恍如世外桃源。

相比起庙前西街,这里的民国建筑较为低矮,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它们不少被活化为咖啡馆、音乐社、艺术展览空间等,为这片民国建筑群增添了不少文艺的气息。

秦牧故居

(启明二马路2号)

被青藤布满的这一栋建筑,曾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秦牧的住所。秦牧曾担任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协理事、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等等,其作品体裁丰富,有杂文、小说、散文、儿童文学、艺术理论和科普小品等,尤其以散文著称,有“散文大师”之誉,蜚声海内外。

古直故居

(启明二马路6号)

三层高且带有独立院子的红砖楼,二三层的双面阳台设计较为特别,从正立面经过一个角柱,再以弧形转折之后,贯通整个侧面。曾任中山大学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的古直,在1927 — 1938年间就暂居于此。

憩庐

(启明二马路12号)

建于1927年的憩庐,是启明社区较早的西式洋房建筑,钢筋水泥结构、柱式门廊、外墙石米批荡都让这座建筑与其他红砖民国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

(启明三马路10号)

楼顶上“适庐”二字已几乎被完全风化,如果不走近细看,以为只是老东山云云红砖楼中普通的一员。这栋楼正是当年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奠基人顾颉刚的住宅。其在广州期间,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为中大文科学科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均益路

一条很短的小马路,看上去非常普通,以至于即使经过,也很容易忽视它的静美。喜欢上均益路,纯粹是被幽静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所吸引。

蚁美厚故居

(均益路5号)

两层平顶小洋楼式建筑,红砖外墙,绿琉璃瓦作栏栅的阳台,楼前还设一个小庭院,占地面积较大,而它的主人,则是建国初期对广州有重要影响的泰国归侨蚁美厚。蚁美厚曾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接待和安置归侨难侨尽心尽力,对恢复和发展广州国民经济作出突出贡献。

励庐

(均益路17号)

楼顶上雕刻的“励庐”二字,清晰地展示着它所独有的身份。这里曾经作为西南政务委员会相关人员的公寓,该委员会是由当时国民党内反蒋派人士在广州所成立的组织,委员由胡汉民、李宗仁、陈济棠、白崇禧等17人组成。

龟岗大马路

因山岗如龟背而命名。作为老东山的主干道,马路并不宽阔,长长的斜坡旁有食杂店、餐饮店、药店、手信店、服装店等各式各样的店铺,还有老东山最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 东山肉菜市场,无论你是老一辈,还是小年轻,只要住在老东山中,这里一定是回归生活的落脚点。如果说老东山哪里最能体现市井文化,龟岗大马路实至名归。

东山酒家

(龟岗大马路1号)

如今的珀东商业中心,曾经是老东山街坊“一盅两件”的地方 — 东山酒家。前身叫国营广州东区消费合作社第二食堂(简称“东区食堂”),是广州仅有的五家国营食堂之一,1958年面积得以扩充并正式命名为“东山酒家”。1972年,东山酒家被指定为广交会接待点,从此酒家的生意蒸蒸日上,并于1985年,开设了“琼楼”“玉宇”这两个豪华贵宾厅房。后因经营不善,被广州酒家集团并购,成为广州酒家东山店。这家曾让老东山街坊引以为傲的酒家,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垂直电梯外的两棵大榕树依旧枝繁叶茂,(大榕树之间是东山酒家的大门位置),唯独酒家已成过眼云烟。

瓦窑街

清末民初时期,老东山就已经开始逐渐被开发,据说由于这一带街巷靠近涌边,船只将砖和瓦运输到这里卸货,同时人们也在这附近烧瓦,因此被冠以“瓦窑”之名。

馨园

瓦窑后横街1号

始建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馨园,原名“永昌园”,曾作为民国时期广州第一任警察署署长的官邸。馨园是一座西洋建筑风格与岭南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花园式洋房,保留了包括西式栏杆、水磨石、花阶砖等特色构件。

如今被活化后,成为了酒店 + 餐厅 + 艺术展示的综合体,被称为可居住的微型博物馆。在馨园里,点上一份下午茶,与你在乎的人一起,邂逅那段近百年的岭南情怀。

光东小学

(东山大街7号)

如今的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在1922年时,是由广东长老传道会创办的光东堂附属小学,后来改名为光东小学。据说如今中心内,还存有一座2层楼的教会建筑。

庙前直街

一间间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小店,整齐地排列在庙前直街的两侧,可以说,是老东山的一处美食天堂。这一带起初同样主要是由嘉南堂开发。临街一楼是商铺,楼上是住宅或者办公区。由于这里靠近老东山出入的主干道 — 署前路,因此庙前直街成为了商住一体较为理想的区域。当开发的房地产一落成,短时间内便全部出租完毕,这大大促进了老东山的繁荣发展,让更多华侨对嘉南堂开发的房地产充满了信心。

在庙前直街上,有家老字号店不得不提,或许是如今老东山中最“老”的店铺了,它就是屹立在老东山超过半个世纪的华华照相馆。创立于1948年的它,是老东山街坊中,无人不知的店铺,过去要拍照片,都会去“帮衬”。如今的华华照相馆在附近现代化建筑以及新生代品牌夹击下,显得有些独树一帜,但或许恰恰这样,才更显得它弥足珍贵。走过“华华”时,不妨进去拍一张,体验下传统影楼的拍摄风格吧。

培坤女校

(庙前直街1号)

如今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位置,就是曾经华人与西人抗争下,由华人自办的“培坤女校”所在地。1918年,培道女子学校发生了罢课事件,源于华人监学倚仗西人校长而欺压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愤然离校,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流离失所,两广浸信会张立才、张新基、李锦纶等人,商议由华人独立创办一所女校来收容及培育这些学生,经筹资后终于艰难地开办,校名为“培坤女校”。培坤女校后来改名为“培正女校”,同时,经过华人教友和富商等人多次的资助,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不到5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便超过了300人。

1924年,两广浸信会决定把培正女校并入培正学校,可以说如今的培正,或多或少也源于“培坤女校”。

东方茶楼

(庙前直街16号)

一楼被分割成众多店铺的建筑,人们排队等候着美食出品或者从东山口书城满载而归,如果不是驻足抬头仰望,都难以察觉它可能是如今庙前直街上最为高大的民国建筑 — 东方茶楼。

建于1920年的东方茶楼,是现存老东山最大的民国茶楼旧址。5层高的建筑,即使是在民国时期的老东山,也是罕见的。这里曾经是文人政客时常光顾的地方,也是见证羊城饮茶文化的重要建筑。

何利故居

(庙前直街62号)

两条粗壮的白色欧式柱体,让这栋老东山建筑,显得极其独特,它曾是解救孙中山的美籍律师何利的住所。1904年,清廷官员联合美国政府扣押孙中山,檀香山著名律师何利受聘为孙中山上诉,官司一直打到华盛顿最高法院,经过17天的审判,最终获得胜诉。此外,何利律师也在美国,协助孙中山为国内革命筹款,后来他跟随孙中山来到中国,并选择留居于广州此处。

恤孤院路

300多米长的恤孤院路,北连烟墩路,南通新河浦路,是老东山另一条主干道。从路名牌上的“孤院”,大概可以猜出与孤儿院有关系。1903年(一说为1909年),两广浸信会在现培正小学旁开办了一所恤孤院(后更名为“两广浸信会孤儿院”),被称为“外国教会在本省较早举办的慈善机构”,专门收容两广浸信会的职员和教友们的遗孤加以教养。当时在院前开辟了一条马路,名为恤孤院路,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日军侵华期间,恤孤院在战火中被毁,在如今的恤孤院路上,已难寻“恤孤院”的片砖片瓦。

中共三大会址

(恤孤院路3号)

中共三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迄今为止唯一在广东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马林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确定了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策略,解决了革命发展中与孙中山合作的重要问题,从而推动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首次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次会议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惜中共三大会议早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只留下在原址上数十块斑驳破旧的红砖墙基,这也是所找到的中共三大会址唯一的建筑遗迹。如今,在原址及其周边建设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通过历史图片、珍贵文物以及生动场景等现代方式,还原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逵园

(恤孤院路9号)

正立面山花上醒目的1922,告诉着人们,它是一座建于1922年的建筑。据说过去逵园的庭院遍植花木,特别是蒲葵树,于是人们又称它为“葵园”。

逵园被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它是唯一确认中共三大会址的标志性建筑。当年,中共三大在恤孤院路上一座毫不起眼的砖木结构瓦屋举行,这里地处郊区,周围环境僻静,降低了保密工作的难度,但日军侵华时,这座瓦屋被炸毁,寻找中共三大会址成为了一道难题。幸好在1971年时,当年作为中共三大代表的徐梅坤凭借记忆,依稀记得瓦屋窗外,能看到“逵园”两字,其顶部还写着“1922”四个数字。自此,逵园就成了确定中共三大会址的重要坐标。

如今的逵园已变成了艺术展览馆,在尽可能保留原建筑元素下,通过修葺改造重新焕发了生机,如果你喜欢打卡发圈,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将成为出片之选。

柏园

(恤孤院路12号)

进入柏园的瞬间,给人感觉宏大却又混乱和破旧。“凹”字形的建筑布局,看似左右对称的三层高建筑,门廊由两对西式石柱支撑,中部入口是一座带有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拱门。这座体量较大且结合了中、西、中东等多种建筑元素的清水红砖墙建筑,在老东山中实属罕见。但如今建筑内部格局混乱且环境破旧,公共厕所、公共厨房、多个新建居住隔间、错乱交织的电线、随处晾晒的衣服、到处安放的生活用品......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维护,多处栏杆、阶梯、墙面出现严重的破损。

如果说它是老东山中扮演“角色”最多的民国建筑,一点都不为过。1928年,作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学术殿堂之一),其在殷墟发掘、古文字研究、敦煌文书研究、方言调查、清朝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等多个领域均取得辉煌成绩。1938年,作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办公处”,当时的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支持韩国独立运动,特意将柏园辟为临时政府办公处。1946年 — 1949年期间,作为第三区公路工程管理局,负责广东、广西、福建三省的国道养护管理。1949年 — 1953年期间,作为华南公路工程指挥部广州材料供应站。1953年起,作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交通部。后来改为广东省委宿舍。

一座具有多重历史身份的的大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修缮维护,重拾当年的风范。

竺园

(恤孤院路12 - 1号)

(恤孤院四横路2 - 1号)

培正路

因该路上有间名为“培正”的教育机构,特意开辟此路而得名。在培正路上,除了能够欣赏培正中学、培正小学、慎园、明园、简园等历史建筑的风貌之外,还能够在“东山最美大斜坡”上,领略老东山的人文美景。

培正路或许是目前老东山最长、坡度最为陡峭的道路,翻查史料,当年的烽火台其实并不在烟墩路上,极有可能就在培正中学内。

培正书院

培正路2号 / 烟墩路35号)

由于西方传教士所创办的学校,毫无实学,并不完适合国人的需求,两广浸信会教友冯景谦、余德宽、廖德山、李济良等人向西方传教士求助未果后,在1889年,决定自筹资金兴办教育机构 — 培正书院,它就是培正小学和培正中学的最前身。培正书院所设的课程兼顾新学、儒学及宗教,除四书五经外,还有数学、英语、地理、化学、历史、天文和自然科学等新学,以及讲圣经和传授西洋音乐。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人对中学教育的需求有所增加,当时培正的校长杨元勋也认为,培正应当办起中学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于是在1916年,培正办起了中学,初始只有学生5名,主要课程由杨元勋校长担任。此外,他对培正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少突出的贡献,如主持兴建球场及跑道,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使培正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

从创办伊始到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培正经历了多次资金困扰,导致校舍几次搬迁,师生人数减少,幸亏得到不少校友、教友等多方支持,教学经营才得以延续。抗日战争时期,培正被迫离开广州,迁往香港、澳门等地并开设分校,时至今日,他们仍坚守着培正的校训 — 至善至正。

无论是经济的压力还是西方传教士的阻挠还是战争的破坏,培正人自强不息,一次又一次在泥泞中匍匐前进,渡过了每一个难关。百年后的今天,当阳光照耀在“培正中学”的牌匾上时,培正的精神和理念亦随之发光发热。

凌道扬故居

(培正路7号)

布满藤蔓的建筑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聚众打卡,无论是远处看还是近处看,都颇为壮观。它曾是倡导设立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参与制订中国第一部《森林法》、参与创办香港中文大学等,为中国近代林学的创建、发展及林业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凌道扬的故居。

在此居住期间,凌道扬担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署长,为抗日战争后广东经济的重建与社会秩序的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

慎园

(培正路11号)

我国著名企业家、归侨曹冠英历时3年所建成的公馆,当时还特意邀请了留美建筑师雷佑康来进行设计,整体建筑风格精致且奢华。据曹冠英儿子曹国裕所说,父亲取名为“慎园”是想告诉后人,无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事,都要谨慎低调。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烟草企业,除了南洋烟草公司外,还有华成烟草公司(创立的著名香烟品牌有金鼠牌和美丽牌),他们先后与英美烟草商展开激烈竞争,共同维护国货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而曹冠英就是华成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两广和西南地区的总代理。

简园

(培正路13号)

在恤孤院路和培正路相连接的Y字形路口,一座高三层的黄色外立面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简”取自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琴石的姓氏,简园原是他的产业。这里先后作为德国驻广州领事馆,谭延闿公馆以及广州解放时,华南文工团组织“广州入城式”相关活动的地方。

1932年2月,被称为“民国完美男人”的谭延闿,随孙中山到广州,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到简园拜访谭延闿,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

简琴石

民国初年,简琴石接受简照南(广东佛山的著名实业家和爱国华侨,与弟弟简玉阶共同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飞马"、"双喜"、"白鸽"等名牌,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香烟市场被英美烟草公司霸占的局面)礼聘,从泰国曼谷回到广州,成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州方面的负责人,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1926年初,简琴石出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此外,他也被称为“甲骨文入印第一人”,将甲骨文字移用至印章创作之中,开创了甲骨文篆刻的先河。

明园

(培正路14号)

那时的明园是一些华侨居住处,由于附近没有什么楼房,因此被人们称为“洋房别墅”。此外,明园曾经被一片竹林所环绕,抗日战争时期,竹林里挖了防空洞,一直通往培正路。

林逸民故居

(培正东街2号)

位于慎园附近的一栋外立面被涂上鲜黄色的西班牙风格大宅,在培正路上显得格外醒目,成为人们纷纷打卡的网红坐标。它也是由留美建筑师雷佑康设计,主人都是曾经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初始是曾任广州市工务局局长和南京市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处长林逸民的住处,先后主持制订了南京《首都计划》等重要规划文件,是民国时期广州、南京等一系列城市运动的重要实践者。此外,他也是前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创始人之一。

后来这里成为了孙中山长子、广州市首任市长孙科的宅邸。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委书记尹林平、省妇联主任余慧夫妇曾居于此。可以说这栋大宅,是广州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思园

(培正二横路22号)

烟墩路

“烟墩”,即烽火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重要军事防御设施,该路也因过去在烽火台附近而得名。后来经过多年教会和华侨的开发,烟墩路已是学府林立,包括培正小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烟墩路幼儿园、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等等。

庆园

(烟墩路3号)

东山幼稚园

(烟墩路18号)

由美国的传教士时乐士夫人(Mrs E.T.Snuggs)创立于1909年的幼儿园,可能很多人对此创立年份没有太深的概念,说得直白些,它就是广东省现存建园最早、最具历史感的超百年老园。该园始名为东山幼稚园,当时是借用东山堂的房屋来上课,直到1910年才在培正路东入口建成自己的园舍。当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国外的音乐及舞蹈等。与其他老东山的教育机构一样,它先后经历了多次改名,“培灵幼稚园”“广州东区第一幼儿园”“工农兵幼儿园”“东山区烟墩路幼儿园”以及“烟墩路幼儿园”,此外,抗日战争时,幼儿园曾一度停办,1946年才恢复招生。

“经得起风雨,才能见彩虹”,如今的烟墩路幼儿园,重点打造以音乐教育为特色,建设一个“和、乐、精、灵”的育人之处,坚持不懈为孩子的快乐成长而努力。

培道女子中学

(烟墩路28号)

创办于1888年的广州市第七中学,前身为“培道女子中学”。初始是一间专门为妇孺提供学习圣经的慈善机构,由美南浸信会女传教士容懿美(Miss Emma Young)创立,入学人数约5人。当时容懿美让妇女带着孩子上学,也让有缺陷的人学习刺绣,掌握一技之长,这在封建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无需读书的氛围下,劝喻女性上学这一举动实属难得,也极具有开创性意义。容懿美回美国后,该校由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纪好弼的夫人(MTD R.H.GRAES)出任校长(任期长达35年,是历任校长中最长久的),课程以《四书》《五经》及《圣经》为主,课余教授麻布抽纱、刺绣及编织等工艺。

超过100年历史的七中,经历过战火 — 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迫迁离广州,先后分别在香港和澳门创立培道中学(时至今日仍在办学);经历过身份的变迁 — 曾被命名为“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广州市第三十中学”(兼收男女学生,从此结束女校教育)“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广州师范学院实验学校”。如今在烟墩路上,可以看到七中里有一座墙上挂着五颗星的培道纪念堂,门牌上方依稀可见“广州师范学院附属”字样。

培道义学

(烟墩新街20号)

如今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所处的位置,是在1946 — 1953年期间,由培道基督教学生青年会筹资开办的“培道义学”。这是一所慈善性质的初级小学,给当时穷苦的青少年提供了免费读书学习的机会,设置的课程有国文与算术。学校分日校与夜校两种教学模式,夜校是由培道的学生义务教学。

如今“福利会”三字所传达的理念,正是对过去培道义学办学精神的传承。相信这种爱,将会被继续传递下去。

寺贝通津

乍看这是一个有些奇怪的路名,给人感觉有点日本的风格,但其实,类似于“寺贝通津”“云海通津”“前鉴通津”“幸福通津”等别有风味的路名,侧面反映了老广州的城市变迁。

民国时期被标示为“寺背通津路”,曾是老东山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道路。“寺”是指东山寺,“背”是指寺的背面,后来演变成同音字“贝”,“通”有指示方向的意思,“津”是指码头,特指珠江边的码头,当时不少珠江边的小路名字都带有“通津”二字。因此,“寺背通津路”意为:东山寺背面通往珠江边码头的那条路。

在“寺贝通津”的两旁,葱郁的古木给人一种静谧幽深的感觉,别致的洋楼在其身后高楼大厦衬托下,显得精致又清新。漫步于此,远离城市的浮躁喧哗,感受老东山的宁静致远。

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

寺贝通津1号大院13号

原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就隐藏在现代住宅大院内,建筑最引人注意的是正立面及背面的第二层正中位置,各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希腊式山花。该学校是由被称为美南浸信会来华宣教先驱的纪好弼(Roswell Hobert Graves)所创办,主要是培育在中国的传道之人,此外曾在纪好弼来华宣教50周年时,被命名为“纪好弼神道学校”(Graves Theological Seminary)。

由于是建设在寺贝通津东山堂西北方向的小山岗上,当时的神道学校就是一个制高点,可以俯瞰老东山的全景。

基督教东山堂

(寺贝通津9号)

主教堂南立面上的彩色琉璃窗、有着黑色痕迹的水刷石外墙、高大的钟楼,整个东山堂给人沧桑朴素且亲切高雅的感觉。建成于1909年的东山浸信会堂,原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后来扩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东山浸信会堂是当时美南浸信会的一个重要教堂和传教基地,大大促进该教派在老东山的发展。

从扩建及改建到日本侵华再到抗战胜利,东山浸信会堂经历过风光无限,也经历过毁坏破败。解放后,东山浸信会堂和其他几间教堂合并,正式命名为“基督教东山堂”。

美南浸信会

由美国的浸信会分裂而成,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基督教新教教会,在信仰和宗教派系人数上仅次于美国天主教。最早成片开发老东山的是美南浸信会,从1907年开始,该教会便在老东山购地,先后兴建教堂等设施与机构。老东山逐渐成为美南浸信会在广州传教的基地,同时它也促进了老东山从乡村到城区发展的重要转变。

培贤女子神学院

(寺贝通津11号)

1909年,培道女子中学由于学生人数激增,先后将妇女班和盲女班迁出,其中妇女班的学生,迁入由美南浸信会创办的“培贤女子神学院”,所处位置大致就是如今广州市第七中学初中部。神学院当时全部学生都是女性,大多数是传教士、教会职员以及学校教员的妻子和女儿,主要培育她们成为女传道人。

慕光瞽目院

(寺贝通津15号)

东方红,一个朝气蓬勃的名字,东方的太阳冉冉升起,点燃了心中的爱,照亮了希望,照耀着未来。东方红幼儿园前身是由两广浸信会外籍传教士惠理敦女士(Mrs. Whilden)于1909年创办的慕光瞽目院,初始时部分收容的失明女子,是来自培道女子学校的盲女班(1909年培道女子学校迁入老东山时,因人数激增,将盲女班迁出),学校规模不大,一切经费由美国蓝山大学浸信会一小组信徒提供。当时可收容学生约70人,他们可以接受关于盲文、凸字、音乐、宗教以及编织等教育。后来学校逐渐发展为兼收男女生,广州沦陷后停办。

如今的东方红幼儿园,就如同当年给予了特殊学生希望和光明一样,指引着新生代的孩子们,通往未来的道路。

敬华堂

(寺贝通津31号)

像被战火烟熏过的大宅,若不是看见阳台上悬挂的衣服,还以为这已是被人遗弃的危楼。楼顶墙面能依稀看出曾经有三个字,但已经几乎被岁月所抹灭了,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后,才大致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

它是台山华侨邝修业先生为纪念父亲修建的建筑,据说当时在挖地基时,挖出了以前作为坟地时藏起的香炉、聚宝盆、古钱币等物件。

隅园

(寺贝通津42号)

即使高高的围墙,也挡不住人们对隅园的好奇,远处可见其红砖清水墙和绿琉璃瓦硬山顶。建成于1932年的隅园,是一栋源自英伦,并融入适应岭南气候特点以及中国装饰特色的洋房,整体建筑风格被人称为“西曲中词”。

它的主人和设计者是为广东革命政府服务期间,设计了广东舰队“坚如”“执信”“仲元”“仲恺”四艘舰艇的海军造船总监,以及解放后担任海军南海舰队修造部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的伍景英。

陈丕扬故居

(寺贝新街16号)

位于寺贝新街角落的3层破旧建筑,它的主人曾经是被称为“现代蔡伦”,为中国造纸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著名造纸专家陈丕扬。1932年,陈丕扬受命筹建广东省营制纸厂,当时他提出了用马尾松作为造纸原料并最终得到了认可。1938年,历经5年多的抽检,全国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设备最先进的广东省营制纸厂开机试产,成功抄出了新闻纸,陈丕扬也被任命为纸厂总工程师。1957年,陈丕扬受命筹建珠江造纸厂,并担任该厂总工程师,当时他提出了“引进碱氯法连续制浆设备,生产漂白浆制造胶板纸”的建议,使珠江造纸厂成为国内首先用甘蔗渣制造高级胶板纸的造纸厂。

松岗小区

松岗东周边区域

可以说是除龟岗民国建筑群外,老东山另一个民国建筑群,这里聚集了大量民国时期的“红楼”,被称为“松岗东民国建筑群”。红墙绿瓦,宽大的阳台,独立的院子,无不述说着它们曾经的奢华。松岗东一带的洋房,是二十世纪20年代前后,由冼锡鸿、莫超福等人集资创立的广成置业公司开发。

松岗东位于老东山的东北角,远离了庙前直街、龟岗大马路等商业相对繁华的路段,成为享受老东山地道生活方式的绝佳之地。在自家门前聊家常的街坊,背着书包回家的孩童,买菜回来的中年妇女,忙着维修的中年大叔,一切都极其平凡,一切都极为真实。

保安前街

老东山在教会、归国华侨的不断开发中,虽然逐渐繁荣热闹起来,但并无负责治安的机构,因此治安形势日益严峻。1914年,在寺贝通津附近发生了一件掳人勒索案,很快事情传遍了整个老东山,人们为之震惊,当地的中西人士及学校负责人便自筹经费,组织“保安局”来维持治安。该路因“保安局”当年就设于如今的保安前街上而得名,附近还有保安后街及保安南街,继后又派生出保乐、保宁等以保字为首的路名。

后来广东都督龙济光为了保护几个洋人的安全,特意在今署前路附近,设立由20个士兵组成的保安派哨所,不久改名为国民警察署,老东山的保安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冼锡鸿故居

(保安前街13号)

在1928年前后建成的2层独院式住宅,是保安前街的第一栋洋房,它的主人就是老东山的早期华侨、南华置业公司董事会主席冼锡鸿。作为早期开发老东山的华侨,冼锡鸿与冯达纯等人创办的南华置业公司,是首个吸纳华侨资金,并进行商业开发老东山的房地产商,对鼓励华侨开发老东山有着积极的影响。

刘逢生故居

(保宁路1号)

老东山也曾经是个热血人物涌现的地方,刘逢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1937年参加抗战,不幸于1945年在“蕉山战役”(1945年2月,在抗日战争中,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广东省新兴县蕉山地区突破国民党顽军围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新中国解放后被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如今的刘逢生故居并没有过多与其相关的陈设和布置,建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后人不能且不应该忘记革命先辈的贡献,但愿刘逢生故居能尽快得到应有的维护,让后人更好地了解那段峥嵘岁月。

山河村

山河大街、山河后街、山河东街、

山河西街周边区域

在20世纪初期,老东山中就有一条以姚、高、傅姓氏为主的居民聚居点 — 山河村,山河村居民可以说是老东山早期的主人之一。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业,居所基本是竹棚茅舍,生活设施较为简陋。

如今因山河村而得名的小区和街道,环境静美,老人们在小区里聊家常,孩童在活动广场上嬉戏,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

天主堂

山河后街26号

又称“花地玛圣母堂”,与基督教东山堂相比,天主堂所处的位置、建筑规模、外部装饰等显得较为低调朴实。据说当年由于老东山并没有天主教教堂,教友只能步行至较远的广州石室天主堂望弥撒,后来广州石室天主堂决定出资,加上一部分教友的捐资分,东山天主堂终于在1910年顺利落成。

东山天主堂外的道路极其幽静,站在教堂外感受教堂庄严的气氛,闭上眼睛,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聆听着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似乎这一刻全世界都变得异常平和与安详......

美华北路

因该路上曾经有一家由美南浸信会开办的出版机构 — 广州美华浸信会印书局,因此取名为“美华”。该印书局由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湛罗弼(R.E. Chambers)等人倡议创办,具备印刷各种中英文书籍、报纸及文件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州美华浸会印书局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宗教书刊中,《真光杂志》被称为中国基督教杂志的鼻祖,在我国基督教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由于省港大罢工以及“沙基惨案”等一系列事件,湛罗弼决定将书局迁往上海。

当时印书局的门口对外处建有一码头,每日上午从沙面开出的电船,到美华书局接载老东山居住的外国人,下午复载返老东山,这是专为外国人而行驶的电船,非营业性质,中国人不能搭乘,除非是“领事”署或洋行的职员,并得到沙面工部局的许可。

新河浦小区

新河浦路、新河浦一 ~ 五横路周边区域

过去“新河浦”只是老东山一个小区的名字,如今已成为老东山新的代名词。行走在沿着新河浦涌建设的新河浦路,以及其附属的几条横路上,既可以一边感受如诗如画般的幽静与雅致,也可以一边欣赏民国红楼的建筑特色,这其中包括了最为著名的“春园”。

春园

(新河浦路22、24、26号)

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由三栋并列且同一样式的三层洋房组成,整体看上去颇具气势。在1923年4月 — 9月期间,春园成为了中共中央的办公场所,而在中共三大期间,这里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向警予等部分代表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下榻之处。在春园内,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齐聚于此,共同探讨各项政策和进行各项事务工作,包括筹办中共三大会务工作,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会议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酝酿确定第三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等等,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润园

新河浦二横路1号

合群社区

合群一 ~ 三马路、合群中路

周边区域

民国初年,由华侨集资成立的“合群置业公司”,在老东山开发住宅并建设马路,路名冠以“合群”。如今,老东山内,几乎三分之一的区域,都与“合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面那一片片水泥森林,无时无刻都在变换着面貌,承载不了人们的记忆,而在这里,一块块历尽沧桑的红砖、一栋栋充满传奇的洋房、一条条具有故事的街道,一位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老东山,被如同印记一样的它们,有形地刻在这一寸土地上,勾起着人们无尽的乡愁与难忘的回忆。

在这里,有原住居民的后代,他们在这片祖辈留下情愫的地方,继续扎根不断繁衍;有热爱时尚或怀旧的品牌经营者,他们利用这里的一砖一瓦,重塑着新的价值和活力;有追求梦想的年轻一代,每天的来与回,留下了他们在这里奋斗的影子......新河浦,用崭新的姿态唤醒了“老东山”,人居生活与文化传承得到了更为和谐的融合。

东山新河浦,正在用它最特有的方式,诉说着那段“老东山”的故事!

后记

原计划2020年12月推送这次的内容,但是后来撰写时,发现还存在大量遗留的信息,于是又拿起相机,前后分别在周末和工作日的不同时间段,3次踏入东山新河浦,记录我们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1万5千多字、175张照片、2个月时间,是迄今为止,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篇图文。感谢阅读到这里的你,相信你也同样是热爱“老东山 · 新河浦”的有心人,如果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参考资料

【1】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2】王琴、周锐.《清末民初传统慈善组织与教会慈善组织之比较 — 以广州九善堂和两广浸信会为代表》

【3】陈晓平.《史学大师顾颉刚在广州》

【4】东山区政协.《蚁美厚广州故居》

【5】陈晓平.《中研院史语所原址发现记》

【6】何有贵.《67元办起一所百年名校》

【7】关洁.《从书塾到华南名校 — 记培正中学的发展》

【8】曹劲.《从杨家祠到恤孤院后街31号 — 1923年前后广州东山历史片区空间格局解析》

【9】赵立人.《简琴石:甲骨文入印第一人》

【10】刘春林.《百年烟墩幼 四代同园情》

【11】叶农.《美南浸信会与广州东山口 — 一个历史宗教地理学的典型范例》

【12】郭海清.《近代广州特殊教育特殊及启示》

【13】刘润泽.《广州这座小洋楼 曾是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

【14】黄增章.《广州美华浸会印书局与<真光杂志>》

【15】林仁.《我所知道的东山历史》

选题 | 经常自High却不断被打脸的 随镜而行

拍摄 | 克服各种高难度视角的 随镜而行

文案 | 灵感挤一挤头发掉一坨的 随镜而行

校对 | 已经眼冒金星且天旋地转的 Anita

以下平台搜索 「 随镜而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这几条布满民国建筑的街道,你都去过吗?
三十年间消失的老广州城
广州最火的街区,治好了我的潮人恐惧症
老广们有一种情结,叫东山小洋楼!
你可曾知道,百年前的东山口原来是这般模样....
心海品读 [http://420892984.qzone.qq.co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