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肝炎(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素(HEV)、庚型肝炎病毒(HFV)

基本病理变化:

1 肝细胞变性

细胞水肿:

镜下,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质疏松化-->肝细胞体积肿大,圆球形,胞质几乎透明,称气球样变,电镜下,内质网不同程度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溶酶体增多

嗜酸性变:

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

镜下,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红染。核染色较深

2 肝细胞坏死、凋亡

溶解性坏死

点状坏死:单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灶性坏死及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椄坏死: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两个门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大片坏死: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凋亡:

胞质浓缩,核浓缩消失,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嗜酸性小体

 3 炎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散在性或灶性浸润于肝小叶内或门管区

4 再生

肝细胞再生:周围肝细胞分裂再生,体积较大,胞质略嗜碱性,核大深染,可见双核,可沿原有网𣬣排列。坏死严重,肝小叶网架塌陷,再生的肝细胞呈团块排列,称结节状再生

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小管增生

间质性增生包括Kupffer细胞增生,入窦腔形成游走的巨噬细胞,参与炎细胞浸润;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参与损伤修复;

慢性且坏死严重,门管区和大片坏死灶内有胆小管增生

5 纤维化

早期沿门管区周围或中央静脉周围分布,或胶原直接沉积在Disse间隙内-->肝脏被纤维包绕形成结节-->肝硬化

类型

1 甲型肝炎

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通过消化道传播

急性肝炎病变为主,也可引起淤胆性肝炎和重型肝炎

肝细胞变性坏死:早期肝细胞 肿胀呈气球样变伴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形成致肝血窦消失,肝小叶内的肝细胞排列紊乱;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溶解性坏死

门管区可见炎细胞浸润:主要为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肝血窦壁Kupffer细胞增生

2 乙型肝炎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毛玻璃样肝细胞:HE染色光镜下胞质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胞质几乎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病毒

HBsAg阳性

3 丙型肝炎

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经注射或输血传播 

镜下,慢性肝炎的典型病理学特征

脂肪样变,感染的肝细胞脂质新陈代谢改变或胰岛素抵抗即代谢综合征引起

门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完整的淋巴滤泡

胆管损伤,病毒直接感染胆管上皮细胞

4 丁型肝炎

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与HBV病毒同时感染,HBV携带者中再感染HDV

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小泡状脂肪样变伴炎细胞浸润及门管区炎症反应

慢性HBV感染HDV,加重肝组织病变

5 戊型肝炎

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V),经消化道传播

门管区炎症改变;大量Kupffer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淋巴细胞很少见

肝细胞胞质和毛细血管胆汁淤积

肝细胞坏死:灶状或小片状至亚面积或大面积坏死,特别是门静脉周围

6 庚型肝炎

病毒:庚型肺炎病毒(HGV),主要发生在透析患者,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性接触传播

单一HGV感染,损害较轻

急性肝炎:肝细胞肿胀,门管区炎细胞浸润

慢性肝炎:肝细胞肿胀,肝小叶点状或壮状坏死,门管区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轻度增生

临床病理类型

1 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最常见。分黄疸型和非黄疸型两种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病毒,部分 丙型肝炎

黄疸型:稍重,病程短,多见于甲型、丁型、戊型肝炎

肉眼观,肝脏肿大,质软,表面光滑

镜下,肝细胞广泛变性,细胞水肿,肝细胞胞质疏松淡染和气球样变,肝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拥挤,肝血窦变窄,肝细胞内淤胆。肝细胞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见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肝细胞内与门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黄疸型坏死稍重,毛细胆管淤胆、胆栓形成

临床病理联系

弥漫性肝细胞肿大,肝细胞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肝区疼痛

肝细胞变质性改变-->肝细胞内酶释放入血-->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甚至黄疸

结局:

大多6个月痊愈,点状坏死肝细胞完全再生修复

乙型、丙型肝炎恢复慢,部分转为慢性肝炎

急性普通型肝炎:肝细胞水肿,点状坏死处位炎细胞浸润

毛玻璃样肝细胞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持续6个月以上

因素:感染的病毒类型、治疗不当、营养不良、患其他传染病、饮酒、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免疫因素等

1)轻度慢性肝炎: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门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界板无破坏,肝小叶结构清楚

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较明显,中度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肝小叶结构大部分尚存

3)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碎片状坏死,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肝细胞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晚期转为肝硬化,发生新鲜片状坏死为重型肝炎

2 重度病毒性肝炎

最严重,较少见

(1)急性重型肝炎或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少见,起病急,病程短(10天左右),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上称暴发型肝炎、电击型肝炎或恶性肝炎

肉眼观肝体积明显缩小,左叶尤甚。被膜皱缩,质地柔软,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

镜下,肝细胞坏死广泛、严重,肝细胞索解离,肝细胞溶解,出现弥漫性大片坏死。肝细胞坏死多从肝小叶中央向四周扩散,肝小叶周边残留少量变性的肝细胞;溶解坏死的肝细胞残留网状支架。肝血窦明显扩张,充血甚至出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肝小叶内及门管区内大量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数日后,网状支架塌陷,残留的肝细胞无明显增生。

临床病理联系:

大量肝细胞溶解坏死-->胆红素大量入血-->严重肝细胞性黄疸;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明显的出血倾向;肝衰竭-->肝性脑病;胆红素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肾衰竭(肝肾综合征)

结局:

短期内死亡,主要为肝衰竭(肝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肾衰竭、DIC等;少数迁延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明显减轻,被膜皱缩,质地柔软。镜下,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消失,仅残留网状支架,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吞噬活跃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较慢,病程长(数周和数月),大多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少数由急性普通型肝炎恶化而来

肉眼观,肝体积缩小,表面包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不一,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的结节因胆汁淤积而呈黄绿色

镜下,肝细胞大片坏死,结节状肝细胞再生。坏死区网状纤维劫塌陷和胶原化(无细胞硬化),残存的肝细胞再生时不能沿原有支架排列而呈结节状。肝小叶内外可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肝小叶周边有小胆管增生,比陈旧的病变区有明显结缔组织增生

结局:

及时治疗、治疗得当,可能治愈;多数继发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其他类型的肝炎

EB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引起轻度肝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病毒相关的巨细胞样改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性肝炎:细胞特征性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坏死

黄热病毒感染性肝炎:大量肝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强嗜酸性,称康氏小体(嗜酸性小体,Councilman bodies)

自身免疫性肝炎:早期有严重的细胞损害和炎症反应,随后留下瘢痕。通常无临床症状

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

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以往没有肝炎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 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炎,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由化学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药物或生物毒素所引起的肝炎或所致的肝脏病变。 主要是细胞毒作用的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性持续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区别
肝穿刺:肝脏炎症分级
病理学园地:病毒性肝炎
病理学:病毒性肝炎
科学解释乙肝产生的原因
病理干货 | 一文了解肝胆的疾病病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