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唐欧阳询书虞恭公碑

 

《虞恭公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唐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黑墨精拓,剪裱装册,共23页,每页纵18.3cm,横9.2cm。
  前有汪瀚云等题签,后有陈镛等题跋以及“公彦珍秘”等钤印8方。为“蔼蔼高门”之“高”字未损本。
  《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为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陕西醴泉县。碑正书,36行,行77字。额篆书4行16字。此碑为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

  此碑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历代书家对此碑给以极高的称赞。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赵涵《石墨镌华》,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等书著录。


    《虞恭公碑》双称《虞恭公温彦博碑》,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六三七)十月刻。碑在陕西省醴泉县,为昭陵陪葬碑之一。楷书,三二六行,行七十七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十六字。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碑经历代凿损,现存完整字不及十之一,所传摹刻本,文多伪造,后翁方纲洗石释文,罗振玉亦有释文,将凿损字释出。“宋明拓本只就上截二十字许,有十九字者,亦有二十二字者,近始见全拓。明拓本'帝妫升历'之'历'字未损,则后多二十余字。若准的'之'的'字未损,稍旧拓本也,多八九字,再次,则道光拓本,于碑字下有'张英拓碑林'五字,近又凿云,摹刻本最多。”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生于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五五七),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六四一),享年八十五岁。祖父欧阳頠,为南趄陈大司空。父亲欧阳纥,亦仕陈为广州刺史。史载,欧阳纥坐谋反罪被杀,以当刑律论,欧阳询原在株连之列,陈尚书令江总为欧阳纥故交,念及旧情,私收养之,欧阳询因此得以幸免。欧阳询自幼聪颖过人,博涉经史。隋灭陈,随江总入隋,及长,为太常博士,与李渊往来颇密。李渊(唐高祖)称帝时,欧阳询深得李家父子(唐高祖、唐太宗)器重,累擢给事中,贞观时选作弘文馆学士,迁太子率更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后又封为渤海县男,遂有“欧阳率更”、“欧阳渤海”之别称。
欧阳询书学二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格,人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据史载:“询师法逸少(王羲之),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法,其精如此。”(宋朱长文《续书断》)历来对于欧体的艺术特点评价甚高:“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门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王献之)亦别成一体。”(唐张怀瓘《书断》)“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笔必力破馀地,而双通体严谨,安顿照应不偏不支,帮其险也,劲而稳。”(清梁巘《评书帖》)“欧阳以险绝为平,以奇极为正。”(清王文治《快雨堂题跋》)欧阳询传世作品有:隶书《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化度寺邕禅师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行书《定武兰亭》刻本,《张翰》、《卜商》、《梦奠》、《千字文》等墨迹。
《虞恭公温彦博碑》为欧阳询八十一岁时书,王澍在题跋中认为:“当是率更最晚时作……而员(圆)秀腴劲与《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为百代模楷也。”此碑楷法为欧体集大成者,其点画以方笔为主,铁画银钩,则劲不挠;其结体险峻严密,横势用仰,纵势用背,比较其他各碑,却又平和稳实。翁方纲一生精研欧集,对欧书各碑细察甚详,他在题跋中说:“若以唐代书格而论,则《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晋法而论,则《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关于《虞恭公温彦博碑》拓本的流传及出版情况介绍如下:
一、嘉庆内府旧藏宋拓本,有“嘉庆御览之宝”印记,今藏上海图书馆。
二、南皮张之万旧藏浓墨拓,明王世懋跋,惜有涂墨。此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三、陆谨庭旧藏北宋拓本,有王梦楼跋。首行“碑”字直画上显然伸出,九行“太子洗马李纲”之“李”字木部仅中竖微损,左右二点均未泐连,“天地横溃”之“溃”字可辨。
四、苏州齐公鲁旧藏吴平齐、杨守敬长跋本,首行有残,拓工精,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印本。
五、上海吴湖帆旧藏宋末拓本,末行“泉室麟阁”之“室”字未损,经陆恭、费开绶、潘祖阴递藏。为吴氏“四欧堂秘籍”之一。此拓本最全,字数之多,为现存诸本之冠。帖尾翁方纲、江凤彝、朱昌颐等题跋。现藏上海图书馆。有上海昌艺社珂罗版印本。
六、临川李氏十宝本,有翁方纲等跋,今藏故宫博物院。
七、叶东卿藏本,“遥”字末损乃明时所拓,有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熬。
八、贵池刘氏藏本(宋拓),有有正书局珂罗版印本。
 此次影印出版的拓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清初为王闻远所藏,后归毕沅,毕氏获罪,没入内府,钤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籍”、“宝籍三编”等印,首行“碑”字直画上有伸出,第十三行“天地横溃”之“溃”字可辨。“李”字中竖泐处虽已连及左右二点,然尚未损去,系传世至精之本。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题跋。共二十五开,册高三十六厘米,宽二十二点三厘米。碑文十六开,帖芯高二十四点八厘米,宽十一点九厘米。

 
 
 

《虞恭公碑》双称《虞恭公温彦博碑》,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六三七)十月刻。碑在陕西省醴泉县,为昭陵陪葬碑之一。楷书,三二六行,行七十七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十六字。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碑经历代凿损,现存完整字不及十之一,所传摹刻本,文多伪造,后翁方纲洗石释文,罗振玉亦有释文,将凿损字释出。“宋明拓本只就上截二十字许,有十九字者,亦有二十二字者,近始见全拓。明拓本'帝妫升历’之'历’字未损,则后多二十余字。若准的'''字未损,稍旧拓本也,多八九字,再次,则道光拓本,于碑字下有'张英拓碑林'五字,近又凿云,摹刻本最多。”

 《虞恭公温彦博碑》为欧阳询81岁时书,王澍在题跋中认为:当是率更最晚时作……而员()秀腴劲与《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为百代模楷也。此碑楷法为欧体集大成者,其点画以方笔为主,铁画银钩,则劲不挠;其结体险峻严密,横势用仰,纵势用背,比较其他各碑,却又平和稳实。翁方纲一生精研欧集,对欧书各碑细察甚详,他在题跋中说:若以唐代书格而论,则《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晋法而论,则《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关于《虞恭公温彦博碑》拓本的流传及出版情况介绍如下:

一、嘉庆内府旧藏宋拓本,有嘉庆御览之宝印记,今藏上海图书馆。

二、南皮张之万旧藏浓墨拓,明王世懋跋,惜有涂墨。此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三、陆谨庭旧藏北宋拓本,有王梦楼跋。首行字直画上显然伸出,九行太子洗马李纲字木部仅中竖微损,左右二点均未泐连,天地横溃字可辨。

四、苏州齐公鲁旧藏吴平齐、杨守敬长跋本,首行有残,拓工精,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印本。

五、上海吴湖帆旧藏宋末拓本,末行泉室麟阁字未损,经陆恭、费开绶、潘祖阴递藏。为吴氏四欧堂秘籍之一。此拓本最全,字数之多,为现存诸本之冠。帖尾翁方纲、江凤彝、朱昌颐等题跋。现藏上海图书馆。有上海昌艺社珂罗版印本。

六、临川李氏十宝本,有翁方纲等跋,今藏故宫博物院。

七、叶东卿藏本,字末损乃明时所拓,有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熬。

八、贵池刘氏藏本(宋拓),有有正书局珂罗版印本。

 

全文:

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中书侍郎吏部尚书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岑文本制。昔者帝妫升历,九官奋其庸;有周诞命,六卿扬其职,国钧总於公相,赞乎二辅枢密,归於台阁,成乎百官,淳虽推被于寮动庸,特铭于钟鼎,是以功高魏赵,治比高溪,此炀帝载其盛德建武嘉其卓操也。若夫昴宿丽天,感其灵者人杰;嵩岳镇地,降其神者国桢。叶(阙一字)梦於龙(阙一字)作(缺一字)器於舟楫其资也超庸器于陶(缺一字)而其操也(阙二字)心于金石此又岂虚誉哉抑功无复加也矣。公太原(阙一字)人讳(阙四字)临系姬文之远胄,派唐叔之遥源。食邑河内,世功开其绪,著姓晋阳,(阙一字)德派其(阙一字)虽(阙十四字)义(阙三字)於(阙一字)下晋之勋烈(阙一字)真(阙一字)於(阙二字)犹培娄之望(阙四字)之(阙四字)祖裕,魏太中大夫,言为准的,行成表缀,廊庙翘首,绅结辙。(阙一字)公叔而比德(阙一字)思(阙一字)而(阙十二字)司马皇朝赠魏州刺史,(阙三字)学梦鸟(阙一字)文名冠海中(阙三字)下孔门密子(阙二字)不显於当时。颍川陈君,哀荣无间於异代,能兼之者,不亦优乎?公(阙一字)两仪之(阙三字)百(阙一字)之懿(阙三字)义以(阙五字)以(阙八字)所以(阙八字)所以知(阙一字)洋洋焉若洪河之东注,岩岩焉犹华岳之西峙。若乃三德六行,列圣之所(阙一字)也。举厝(阙三字)域(阙十一字)息(阙十三字)

以(阙二字)沦(阙四字)与然则(阙一字)台(阙二字)始於覆(阙三字)维地肇自涓流。是以平津筮仕,由宾王而佩印,文终创业,阶(阙一字)吏而命(阙四字)范同符(阙一字)烈(阙十八字)内史(阙一字)子时隆(阙十一字)薛道衡(阙一字)宗(阙一字)肆牢笼多士,太子洗马李纲,直道正辞,羽仪海内,并下堂见礼,倒屣定(阙四字)称(阙六字)赵(阙十六字)衡岳则夫(阙七字)宣室而(阙二字)谊乃授通事舍人,敛笏凤池,垂绅鸾阁,瑰姿月举,韶音玉振,每至文武在列,华裔(阙一字)庭对越(阙十六字)汉菀(阙三字)其(阙二字)洪(阙五字)以(阙一字)其(阙一字)斯乃(阙一字)贤(阙一字)馀(阙五字)隅(阙一字)欤雅度在乎经国。大业之始,以亲丧去官,孺慕之感,哀毁之极。与夫长孙(阙三字)龙(阙十七字)炀帝(阙二十六字)斯政出奔高丽,既而乘辕南反,诏公衔命蕃境,申明臣节,陈之以逆顺,(阙一字)畅(阙三字)之以祸福,(阙二十八字)岂如(阙八字)海张骞拥节,无功於月氏,又以公为东北道招慰大使,属天地横溃,华戎版荡,(阙三十五字)而(阙一字)天凭(阙一字)握(阙二字)之符授越迁夏商之鼎,艾绶银章,弓旌先於髦俊,建社班瑞,光宠属於勋庸,庶绩所以咸凝,(阙三十七字)虽(阙二字)总其方(阙三字)毗其政刑而灭没不群,岂蹉於吴阪,清越振响,终特达於章台,徵为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阙二十九字)其历(阙一字)则(阙三字)美於(阙三字)其得人则孝若飞声於洛下,云谁嗣响,复在兹焉。属猃狁纵慝,疆场受骇。甘泉(阙三字)之火(阙四字)之(阙十三字)鞠(阙五字)怀(阙三字)之将琴(阙一字)在(阙一字)伫甘(阙一字)之(阙一字)乃以(阙三字)军长史十万之师,方绝大汉,五饵之术,必系单于,而南风褰律(阙一字)之(阙一字)北(阙一字)肆豺狼之毒,(阙二十八字)皇(阙一字)嗣尧(阙二字)继文治(阙五字)浇俗侔於结绳,叶和万邦,远夷同於编户,威忄龙瀚,泽流龟(阙二字)宝无俟於(阙三十字)拜(阙二字)治中捡校吏部郎(阙一字)寻(阙六字)公望为时宗,才称王佐,鸿翼所渐,自回溪而薄九霄,骥足既驰,游阊阖而(阙一字)千里。虽(阙二十六字)阁纠缪(阙三字)选(阙一字)议武(阙一字)渥洽(阙六字)爵命日隆,宠禄岁厚,犹司马之四至,慈明之十旬。乃以(阙一字)官拜太子右庶子,迁御史大夫,仍(阙二字)中书侍郎,迁中书令,(阙十一字)於廊庙(阙七字)位(阙二字)独(阙四字)职司八柄,公又处之。故能出总纠察,入专机管,执简册以肃周行,奉丝纶以光帝(阙二十四字)其犹(阙二字)俄(阙三字)卫(阙三字)馀如故,(阙二字)虞(阙二字)食邑三千户,德优爵重,镐京之旧制,非功不侯,中阳之令典,逾七命而兼二善。(阙一字)下以(阙六字)佩(阙十五字)矣(阙八字)之职(阙三字)逾於副(阙五字)天道(阙一字)斗极之运四时,下料人事,迈元恺之赞百揆,圣朝钦若前典,宪章往代,怀溪(阙三字)想(阙三字)而(阙四字)公(阙十七字)临(阙一字)而(阙三字)观(阙四字)南宫之故(阙二字)求(阙一字)道勤行而不倦,历选前哲,仰止而无怠。是以忠(阙一字)宽裕(阙一字)内恭之(阙二字)虚(阙三十七字)以事一人,献(阙一字)之规,不(阙一字)於忠恕,损益之义,皆出於仁厚,违规矩,枉寻尺,光其家而弗为,利社稷,安亿兆。(阙一字)其身而无悔。肃肃焉,济济焉,(阙十九字)之毁(阙三字)言(阙十字)心之所同,必择善以利物,意之所异,不是已而违人,辟德义为宫墙,包礼(阙五字)人之善(阙三字)之清(阙十三字)今而(阙一字)毁誉(阙三字)而笃(阙二字)位高矣,(阙二字)兹(阙一字)禄厚矣,治(阙二字)约以孝敬之道,移於哲兄;行慈惠之心,洽於犹子。允所谓朝廷之栋干,(阙五字)焉以贞观十一年(阙八字)洛阳(阙四字)疾(阙一字)动(阙一字)寄深(阙二字)恩息股肱(阙四字)於道路名(阙三字)陈其方技逮辅德愆报弥留旷旬,两楹之奠既兆,二竖之灾乃(阙二字)遣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阙二十五字)之(阙二字)尽(阙二字)之德(阙五字)大渐(阙一字)忘於举能,子颜启足,情存於慎赦,眇焉千载。於斯一揆,六月(阙一字)日薨於(阙四字)春秋(阙一字)十有(阙十六字)类齐后(阙三字)即以其日(阙五字)百僚(阙一字)列莫不流涕,乃诏民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工部侍郎卢义恭护丧,行中书侍郎(阙六字)礼部侍郎令狐德(阙二十字)谥曰恭公。(阙五字)碑(阙三字)茔地於昭陵之侧,并给东园秘器,赙赠二千段,丧葬所须,并令官给。(阙一字)祖送之典,坟茔之制,咸(阙一字)礼(阙十八字)篆籀(阙十六字)献之(阙一字)汉室之(阙一字)佐也。密陵当阳,晋朝之贤辅也。虽复卿ゼ思,班尔运奇,勒铭由其(阙一字)孙表墓(阙一字)於(阙二十四字)诏(阙二字)往载不其伟与。武汤一德,垂之百代。其词曰:蔼蔼高门,世膺显命。堂堂盛德,家袭馀庆。抗节飞英,扶危流咏。轩盖接(阙一字)璋(阙一字)映。(阙三十七字)艺(阙一字)德财成(阙二字)范围儒墨。非马擅奇,雕龙贻则。发迹素里,驰声上国,仲舒扬庭,吾邱待(阙一字)数(阙四十四字)释钓滋泉。陈谟德显,定策功宣,纵壑才鹜搏风初矫。密勿鸾阁,便繁凤沼。仲举性(阙六字)我(阙四字)仪表(阙三十二字)铸丹(阙三字)薪理一水逝黄陂,光沈赵日。税驾天府,夷体泉室。麟阁图形,鸟(阙一字)腾实。悲缠(阙十字)恩(阙九字)罗(阙三字)懿范(阙六字)

 

此拓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清初为王闻远所藏,后归毕沅,毕氏获罪,没入内府,钤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籍宝籍三编等印,首行字直画上有伸出,第十三行天地横溃字可辨。字中竖泐处虽已连及左右二点,然尚未损去,系传世至精之本。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题跋。

 
 
 
 
 
 
 
 
 
 
 
 
 
 
 
 
 
 
 
 
 
 
 
 
 
 
 
 
 
 
 
 
 
 
 
 
 
 
 
 
 
 
 
 
 
 
 
 
 
 
 
 
 
 
 
 
 
 
 前有汪瀚云等题签,后有陈镛等题跋以及“公彦珍秘”等钤印8方。为“蔼蔼高门”之“高”字未损本。
 《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为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陕西醴泉县。碑正书,36行,行77字。额篆书4行16字。此碑为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
 此碑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历代书家对此碑给以极高的称赞。宋赵明诚《金石录》,明赵涵《石墨镌华》,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等书著录。
 
 
 
 
 
 《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释文:

  昔者帝妫升历,九官奋其庸;有周诞命,六卿扬其职。国钧总於公相,赞乎二辅;极密归於台阁,成乎百官。淳雅推被于寀寮,勋庸特铭于锺鼎,是以功高魏赵,治比高傒,此炀帝载其盛德,建武嘉其卓操也。若夫昴宿丽天,感其灵者人杰;嵩岳镇地,降其神者国桢,叶□梦於彲(chi,螭的异体字),作□器於舟楫,其资也超庸器于陶窳,而其操也坚贞心于金石,此又岂虚誉哉,抑功无复加也矣。
    公太原祁人,讳彦博,字大临,系姬文之远胄,派唐叔之遥源。食邑河内,世功开其绪;著姓晋阳,世德派其祚。虽曰安国名震于寰中,而实持世之大义,独□于天下。世之勋烈未真著于众□□,盖犹培娄之望岱华,潢污之让河海。祖裕,魏太中大夫。言为准的,行成表缀,廊庙翘首,搢绅结辙,仿公叔而比德,颜思行而并驰,风追赤芾,使重皇华。随赠司马,皇朝赠魏州刺史。聚萤励学,梦鸟成文,名冠海中,望隆日下。孔门密子,声华不显於当时;颍川陈君,哀荣无闻於异代。能兼之者,不亦优乎!公建两仪之功勋,垂百世之懿德,穷节义以明之,敦礼让以行之,故能内疚常怀,外防自维,具耿光,映远识,所以知其洋洋焉若洪河之东注,岩岩焉犹华岳之西峙。若乃三德六行,列圣之所重也,举错必践其域,陈疏裕略,先贤之所难也。□报恩□阙庭,建侯疆圉,际风□之奇,树云霓以达命,沦湮者而能与,则高台凌霄,始於覆篑;长江维地,肇自涓流。是以平津筮仕,由宾王而佩印;文终创业,皆名吏而命礼。著昭雅范,同符前烈,宏开奥义,太启崇庸。奉诏启复旧职,乃以关内史用。于是隆令德而依仁,当朝硕望士如薛道衡,文宗于肆,牢笼多士;太子洗马李纲,直道正辞,羽仪海内;并下堂见礼,倒屣定交,而遂相称莫逆,远来能答赵孟之诗,近悦能追成季之勋。留心义化,处衡岳则奏疏章;辅善谠言,坐宣室而悦道谊。乃授通事舍人。敛笏凤池,垂绅鸾阁,瑰姿月举,韶音玉振。每至文武在列,华裔近庭,对越于青蒲之地,敛抑于丹墀之所,倍邀龙光,汉苑内之杞梓,亦即洪涛中之砥柱,以方其对,斯乃□贤。□馀庆具,□之□隅,猗欤雅度,在乎经国。大业之始,以亲丧去官,孺慕之感,哀毁之极,与夫长孙居夷乎龙性疚□其□而典归。嗣以夺情,起复旧职。炀帝巡历,时九伐逆罪,(而)输转无时,公记勋书功,不惑规矩,边徼宁谥。後或斛斯政出奔高丽,既而乘辕南反,诏公衔命蕃境。申明臣节,陈之以逆顺;晓畅皇威,喻之以祸福。遂致蠢兹赫亚,咸能以□心□,以纠察之,盖龄返撝日之戈,夷庭去焚巫之刑,岂如郭公申礼,空旋於辽海;张骞拥节,无功於月氏。又以公为东北道招慰大使。属天地横溃,华戎版荡,夷羊牧野,郊原起祥之师;如费代导,□无当难之臣。我高祖定四方而出震,乘六龙而御天,凭依握乾坤之符,播越迁夏商之鼎。艾绶银章,弓旌先於髦俊;建社班瑞,光宠属於勋庸。庶绩所以咸凝,群王然後就列。乃以公能扶危拯难,特授总管府长史,转授侍御。公逦迤而进,非忠义之报也哉!虽连接总其方盛,光能毗其政刑,而灭没不群,岂蹉跎於吴阪;清越振响,终特达於章台。徵为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昔周建选,远迩怀归,一时屏藩,胥比事书贤,国学乡校,尽德行道艺之选。故其历政则清忠传美于岐西,而其得人则孝若飞声於洛下,云谁嗣响,复在兹焉。属猃狁纵慝,疆场大骇,甘泉迷龙烟之火,云衢列象燧之阵,□神武之所前向,履满于皇躬鞠于朝。韬钤素怀,实干城之将;琴书在御,伫甘瑜之臣。乃以公为行军长史。十万之师,方绝大汉;五饵之术,必系单于。而南风褰律载之弘,北扬肆豺狼之毒,卫尉超奇,复设□□剪仇敌而未能,谓□□之难施,故困留于辽海焉。皇上嗣尧亮工,继文治宇,故荡瑕涤□,浇俗侔於结绳;叶和万邦,远夷同於编户。威慑龙瀚,泽浸龟沼,实宝无俟于方域也,而使敌者举被渥泽,褒其劲节,故嘉郦生之说齐,召士季而返晋。拜公为治中、检校吏部侍郎。寻以侍郎□(再)迁御史大夫。公望为时宗,才称王佐,鸿翼所渐,自回溪而薄九霄;骥足既驰,游阊阖而骋千里。虽信勇并宿,乃能斯灵道之术,□地者奠无辞焉。□议诚□□□□阁纠谬为於大选,陈议武□,渥洽归□□□,故能爵命日隆,宠禄岁厚,犹司马之四至,慈明之十旬。乃以维官行太子右庶子,迁御史大夫,仍给事中书侍郎,迁中书令。志矢蹇蹇,望重巍巍,建大义于廊庙,陈谔言于阙庭,在位几载,独宠冠百僚,职司八柄,公又处之,故能出总纠察,入专机管,执简册以肃周行,奉丝纶以光帝业。朝夕靖献,出纳廑随会之忱;远迩闻风,始终念苏武之节,岂其犹人欤!
    俄而勋铭卫鼎,功纪徐陵,故晋封虞公,复食邑三千户,德优爵重,镐京之旧制,非功不侯,中阳之令典,逾七命而兼二善。天下以为公之北征,而佩命南旋,以厉节醪庸,宠锡其由来者渐矣,斯旬宣而尽其方伯之职,仆射而逾于副相之位。上图天道,如斗极之运四时;下料人事,迈元恺之赞百揆。圣朝钦若前典,宪章往代,怀磻溪而萦梦想,嘉□国而励坚贞,非公之硗硗不屈,介介不苟,结主知於艰危之际,临事而不惧哉!观东道之通,返南宫之故,实心体道,勤行而不倦,历选前哲,仰止而无怠。是以忠允宽裕,怀内恭之温温,虚外著之抑抑。谨度习仪,自叶巽贞之吉;尽忠补过,不忘前惕之勤。损兹骄盈,戒其偏辟,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献替之规,不忘於忠恕;损益之义,皆出於仁厚。违规矩,拄寻尺,光其家而弗为;利社稷,安秽兆,危其身而无悔。肃肃焉,济济焉,宛若犹龙之持已;仁以立之,义以行之,更如於菟之毁家。慎动言于公庭,即执信义为国。柄心之所同,必择善以利物;意之所异,不是已而违人。辟德义为宫墙,包礼度为开阖,勷人之善行,励人之清操,闲人之邪思,规人之匪彝,善辞令而绝毁誉,绳愆谬而笃德义。位高矣,持以慈和;禄厚矣,治以俭约。以孝敬之道,移於哲兄;行慈惠之心,洽於犹子。允所谓朝廷之栋干,家门之桥楚焉。
    以贞观十一年春,奉命巡察,道出洛阳,驻旌逅疾,以动寄深□□□□恩笃股肱之□,载口碑于道路,名□□陈其方技。逯辅德愆报,弥留旷旬,两楹之奠既兆,二竖之灾乃□。诏特遣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杜正伦抚视疾体,并简诒谋。而公志存忠□,表陈治道,慎忽之几□尽,□□之德著者。□卿大渐,无□忘於举能;子颜启足,情存於慎赦。眇焉千载,於斯一揆。六月廿日,薨於旌阳□贤进而官第,春秋七十有□。□□□□□□□之□□类齐后之□□□□□□即以其日□□於□陵□□□百寮倍列,莫不流涕。乃诏民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工部侍郎卢义恭护丧,行中书侍郎杜正伦持节吊祭,遣礼部侍郎令狐德芬、水部郎中□文纪,持节册赠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谥曰恭公,敕令立碑纪德,卜茔地於昭陵之侧,并给东园秘器,赙赠二千段,丧葬所须,并令官给。予祖送之典,坟茔之制,咸率礼度之宜焉。
    夫显微阐幽,义不容辞。功高德盛,资篆籀之铺扬;声飞实腾,载金石以不朽。是以定献忠穆,汉室之良佐也;审晨当阳,晋朝之贤辅也。虽复卿云摛思,班尔运奇,勒铭由其子孙,表墓资于寅僚,纪奕叶之作述,叙国桢之挺生,故史册发乎幽光,而纶诏追乎往载,不甚伟欤!武汤一德,垂之百代。其词曰:
    蔼蔼高门,世膺显命。堂堂盛德,家袭馀庆。抗节飞英,扶危流咏。轩盖接联,圭璋辉映。操凌张裔,勋高赵孟。独饰朝纲,屡持国柄。露布驰声,循墙示敬。出险入危,风疾草劲。鼓箧穷经,超艺绝德。栽成吕锺,范围儒墨。非马擅奇,雕龙贻则。发迹素里,驰声上国。仲舒扬庭,吾丘侍职。数历屯遭,不遑日月。□是正直,待後守先。和璧韫石,隋珠辉川。伊吕之佐,尧舜之年。颃颉往哲,伯仲前贤。受书圯上,释钩滋泉。陈谟德显,定策功宣。纵壑才鹜,搏风初矫。密勿鸾阁,便繁凤沼。仲举性纯,伯适信皦。立我楷模,示我仪表。万古青霄,千秋丹施。泉仪维则,衣德堪绍。鸣呼忠忱,怀思渺杳。屡遭艰厄,盍逝良弼。铸丹义府,传薪理一。水逝黄陂,光浣赵日。税驾天府,夷体泉室。麟阁图形,乌台腾实。悲缠奄息,伤怀尹姞。永叨恩隆,垂裕韐韠。维地河山,□天箕毕。懿范昭兹,德音洋溢。
    银青光禄大夫渤海男欧阳询书

 
 
 
 
 
 

虞恭公碑》双称《虞恭公温彦博碑》,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六三七)十月刻。碑在陕西省醴泉县,为昭陵陪葬碑之一 楷书,三二六行,行七十七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十六字。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碑经历代凿损,现存完整字不及十之一,所传摹刻本,文多伪造,后翁方纲洗石释文,罗振玉亦有释文,将凿损字释出。宋明拓本只就上截二十字许,有十九字者,亦有二十二字者,近始见全拓。明拓本'帝妫升历'''字未损,则后多二十余字。若准的'''字未损,稍旧拓 ,多八九字,再次,则道光拓本,于碑字下有'张英拓碑林'五字,近又凿云,摹刻本最多。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生于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五五七),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六四一),享年八十五岁。祖父欧阳頠,为南趄陈大司空。父亲欧阳纥,亦仕陈为广州刺史。史载,欧阳纥坐谋反罪被杀,以当刑律论,欧阳询原在株连之列,陈尚书令江总为欧阳纥故交,念及旧情,私收养之,欧阳询因此得
幸免。欧阳询自幼聪颖过人,博涉经史。隋灭陈,随江总入隋,及长,为太常博士,与李渊往来颇密。李渊(唐高祖)称帝时,欧阳 深得李家父子(唐高祖、唐太宗)器重,累擢给事中,贞观时选作弘文馆学士,迁太子率更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后又封为渤海县男,遂有欧阳率更欧阳渤海之别称。
    
欧阳询书学二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格 人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据史载:询师法逸少(王羲之),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法,其精如此。”(宋朱长文《续书断》)历来对于欧体的艺术特点评价甚高: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门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王献之)亦别成一体。”(唐张怀瓘《书断》)“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笔必力破馀地,而双通体严谨,安顿照应不偏不支,帮其险也,劲而稳。”(清梁巘《评书帖》)“欧阳以险绝 平,以奇极为正。”(清王文治《快雨堂题跋》)欧阳询传世作品有:隶书《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化度寺邕禅师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行书《定武兰亭》刻本,《张翰》、《卜商》 《梦奠》、《千字文》等墨迹。
    
《虞恭公温彦博碑》为欧阳询八十一岁时书,王澍在题跋中认为:当是率更最晚时作……而员()秀腴劲与《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为百代模楷也。此碑楷法为欧体集大成者,其点画以方笔为主,铁画银钩,则劲不挠;其结体险峻严密,横势用仰,纵势用背,比较其他各碑,却 平和稳实。翁方纲一生精研欧集,对欧书各碑细察甚详,他在题跋中说:若以唐代书格而论,则《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晋法而论,则《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关于《虞恭公温彦博碑》拓本的流传及出版情况介绍如下:

    
一、嘉庆内府旧藏宋拓本,有嘉庆御览之宝印记,今藏上海图书馆。
    
二、南皮张之万旧藏浓墨拓,明王世懋跋,惜有涂墨。此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三、陆谨庭旧藏北宋拓 ,有王梦楼跋。首行字直画上显然伸出,九行太子洗马李纲字木部仅中竖微损,左右二点均未泐连,天地横溃字可辨。
    
四、苏州齐公鲁旧藏吴平齐、杨守敬长跋本,首行有残,拓工精,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印本。
    
五、上海吴湖帆旧藏宋末拓本,末行泉室麟阁字未损,经陆恭、费开绶、潘祖阴递藏。为吴氏四欧堂秘籍之一。此拓本最全,字数之多,为现存诸本之冠。帖尾翁方纲、江凤彝、朱昌颐等题跋。现藏上海图书馆。有上海昌艺社珂罗版印本。
    
六、临川李氏十宝本,有翁方纲等跋,今藏故宫博物院。
    
七、叶东卿藏本,字末损乃明时所拓,有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熬。
    
八、贵池刘氏藏本(宋拓),有有正书局珂罗版印本。
    
此次影印出版的拓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清初为王闻远所藏,后归毕沅,毕氏获罪,没入内府,钤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鉴赏嘉庆御览 石渠宝籍 籍三编等印,首行字直画上有伸出,第十三行天地横溃字可辨。字中竖 处虽已连及左右二点,然尚未损去,系传世至精之本。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题跋。共二十五开,册高三十六厘米,宽二十二点三厘米。碑文十六开 帖芯高二十四点八厘米,宽十一点九厘米。

海内最善本《虞恭公碑》赏鉴
                             
刘凤桥
《虞恭公碑》亦名《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丹。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刻石。原存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南约三百米的唐温彦博墓前,其墓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之陪葬墓,1975年碑石移入昭陵博物馆。碑身首高342厘米,下宽111厘米,厚37厘米。全碑计36行,每行77字,篆额为《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此碑乃欧阳询81岁时所书,是目前已知其最晚的作品。
欧阳询是初唐四家之一,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终年85岁。字信本,谭州临湘(湖南)人。因官至太子率更令,故世又称欧阳率更。其书初学王羲之,后又涉取了六朝碑版墓志方劲峻利的笔意而自创风格,他的楷书险劲刻厉,清峻秀健,骨气洞达,点画工妙,卓然为一代大家。他流传下来的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原共约2800字,但宋代碑石下半截断裂,严重漫泐,字多磨灭。故宋拓最多者仅存上半截

此碑现藏昭陵博物馆,现存的完整字已不及原碑的十分之一。据王壮弘先生着文介绍,《虞恭公碑》宋拓本共有以下几种:
陆谨庭旧藏北宋拓本,有王文治跋,今不知所在。
清内府旧藏王澍跋本,今藏上海博物馆。
吴湖帆藏宋末拓本。
临川李氏藏本。
贵池刘氏藏本。

张彦生先生《碑帖善本目录》记载,目前国内所存《虞恭公碑》宋拓本仅有以下几种:
 
张之万旧藏浓墨拓本,有明王世懋跋,有涂墨。今藏北京图书馆。
 
清内府藏王澍跋本,今藏上海博物馆,有印本。
士礼居、海源阁杨协卿家藏明陈继儒各家跋本(后汪时景购去),今不知所在。
 
苏州刘公鲁旧藏吴平斋、杨守敬长跋本,今藏历史博物馆。
 
吴湖帆藏宋末拓本,今藏上海博物馆。
 
临川李氏十宝本,有翁方纲等跋,今藏故宫博物馆。
 
罗振玉旧藏残本,今不知所在。
综合王壮弘、张彦生两先生介绍的情况看,《虞恭公碑》宋拓本,目前国内共有八本,其中陆谨庭本杨协卿本罗振玉本已不知所在,余下的五本中,张之万本为最旧,惜有涂墨(此本是否与陆本为同本,因张先生未作细解,不得而知。),清内府本次之,余再次之。由此观之,除不知所在的陆本和藏在深宫的张本外,清内府本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此本拓于北宋抑或南宋,张、王二先生均未明示。
 2000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曾将清内府本影印出版,称其为北宋精拓。由此得知清内府本的明确身份。从王壮弘先生对陆谨庭本”“首行'字直划上显然伸出,九行'太子李纲'字木部仅中竖微损,左右二点均未泐连,'天地横溃'字可辩的考据看,清内府本太子李纲字中竖已泐及左右两点外,其余两点均附合北宋考据(见图1、图2、图3的上博内府藏本)。
 
因此,上海书画出版社对清内府本”“北宋精拓的断代是基本准确的。

笔者所见到的《虞恭公碑》(以下称福延斋藏本)之所以是北宋精拓,有以下根据:
 
首行字直划上显然伸出(见图1福延斋藏本)
 
九行太子洗马李纲字中竖泐处未连右点(见图2福延斋藏本)。
天地横溃字较清内府本更清晰可辩(见图3福延斋藏本)
 
按可辩字计算(所谓可辩字,即虽然泐损,但基本能辩清楚是什么字,完全泐损成空白或只剩下几点笔划的为不可辩字),清内府本765字,福延斋本776字,且大部分字较清内府本完整、清晰,如首行字、字(见图1),举地肇自字,终创业陛牢笼创、业、陛字,海内并下字(见图2),特选于军台字(见图4),在兹焉字,极兴出奔字等等。

补白大王郑逸梅曾有《跋〈虞恭公碑〉》短文一篇,文中说翁同龢相国得蒲城王氏家藏此碑之宋拓本后寻绎展玩,几至日晏忘餐,清宵辍寐,其竺喜有如此。嗣后永为翁氏传家之宝”.又说吴湖帆素喜欧书,因藏有欧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四帖,因名其堂曰四欧堂。子二人,一为孟欧、一为述欧。女二人,一为思欧、一为惠欧,以附四欧。可见此碑宋拓之珍。
福延斋本本板夹装,26开,楷书题签:大唐虞恭公温公碑。首开上有项墨林父秘籍之印士奇高澹人等印,最末一开上有停云文征明印二方。无跋。仅见册尾夹有红格稿纸一块,上有铅笔字:一九五七年五月二日获此。另在尾开背后下角写有“732字样(见图5)。从字体辨析,应是章士钊先生手迹。
 
此拓本曾归章可(西画家,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长子)妻侄徐先生所有,现藏刘氏福延斋。

 

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蜕变,至随朝时已趋成熟。隋朝国祚虽短,但在楷书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可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代楷书之成熟并臻鼎盛是势所必然的事。唐代楷书之盛还有二个原因:一是由于当时印刷术尚发明,故大量的佛经和书籍都需要依靠人工来抄写,于是在民间出现了大批专门从事以楷法抄写的经生和书生;二是由于帝王的爱好和提倡,以书取仕,并在朝廷中设立弘文馆,招收一批贵族子弟和五品以上官员,学习楷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出现了许多以楷法擅长的书家,他们的作品为世人立极,下启宋元明清,历代书家莫不取法唐人,其影响之深广,一直绵延至今,成为人们学书的楷模。
  欧阳询初唐罩家之一,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五五七),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六四一),终年八十五岁,字信本,潭州临湘(湖南)人。因官至太子率更令,故世又称欧阳率更。其书初学生羲之,后又汲取了六朝碑版墓志方劲峻利的笔意而自创风格,他的楷书险劲刻厉,清峻秀健。相传欧阳询书八体尽能,尤精篆隶,得方圆之妙,因取法高古,流溢为楷书,自然骨气洞达,点画工妙。又因其博采众长,故其楷书结构秾纤得度,意态精密,卓然成一代大家。他流传下来的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从总体上说,欧阳询的楷书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点画以方笔为主,铁画银钩,则劲不挠,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誉,但世人只知其方,而不知其用笔圆,写得棱角分明,锋芒华露,此实误解。郭宗昌〈金石史〉谓;人知信本变晋法,不知结体用笔多从古隶中出。其书法之中截极其浑厚,而其钩趯折角处刚而有韵致;二是其结构险峻严密,横势用仰,纵势用背,属于斜画紧结一路。王文治《快雨堂题跋》谓:欧阳以险绝为平,以奇极为正。正因为其楷不避免险,故学之不当,易伤于清雅之致。欧阳询的楷书看似奇,其实正,貌似方,其实圆,在欧楷诸碑中,尤其是《九成宫醴泉铭》因为奉敕之书,故写得特别严谨,亦特别难学,米芾曾谓欧阳如新瘥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苦,正指此而言。《虞恭公碑》又名《温彦博碑》,岑本文撰文,欧阳询书,全碑计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篆额为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贞观十一年立,欧八十一岁时书。此碑楷书写得比较轻松,易于为初学者入手,惜世传摹刻、翻刻本较多,今选用嘉庆内府藏本。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载:此乃毕灵岩山馆旧藏,毕氏获罪籍没,遂入内府,一九五八年余在上海征得,今藏上海博物馆。此册拓墨色浓,纸质坚韧,极为精到,后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等跋,当为北宋精拓,今付梓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虞恭公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唐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黑墨精拓,剪裱装册,共23页,每页纵18.3cm,横9.2cm
  前有汪瀚云等题签,后有陈镛等题跋以及公彦珍秘等钤印8方。为蔼蔼高门字未损本。
  《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为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陕西醴泉县。碑正书36行,行77字。额篆书416字。此碑为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
  此碑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历代书家对此碑给以极高的称赞。清王虚舟跋曰:史称欧阳询卒于贞观间,年八十五岁,此碑书于贞观十一年,是率更最晚的作品。复四年,尚有小楷千文,计书此碑,亦已将八十矣。而圆秀膄劲,与《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为百代模楷也。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赵涵《石墨镌华》,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等书著录。
 
清拓 虞恭公碑。整纸拓片。年代:乾嘉时期,图中红色为电脑加上,非原碑颜色。

 
 
 
 
 
 
 
 
 
 
 
 
 
 
 
 
 
 
 
 

活字本之别格:杨守敬双钩木活字印本《唐虞恭公碑》

吾鄂宜都杨守敬先生,在近代书史中占据有极重要的地位,且多创举。为人所熟知的,有购置日本旧藏中土秘笈,有影刻罕传之孤本,有创古籍书影之先河,等等。而人们所不知的是,杨氏还独创有双钩木活字。 


 

《杨守敬题跋书信遗稿》第77页《虞恭公温公碑跋》:“丙子冬,乃以钩本每字刻以木活字,按文排比印之。当时意望甚奢,谓海内未必无全本,俟得而补完,则所刻当不至尽弃。或有胜于王本翁识者,可以抽换,厥后卒不可得,而印本竟有为工人倒乱者,深用悔之。”


 

所谓“丙子钩本”《虞恭公碑》,见诸《望堂金石初集》,今湖北人民出版社《杨守敬全集》第十一册第220~226页影印收入。《望堂金石初集》原本,汉口徐徐堂藏一帙。以影本、徐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清内府旧藏北宋拓本相较,可证杨氏所谓“倒乱”实有其事,并且,不仅影本、徐本之间存在彼此不一的问题,还发现有文字方向颠倒的情况,板框也有明显的拼接痕迹,与《望堂金石初集》中其他双钩碑帖的板框截然不同,从而证明《望堂金石初集》收录的《唐虞恭公温公碑》确是极为罕见的双钩体木活字印本。 


 

下面以上博北宋拓本为准,逐一列举《望堂金石初集》影本、徐本的差异:


 

拓本第二行(影本221上右)“上柱国虞恭公”:徐本误“虞”作“灵”。


 

拓本第八行(影本221上左)“其灵者”:徐本误“灵”作“虞”。


 

拓本第九行(影本221上左)“其神者①桢”:影本作“其神者之桢”。


 

拓本第十行(影本221上左)“姬文之远胄”:影本作“姬文胄①远”。


 

拓本第十行(影本221上左)“远胄②”:影本②顺时针颠倒90度。


 

拓本十七行(影本221下左)“无闻于异代”:影本作“代异”。


 

拓本三九行(影本222下左)“属天地横”:徐本作“属天横地”。


 

拓本四一行(影本222上右)“建社班瑞”:影本作“班建社瑞”。


 

拓本五三行(影本223下右)“万邦远夷”:影本作“万远邦夷”。


 

拓本六十行(影本223下左)“之七旬不以本官”:徐本作“之七不旬以本官”;影本作“之七旬不以本官”;影本“七”字逆时针颠倒90度。


 

拓本七八行(影本224下左)“德义为富”:徐本、影本作“德为义富”。


 

拓本九二行(影本225下右)“丧葬”:影本作“葬丧”。


 

拓本百八行(影本226上左)“麟阁③形”:③影本较徐本顺时针颠倒90度。 


 

 


 

徐本、影本之卷尾也有不同。影本在碑文末叶近左边框处镌有“金石癖”朱文印,水平位置与碑文最末一行“麟阁”之“阁”字对应,印文下镌“宜都李宏让刊”一行。而在徐本中,“金石癖”印仍在,其位置却稍稍下移,与“阁”下之字对应,“宜都李宏让刊”也下移抵下边框,“金石癖”上多出“星吾所有金石之记”朱文印一方,在“金石癖”与碑文最后一行的空白地方还多出三方朱文印:“王澍印”、“若林”、“激素飞清阁藏碑记”。无论是影本还是徐本,因为临近边框,“金石癖”朱文印、“宜都李宏让刊”刊记都使边框出现模糊、断续,而从二本中此印、记位置的不同又可看出,模糊、断续的边框并非其自身磨损所致。这些也是《望堂金石初集》本《唐虞恭公温公碑》除卷末杨守敬跋以外,皆出摆印的证据。


 

晚清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各种样式的印本传世也极为丰富,可是,如《望堂金石初集》本《唐虞恭公温公碑》这样的双钩木活字本,书史中未见记载,迄今所知,也仅此一例而已。以创格多出著称的杨守敬,独出机抒的在已然常见的双钩本中引入木活字技术,其实也不是很令人意外的事情,可惜一向为人所忽略。 


 

即使没有《杨守敬题跋书信遗稿》的出版,即使《虞恭公温公碑跋》手稿不幸未能传世,《望堂金石初集》本《唐虞恭公温公碑》的活字印制特征仍旧是十分明显的,几乎具备鉴定木活字印本的一切标准要素。现在,以杨氏自述结合印本实际,我们确认《望堂金石初集》本《唐虞恭公温公碑》的木活字本质,不仅是还原版本原貌,增加我们对于前辈的景仰之情,也可以为中国传统活字印刷术涂上一抹异彩。

 
 
 
 
 
 
 
 
 
 
 
 
 
 
 
 
 
 
 
 
 
 
 
 
 
 任政临虞恭公温公碑:
 
 
 
 
 
 
 
 
 
 
 
 
 
 
 
 
 
 
 
 
 
 
 
 
 
 
 
 
 
 
 
 
 
 
 
 
 
 
 
 
 
 
 
 
 
 
 
 
 
 
 
 
 
 
 
 
 潘氏海山仙馆藏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拓《虞恭公碑》
唐代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版本三种
[转载]若鸿文丛
启功丨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
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高清拓本 两种
文苑阁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欧阳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