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高的山在心里 -《喜马拉雅天梯》观后感

攀登珠穆朗玛峰很酷很荣耀,在极端环境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登上8848米的高峰,站在世界之巅,群山伏在脚下,做到全世界99.99993%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可以发朋友圈、写文章,可以领悟人生,可以傲视凡俗生活,可以成为媒体或其他人眼中的探险者。

众人往往敬慕这些登山客的英勇,但看不到为登山客们扎营、运输、铺路、服务、救援的登山向导们,他们是一群隐在封面故事后面的小人物,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喜马拉雅天梯》拍摄于2014-2015年,主角是一群在拉萨登山向导学校的藏族孩子们,他们来自珠峰附近的两个县,贫穷的后藏地区,他们有的考上了中专,但是家里出不了学费,有的家里养不了几个儿子,有的在工厂打工受不了单调的生活,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在眼前的生活中看不到希望,于是他们报考了登山向导学校,通过了登山学校的体能考核,进入学校,学习登山向导的各种技能,包括攀登、紧急救援、医疗、英语、汉语等。

他们进入学校时只有十七岁左右,来到与家乡相隔几百公里的大城市拉萨,从不敢出学校大门,到渐渐认识城市里的商店、理发店和服装店。这些面容黝黑、笑容灿烂或羞涩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样,也喜爱流行音乐,喜爱打扮自己,爱慕异性,有的孩子更懂得为将来做打算,  周末去书店淘书,寒假上补习班,学习计算机,有的孩子贪玩,打游戏,唱卡拉OK,过了熄灯时间才回来,有的孩子很顾家,兼职打工,攒钱给家里人置东西。

慢慢的他们开始参加一些登山活动,逐渐积累经验,担任的任务难度不断提高,从搭建营地,到运输物资,到最危险的铺路,从5000多米、到6000多米,到7000多米,再到8000米的营地,最后到带客人登上8848米的顶峰,虽然从小生活在珠峰脚下,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应,在6500米的中间营地,很多人开始呕吐,呕吐了继续工作,搭帐篷,背氧气和补给,在工作中适应,在适应中工作,把自己磨练成向导,牦牛把物资运到6500米的营地,再往上都要靠人力,在缺氧、寒冷、危险的高峰上把登山客人需要用的物资扛在背上一次次来回送到上面的几个营地。

最危险的工作是修路,向导在客人登山之前,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在极度危险的悬崖、冰面或横断上铺绳索,为客人铺设向上攀登用的绳索之路,没有这条路,非职业登山家就无法登顶。在纪录片中有一个片段是中外客人们在山下等待铺路队铺好路,而山顶连续几天的大风让铺路队无法铺路,有些客人们失去耐心,开始发脾气,觉得向导们无所事事,浪费时间,登山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召集大家开会解释铺路的危险,一位年纪稍长的外国客人说:“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登山活动而死,无论是藏人、我们或夏尔巴人。”他同意等待,最后大家都同意等待,但是天气变化,原本4天的登山时间窗口变成只有3天,为了让客人登顶,铺路队连夜铺了绳路。

在记录片的最后一集,客人们终于登顶了,在山腰营地,登山公司的总指挥用对讲机确认人员安全,然后催促:“快点!拍张照片就下来!“山顶的每一刻都有生命的危险,登上世界最高峰并不等于在山顶俯览美景,而是争分夺秒地拍照然后下山。片中,一位客人到了山顶拥抱她的向导,感谢他:”没有向导,我上不来,谢谢向导!”她确实应该感谢向导,向导为她穿冰爪,为她砸开冻住的水壶,喂她喝水,陪伴、鼓励、救助。向导推开她的拥抱,催她快去拍照。

最后一集里,登山学校的学生索多作为备用向导,也第一次登上珠峰顶,他亲吻了石块,拍了照片。在将来一次次登顶后,如果不出意外或波折,他会成为私人向导,获得更高的收入。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在登山学校坚持下来了,在片尾,一位学员离开了,因为父母实在担心他会丧身在山上,他将回到父亲在家乡山上租的一小块农场,那里养着几头奶牛。他的同伴送他到校门口,笑着说:“也许你有一天会发了财,开着车来学校看我们。”

在片中,与这些登山学校孩子相平行的还有另一个孩子的故事,他是学校教练/副校长的儿子,副校长自己也是学校的第一批学员,他的儿子在高中学习,没有那些登山学校的孩子健壮,比较瘦弱,刻苦学习,最后考上了内陆的一所学校。

看了这部片子,我很喜爱这些登山学校的孩子,他们为了摆脱贫穷的生活,选择了一条冒险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和坚持,他们十八、九岁,正值青春,不惧危险,不吝啬体力和汗水。他们不需要同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他们有自己的快乐和信仰。

但如果把他们和登山客们相比,登山客去登珠峰,更多的是挑战自己,或者是普通的生活已经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激动和热血,他们也有时间和金钱去寻找这种激动和热血,而登山学校的孩子他们登上珠峰,不是为了梦想,而是为了收入。如果没有生存的压力,在珠峰下长大的孩子并不梦想攀登珠峰,雪山是神圣的,是让他们敬仰和崇拜的,不是让他们来攀爬的。

片中没有透露孩子们的登山服务报酬是多少,片中提到的是每年寒假回去过年,学校会发两千元补助,相对于后藏地区的收入水平这是一笔丰厚的补助,在珠峰大本营,附近的农民带着牦牛为登山队伍运送辎重,食宿自理,每天可以拿到120元,孩子们在山上,根据营地的高度和工作的难度,每天会有不同的补助,但片中没有说具体是多少。但我猜想并不会是一笔大数目,因为孩子们在寒假回家前,在漂亮的商场里转了一圈什么也没买,还是到外面的小商店去购物,有的孩子买了一双三百元的鞋子,有的给家人买了食物或衣服。

但是多少钱才能配得上他们所冒的生命危险呢?登山客人们花了几十万去登山,这笔昂贵的费用里多少是用来抵消或补偿向导的生命危险?如果一个向导出事,他或他的家人可以拿到多少赔偿?登山的价格不菲,客人们获得的体验、存在感和激动也许值这个价格,不过想到这个价格无论如何昂贵,也够不上向导性命的价格,我对于登珠峰客人的敬佩少了很多,几乎淡到为零。

片子拍摄时正好赶上尼泊尔那边的珠峰南坡大雪崩,十五名夏尔巴向导和厨师遇难,在片中,刚好有夏尔巴向导在西藏的营地,他们刚刚得知山难,神情很沮丧,一个向导说:“一家子:妻子、儿子、自己和父亲都做向导,都在山上。“他摇摇头,”没办法,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一定要把人家送到山顶。“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当向导,就应该接受这个职业的风险。但是人的选择总受环境的制约,他们的出身、语言、教育环境和水平、当地的文化、经济资源决定了他们的选择非常有限,在纪录片的开头,每一位孩子都说不去登山学校,就要去当农民,他/她不想当农民。登山客选择珠峰是出于梦想,当地登山向导选择珠峰恐怕更多的是不得已。但我们是否可以心安理得的消费他们的选择呢?这个社会总是不同地位、不同财富和不同境遇的人,是否一些成功或幸运的人对极致体验的追求可以建立在另一些人付出和回报的不成比例之上呢?

珠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对于有些人,征服珠峰即证明了自己,带来的成功感可以维续到下一个征服欲望或者证明自己的需求的开始,最初是探险家们攀登珠峰,后来是运动员,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游客加入,但是征服珠峰真的如此有意义吗?“因为山在那里”,这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探险家马洛里攀登珠峰前对为什么要登山的回答。但是对于很多人,登珠峰是因为他们心里有山,心里的山遮住了内心的光源,让他们要不断的要向外寻求意义和领悟。这和一些人并没有信仰,而去求神问佛拜萨满敬活佛一样,期望这些神灵和人物在他们心里装进去点信仰和意义。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是处处有比珠峰更难的挑战吗?在亲密关系的隐秘挣扎中,在家庭生活的期待和失望中,在面对自己的欲望时,在面对亲人、朋友和自己的生老病死时,生活给了我们机会去挑战自己,证明自己。征服心里的山比征服珠峰更有价值,至少它不依赖别人的服务和以生命风险为代价的付出。征服珠峰的人很少是独力完成的,而征服内心的山只能是靠自己。

《喜马拉雅天梯》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它让我们看到登山学校孩子们的梦想、信念和成长,它没有赞美任何登山英雄,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英雄,它没有渲染登山的惊心动魄,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最应该征服的山。非常推荐!

--

进入公共号,点击“随笔和诗”,阅读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震撼涉藏极限纪录片,剧情和摄影都惊艳了世界!
历时四年,1156万票房,这片是用生命拍出来的
央视给这部纪录片打了满分,历时拍摄4年,陈坤、王石都大力推荐
连王石、陈坤都支持这部电影
2016年珠峰攀登季大幕开启 花40万登珠峰你嫌贵吗?
福利|超前点映 媒体训练营邀你免费观看《喜马拉雅天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