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力》——换个思维看世界(二)

思维的约束

是什么无情地约束了我们的思维?本书作者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以下七点因素:

一、害怕小挫折,有惰性心理

二、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受制于传统思维和经验

三、他人思维干扰

四、书本知识的约束

五、被套上了“权威”的思维枷锁

六、惯性思维

七、着相而求

正如大家所认知的那样,思维既没有形状,也没有模样,它是建立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心智”之上,表现在一个人外在的一言一行之上。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由此而产生,有些人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内在的本质,而有些人却被事物的外在的表象迷惑地不知所措;有些人可以把握事情发展的全局,可以预知事情发展的趋势,而有些人却顽固自封、画地为牢,找不到事情发展的出口,处处碰壁、屡屡失败;有些人可以看到事情发展的得失,而有些人却只会一味追求得到,最终失去的东西无法承受。

这就是思维不同,就决定了一个人生活境遇的不同,所以只有破除思维的约束,才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清事物的本质,找到生活的规律所在。

惰性心理:舒适区和学习区的转换

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了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以及“焦虑区”。所谓舒适区,是指我们每个人依赖现有的生存资源,习惯性的精神放松的区域;而学习区,是指我们每个人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取生存资源,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区域;焦虑区则是指我们每个人因为生存资源的匮乏,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的区域。

作者认为人类天生就是贪恋“舒适区”的生物,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根据有关数据调查表明,在所有的感觉调查研究中,其中安全感被排在了第一位,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现象和人生追求。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利也有弊的,“舒适区”固然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但是无形中也剥夺了我们“学习思考”的能力,因此这是我们思维约束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作者通过“圆明园被毁”的例子,来论述正因为大清王朝沉迷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错过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对接,最终导致社会阶层腐化、发展停滞的局面,致使大清王朝严重落后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最终毁灭“圆明园”的不是洋人,而是我们自己。

人的思维分为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积极思维传递的过程很慢而且很艰难,而消极思维的传递往往是不胫而走,当我们身处于“舒适区”时,我们的惰性心理就会不断驱使我们产生消极思维,正如贾仲名所言“饱暖思淫欲”,使得我们精神弱化、思维惯性化。所以要摆脱思维的约束,第一步便是去除“惰性心理”,将自己放置于“学习区”,不断尝试不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自我心理:主观与客观的鸿沟

《吸管怎样穿透苹果?》

准备一根普通的饮料吸管和一个日常食用的苹果,现在请你一手拿起吸管,一手握着苹果,看看能不能仅凭借双手的力量将吸管插入苹果中,甚至穿透苹果。

有些人听后一定会觉得这像个魔术,根据经验来说一个软踏踏的管子怎么可能穿过一个坚硬厚实的苹果!

其实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我只需要稍微用一点力,根据压力和压强的原理,饮料吸管虽然很软,但是在加速运动中,管子前面的压强会减小,从而能轻而易举地穿透苹果。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的告诉我们,我们自我主观上认同的经验,并不一定是客观实际本身所发生的,所以在我们主观与事物客观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而又无形的“鸿沟”,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1]。简单来说就是“主观与客观的错位”。这种思维约束不仅来自于主观,同时也来自于客观,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犯这种简单的小错误,总认为有些事情自己无能为力,而实则非常简单,只需要我们迈出实践的那一步,便可以明确事物的本质属性。

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提生活中最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的东西,那就是“媒介”,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而正因为信息的传递变得如此便捷,致使我们对于现实生活里真实事件的发生产生了“认知偏差”,有些新闻可能并不是什么大概率的事件,而通过各方媒体的大肆报道,致使我们误认为该事件是大概率事件。

就拿“飞机失事”来举例,其实在整个交通体系中,“飞机”出事故的概率较之于“火车”、“汽车”等,是最小概率的,然而由于它出事故后的死亡人数以及影响程度较大,再加上各种媒介的报道,致使我们会在心中对于“飞机失事”产生了认知偏差,只要一听到哪里发生了“飞机失事”的事故,就会自动归档到我们对于“飞机失事”大概率的认知体系中。

所以这种偏差最终使得我们思维变得固化,很难脱离“主观与客观”这条“鸿沟”。

从众心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说到从众,我们每个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无知的时候是从别人的“众”,而当我们吃过亏有过经验以后别人就会来从自己的“众”。当然“从众心理”本身没有错,只是从众的人若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那就相当于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完全依赖于他人或者集体,最终吃亏是免不了的。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之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个体思维在集体思维里,往往会因为怕被“孤立”和找不到“归属”,而被约束、被屈服。所以当人类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顺从感性思维的判断。这既是人类思维的有利之处,有利在于能够维持集体的关系,但同样也有不利之处,不利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发展。

正如《神探夏洛克》里卷福所说的经典台词:“所有的情感,尤其是爱,与纯粹冷静的理智相违背。而我认为这种理智高于一切。”当然我们生而平凡,在生活中更多的是以感情为纽带来连接彼此,但是一定要切记不能让“感性思维”随意侵入到“理性”领域,做一个“感理分明”的人。

参考文献:

[1]360百科:认知偏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惰性助你走向衰老
为什么你的决定总出错?盘点20种常见思维误区
18种认知偏差和思维模式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
13种认知偏差,揭示人类思维自带的缺陷
马斯克推荐:50种常见认知偏差 当心这50个认知偏差,让你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