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雅课堂】苏轼,在密州的岁月(一)

前言:为了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我翻阅了孔凡礼的《苏轼年谱》,从苏轼赴任密州,熙宁七年(1074)开始看起。不看则已,一看,就意识到自己理解的苏轼与历史上真实的苏轼相差远矣!于是,就有了写的冲动……姑且随便写写,聊慰读书时光。

一、甫一离开杭州,思念就开始漫延……

熙宁七年(1074)甲寅九月,三十九岁的苏轼移知密州,杭州吏民叹惜他的离开。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三年,基本就是吃喝玩乐,无甚大的建树,但杭州百姓喜欢这位才华卓著的大诗人。不为别的,只为苏大学士精妙绝伦的手,为杭州的山山水水一挥墨,一赋彩,便铺垫了杭州千年的文化底蕴,他一人所创,一力而成的文化功绩,足抵得上任何政绩!更何况苏轼为杭州所做的,远远不止于此……

苏轼为何移知密州呢?原因有三:一是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继续外放;二是北宋官员的任职制度,三年为期。三是苏轼考虑到密州距离弟弟子由所任的齐州较近,兄弟俩沿牒可见,相近相亲。于是苏轼主动请缨调至密州。

苏轼离开爱他的杭州,曾无数次地回首他戏谑的“酒食地狱”——杭州。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苏轼到密州任,上谢表。在他到达密州仅一个月后,熙宁八年正月十五日,就写下《蝶恋花·密州上元》,回忆杭州上元的盛况。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账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笙,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题记“密州上元”,却忆杭州上元夜,明明白白的思念!

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苏轼将所居官邸园子北面的旧台稍作修葺整理,即弟弟苏辙后来命名的超然台。他在《超然台记》里写道: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将杭州钱塘与密州胶西作前后对比,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熙宁九年(1076)寒食后,登超然台,赋《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一般人以为,苏轼调至密州,思念故乡眉山,其实大错特错!苏轼登超然台,望江南,他所思念的,除了江南杭州,作不别想。

苏轼为何这般思念杭州?苏轼前往密州,持何种心态?到密州之后,他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我们不妨沿着孔凡礼撰写的《苏轼年谱》,对照阅读《苏轼全集》,从这些布满风尘的故纸堆里,去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苏东坡。

前往密州的途中,他与苏州通长老通信的第二简写道:“郡僻事少,足养衰拙”。苏轼一生与禅院长老交从甚密。有养生的交流,有神思的驰往,有全然的放松。因此,我们不妨认为,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仕途中的苏轼更容易不设防,他的情感流露也更为真实。苏轼毫不掩饰地自嘲“衰拙”,期待“事少”;远避朝堂,自足自养。

通俗地说,苏轼于此表明,他是主动请缨密州,所求就是远离是非。僻野乡郊,怡养天年,安静躺平。精神上,苏轼追求释家的搁下。现实呢,是否确如苏轼自己所说?

“郡僻”是事实,但真的就“事少”吗?或者说事情就不会主动找到苏轼的头上吗?或者说依苏轼的性格,就能对世事全然地漠然置之吗?(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圃苏15 密州之苦:苏轼的自我开解​
苏轼 行书《天际乌云帖》
苦泪何须点别肠:苏轼七律《闻人饮酒》
苏轼此帖53岁时写,只有五行计四十七字,临写的人太多了
东坡故事68:离任杭州,升任密州知州,王朝云初来苏家
又过清明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