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小说二十家之十五:赵文辉研究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大型纯文学刊物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顶端文学、360个人图书馆八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河南小说二十家”之十五:


栏目主持:墨白

按二维码

在优美的音乐中浏览

2023年第三期电子版

21世纪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

 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感叹文学的衰落,可是30年过去了,文学仍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前赴后继,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本源,是我们的日常,是生命本身。所以,我们不能避而不谈;所以,对文学的梳理就变得重要,这种梳理能使我们清醒;所以,也就有了“21世纪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的全面启动。我们将集结理论与批评的智者,对21世纪以来有创作实绩和文学追求的中原作家进行研究,展现中原作家的创作现状,提升、改善我们的精神面貌。

这项工程将以“河南小说二十家”“河南散文二十家”“河南诗歌二十家”等专题的形式在期刊陆续推出。每期一位作家,由创作谈、作家简介、生活照、主要作品一览及相关研究论文构成“研究小辑”,并将在适当时机结集出版。

项目主持:

孙先科(河南省评论家协会主席)

墨   白(河南省小说研究会会长,先锋小说家、剧作家)

马   达(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专家团队(以姓氏笔划为序):

卫绍生(河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评论家)

刘进才(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

刘海燕(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中州大学学报》副主编、评论家)

李伟昉(《河南大学学报》主编、评论家)

李  勇(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李勇军(郑州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

——主办单位——
河南省评论家协会
河南省小说研究会
河南文艺出版社

赵文辉简介:




 赵文辉,男,1969年出生,河南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原小说八金刚之一。中专毕业后干过棉检员、超市经理、副刊编辑等,后以开酒店为生。先小小说后中短篇,在《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长江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部分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入选《2011中国年度短篇小说》《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精品集》等年选。曾获第一届河南省文学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莽原文学奖和小小说金麻雀奖。

赵文辉主要作品目录


中短篇小说:

·短篇《刨树 》发表于《莽原》2011年第6期,《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转载 ,入选《2011中国年度短篇小说》;

·短篇《红棉花》发表于《牡丹》2004年第3 期,《小说选刊》2004年第8期转载,入选《跳骚女孩:好看短篇小说精选》;

·中篇《拿下》发表于《文学界》2013年第6期,《中华文学选刊》2013年第9期转载;

·短篇《在茄庄》发表于《当代小说》2012年第6期,《中华文学选刊》2012年第8期转载;

·短篇《厚人》发表于《北京文学》2005年第7期,入选《《北京文学》2005——2006年好看小说精选》;

·中篇《棉检组长》发表于《长城》2004年第4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6年第9期转载;

·中篇《张菊花的拐角楼》发表于《安徽文学》2013年第9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3年第10 期转载;

·中篇《接近领导》发表于《飞天》2016年第6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6年第7期转载;

·短篇《鹅黄》发表于《滇池》2014年第7期, 《长江文艺·好小说》2014年第1期转载 。

·中篇《沉默的传菜生》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年第6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22年第7期转载,入选《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年精品集》;

·短篇小说《喝汤记》发表于《莽原》2022年第3期,《小说选刊》2022年第7期转载;

·短篇小说《崖上》发表于《中国作家》2023年第5期,《小说选刊》2023年第7期转载。

小说集:

·《布衣心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爱心设计》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版;

·《掌上花开》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版;

·《一个人的豫北乡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

·《茄庄往事》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7年版;

·《苦水玫瑰》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8年版;

·《黑羊白汤》中译出版社 2022年版。






——序赵文辉小说集《一个人的豫北乡下》

墨白

豫北乡下,而且是一个人的,可见文辉已经领悟到了文学地域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豫北乡下》,书名有几分霸气,但自信又自然,说出这名字的,不是走马观花的感叹,而是一股从腹腔里呼出的热气,是源于无法回避的生命历程。豫北,太行山(豫北山地)以南,黄河以北,文辉熟悉他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粒沙石的长相,也熟悉这片土地上每一片树叶的轮廓。基于此,《一个人的豫北乡下》里所呈现出的各种气息使得这个小说家像一个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每一篇小说里的经络走向、骨骼结构、血气颜色都是水到渠成:《大麦先熟》、《刨树》、《王秋生改名记》、《择木的神》、《厚人》、《红棉花》,这些小说写乡风的纯朴与人间的善良、写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写生命的欲望与命运的偶然;写人性的自私与谋事的奸诈,等等这些底层生命场景的酸、甜、苦、辣,都被置放在中国式的乡村政治与乡土伦理的背景下,以此来展示我们所处社会的本质与人性的复杂。

《一个人的豫北乡下》里小说对场景的描述颇见功底:《刨树》里开篇写冬日里乡村生活的寂寞与一群人对一个人在麻将桌上的睥睨;《三人行》里对小酒店生活场景的再现;《在茄庄》里对喝酒过程的描写,等等这些足见作者对现实主义小说技巧的运用已近成熟。而这些小说里最见功力的是作者对不同人物的刻画与塑造。单看《在茄庄》里的这一干人:嘴里声声带着狗日的动不动就要“杠”人的老姚、被老姚招呼过来陪着客人喝两碟酒一口菜不吃又一声不响去擀面条的老姚媳妇、翘起兰花指劝酒的二弟、沾一身官气比村长官职还小的片长、长得又瘦又低小辈分的来赶酒场的老汉,还有蹲在地上走路时而跃起拍一拍闪着雪花点电视的老姚的女儿,个个出彩。就连最后出场的那个用漆黑的手捏一只消毒棉精球来给我打针的村医,三言两语也跃然纸上。也就一篇六千字左右的小短篇,就写活这一群人,实在让人惊喜。长久以来,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就有以刻画人物见长的优良传统,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闺土等等。在长期的写作训练过程中,文辉也悟到了要领,出现在他小说里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人物,使他笔下的豫北乡下渐渐丰富热闹起来。

文辉小说人物的丰富,没有局限在浓厚的泥土气息上,他往往通过这些小人物,来切入社会与我们民族精神的病灶,比如对权力的渴望与恐惧。由于权力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权力意识几乎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棉检组长》里的父亲,因为儿子一次次失去升迁的机会,绝望中竟然用石块自残了自己的手指。而中国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极力地去维护它的独裁性,《杏仁面》里通过对黄晓东这个人物的塑造,把这种精神状态揭示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在掌管着自己生杀大权的主子面前,失去骨节的人又往往奴颜婢膝,有奶便是娘,像《棉检组长》里的抓钩,《杏仁面》里乡政府的厨师老姜,这些势利小人的行为已经切到我们民族劣的根性。我们能从文辉的小说里领悟到,在中国的现实社会里,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人格,仍然是我们这个国度最为稀缺的物质,同时,这也使文辉的小说呈现出一定的深度。

新乡是豫北的文学重镇,在年轻一茬的作家里,出现了两个好的小说家,一个是安庆,一个就是赵文辉。2002年,安庆和赵文辉同是河南省文学院首届作家班的学员,十年后两个人都以中短篇小说成名,路子走得正。中、短篇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是衡量一个作家水准最好的标尺,无论是叙事语言、虚构能力、认识社会和把握世界的能力,都能从这里看出山水来。我并不满足文辉在这部《一个人的豫北乡下》所展示的文学成就,尽管他的小说也有对小说叙事文本的追求,但能看出他在许多地方还在徘徊。我在一家期刊上读到过他的小说《机井房》,其实,《机井房》就是收在这里的《张木匠》,换了题目的这篇小说的结尾也完全不同,而我本人更欣赏《机井房》里的结尾,到了《张木匠》里,就失去了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偶然性,冲淡了哲学的意味。就我的阅读感受,有一些问题文辉在今后的创作还要认真面对,比如怎样才能突破现实生活对创作的拘泥,走出在平面滑动的现实;比如叙事语言,怎样才能摆脱现实主义旧轨的约束,形成自己的风格,等等。

孙犁先生有一个观点,说是佳作产于盛年。1969年出生的赵文辉,这个从豫北乡下朝我们走来的眼睛里闪现着难以抑制的野性光芒的汉子,眼下正处在孙犁先生所说的盛年。这个性格倔强做事认真的人,在我看来前景无限,就像他小说里桃花乡的汉子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日他个哥!说不定啥时这汉子就会用他的小说狠狠地“杠”我们一家伙。这事我当真。熟悉文辉的人都知道,他总是让朋友充满期待。



——赵文辉餐饮人系列小说浅论

刘宏志

赵文辉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餐馆老板。把赵文辉这两个身份结合在一起的,便是他这几年发表的十余篇餐饮人系列小说。餐饮人系列小说的很多细节显示了作家作为餐馆老板对于这个行业的熟悉,比如对饭店中各个工种工作的熟悉,比如西蓝花切除的梗茎削皮以后切成薄片,足以以假乱真的作为芥蓝使用,等等。围绕餐饮服务展开的小说细节让这一系列小说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不过,餐饮人系列小说最大的价值显然不是对饭店行业情况的表述,而是借助餐饮人工作、生活的叙述,呈现了中国小城镇中下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呈现了当代中国的市井人生。

饭店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形形色色的食客在这里展示着人间百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便是饭店员工,也是来源复杂,各有各的故事。对于作家来说,能够经常在饭店中观察生活,其实是生活的恩赐。赵文辉显然没有辜负生活给他的这个便利。在餐饮人系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饭店成为作家呈现社会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作家写出了他所观察到的市井烟火。小说《喝汤记》中小饭店内的戏剧冲突的描写,在呈现作家写实功力的同时,其实也呈现出了基层小餐馆老板经营的困难与无奈,呈现了市井生活的喧闹与复杂。餐饮人系列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社会基层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没有任何资源可以依靠,要想过上理想的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城镇基层劳动者的希望和梦想,看到他们的努力和失败。在讲述和餐饮人有关的一个个矛盾、故事的时候,作家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小城镇的生活图景,写出了一系列典型的中国基层故事。这里有充满梦想,不屈不挠去努力追求自己幸福的奋斗故事。如《小菜一碟》中的大伟和艳菊,他们从普通打工者起步,不懈努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饭店,初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在初步成功之后,却又因为受骗而失去一切。不过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并没有失去勇气,仍然力图东山再起,而且还要坚持给所有的供货商结清货款,并广而告之,坚持给所有预付款的食客退费。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基层劳动者的拼搏、努力,似乎也能找到中国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原因所在。当然,小说也呈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新问题。如《接风宴》中的余小胖这个人物形象,就很有特点。他渴望成功,有虚荣心,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可是他自己又没有特别的能力,也不愿意踏踏实实认真地从头做起,这就导致他成为朋友欺骗的对象,也一步一步朝着犯罪的泥淖滑落。他的人生,是充满梦想但是不断滑落的过程。小说对余小胖,以及对他的朋友娄帅一步步走向犯罪过程的描写,显示了命运的某种偶然性,也显示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浮躁,以及虚荣、及时行乐等思想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时代精神风貌及其微妙的变化,在餐饮人系列小说中都得到了呈现。

作家在餐饮人系列中呈现的社会观察并非是泛泛而论,事实上,作家在小说中所呈现的社会状况,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作家对社会问题以及某些特殊人群的深刻的关注,也表现了作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的思考。在这一系列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一类很有特点的失败者形象:他们一方面深陷生活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成为众人眼中的失败者,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做到了其他成功者做不到的事情,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沉默的传菜生》这个小说中,少华的妈妈无法挽救自己的生活,也没有能力挽救自己的儿子,但是却坚持做义工,去帮助别人,小说中的老笨叔失败到连妻子、女儿都嫌弃自己,但是他却挽救了少华的生命。《一场搞砸了的婚宴》中的付青山,自己经济困窘,妻子残疾,给儿子办婚事的时候,因为饭店方面业务问题导致婚宴受到一定影响,有要求饭店赔付的理由,但是他却并不愿意占别人便宜,坚持给饭店付了全款;《喝汤》中的“我”和妻子,自己经营饭店失败,只能以沿街推销烙馍为生,但是在饭店吃饭时,看到饭店老板受到地痞的欺负,他们感同身受,急于替饭店老板解困。这些人物,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们却并不吝啬于伸出援手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对于小说来说,塑造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塞米利安指出,“不朽的小说作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新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堂吉诃德,新的哈姆雷特,新的巴扎洛夫,新的K甚至新的巴比特。”(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身上,往往凝结着作家对社会的观察和认知,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考。餐饮人系列小说中这一组生活中的失败者形象的塑造,也非常典型、生动地呈现了作家对一类社会现象的深刻的思考,在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也有自己的特点。成功者一定都会有共同的特定的素质,失败者却各有各的失败原因。餐饮人系列小说中的这类失败者或者是因为性格问题,或者是因为能力问题,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在身边的人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他们却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这些失败者形象,和前些年的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颇为类似,都是一些在社会中没有地位,且受到各个方面欺辱与嘲笑的人物。不过,不同的是,在餐饮人系列小说中,作家并没有把他们的失败刻板化地归因于某一个具体因素,而是比较详细地呈现出他们悲剧命运的不同成因。《沉默的传菜生》中的老笨叔勤劳、善良,但是他却笨拙,做不好精细的事情,性格软弱,又让他不能把自己的努力转换成应得的报酬,于是,他就成为饭店其他员工欺负的对象,也成为自己妻子、女儿嫌弃的对象。小说中的少华妈妈漂亮、能干,但是一场被人利用的婚外情直接摧毁了她的生活,导致她的一生都在忏悔,于是她也就没法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一场搞砸了的婚宴》中的付青山能干,利索,可是他的妻子却残疾,精神也有问题,这导致她甚至不能出现在儿子的婚礼上,他们两口拼尽全力攒钱让儿子结婚,但是,他们自己却欠下巨额欠款。《喝汤》中“我”经营不好饭店,只能沿街推销烙饼,似乎又只能和自己能力不够有关。总之,从小说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失败者生活的悲苦有着各自的原因,我们显然不能把他们的失败简单地归因于某些社会因素。在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当下,在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作家敏锐地发现这个社会中的这个独特的弱势群体。他们也在努力生活,可是因为自身素质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成为群体中被欺凌或者被嘲笑对对象。对这个特别的弱势群体的发现和呈现,显示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精神。

这些失败者的独特性在于,一方面无法让自己从生活的泥潭自拔,另一方面却又毫不吝啬地给其他生活中的困难者伸出自己的援手。这样的书写,更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具。这些生活的失败者向其他人伸出援手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或者是出自相互间的感情,正如老笨叔,他和少华的感情让他无法坐视少华陷入困境而不管;或者是为了逃避,正如少华的妈妈,她正是通过去做义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来逃避面对自己失败的命运。不过,无论如何,在他们自身深陷泥淖的时候,他们却把自己的生命之光呈现给其他需要的人,这都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呈现了人性的光芒,也能给他人以激励。所以,在《一场搞砸了的婚宴》中,当饭店老板“我”从付青山家里出来的时候,“连日的沮丧一扫而光,异常振奋。”这显然是从付青山这里汲取了生活的能量,对生活重新充满了信心。这样的失败者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表达了作家对人性的信心,对人性的希望,另一方面,却也更能让读者反思,为什么这些善良的人更容易成为社会中的失败者?这是对人性的思考,也是对我们社会的拷问。

在小说《小菜一碟》的创作谈中,赵文辉说自己会乐此不疲地把饭店开下去,把小说写下去,显然,他是意识到了开饭店与他现在小说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从餐饮人系列小说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二者之间明确的关系。饭店一方面是他观察烟火人生的窗口,另一方面也是他笔下展示市井人生的小舞台,通过餐饮人相关生活的书写,作家呈现了他眼中的市井生活,也表达了他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眼中的基层中国。



——赵文辉小小说印象

杨晓敏

新乡古称牧野。有山、有水、有平川,民风淳厚,文脉鼎盛。

历来的人文荟萃之地,必有长袖善舞者。新乡小小说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赵文辉,浑身浸透着豫北人的大气与精明。他自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现已出版小小说作品集6部,他的“豫北乡下”系列构成了“地域小小说”写作的典范。有人评价说,赵文辉“艺术而本色地勾勒出豫北乡村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现豫北乡下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风俗人情,并充满激情地赞美了豫北人古道热肠的人性之美”。

其实赵文辉的文学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初入行时多次投稿不中。但他痴情不改,从不怨天尤人。后入苏门山与古贤相伴,潜心读书研习,颇有心得,方觉峰回路转,文章始有大进。一篇成功的小小说作品,显示了作家在创作上的高度,而众多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批量涌现,则构成了作家写作整体质量的厚度。

《刨树》历来被认为是赵文辉的小小说代表作。冷雪天,外地刨树汉形单影只,饥寒交加,村里一男人不动声色地给以关照。细读之下,这篇千把字的作品的确传导出诸多信息。太平年代,黄河故道的民风中那种侠肝义胆、豪气干云的遗风,通过男人女人和刨树汉的一系列对话,眼神和细微动作变化,以一种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民众世俗交流时的仁义、纯朴、憨厚的特质,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这寒冬腊月的!就拿眼瞅媳妇,媳妇明白了,跑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下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作者巧于构思,人物形象令人总是忍俊不禁。在小小说作家队伍里,能写出诙谐、调侃风格的似不多见。因为幽默是一种旁逸斜出的智慧,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聪明,是一种自嘲式的人格自信。文辉深得传统文化熏陶,明了小说写作之个中三昩。虽然会把故事编排得一波三折,曲径通幽,但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时从不含糊。那种白描手段用得极其高明,从不着意刻画人物肖像、年龄甚至出身等,而是通过言谈举止等动态的简洁描述,让人物鲜活地呈现出各自的本来面目。

在赵文辉笔下,这个叫付庄的地方是虚拟的。然而我们通过《酒风》《卖牛》《七能人》《九月授衣》《刘棉花》《菊妞》《瞧戏》等篇章,读后掩卷,那些男男女女的人物却是真实可感的。他们身上所携带的原生态之美,那种无时无刻不在弥漫着的生存真实,让我们耳濡目染并感同身受。张木匠、王铁嘴、三菊、大驴、张棉花等等,驳杂的乡人纷至沓来;蒸红薯、蔓茎稀饭、地锅煎饼,小菜、土酒、绿豆粥、糊涂面条等扑入眼帘,让人满心乡野芬芳;家长里短、针头线脑、鸡鸣狗叫不绝于耳,世俗烟火味儿索绕身边。正是这种貌似随手拈来实则精心选择的细腻活计,才能把作者的乡土之情怀,乡土之爱怜,像春雨潜行般地悄然植入作品的深处令人反刍。

我以为,由人物带出故事的是小说,由故事而人物的为故事。文辉极会写人物,无论怎么讲故事,都会由人物活动来设置情节。加上成功的点缀某些地域方言或口语,加上插科打浑和形象而俏皮的比喻,又为作品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趣味性。

适度的空气能使鸡蛋孵出小鸡,肥沃的土壤能催生良木长成大树。在当代小小说领域,赵文辉的豫北乡下系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力备受称道,被选入多种精华本并获得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其中《布衣心情》获第一届河南省文学奖,《爱心设计》获2009年冰心儿童图书奖,《乡村恋爱方式》获新乡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和辉县市作协主席。赵文辉虽没有在文坛大红大紫,却能站立在一流作家之列,不能不说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意味。

豫北乡下大酒店创建于2006年10月,以赵文辉第三部小说集《豫北乡下》命名。身为作家老板的赵文辉亦商亦文,以商养文,以文经商,相得益彰。生活中的赵文辉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有酸辛和甘甜,更有诚笃善良和仁义坚韧。餐馆与文学,物质与精神。身在商海心系文坛,一心亦能兼顾两用,赵文辉也算奇人也。

近十多年来,赵文辉无论做机关职员、记者还是老板,他在坚持自身的文学创作之外,还有效组织和带动了一个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小小说读写浪潮,推介后起之秀,崇尚原创精神。以范子平、安庆,田双伶、张玉玲、苏景义、张松、无业良民、金昌、杜毅文、王保友、张晓枫、葛长海、杨琳芳等为中坚骨干的新乡小小说现象,正引起全国乃至海外同行的关注。

在此意义上,作为乡友文友,我愿在此喊一声:文辉加油!



创作谈:


(外一篇)

赵文辉

我的生活经历过两个极端:2002年辞掉超市副总一职,参加了省文学院举办的研修班,结业后到《平原晚报》编副刊,这期间啥都不想,就想把小说写好。为了减少与外界联系,我把手机号销了,开通了一个小灵通,很少有人知道。听说我姐因为联系不上我,气得把电话都摔了。就这样不管不顾地写了5年,写得昏天地暗。那几年全靠小说换几个小钱养家糊口,经济非常拮据,一次水果都没买过,租的房子是顶楼,没有空调夏天经常卷着席子去公园睡觉。

2006年年底,我开始向生活妥协,创办了一个主题婚礼酒店。酒店的节奏陷进去就不好往外拔了,文学一下子和我成了陌路。整整八年,就看了那几本书,写的小说也是屈指可数。因为开酒店打开了自己,跟很多人建立了往来关系,红白喜事来往不停。每天一睁眼都有一大堆杂事在等着你,永远都处理不完,既没时间思考,也没时间厌倦。我知道,这种密不透风的日子几乎把我毁了。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写道,“我们的生命在琐事中浪费掉”,这话一点都不假。    

作为一个生意人,对小说又不死心的家伙。我的真实感受是,挣钱是上瘾的,也是痛苦的,因为手中的笔迟迟不能开始。

我每年要做几十场婚宴,接待的主家形形色色,包括主家请来拿主意的那些“见多识广”的亲戚们,啥样的人都有。接待他们时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失掉眼前的单子。多数人通情达理,但是有一小撮却很难相处,左也不对右也不对,你把心掏给他们,换来的还是冷漠或粗暴回应,仿佛天生与酒店有仇似的。

我一直想写写他们,却一直无从下笔。稠密的生活固然能带来丰富的创作素材,但是对创作有时候却是一种阻挡。正如卡尔维诺所说,“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2016年下半年,我痛下决心,把酒店转让出一大部分股份,从管理中脱离出来,未等有关手续办完就迫不及待收拾行囊,一头扎进了家乡的深山。这是我的第二次极端。

2017年彻底转让给了一个同行,做得非常决绝。我用一年半时间攻读了100本文学书籍,做了60本笔记,为自己狠狠地充了一次电。又“故技重演”,把手机换了号码,很少与人联系。隐居期间,我开始审视我多年的酒店生活,时常一个人为之动情。慢慢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跳了出来:憨厚诚恳却有着粗粝本质的乡下女孩艳菊,被失败感笼罩的老笨叔,还有那个八零后大伟——敬业勤恳,以工匠精神来对待每一道菜品,希望展示他的劳动成果,希望获得尊重。

我开始用文学的眼睛、小说的语言回味整理这些往事,并且抛开故事的离奇,着重于人的性格心理分析和命运探索。于是,很多小说的胚子就形成了。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回,我和酒店几个服务员去小肥羊吃饭,邻桌喊服务员,我们一下子站起两个答应“有——”。如果把这件事延伸一下,假如邻桌是在找麻烦,我们不但站起来还忍气吞声去把这场麻烦处理到底,最后却发现自己也是客人。这就是《喝汤记》的胚子。

第二次极端,把我从密不透风的生活里解脱了出来。我开始着手我的“餐饮人笔记系列”,记录当下餐饮人的生活,我想认真地写写他们——我的服务员和厨师,餐饮人的卑微和不易,生活的失败和挣扎,还有他们心底深藏的阳光。

“小菜一碟”不仅仅是一个店名

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做餐饮,把它作为谋生的一种方式。当初饭店启动时,为取名左右权衡,“小菜一碟”也是非常中意的一个店名,可惜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这篇小说原来的名字叫《转让》,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大伟和艳菊从白手起家,到人生巅峰再到跌落尘埃的过程。他们勤谨、诚实的背面,也有普通人身上常见的弱点。轻信和贪婪使他们一度陷入困境,生活惩罚了这对80后夫妻,也不忘给予他们温情。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他们真能把一连串的打击当作小菜一碟吗?在这篇小说里,“小菜一碟”既是一个店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店名。故事有了走向,接着人物塑造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艳菊的三个原型渐渐浮出水面:一个是我开店之初的收银员,因为羡慕闺蜜那种热血沸腾的赚钱方式,辛辛苦苦攒的购房款换成了一辈子也用不完的生活保健品;一个是我的大堂经理,她在追讨老公出轨的行动中,手机里直接存了一个“小三”;还有一个就是生活中的艳菊——店里一个老服务员,她同意我使用这个名字写小说。她们三个合到一块儿,成了小说中的艳菊。不过,现实中的人过于模糊,无法直接作为作品中的人物,她们只是一粒粒种子。在开店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发现、收集原创性的细节,始终相信一个好细节可以支撑一篇小说的说法。艳菊和两个闺蜜在KTV关门大哭的场面确有此事,那是她们独特的减压方式。还有那个神神道道的老酒鬼……素材总是不期而遇,这些都能成为工笔细描的对象。诚实又艺术地使用这些素材去描绘生活是一个作家应有的品质,我会乐此不疲地把饭店开下去,把小说写下去。

(原载2023年第7期《快乐阅读》)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张丙生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海亮发在纸媒的小小说
小小说《刨 树》鉴赏
【简讯】出专集、上名刊、入年选,西平作家佳作不断/赵付友
郭进拴|热烈祝贺河南籍作家乔叶的《宝水》获茅盾文学奖
【广角镜】河南作协主席、副主席简介
山水之间 | 耕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