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娟娟/家乡的古会(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家乡的古会

李娟娟

    娘家村子的古会是农历十月十八,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心中所有的紧张在这天都化作闲适,所有的不快在这天都化作笑语,这是一年里最期盼最开心的日子。

      在我的记忆中,羊肉泡馍古会前一个星期就来了,它是古会的号角。热气腾腾的扎桩、搭棚、砌灶台,一群人大声说说笑笑,惹得路过的我们站在旁边看着,好想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学校的铃声再不响起才好。下午放学,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杀了,挂在高高的架子上。锅里开始冒热气,远远就飘来浓浓的羊肉香气。

        “来一碗!”“撒点葱花!”

        “好嘞!来啦!”系着围裙的摊主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羊肉汤高声应着,放在食客面前。这样的声音不时在耳边响起,像一支美妙的进行曲。

        村东头的大叔最好这一口,领着小孙孙,腰里别着的口袋 里装着一个馍,早早前来,坐在棚下。此刻,正一边笑眯眯地看着热气缭绕的锅子,一边和相熟的摊主聊着各种版本的故事。

        这样的摊子一溜排开,数数,竟有七家之多!红火的生意带来了快乐,带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水煎包子的摊点要来得晚一些,记得是夫妻两人。大小是现在的二倍,满满地躺了一锅,像一群可爱的宝宝;现在想起来,更像女娲造人时,随手掷的泥点点。但是,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这已经是我们能够吃到的上好的美味了。我们围在卖水煎包子的小摊前,手里捏着从父母那里要来的一角贰角,平时可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好在只要五分钱就能买一个,于是,一口气买了三四个,兴冲冲地一口一个,也不管大小不管焦糊了没。这,可是一年里最向往的东西。

       糖糕又酥又脆,咬一口,软软糯糯的糖汁 顺着嘴角流下来,一直甜到了心里……炒凉粉、糖葫芦、芝麻糖……         

       那些久远的记忆活泼泼就在眼前,那么香甜,那么令人神往。

       剩下的大概就是看那些香客烧香了。那是我们平时上课的一间教室,被腾了出来,面前一副画像,是本地的神仙——送子娘娘。供桌上香灰积了一层,各种供品摆了一桌子,香烟缭绕不绝。这是朝圣者最神圣的地方,一般不让小孩子进去。有次,我们偷偷溜进去,看见里面的男男女女表情很是严肃,于是,悄悄退了出来。

        十八这一天,祭神是重头戏。事先杀好的羊头系着红绸布放在一辆三轮车上,缓缓行驶在队伍前面。善男信女们手里拿着自制的塑料花、各种供品紧随其后,那些祈求生男生女的人们也跟着,大家的表情自然是庄重而严肃。真正让人们感兴趣的是紧随其后的八个小组的节目,大家憋足了劲,要好好乐呵一番。练了好久的锣鼓队威风凛凛地开始上阵。咚咚锵锵,咚咚锵锵,一个比一个敲得响,好像天上的云朵都震得忽闪忽闪。三眼炮是压轴,嗵——嗵——嗵!!!周围的人们捂着耳朵,却是舍不得离去。放炮的人神气地看着大家,随时准备再放一次。这是村子里最庄重的仪式了。

      浩浩荡荡的队伍绕村一周,回到摆放香案的地方,这才宣告结束。

      会场周围差不多一里远的地方摆满了各种做买卖的小摊:卖衣服的、卖菜的、卖小吃的……人流穿梭如织,宽阔的道路变得拥挤不堪。不过,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包括小石子,都是快乐的,想要看看前来参与这盛会的人们。

      一年难得响几次的喇叭从接到剧团就成天喜滋滋地放着各种戏曲,播报每天上演的剧目。整个村子像一锅开水一样沸腾起来了,连平时很少走出家门的老奶奶也乐颠颠来到会场,吃一碗凉粉,看几场大戏,比如念叨好久的《李彦贵卖水》《卷席筒》《七品芝麻官》等这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剧目。看看戏,议论议论,一年都有了谈话的内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早已得知这个消息,从各处赶来,附近每一条大道小路都能看到来来往往行走的人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那些受欢迎的大戏里最受关注的演员,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好奇地趴在用做化妆的教室窗外,偷偷看哪个演员化成什么样子,尤其是一场戏的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令人羡慕,甚至有的人想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和他们一样的演员。

      舞台下的空场地里摆了一排排私家的木头长凳,相当于剧院的贵宾专座,不过,不用掏票罢了。那是人们专门从或远或近的家里搬来的,也有临时带的。每每唱戏,家家户户都会把出嫁的女儿、亲戚都叫来,一起庆祝这一年一度的盛会。老姑(也就是父亲的姑姑)、老妗子……这个时候就会特地回到娘家,住几天。奶奶的暖炕上坐满了人,亲亲热热地聊着天。晚上,她们和奶奶背了家里的长条板凳、方杌子,去戏台下看戏,一直看到杀戏(就是唱戏结束)再回来。妈妈是没有时间去看戏的,家里来的七大姑八大姨,她要忙着做饭忙着招待,待到亲戚朋友散去,才能抽空去买个日用品什么的。

      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一到傍晚,呼朋引伴,一群人相跟着,跑到戏台下。他们是不看戏的,只是想去转一转,感受这份难得的热闹;想去买一些小吃,过过嘴瘾。像鸟儿一样,呼啦啦飞去,又呼啦啦回来,欢声笑语洒满一路。

      我不太喜欢看戏,常常由于唱戏的长时间咿咿呀呀在台子上不肯离开,渐渐生了厌烦,连最喜欢的现代戏,也被晾在了一旁。记得有一年,家人都去看戏,我一个人在家看完了当时最流行的一本书《高山下的花环》。

      提到戏台,是附近几个村子里历史最悠久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盖的,我出生时,它就在那里了。和附近几个村子的相比,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村里的风水宝地,也是人们的一种情感的寄托。在外工作的儿女想起最多的,也就是这个留下无数快乐的老戏台,它承载了整个村子的精神食粮,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戏唱着唱着,雪就下起来了,但仍然不能浇灭人们心头的快乐。他们照常赶会,照常看戏,照常把一年最期盼的节日进行到底。

     李娟娟,女,河南省灵宝市作协会员,笔名叶子。平时,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书写文章。她,喜欢宅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喜欢将生活中的快乐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希望自己像一片叶子一样,在清风中飞舞,在阳光下歌唱。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旗下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季刊。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 / 刘宏 【散文】/《​​家乡戏》
家乡看戏 | 庄佳文
故园别梦(一)叔父是我的大朋友
高伟:【看戏】(散文)
[黄石文坛]张学华的散文《过年那些事儿》
吴瑕|家乡的花篮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