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读 |玉器砂绳切割考

一、砂繩切割定義及考古實驗

中國新石器時代,有一種以繩攻玉的工藝。牟永抗把這種砂繩截玉的方法,命名為線切割技術,並解釋是以“柔性線狀物帶動砂粒切割”。(① 牟永抗:〈關於史前琢玉工藝考古學研究的一些看法〉,《史前琢玉工藝技術》,台灣博物館,2003年。)線切割中解玉砂是切割的主角。因此,我們採用砂繩切割一詞。具體來說,砂繩切割的操作,就是把動物毛皮或植物纖維製成的繩子,作為砂粒的載體,沾濕後黏附砂粒成為砂繩,砂繩在玉料上往復運動,由堅硬的砂粒磨擦,達到分割玉器的效果(圖一)。

砂繩切割的具體操控,至少可以區分為弓砂繩切割及徒手砂繩切割兩種方式。香港中文大學曾通過實驗模擬的方法,運用砂繩及鋸片,對玉石進行各種方式的切割,就不同切割面特微綜合分析。

砂繩切割玉料表面特徵包括:

第一點:分割開始方式

由於史前時期砂繩切割與片切割經常輔助使用。在玉器上常先以片鋸劃出倏痕,作砂繩切割入口之處。

第二點:起伏波紋

砂繩切割面上波紋的形成,是完全據砂線拉動的方向而決定。由於砂線和被切割體的接觸,拉緊的砂線在被切割體上,呈弧狀接觸的磨擦,因而切割面上出現弧狀起伏的波紋。由於人手拉動砂繩進行切割的關係,手在自由高低擺動下,不可能拉出平行的切割線。切割線兩端弧狀收束的形態,缺乏一致性。弧狀線的彎曲程度,可大可小,不一定呈拋物線的形狀。砂繩切割弧狀波紋彎曲的反面,是切割前進的方向。砂繩切割前進左右擺動,形成起伏波紋的痕跡。砂繩切割前進中,擺動愈大,玉器表面的起伏波紋就愈發達,反之亦然。

砂繩切割終結的部位,常見彎折破裂的存在。這種彎折破裂的出現,可能是由於砂線拉動力所形成,也可能是敲擊被切割體上其他部位而引起的。

……

二、金沙玉器與砂繩切割技術

砂繩切割是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玉器加工工藝之一。中國東北紅山文化和長江流域凌家灘、良渚文化玉器製作,砂繩切割技術使用十分普漏。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階段,隨着鋸片切割技術的盛行,幾乎全面替代了砂繩切割工藝。(鄧聰:〈中國玉器素材的開片三部曲—談二里頭玉器開片技術〉,《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研究: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6年,頁536-538。)一般認為青銅時代砂繩技術就已銷聲匿跡,或者已失傳於世。

然而,近年考古學發現,即使在3000多年前青銅時代中,砂繩技術可能被轉化應用於一些骨角器加工,或者在玉器某些特殊效果如鏤空裝飾等範圍,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四川省金沙遺址有很清晰砂繩切割痕跡,可能包括玉器半分割、複雜鏤空圖形的加工等,是研究砂繩切割技術發展很重要的資料。

二里頭遗址方面,我們曾觀察過一些像陶珠狀飾物毛坯上,有用繩子切割痕跡但並不能證明就是砂繩切割(圖四)。對於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以下分别就玉器剖半切割與鏤空兩方面進行說明。

三、砂繩切割技術起源追踪

青銅時代金沙遺址仍然保存有極發達的砂繩技術。究竟砂繩技術的淵源何在?2013年鄧聰等在俄羅斯科學院新西伯利亞分院考古民族學研究所內,考察了西伯利亞歷年出土的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大量玉器,卻未見砂繩切割痕跡。其後,在伊爾庫茨克大學所見貝加爾湖畔出土史前玉器,也同樣未發現有砂繩切割的痕跡。

在國内方面,1991年黑龍江省饒河縣在小南山發現一件由砂繩切割的石料。2015年7月開始,黑龍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饒河小南山遺址(圖十一、圖十二),展開正式的田野考古工作,發掘面積300平方米。這次主持發掘的李有騫博士據最新考古發現指出,小南山遺址堆積分早晚兩階段,早期第三層開口墓葬的碳十四测年為8020±30、8150±507800±30年,樹輪校正後為距今8595-9135年。這些早期遺存包括墓葬中出土大量玉器丶石器和陶器。玉器包括有匕形器丶彎倏形器、管珠、璧、環丶锛斧。2017年5月下旬筆者承李有騫博士好意,所見小南山新出土玉器工藝,環狀飾物上具有明顯的砂繩切割技術痕跡:玉料上,可見青白色調透明度高玉料的存在,也夾雜若干蛇紋岩飾物。這是我們所知目前東北亞地區出現砂绳切割技術最早的地點按目前來說,玉器由小南山向興隆窪文化發展的關係,清晰無誤·具體刚者最大差别,可能在於玉料來源的不同,對軟玉與蛇紋岩使用有明顯區别。前者兼收並蓄,後者唯真玉至尊。興隆窪文化中對黄綠色軟玉的執着,顯示真玉文化的成熟。迄今小南山遺址的考古發掘,仍在進行中,拭目以待。

小南山以後,中國東北的興隆窪文化,盛行砂繩切割技術。目前我們對興隆窪文化時期砂繩切割開片技術的認識不多。從中國寧查海、内蒙古鍚本包楞、黑龍江小南山,以至日本的桑野遺址,曾出土長11-15、寬4-5、厚0.4-0.7厘米的大型玉匕形器。在興隆窪文化的玉玦開口上,也常見有砂繩切割痕跡。興隆窪遺址M130:1玦飾玦口的側面,切割入口處平齊,顯示了可能預先由片切割開槽技術的存在;砂繩切割出口的一側有明顯扭曲,最後切断的部位,有修整磨平的加工,可見製作者對玦口的處理十分細緻。

上述同樣的块口切割技術,在中國長江流域丶俄羅斯濱海地區及日本北陸地區也有相似的發現(圖十三)。2004年8月6日,筆者與木下哲夫和藤田富士夫三人,共同鑒定福井玦口。玦口砂繩切割方式至少有兩種:第一種砂繩由侧沿單向切割,如KW65玦及66玦;第二種是砂繩由内沿向外沿切割,如KW69块。桑野遺址這兩種切割玦口的方式,在中國玦飾體系中,都有相似的例子。俄羅斯濱海地區鬼鬥洞( Chertovy vorota)洞穴遗址出土的玦飾,玦口也有砂繩切割開口。同遗址出土一件黄綠色的璧形飾,中央穿孔,直徑5.2、厚0.6厘米。璧形飾的一面,有深淺各二道的砂繩切割凹弧痕。估計在璧形飾毛坯階段,把砂繩切割起伏的一面在礪石上研磨,目的是把凹凸的表面局部磨平,凹弧痕是研磨後殘留下原砂繩切割起伏面部份的遗痕。該器凹弧痕波紋大致是同一方向,可判斷是由單向砂繩切割造成。

四、以柔制剛工藝意義

現代智人出非洲後擴散與文化的傳播,是21世紀世界考古學的焦點所在,其所涉及空間是全球性的範圍。

現今只拘束於一國或甚至一省的考古視野,使研究開展難免困難重重。由砂繩切割技術研究本身顯示,所涵蓋範圍至少應以東亞的視野出發。過去我們在談文化交流之際,較多著重共同器物的對比。然而,玉器工藝學的研究,必須超越器物外形的限制,從不同類型的器物,抽出共通技術的特徵,以貫通史前人類文化的脈絡。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砂繩切割技術就是中國新石器及青銅時代玉器文化的基因密碼。砂繩切割技衙的擴散,同時是中國玉文化腳蹤移動所至之處。從目前考古資料看來,砂繩切割技術源東北後,再向四方擴散。自黑龍江以南順東北平原、黃河下游山東一带、長江流域,以至粵北北江水系遼闊的範圍,都發現過新石器時代玉器砂繩切割的痕跡。迄今對新石器時代玉器砂繩切割技術的分布,已有初步的認識。

老子謂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三十四章),可以引申為東亞6000多年砂繩截玉史的注腳。距今8000多年前中國東北出現的玉器砂繩切割技術,是迄今世界上同類工藝年代最早的代表,比中美洲早5000多年。目前中國東北玉器砂繩切割技術的來源問題,尚有不少待解決的問題。金沙遺址仍然保存精湛砂繩切割技術,顯示此技術強大生命力,從玉料開片變身為鏤空工藝的使者。

——节选自《金沙玉工Ⅰ——金沙遗址出土玉石璋研究》,《玉器砂绳切割考》,略有删节

书名:金沙玉工Ⅰ——金沙遗址出土玉石璋研究

作者:王毅邓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柔克刚─ ─ 玉器线切割来龙去脉
在清朝发配犯人的宁古塔,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9000多年
金沙博物馆:精美的玉器会说话
新石器时期玉器
古代玉器琢艺技法及演进(1)
古玉鉴定教程-古代玉璧的鉴定(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