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节,是对外出奋斗者和家长共同的考试

春节,是很多人都不能避免的一道考试题。

离家在外奋斗的人,面临春节时,平时并不重要的各种考验,都瞬间浮上水面: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收获如何,交友婚姻是否如愿,这些都需要面对家人们的“关怀”和“问询”。过完春节,来年的计划和展望,在春节期间往往也比平时更加焦虑和揪心……

而对于作为家的根据地守护者的家长,同样是一份考试。

老威经常说,坊间所谓常回家看看,首先要家温暖。

能够让儿女高兴地回来,回来后愉快逗留,过个快乐的假期,虽然不像在外奋斗者要面临“今年收成如何”、“婚姻大事是否了却”这般具体和明确的考试,但在暗地里,在生活的琐碎里,其实也是对家长的考试。

家温暖了,没有儿女不盼望回来的。

一个多月前,防疫开放政策的第一步,取消行程码的时候,儿子第一个反应说:这下回去时可以没有管制障碍了。

在过去一年,因为经常出差,与行程卡的规则多次碰撞,令小伙子印象深刻。2022年的7月份,当时我正在炎热的南方,儿子回到北京来,因为行程的关系,被社区采取了措施,弄得差点把正事耽误。

所以,取消行程卡,小年轻与其他所有需要随时外出的人一样,高兴了一阵。而他的最初反应,就是回家方便了。

儿子非常愿意回家来,用他的话来说,“回家来总是物资那么丰富,生活节奏那么自在,多温暖啊”。

我想,“自在”是比“物资”更重要的原因。

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平时与孩子聚少离多。难得过年有假,又常常奔赴不同的“老家”省亲。我印象中一家三口自始至终在一起把春节假过完的,在过去三十年里,不会超过十次。

大概不到一周之前,看了一篇新闻,说大学提前放假了,家长在网上吐槽上大学的儿女,回家来只是睡懒觉、玩手机。结果家长遭到网友的反吐槽。

大家的观点是:在孩子心中,家是一个放松和加油充电的港湾,回来头几天,过一个显得懒散凌乱的一周,再慢慢恢复正常态,完全可以理解。

老威认可这样的观点:家的据守者,要给在外奋斗者(他们回来基本如同做客一样),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这就是所谓温暖的环境。

当然,温暖不是堕落。实际上,儿子每次回家来,他的工作、生活、学习节奏不变,甚至运动的节奏也没变:保持着阳光、紧凑、自我管理的习惯。

但是从家长(家庭据守者)的角度,要从心理上,给对方一个轻松的环境。至于对方是轻松中有自我管理,还是轻松到了放纵的地步,那是对方的事。

如果家长主观上就没有这份包容,这个家就不会温暖。

也就难怪很多做儿女的跑出去就不愿意回来了。

出门在外多年者,与据守者其实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这时候据守者要求外出者完全纳入据守者所习惯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是非好恶标准中,其实是对外出归来者的不尊重。

基本上,走求学之路,最终外出放飞的青年人身上,与家庭都会逐渐远离,生活的模式,也会逐渐不同。

在老舍先生最经典的名作《四世同堂》里,大哥瑞宣和三弟瑞全之间的故事,就是“外出者”和“据守者”关系的最好写照。

当日寇侵占北平城的时候,作为热血青年的大学生老三瑞全,一门心思要逃出北平城,去参加抗日的工作。而大哥瑞宣因为要支撑四世同堂的一家子,只能选择留下来,“老三,你去为国尽忠,我为祁家尽孝”。

瑞全与大哥最心心相印,是因为大哥自己不能跑,但支持他逃出去,而且帮助他达成。

瑞宣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小羊圈胡同里除了他爷爷(四世同堂最高老太爷祁老人)外,最受人尊重的人:他有思想,有文化,懂英文,有格局,有骨气。正因为如此,在敌占区的北平城里,在文人纷纷堕落成为汉奸时,艰难的生活现实,与他的理想和他的满腹才情,发生了严重的对立。通篇小说,基本上都贯穿着瑞宣因为自己为了家而不得不留守的自我谴责和憎恨。

照理说,这样的瑞宣,当老三在逃出去四年后、重新回到北平来做地下工作而兄弟重逢时,应该有很多委屈,有很多话要跟这个知心的弟弟说。

但是,老舍先生在写兄弟二人见面(瑞全要时刻提防被特务盯梢)时——

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全一下子倾吐出来。老三是他的亲弟弟,也是最知心的好友。他的委屈,羞愧,都只能向老三坦白地述说;而且,他也知道,只能由老三得到原谅与安慰。

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他觉得,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似乎是不属于瑞宣的时代……

老三始终没提到家中的问题;老三对啦!要顾家,就顾不了国。……老三是另一种人,只看大处,不管小节目。他,瑞宣,应当跟老三学。……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

说完,看着老三。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兴奋,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 表示,而只匆匆地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吧!我不敢在这儿久坐了,我得走!我出前门儿,不用跟着我!再见,大哥!”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仍在那儿坐着,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

过了一会,他惨笑了一下,立起来。“老三变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老三是真杀真砍的人,他没工夫顾到那些婆婆妈妈的小过节呀!”

以上文字节选自《四世同堂》小说第87幕(原著就叫“幕”,相当于章回小说常用的“回”)。

这是我不少于三次读不同版本这部名著时,最引起我激动的段落之一。到这里,瑞宣这个角色的人格塑造,完成了最后一笔。在这前,他是一个在逆境中顽强守住气节的读书人,主动担起家庭责任却内心无数次哀怨自己、自愧无用于国家的正派人。到这里,当他能够在老三的安排下,同样去做过去一样的教师职业,这份职业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过去做教师,他仅仅为了糊口,所以让他有“任伪职”的羞耻,而屡屡辞职。今次,则有着和老三一样的目的(了解学校的情报)而任教职,他感到自己成为老三一样的英雄。这是支撑住大哥瑞宣人格的一个支柱。

另一个支柱。开始他有强烈的向老三倾述家庭变故的冲动,是靠克制才没有这样做。到最后,自觉理解了,不再想说了。他认识到老三是不同的人。这样,瑞宣的心扩大了,精神境界升华了。他主观认识到,如果把已经在抗日大潮中摔打过的老三,再拖回到家庭琐事中,是自己太不明事理了。

到这里,瑞宣也跟老三瑞全一样,“变大了”。

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是“出外者”和“据守者”的关系,都很像瑞宣和瑞全兄弟的样子。只是瑞宣和瑞全是兄弟关系,生活中可能是父母与儿女,或者兄姐与弟妹。

无论在城市里,还是农村里,只要离开了原来生活的环境,外出者一定会变得渐渐地与据守者不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行为处事准则,不同的应该优先考量的事项,不同的风险和陷阱,不同的价值取向……

如果这个背景,是在农村,那么这种不同会更多。

因为农村的特点,是宗族习惯所带来的群体性。这与城市里邻里之间很少相互有交集的生活方式不同,农村里,无论是长年在此的“据守者”,还是难得回来的“外出者”,都被一村一乡的习俗所裹挟,所评判。长年在此的一个家庭的“据守者”,自然对于民俗乡情了然于胸,该如何言、如何行,基本都约定俗成,合乎大众的标准。

但对于从小外出(如求学)的人来说,基本上没有受这种习俗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对其有影响的,恐怕都是集体生活中的影响、师长的引导。

在大的是非标准中,乡情和个人成长所受的教育,这两者间可能并不矛盾。但是在很多细小处可能会有冲突:无论是同样表达尊敬的方式,表示关心的问候,遇见亲疏不同的人的举止,对于一个“出外者”来说,即使其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都能做到得体而体面,但是,在他临时所进入的这个“老家”的环境里,可能有不被认可的地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张三,在职场上浸淫多年,见到需要问候的人,一边说“你好”,一边伸出手去相握——老威到外家(夫人老家)去,遇到岳父母的同事,大姨子的同事或朋友,甚至夫人的中学同学们,通常都会习惯性地相互握手致意。但这种习惯放在农村里,未必适用。遇到不包容的家人,恐怕还会批评“你跟他们来这个,他们不习惯的”。

可以这么说,农村比城市的固有民俗要更为根深蒂固,而对于从小就求学而随后外出的那个群体来说,可以说,回到农村,与族人之间的交往,几乎无可避免会发生“不适合这里”的举动和言行。如果碰到红白喜事,对于从小就通过求学之路外出的人来说,几乎可以说“步步皆错”、“动辄得咎”!

有时候,“出外者”的某个应对举措,是大多数场合的通用答案(譬如,影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举止),但有可能在乡间,某些行为就被认为是不妥当的。

这就给这个老家的“据守者”提了一个要求:尽量包容这位少年离家,一年甚至几年难得回来的“出外者”所表现出来的“错”(说是错,其实是指与老家习俗不同),如果不肯包容,有错必究,甚至当众阻拦,乃至于叱责,那就把这位难得好回来的亲人,越推越远。——农村里好像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传统:当认为“自家人”有不妥当(此处不妥当,也是指习惯不同而已,不表示真的有错)时,要当着外人的面,给“自己人”一个批评,才显得对他人的恭敬和尊重。

综上所述,“出外者”回到乡间,在言行举止上几乎没有办法避免与乡间习俗有不合之处,而“自家人”对这种无伤大雅的不合,却又不肯包容,甚至故意在他人面前加以叱责来显得家风甚严和对他人的恭敬,那就意味着对“出外者”来说,返乡就必然(因这种“错”而)受辱。这样的返乡,岂不是对人的一种摧残?

如果父母在世,忍受一下难以避免的羞辱倒也罢了,如果父母都不在了,还会有人自我轻贱到这样的地步:万里迢迢地跑回没有了父母的老家,去找自我羞辱?

上面说瑞宣的高尚之处,就在于,当他看到了“出外者”老三瑞全时,主动意识到老三已经不是四年前的老三,不能再以四世同堂这个链条里的老三来要求瑞全。因此,瑞宣开始希望老三有所表现(如赞扬瑞宣,或问起家里)而老三终于没有表现(甚至没有这个念头),瑞宣也能主动接受,因为,“老三不是以前的老三了”。

同时,面对“变化了的老三”,瑞宣四年来的艰难委屈,本来想向亲爱的三弟吐露一番,他终于止住了。如果面对这这样的老三,瑞宣还要做一番吐露,那就不是令人尊敬的瑞宣了。

毕竟,老三变成现在这样,是瑞宣所期望的,并且亲手帮助其达成的。

如果亲手把一个年幼的家庭成员(是弟弟妹妹也好,是儿子女儿也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去塑造,使他们成为一个“出外者”,可是另一方面, 又要求对方像生活在原来的圈子里那样来表现,按照原来的规则来行事,那培养他“外出”做什么呢?

对于“出外者”的偶尔归来,首先应当承认他们“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老三”。尊重他们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作息节奏,轻重缓急来行事,而不是以强力(“我是父母”,“我是兄、姐”的身份)来对“出外者”事事挑剔,动辄叱责。

做到了这样,“出外者”回到这个原来哺育自己的环境,才会觉得温暖。

还是那句话,只有温暖,才会让出外者乐意回来。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高考)老舍《四世同堂(节选)·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阅读训练
小说百练:四世同堂2(老舍)
《燎花花》
还记得老舍先生吗?还记得《四世同堂》吗?
一场灵与肉的挣扎:《四世同堂》女性群像(中)
民俗悄然“回城”,侧面折射农村现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