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大脑,第56讲:怎样学好中药?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自学过来人陈胜昔,网名Water。今天带给大家“中医大脑”第56讲,怎样学好中药?
  目前,西医主导的医疗在商业的夹持之,形成了收费高、效率低、疗效差的现状。而普通人的日子,随着经济下行,治病的成本在不断攀升。面对病痛折磨,能够让健康长治久安并且廉价、高效的医疗方式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为了解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学习中医的热潮。让人遗憾的是,虽然学习中医的人很多,但是能进入中医门径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仅是接触的中医教材存在误导,而且思维方式也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鉴于这种现状,我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下,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该怎样学好中药。
  需要区分一下,能【辨识】中药和能【搞懂】中药是两码事。能辨识中药,就是能在混杂在一起的药味中找到某一个药味,这个没有难度;能搞懂中药,则是在辨识中药的基础之上,要能懂得在治病过程中知道怎么使用。我们这一讲,讲的是搞懂中药。
  把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做个类比。所谓辨证论治,当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麻烦,辨证就相找出了问题所在;用于治病的中药,就相当于将来用来解决问题的人;而配伍一类就相当于团队组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各有分工。所以,要想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就必然就需要找到合适的人,也就是说,“找到问题所在”和“知人善任”这两方面是一体的,不可分割。中医看病,也是同样的道理,知道事物怎么运转、能找到问题所在,就是懂得辨证;知道用哪些人来解决问题,就是懂得用药。
  如果你理解了前面的比方,那么,学习单味中药的要义,根本不是性味归经、主治、配伍、经典方剂之类的知识。而是把【用药】当成【用人】来看问题,把【药】当做【人】来看待。具体到用人,比如说,我们需要解决某个问题,这件事情能不能让他去干?是不是他的强项?如果用他的话,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需要别人配合,与他形成合作/监督?他在解决了问题之后会不会留下什么后期的麻烦?等等。
  举个例子,比如炙甘草,桂枝汤、麻黄汤中用炙甘草,而五苓散、十枣汤就不用甘草。这是为什么?就甘草这么一味药,在什么时候必须要用,什么时候必不可用,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在不该用的时候用了,或者在该用的时候没有用,又会怎么样?必须能达到这种水平,才算是搞懂了中药。
  学习中药,一方面是中药的普遍道理,另一方面,是每个药味的具体特性。就像心理学一样,做为人这个生物,有自身的心理规律,即现在所谓的“人性”,某种类型的人具有某种类型的特质,这就是普遍道理;但是做为具体的某一个人,也有具体的个体特性,即个体偏差。
  学习中药的书籍,《神农本草经》之外,对于某一种药味的认知,应该尽可能从经方入手。我自己以《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经方外的药味)和《本草思辨录》为主,这三本书之外,如果有些问题还是搞不明白,就参考《本草述》。郭汝聪的《本草三家合注》集张隐庵、叶天士、陈修园三家为一体,便于阅读;而黄杰熙《<本草三家合注>评释》的许多评注,常常有拨云见日之妙,给大家推荐一下。当然了,除了广读医书,也要多从民间了解一些中药的使用经验,田间地头的一些生活经验,往往能够开拓视野、获得新知。
  中药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君臣佐使之说,我认为不可取。想想看,既然有反、有畏,那么配伍在一起,必然有某种倾向,而这种倾向本身也是药效,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只存在是否对证,不存在不能配伍的道理。君臣佐使,用来解释配伍还算说得过去,用这个来指导开方子我认为毫无意义。独参汤,一味药就能轻松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套用一大堆药味的思路?我们学习中医是用来治病,应该多去研究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折腾这些没有实际价值的花架子。
  最后,中医的心法全在中医之外。实际上,把医理看做事理,把中药看做处事之人,以解读社会现象的方式去思考人体的运转,从选贤任能的角度去思考中药,这就是学习中医的要义所在。
  “中医大脑”第56讲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你如何开处方
一味中药,竟然能补五脏?
气味配伍是中药制方精髓,至真要辅行诀温病条辨都大力推崇,为什么现在都主功用配伍呢?
【转载】中医中药之重点药味分享
中医中药之重点药味分享:
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要合理的加减才能发挥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