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古觅幽走西关

西关,是明清时期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曾几何时,这里河网交织,千树荔红,白荷玉立,而被人们称为“荔枝湾”。“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如诗如画的美景,不知陶醉了多少岭南人的梦。后因广州城中众多富贾巨商在此置地建宅,荔枝湾成为了广州商业繁华之地。

到了清代末年,广州内城区已满足不了商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随着大批的富豪、商贾相继迁入西关,在西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商业与住宅混合居住区,这极大地刺激了广州的贸易发展,又加之毗邻十八甫、十三行商业区及沙面租界区,这无疑为十三行所在地及邻近地区的城市经济和空间环境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都说西关是广州本土文化精髓的所在,只有到过西关,才能真正体会广州人的生活。走在西关的街道上,发现这一带的街面上大多是充满南粤味道的骑楼建筑。骑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临街建筑,岭南文化面朝大海,兼容中西,具有开放兼容、重商多元的气质。作为岭南文化的名片,骑楼是粤人将西洋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广东潮湿多雨,骑楼建筑是为适应南方炎热多雨气候而建造的,它是可供人们在任何天气环境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实用又美观的建筑长廊,骑楼反映出了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此外,骑楼的装饰多种多样且形式自由,是粤人不拘一格品质的折射,也是粤人对天地人关系和人居空间关系哲学的深刻领悟。

行走在西关,可以看到现存的西关建筑反映出岭南文化的发展痕迹,代表着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特独形式。民国时期建造的特色住宅,在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仍保持着古式大屋型民居的格局,但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的外立面出现了西洋古典的样式。

午后的老街,没有遮天蔽日的闪烁的广告,没有震耳欲聋的音响,也没有赶着上班的步履匆匆的人群,甚至于连平时川流不息的单车都少了。小栋洋房建筑和上了年纪的各类树木泛着些许旧时的光影,行人很容易觉得自己穿越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视线过处,一片弥漫的悠长,每一寸土地令人感慨良多。

进到西关幽深的小巷,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幽静的古镇,真没想到在如此繁华喧嚣的都市竟还有这样一方净土。干净的石板街道,古朴的木质大门,门前的土地财神和小石碑,安详的老人,西关绝对是让广州人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在西关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过去豪门富商营建的住宅,这些住宅被人们统称为“西关大屋”。这些西关大屋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其基本布局是沿中轴线由前而后布置,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

常见的西关大屋,通常都会有三重门。第一道为“脚门”,它是两扇对开的折叠门,门开后犹如蝴蝶展翅,门上方有各式镂空图案。第二道是“趟栊”,趟栊不啻为古老的防盗门,其木料通常是由不易锯断的杉木或柚木,趟栊还起着通风的作用。第三道是“柴门”,为两扇厚重的木门,这当然也是家的最后防线。唯有有钱人家才有这样的三重门保护。

在广州经常听到“西关小姐,东山少爷”这样一句话,清末西关居住的多是富商,大富人家的千金小姐被称为西关小姐。而东山居住的多是权贵,那些纨绔子弟被称为东山少爷。我搜寻着街道里三三两两来往的身影,没有看到想象中的西关小姐,也许那些“小姐”的芳华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再,“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成为了广州一个时代的记忆。

漫步在西关纵横织梭、百转柔肠的幽陌曲巷,满目风情扑面而来,古旧的大屋,斑驳的门牌,乌光可鉴的木趟栊,瑰丽流彩的满洲窗,巷子里悠悠的烟火气息,融汇氤氲着一种久远年代的气息。阳光被树叶阻拦着,斑驳的影子洒落在一幢幢大屋的旧墙上,显得宁静悠远。而在古老的大屋之下,有着另外一番天地。

在泮塘路上,各类地道的西关美食应有尽有。爽口鲜滑的云吞竹升面、新鲜滚烫的及第粥、银记肠粉等等,品种繁多。每到夜色降临,街上各色的小吃店开始热闹起来,为西关添上许多生气。最有名的当属“泮塘五秀”,即莲藕、茨菰、马蹄、茭笋、菱角是西关有名的特产,尤其是泮塘水马蹄,制作出来的马蹄糕更是晶莹剔透,吸引着许多食客前来。

逢源北街上的四面佛,是泰国友人赠送给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的,之后叶省长转送给了荔枝湾博物馆,现安放于荔枝湾涌畔。四面佛上贴满彩色马赛克,整个佛像是四面八手。据说,四面佛的四面分别代表了慈、悲、喜、舍。四面佛的八只手分别持有八件法器,是赐世人以福德、健康、财富、智慧。

逢源北街87号,是曾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的蒋光鼐将军的故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兼具了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在民国期间曾用作莞旅中学。

逢源大街33号的小红楼是建于民国时期,是一幢砖混结构的民居。据说,楼房为当时一潘姓染布厂老板所建,邀请德国设计师设计,形式典雅,装饰细致精美,楼房外立面保存较好,是较典型的近代西式风格民居建筑。

文塔位于龙津西路泮溪酒家对面,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的形状,它是一座供奉魁星的宝塔。文塔高二层,为六角形金字尖顶砖木结构,塔门向北,门首有“南轴”石匾,二楼窗顶上方嵌有“云津阁”石匾。塔基座为石砌,塔身为青砖所砌,塔尖顶部有陶瓷葫芦。文塔建于何年待考,不过附近的老居民都说建于明末清初。

看西关市井生活,莫过于午后穿棱在逢源路骑楼下,或行走在市井小巷的西关老屋间,李小龙祖居、詹天佑故居、蒋光鼐故居、陈廉伯公馆。在这里,一不留神便偶遇某位达官名人的府邸。从骑楼下走过,有一股岁月的霉味,亲切如自家老屋。一个地方的文化味儿就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古迹中钩尘出来,在慢慢品嚼中玩味出不一样的感受。

荔枝湾,也名荔枝湾涌,它是广州市内的一条小河,也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荔枝湾的历史可追溯到广州建城之初的2200多年以前。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为统一全国,派遣大夫陆贾来广州劝服南越王赵佗归汉,当时陆贾将今天的荔枝湾做为驻地,修筑泥城,并在河边种植花、藕和荔枝,荔枝湾因此得名。

荔枝湾涌,流淌于龙津西路、逢源路和多宝路,它是西关历史的见证,也是老广州水上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荔枝湾最耀眼的当数它的水了,荔枝湾的水犹如一条长长的绿丝带,缓缓地飘向珠江。小桥、石栏、长廊,榕树倒映水中,荔枝湾的水微波漾起的绿波鱼鳞般发光,让人惊叹。

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水面上,使荔枝湾焕发出不同程度的色彩:深绿、浅绿、翠绿、墨绿、碧绿,各种不同程度的绿色在水中交错着。美丽的荔枝湾,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色古香,一个老广州的生活场面。

拾起一块小石投入水中,激起的微波打破了荔枝湾涌原先的宁静,水中的涟漪让人感觉到水的清凉,感觉到老广州古色古香的和谐。这时,只要一抬头,便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西关大屋。古老的木门,青色的砖墙,墨绿色的瓦片,这就组成了充满了广州特色的民居。荔枝湾,正是集岭南水乡文化和古朴特色于一体。

“隔岸听粤曲”是荔枝湾的特色项目,每天每天下午2至5时,依水而建的荔枝湾大戏台都会准时上演街坊熟悉的粤剧粤曲片段。戏台上一幕幕古今中外,一个个英雄儿女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票友们聚集在这里隔岸观看,听得津津有味,听到兴致处,有人会拍手伴奏、跟着哼唱。声声悦耳,粤韵悠扬,荔枝湾大戏台已成为西关的亮丽景点。

在荔枝湾涌中,我看到在窄窄的涌水里停放着两只龙舟,虽然距端午节还有一段时间,当地的村民正在为端午龙舟赛做着准备。广东的龙舟造型美、气魄大,舟身修长,威武俊秀。龙舟平时都沉于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质腐朽。每年端午节前,当地村民都要“起龙”,将沉埋于水底的龙舟打捞出水,上漆翻新。直到龙舟赛活动结束后,才复将龙舟沉埋于水底。

我在西关流连,从绣工精堪的广绣到西关民俗风情,从小红楼到荔枝湾大戏台,走马观花般地走过西关的巷陌之后,心里竟生一丝离开的不舍。古老的广州西关,实在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关印象|一日看尽百年繁华变迁,千年兴衰往事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
凝聚千年,岭南时光
美丽中国-1192:广州荔湾
游事
原来广州有这么多民国建筑,广州人把岭南文化藏在这八条老街和老建筑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