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浅析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书法犹如一颗明珠,始终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唐代前后,书法就已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特点的独立的艺术形式,至今不衰。如韩国的书艺,日本的书道,他们在各自的国度里展示着各自的人文风采和民族精神。近代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如毕加索就曾深受中国书法的影响,他坦言如果我是一位中国人,我发誓一定成为一名书法家。西方一些著名学者撰文提出中国书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1999年一月,中国近代以来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在法国展出,法国总统希拉克为展会揭幕并参观了展览,他为中国有这样独特的艺术而深深地折服。可见,书法早已不仅是中国本土的文化现象,而且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艺术门类。从广义上讲,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文字的技巧,因而也就有了各自的“书法”。然而为什么唯独中国的书法却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傲视世界;为什么只是在中国,书写文字的普通行为,竟然超越了实用的樊篱,而升华为一种具有特殊艺术魅力和审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原因有两点:

   一是汉字的“以形表意”的属性。这里的“形”就是“象形”,是汉字四种造字法之一,它的出现为中国汉字升华为艺术形式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汉字原始形态是象形和指事的造字方法,即以图形来表示事物的概念,因而人们常说“书画同源”。这一特点对后来的文字晋升为艺术家族的一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汉字先天的“以形表意”的属性使得汉字具有了生动活泼的造型性特征。这里还要指出,汉字的“象形”不是像绘画那样对事物进行逼真的描绘,而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即古人所说的“囊括万书,裁成一相”。随着汉字的演变,早期的象形特征以被后来的抽象化特征所取代。但是,汉字的“以形表意”的属性没有改变。因而我们说汉字是具象与抽象奇妙的结合,而书法正式以这一奇妙的文字为媒介,展示人的主观世界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是书写工具——毛笔的特殊性。毛笔是中华民族的独创,是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依托,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石。毛笔的特殊就特殊在它是由兽毛捆缚于竹管制成的。笔头由笔锋和副毫组成,其性能柔软而不失弹性。毛笔在运行当中,时轻时重,时按时提,时行时顿,时疾时徐,时转时折,时纵时收,写出的墨迹或粗或细,或刚或柔,或枯或润,犹如鬼神出没,变化万千。所以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一语道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千百年来无数书家就是用这只笔,抒发着他们的豪情壮志,谱写出荡气回肠的艺术美的赞歌。因此可以说,汉字的产生固然伟大,但毛笔的出世则更为伟大。

  审美篇

    书法伴随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从历史走到今天,长盛不衰,傲视群星,除了它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还有一个关键的特性,就是书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即“形美以感目”。这是书法得以延续的又一重要动力和原因。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书法的美学特征。

(一)以形表意的形态美。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中国汉字的属性就是以形表意,这是不同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特的造字方法。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有了这一重要的原生态文化资源,书法艺术的形成在所难免。换句话讲,书法离不开汉字,书法受制约并依赖于汉字,但这正是书法可以鹤立鸡群,独领风骚的根源。有何等博大精深的汉字,同样也有何等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它们之间既是辨证的,又是统一的。因此,具有独特形式美的汉字,造就了具有独特形式美的书法艺术。

书法的形态美,又包涵以下三个要点:

1.   笔画:笔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要素。汉字的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等。这些笔画是汉字在完成它的自身演变以后最终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是以汉字的楷书的点画体系为参照的。不包括楷书以前的古体字。)汉字笔画的书写,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正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一样。而书写的工具——毛笔,其特征也决定着笔画的存在方式和形态。正因为毛笔的软,才有姿态万种,诸如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用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或提或按,或疾或徐,用墨或浓或淡,或润或枯,等等。然而这些还不够,传统的理论同时还强调用笔的力度——笔力的审美概念。东汉书法家蔡邕说过:“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相传为东汉卫铄所作的《笔阵图》也讲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里先后出现了“骨”、“肉”、“筋”、“墨猪”等字眼儿。)表现出了作者的不同的审美取向。而这里的“筋骨”正是书法用笔中所刻意追求的审美感受,是对用笔力度的形象概括。

2.     结体:又称结构。指将每个汉字的点画按着一定的特殊规律组合而成的关系。而书法中的结体,是凝结着每个书家的艺术个性和智慧,在遵循汉字结构规律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是中国人对书法艺术所赖以生存空间的哲理性阐释——计白当黑。具体讲,在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思想中,黑即是白,白也是黑,黑白相生,虚实相生,甚至认为无笔墨处也是妙境。书法艺术的这种空间意识,被注入深奥的哲学思想,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这恰是书法艺术结体的精髓。在这一辩证法笼罩下,一系列关于结体法则,诸如主从、偏正、纵横、大小、疏密、繁简、向背疏放、虚实等形式美的规律随即诞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艺术张力,给世人展示出了很多具有无比魅力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比如,在东晋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作者就很好地把握了上述艺术形式美的规律。其中呈现“偏正”关系的字例比比皆是,如“稠”字,左边的“禾”取欹侧(偏)之势,右侧“周”取平正(正)之势。一正一偏,对比鲜明,再如“群”,该字“君”取偏势,“羊”取正势。二者奇正相生。在疏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兰亭序也为我们展示出它的高妙之处。如“视”,左密右疏,左肥右瘦,左小右大,二者对立又统一。唐代书法家徐浩说得好:“字不欲疏,亦不知密,亦不知大,亦不止小。小长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俗矣。”这句话是对疏密、大小关系的最好的诠释。

3.   章法:通指布局谋篇,具体指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乃至通篇作品的总体关系。它大体分为“管领”与“行气”两个层面。

(1)管领:古人作书,通常以全篇开头的一点一画,领起第一个字的结构,然后顺次一字字承接,一行行排列有秩序地进行下去,直至终篇。唐朝孙过庭〈〈书谱〉〉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戈守智也说:“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此管领之法也…”。这两句话的涵义告诉我们在书法的布局谋篇中,管领的重要性。它好比一首乐曲的主旋律贯穿全曲,期间虽有变化,但主旋律是线索是基调。
 
  书家在创作前,首先要对全篇布局进行思考,诸如篇幅大小、内容、字数、书体,乃至字距行距,直至最后的落款盖章等各种因素.这样下来作品的章法方能布局合理,才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这第一个字开始的.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它们领头的第一字就给整个作品定了基调,然后与余下的部分保持着呼应、承接的关系。不仅是第一行第一个字,就是每行的第一个字也同样起着统领后续的作用。这样通篇前后上下才能浑然一体,一脉相承,气贯全篇。
(2)行气:是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精神层面的一种品质。如果说管领是注重第一个字与余者上下呼应,而行气则重在每个字、每行之间的气韵连贯、顾盼有情的一种意态。详细讲每一行里字与字之间要有照应,要有映带,从而形成行与行之间的行气。所以“行气”在通篇作品中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精神领袖。正因为有了这种行气,它使作品生发出大气磅礴,排山倒海般的巨大活力。即便是行草书中,无论字里行间怎样的参差错乱,跌宕起伏,其行气失踪都在统摄全局。只要翻开诸多名家的经典作品,目睹眼前那一幕幕令人眩目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我想没有人会无动于衷,没有人会麻木不仁的。当我们中国的书法走向世界时,不知多少连汉字还不懂的西方人,包括艺术大师们看到这一东方最为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后,其惊讶,其痴迷,其震撼,其赞叹是不能以语言来形容的。当中国的书法在法国巴黎展出时,观赏完作品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激动地说:“中国的书法乃艺中之艺。”这一举惊叹可是出自一个西方人口里,别忘了在他们的历史上也同样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宝库。中国的书法艺术,使他们发出惊叹之语,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寓动于静,静中生动的气韵美
      书法的形态美直接表现为静态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觉中转化为一种动态美。有这两美于是就有了气韵美。这种气韵美又体现出人类生命的勃勃生机。书家的书写过程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即可完成,然后留下的作品又是存在于无限的时间里,呈现为静止状态。在这样一个状态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尽情欣赏和想象,从而使静止的书法又活现为虚拟的运动状态。就这一问题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阐释道:“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的形势,确实动作的成果。动的势,今只静静的留在静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的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凡具有生命的字,都有这种魔力,使你越看越火”。还有东汉的蔡邕说得也很精彩:“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一连串的动态比拟让人呼之欲出。
     那么我们在欣赏书法动态美的同时,我认为还要注意到书家在抒写过程中挥毫泼墨的行为动作。这里包括执笔、运腕、运肘,伴随书写的身体协调行动做,姿势或坐或站,书家表情与内心的诸多变化,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书家的行为语言特征。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言道:“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这里的“气和”、“气粗”、“气郁”、“气平”都是指书家在挥毫泼墨时的行为语言(表情语言)特征。这些特征恰在书家情感的呼唤下所呈现出的外在形态。我们再看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表现:“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里的“绝叫”与“纵横”的过程构成了内在情感发展变化和结果的必然逻辑,它生动地再现了草书大师怀素奋笔疾书时所伴随的行为语言(或称肢体语言)。就连诗仙李白也说:“须臾扫尽数千张。”这“扫尽”二字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这些行为语言的表达方式告诉我们,书法艺术情感表现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这种劳动既有来自物理意义上的万毫齐力,又有来自心灵迸发出的“风骚之意”,即在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中,人的行为语言或多或少自始自终得伴随着。回避这一现象就无法深刻理解与感悟书法艺术寄情性的本质特征。
 
    三.寄情点线的抽象美
  情感特征是任何艺术门类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的区别。情感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使作品的灵魂。书法绝不是普通的书写行为,它是在情感的召唤下,将书家美的心灵和美的理想化作点画外在形式的表达,因而我们可以说情感是书家艺术创作的真正动力。在这方面,我们的先人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韩愈评论唐代狂草大家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张旭以书达情的忘我状态。磁化大意是草圣张旭唯独嗜好草书,不从事其他的技艺,喜悦愤怒,窘迫困惑,犹豫悲伤,欢乐安逸,怨怒憎恨,思念仰慕,沉酣狂醉,空虚困乏,郁郁不平,感情上的种种波动必定在草书中抒发出来。还传说张旭嗜酒如命,经常大醉后叫喊奔跑,然后挥毫作书。有时作出超常癫狂之举,竟然用头发浸在砚台里,然后大书特书,挥洒情感之态,已达到如醉如痴,无以复加的境地。清代刘熙载对书法这种功能作了深刻而透彻的阐释:“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等等。以书法来传达情感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又具有抽象美的特征。因为书法表达的形象是“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它不是对具体的事物的模仿,更不是以模仿万事万物来表达情感。书法的形象是通过书家对万事万物在内心地感受并化作抽象的点线形式来表
达的,是情感外化和符号化。所以书法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所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抽象性。唐代韩愈在评论张旭草书时还谈到:“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最后的“一寓于书”正揭示了书法情感化的抽象美特征。
     综上分析,我们对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艺术正受到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和冲击,似乎传统艺术越来越离我们远去。但我还是坚信,历经三千余年博大精深的古老的艺术形式,一定会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强盛,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芒。(完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艺术概论(三)(刘正成)
论中国汉字的美
书法的人性元素
书法从写字开始
我对书法的几点认识
〖槐堂漫言〗之二十六:书法是有法则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