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米芾技法十讲(二)



第六讲:浅析米芾作品中“掠”的写法

 ,又名分发永字八法之一。指长撇的写法。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笔趣,意欲留而必劲。盖言掠之书写,务求沉着痛快,迟涩有度,为笔诀之大旨也。今观米芾行书作品,其精彩份呈,不拘成法,现试述如下:
1
 帚掠
   
 起笔或藏或露,行笔夸饰迅猛,收笔略顿即左行拖笔而出,丰肥似帚,如木楫斜倚。因其夸饰,故在一字中多居放势。如图(6-1):

 

2 立势掠
   
 起笔不论藏露,发力取纵势,笔行至画之末端,向左带出。笔画多短促,以收为主。如图(6-2):

 

3 一波三折掠:
   
 起笔多与上一笔画衔接,故而以藏为主,行笔方向性变化大,类似于“S”状,常以夸张笔法为之。而其收笔则有三种写法:A 以钩收之;B 按笔回锋收之;C 提笔缓慢送出,锋颖尖利。如图(6-3):

 

4 钝掠
   
 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下顿而转锋斜出,发力均匀,以按为主,收笔回锋。因其注重藏头护尾,且以正锋运之,故而篆籀气息浓厚。如图(6-4):

 

5 柳叶掠
   
 逆锋入笔,调锋向左下方行进,发力由小及大,至尾端又提笔缓慢送出。两头尖细,中断丰肥,状如斜出柳叶,故名之。如图(6-5):

 

6 以弩带掠
   
 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有些掠画纵势较强,常以弩画代之。如图(6-6):

 

7 挑掠
   
 起笔无定法,行笔多斜出,收笔驻锋左上挑,与次笔形成呼应关系。如图(6-7):

 

 

8 正掠
  
或逆锋或搭锋起笔,顿而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收笔力务送到。如图(6-8):

 

 

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米芾作品中的写法,还有许多,但尽从以上所述化出,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讲:浅析米芾作品中“啄“的写法

,“字八法之一,指短撇的写法。(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短撇为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陈思亦言: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论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力。故非妄饰,贻误学者。的称谓,由此可窥一斑。而就其书写言之,古人多有相类者。如李世民《书法论》云:啄,须卧笔而疾罨啄笔者,左卧笔锋向右为迟涩,右揭腕左罨是峻疾。(元代刘有定《衍极注》)以此观之,古人就法,是有共识的:即起笔行进须卧锋,且以为准。由此观之,米芾作品中的未必皆合此规范。原因何在?笔者以为短撇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后者是出而多有衍生。而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云:短撇之祖,啄法也。或可为笔者谬论做注解?以此观照米芾行书作品中的法,可将其归为以下八类:
1
 回锋撇
   
 起笔或搭锋按笔直入或逆锋卧笔行进,不一而足。笔行至短撇之末端略驻笔回锋,欲引出下一笔。常用于双人旁的第一笔。如图(7-1):

2 梭子撇
   
 裹锋或侧锋起笔,渐按渐行,画至中段,提笔慢慢撇出。两端尖细,中间鼓出,状如梭子。有内擫与外拓之分。如图(7-2):

 

3 钝撇
   
 搭锋起笔,因势而行,中锋运笔,渐按渐行,继而下顿回锋收之。如图(7-3):

4 点撇
   
 起笔不论藏露,行笔多侧锋,有向左下方运行之势,势疾而短促,常被次笔画或次次笔画覆去尾端,从而与之拈连起来。如图(7-4):

5 蝌蚪撇
   
 逆锋入笔,折笔圆转向右下顿,转锋后突然提笔向左下撇出,短促而果敢。起笔圆且大,收笔短而尖细。状如蝌蚪。如图(7-5):

6 侧短撇
     
侧锋按笔入,行笔提锋迅速撇出,果敢爽利,不拖泥带水。如图(7-6):

 断刃撇
   
 逆锋入笔折笔右下按,转锋向左下运行,至笔画末端,驻笔收之。其形态有二,或内擫或外拓。与回锋撇相较,有以下三点不同:A 收笔无需回锋;  形态较回锋撇大且丰富;C 此撇多用于单人旁的撇画,与回锋撇不同。如图(7-7):

 

8 鸟啄撇
   
 逆锋起笔,折笔右下顿,转锋向左下力行,务求力送到。其发力由重及轻,有缓慢的过度。如图(7-8):

 


第八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磔”的写法
    磔,又作字八法之一,指捺画的写法。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两驻,难曰三过,实不知此法。其首抢起,中驻而右行,末驻笔蹲锋而出。如《兰亭》之捺,皆含蓄,而不露,最为高也。由此观之,冯武所推崇的法需用笔含蓄,每作一波,常过折笔(王羲之《题卫夫人<</span>笔阵图>后》)而若如此,则法难免失于流俗也。既然《兰亭序》有二十一个字,却字字不同,也就足以看出法的多样性了。现就米芾作品中的写法略作阐述:
1
 三折捺
  
逆锋起笔,中驻而右行或右下行,末端驻笔蹲锋而平出。正如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所云: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如图(8-1):

 

2二过捺
  
裹锋顺出,渐按渐行,驻笔蹲锋平出。如图(8-2):

 

3 倒挂捺
起笔不论正侧,发力迅猛重按,行笔提锋向右下画弧收笔,如颠倒的二过捺。多与掠画呼应。如图(8-3):

 

4 平捺
此捺取横势,常用于车字底。用笔侧锋按入,提笔平出,末端因提、按、驻的不同而又有区别。如图(8-4):

 

5 反捺 
裹锋直入,渐按渐行,笔至画之末端,顿而围转向左上方回锋收之。如图(8-5):

 

6 梭子捺 
起笔裹锋直入,行笔发力由小及大,收笔提锋缓出。其形呈现两端尖细,中间粗重,若梭子状是也。如图(8-6):

 

 

7 反带捺
  
起笔行进多与反捺或二过捺等相类,惟收笔处略驻,顺势向左下带出,以紧内宫或与下呼应。如图(8-7):

 

 

8            无波捺
  
中锋逆入,按笔施力均匀,右下行至末端,驻笔收之。无波状。如图(8-8):

     9嫩芽捺
  
起笔裹锋围转右下按,收笔提锋右上出。状如初生之绿芽,小巧可爱。如图(8-9):

 

第九讲: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结体
      结体,书法章法论用语.指书法中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点画,按照分间布白的疏密、宽紧、开合、聚散等原则组成单个字形,这种安排点画的法度,在书学上称为结体。(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而将结体归为章法论范畴,足以看出点画布白的合理性对于作品本身的促进作用。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秒关性灵。现就米芾作品中的结体方式,笔者拟从造型、揖让、连笔、省笔、平衡及变化几个方面作以浅显解构,以求教于众方家。
   
 行书结体多无定法,常因势赋形,也就是说,同一字,在不同的环境下,其造型可能有相当大的出入。而就结体来看,首先需要关照字的结构本身。字如万物,大小各异,不能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对此,米芾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海岳名言》中也说: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这种意识,在米芾作品中表现为结体的大小参差,各尽其用。如图(9-1):

 

当然,若纯以结构论结体,难免有算子齐列的时候。因此,书者还需要在造型上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能力。米芾在造型上常采用以下方式:
  
纵横相生
   
 字取纵势或横势,多因其结构。若数字相类,则大伤气韵节奏。此时,需要书家对某些字的笔画加以夸张、变形,以服从整体需要。如(图9-2

 

皆为左右结构,易方。为求整体完美,将的最后一笔竖画大胆夸张,以取纵势。而字梭子捺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使易方的字变成了横势。纵横相生,给人以参差之美。

  方圆兼施
   
分析米芾作品的结体,除了纵横交替的结字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方形与圆形结字的搭配。如(图9-3

 

,二字皆为左右结构,不同的是,字的运笔多为平动,宜方;而字运笔多使转,中宫紧收,宜圆。

   三角形结体  
   
 有些字,因结构原因,容易呈三角状,如(图9-4

.而有些字则因为书家对字的某一部位的夸张、变形,使整个字成三角状。如(图9-5:

 

  梯形结体
   
 如(图9-6

字,紧收上部的头,放开下部的字,使本来方形结构的字变成梯形,从而与在结字上有所变化,显得揖让有度,和谐顿生。
   
 概言之,米芾作品的结体以字构为本,局部服从整体。一行之内,字形或纵或横,或方或圆,是三角形还是梯形,并非机械的反复更替,需要审时度势,随机化之。

5而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有疏密、繁简、长短、宽窄之别的,在书写的过程中要遵循疏让密、简让繁、短让长、窄让宽的结体原则。如图(9-7):

 

值得一提的是,行书的结体就传承来看,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征,即连笔和省笔的运用。具体到米芾行书作品,连笔又包括形连和意连两个方面。如(图9-8

字的第二笔至收尾,笔笔拈连,便是形连的典型。而字首点与次点,虽没有连为一体,却上呼下应,形断意连。

值得一提的是,行书的结体就传承来看,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征,即连笔和省笔的运用。具体到米芾行书作品,连笔又包括形连和意连两个方面。如(图9-8字的第二笔至收尾,笔笔拈连,便是形连的典型。而字首点与次点,虽没有连为一体,却上呼下应,形断意连。

在行书创作过程中,为了字形的简约和书写方便,书家常会对一些无碍识读的笔画采取省略的方式来结体。此法不仅米芾用之,王羲之诸多法帖也屡见不鲜。如图(9-9):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伏地而泣。如(图9-10

字,车底用平捺,左低且粗重,加之有左倾之意,整个字极有可能重心不稳。为此,米氏采取以下手段予以平衡:
     
字下边的平捺,在收尾处略向右下行而顿之,使重心向右略有偏移;B“字起笔的右倾与旁的平稳下坠,对上字有一定的矫枉过正的效果; 字右旁反的书写,采用了反带捺,使该字重心右移,既扳回了的左倾之势,又予下字以些许调整。可以说,一行之内,虽字独立,其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涌。

在行书创作过程中,对于同一字或同一偏旁,米芾极力避免雷同,为此,他采用了以手法:A 以笔画的粗细长短及入笔角度的差异来避免偏旁部首的重复,如(图9-11

三点水旁:

  对于同一字的反复出现,米老着重从造型、欹侧及笔画的收放中求差异。如图(9-12):


    关于结体,清代梁山献《评书帖》中对米芾作品评价曰:勿早学米书,恐结体离奇,坠入恶道。由此可知,米氏结体欹侧怒张”,变化莫测。而笔者上述种种,也不过管中窥豹而已。
                         

第十讲: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章法,又叫布白构图分行布白。就书法而言,是指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合理安排,即从形式美角度所言的作流通照应、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等总体艺术把握。清代蒋骥《续书法论》云: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皆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
   
就师承及风格言,米芾作品可分为集古字求变化自成一家三个阶段。
   1082
年之前,米芾涉猎较杂,这一阶段,他以习唐人为主,尤其受褚书影响较大。
   
之后,米芾得苏轼点化,改学晋人。他初涉《怀仁集王圣教序》,后习《中秋帖》。这一轨迹,由其代表作《苕溪诗》、《蜀素帖》及尺牍《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向乱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大约在1100年(米芾50岁)之后,米芾的作品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即所谓晚期的自成一家阶段。
   
然而,就艺术高度及影响而言,米芾求变化阶段的作品似乎更具有代表性。故而,笔者抑就此阶段米芾作品中的章法,略作分析。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刘熙载《书概》)从这一角度来看,米芾诸帖多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行间常会出现自然的错落对比。如果细致分析,又有不同:
  欹侧呼应
   
《苕溪诗》、《蜀素帖》当属此类。将它们视为一类,主要缘于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即这两件作品在小章法上是相近的。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米芾的结字或大或小,或取纵势,或取横势,或者方或者圆,有三角状亦有梯形相,有左倾也有右欹,一行之内,虽字字险绝,却又和谐地统为一体。应该强调的一点是,这种变化,绝非机械的反复更替,其遵循的原则是:点画服从结字,结字照应前后,前后成一行之规。常因势赋形,孕变化又整体之中。如图(10-1):
 取纵势,略左倾,字撇画长出取三角状,这一长画使二字间的重心趋于平衡。的右下方多空间,取纵势,撇画见缝插针,增强了二字的紧奏感,而横折钩的耸肩挺立,使整个字斜势顿生。为此,的单人右欹下坠,字二竖画右倾,取横势,对上字的结体及重心作了些许调整。有因字的单人旁较粗重且明显右倾,恐该字重心失衡而游离于行外,故的左偏旁略向左侧,右偏旁平稳下坠,既保证了该字的平衡,又缓解了上一字的矛盾。皆趋于方形结体,将其拉开距离,字的末画撇出,与字首画呼应,平添了字间的节奏感。而所创设的矛盾又被的形态自然化解。看得出,在结体和章法上,米芾是一个勇于创造矛盾又善于解决矛盾的代表书家。又如图(10-2

 

取纵势,重心较稳。字左倾,结字大,呈方形,部长出,重心左移,字右倾,末画与字的起笔呼应。旁的高而左侧,因的右欹而略有缓解。字结体小而紧收,且左移,既调整了载与谢数字在一行之中的重心,又使两个宜大的字在空间上有了揖让的可能。
   
可以看出,在《苕溪诗》、《蜀素帖》中,采用欹侧呼应的布白方式是其章法的主要特征。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芾技法十讲(四)
沃兴华:怎样学习米芾书法?笔法很重要,但还有两点要注意
米芾的书学思想与实践
【每日一字】 右(884)2017.01.26
手机字帖 | 米芾《苕溪诗贴》高清大图、291个单字帖、赏析与学习建议
行书太难?这样分析学习让你一周一个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