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春荣‖又到一年插秧时

那天下午在家没事,信手打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地理中国——聊天说地·梅雨农桑,看着画面上人们栽秧、稻子抽穗扬花灌浆和一垅垅一畦畦的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田丰收的喜人画面,便勾起了我对家乡那一湾稻田的回忆。

在我乡下老家的门前,有好大好大一湾稻田,那湾稻田面积多达数千亩之多,它们在一条貌似巨龙的长石练和树中的伟“丈夫”白杨树和婀娜多姿的柳树共同的守护下,安然无恙地生长着麦子,生长着稻子,为家乡父老提供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食粮,使家乡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正因为生长在这“鱼米之乡”,出门在外都要被人高看三分呢。记得有一次我在县上参加一个年度新闻表彰会,县广播站的一位编辑老师饭桌上闲聊时听说我是棣花人,就离开餐桌上席,硬硬把推别人去坐上席,屈尊于我身边。他说你们棣花人把白米饭吃糟蹋了,一碗酸菜放点青辣椒,过个油锅“滋溜”一下就拌着吃米饭。我给你说,这米饭是富足饭,要有肉,猪肉、牛肉、羊肉、鸭肉、鸡肉,多多益善。还有一次是我们割草时,坡场看守和我们显摆说,他们那里放学回家锅盖一揭,抱怨说:“又是糊汤!”,我和同伴却说:“我们放学回家锅盖一揭,对着母亲把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埋怨母亲还会做啥饭,刚会做米饭!顺手把锅盖甩到一边去。”

显摆归显摆,殊不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长大了才明白,一粒稻谷来之不易,个中滋味岂是一个“辛苦”二字能说尽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业社实施联产承包到户政策后,我已娶妻生子,另立门户,生产队也给我们家分了承包地,其中也有门前那湾地。那湾地土壤肥沃,秋种麦子夏栽稻,一年收获两料,麦子好种,相对简单一些。前些年农业社种稻时,种子更新换代慢,前一年种了第二年也可复种,可现在不行了,良种水稻种子不可以复种,必须年年换种,所以 每年清明刚过,人们就要到县种子公司去买良种,买回良种后,要用温水浸泡,可水温难把握,水温低,稻种不发芽,水温高,又担心把稻种的胚芽给烫死了,火候真的不好把握。好在我的媳妇心灵手巧,冰雪聪慧,一点就透,我家的稻种每年没有买过第二次。待到稻种发芽长到一定程度,就把它撒入提前整理好的“母秧基子”。稻种胚芽入住“母秧基子”后,活就来了,一天三晌在忙都要去浇水,去看生啥毛病,就像大人精心呵护初生婴儿似的,整日提心吊胆地侍奉着水稻的幼苗。

芒种过后,门前那一湾闪烁金色的滚滚麦浪不见了,剩下一片裸露的光土地,人们就用镢头、锄头把收割后的麦田挖好,在烈日下暴晒两天,然后修好防水外流的土练,引丹江河水到地头泡地。生产队时是大块,联产承包到户后是小块,为了这泡地的水,昔日和和美美地左邻右舍常常为争水闹得脸红脖子粗,撕裂温情面皮失和气,甚至大打出手。

把地泡好了,还要用铁耙子把地里的土疙瘩弄碎,弄成糊状,这样栽稻子时好栽。我家四个人的地,两个孩子尚小,媳妇在“母秧基子”起稻苗,我在稻田里捏地练、整地。等到把地整好,然后到“母秧基子”把媳妇起好的秧苗担到稻地里栽稻子。唐朝有个布袋和尚曾这样描绘栽秧:“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由于我打小没有栽过秧,人笨手瓷慢,因此手、眼、脚不协调,顾了东顾不了西,顾了南顾不了北,眼看了手里分秧苗,顾不上栽秧行间距,更不用说匀称了,五六尺宽,一百多米长的一绺地,人家一天栽完了,而我却两天还栽不到三分之二。再放眼人家插秧,马步一蹲,手脚配合默契, 左手拇指捻秧苗,右手“哧哧哧”的栽着秧,有条不紊地向后退,面前的秧行在延伸,后面的地练在靠近,前后左右距离适中,横是行行,竖是样样;而我栽秧时眼睛瞅着手里分秧,几乎是数根根,半天才能栽一撮,栽的秧竖看曲里拐弯,横看前后错位,栽在地里的秧苗蚂蚁上树七上八下,甚至于还漂在水面上。更搞笑的是栽着栽着不是多一行就是少一行。就这样,一天猫腰弓腿下来,晚上睡在床上腰疼得伸不展,腿疼的不敢摸。可又能怎样,第二天起来还得照样去稻田栽秧。

媳妇运送秧苗站在地头嬉笑着说:“刘先生,你看你栽的秧有行行样样没有?一窝乱麻,有的秧苗还飘在水上面。”我苦笑着看着老伴一言不发。

后来,父亲看我插秧实在不得法,他栽完他们的秧田后,来给我帮忙,一边插秧一边给我示范说:“左手捻秧右手栽,目瞅前方行不歪,马步蹲牢脚生根,后退一步栽两行,不说腰疼背又酸,稻香出自苦中来……”就这样,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撅起屁股步后退,背烤骄阳似火烫。弓腰曲背面朝水,热浪翻滚扑面庞。”就这样,在父亲的指导帮助下,我于栽完了那块稻地的秧苗。

到了金秋时节,我站在地头,眼看着沉甸甸稻穗在秋风里摇曳,看着那金色饱满的稻粒在微风中含笑,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蓦地,眼前浮现出了收割稻子时,秋阳高照,乡亲们头戴草帽,高卷袄袖,挥舞着镰刀,身后是整齐不乱码铺满一地的金黄稻谷,它们惬意地睡在那儿,在悠闲的小憩中释放着成长的疲倦,期盼着颗粒归仓的喜悦,它们既彰显了成熟之美,又是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回报。

我陶醉了,陶醉在“喜看稻菽千里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美风景里……

【作者简介】

刘春荣,男,生于1957年2月,家住丹凤县棣花镇棣花贾塬。退休教师。文学、新闻及新闻摄影爱好者。商洛市作协会员。商洛市“商洛好人”。个人信念是“宁做文学的囚徒,不做世俗的皇帝!唱一曲阳春白雪,献给我的父老乡亲——下里巴人!” 自19912月在商洛日报发表新闻稿件以来,先后在省市新闻媒体发稿3000余件,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数百篇。新闻稿件有10多篇获市级以上好新闻奖。散文《桃花情缘》获人民文学校园作家三等奖,散文《画妹》获李白文学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电视剧本《关山渡若飞》2016年获《今古传奇》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全国老年人才艺展示三等奖。

  •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 诵读顾问:海俊

  • 主编:丹凤晒晒

  •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 自媒体支持:小麦的籽       无言年华      我是吕哥

  •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咸阳文坛

  •                  大 乾 州         新新文学      最 博  览

  •                  阳城风云        松风阁语      先生来啦

  •                  我是布衣        往事余味      书山生花

  •                  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     漫步丹江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刘春荣‖高高猫耳幢

刘春荣‖梦里依稀黄大衣

刘春荣‖袜子的故事(主播:沉默的人)

刘春荣‖淋雨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插秧(《农忙》之二)
父母们可以收藏哦!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专辑(四) ‖ ​在禾下纳凉,闻着稻米香
一畦秧苗与一块稻田
知识青年的故事(四)《种水稻》
汤成难 | 奔跑的稻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