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科医师说:小儿脾虚厌食,积食、食欲不振的中药、成药治疗推荐

儿科也很常见一些以厌食,挑食,饮食少、消瘦来看诊的儿童,通常懂中医的儿科大夫,经仔细查体和检查,凭临床经验明确诊断后,就会介绍以下此类疾病的症候特点,即多见于小儿厌食的症候。根据孩子的中医症候和临床表现,我们常推荐中药或成药调理,大多家属也赞同使用相关的诊疗方式,因此,今天我就仔细讲一下和小儿厌食相关的知识,尤其中医对小儿厌食表现的辩证分类,明确用药的推荐,以供大家参考。

(注:本人虽非中医儿科,但多有涉及学习中医儿科有关消化疾病诊治的内容,若有专业者,可提出宝贵意见,我虚心接受)

中医儿科常说的脾虚为主的“厌食”是指:儿童长期厌恶饮食,不思进食,食欲减退,和长时间的食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主症(食量较正常同龄儿童减少1/3以上)。

同时这样的孩子还会有食欲不振,饮食乏味,体重减低等临床症状。但孩子精神或活动运动尚正常。

多见有以下病因或诱因:如饮食不节制,喂养不当,全身基础疾病(如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以及自身心理因素(年龄较大的孩子学业压力大,或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

辩证分类主要有5大类:

1脾胃湿热证

且主症候为孩子不思进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且口渴不欲饮水,四肢肢体倦怠,无力,少动。多伴有口臭,时有恶心,甚则呕吐。大便多干结或臭秽,小便尿色黄且少。

中医查体可见: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注:脉象需要专业中医诊脉明确;判断指纹需掌握中医儿科的指纹诊图及诊法,如下图,需中医专业)

治疗:

2脾失健运证:

证候 可见儿童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面色少华(孩子面少色泽,如面色略苍白或者萎靡发黄),但精神尚可,有口淡乏味,时有流涎(流口水),嗳气呃逆(打嗝,反胃,胃口上反臭气),恶心,大便软溏(大便不成型,类似软溏泥)。

中医查体: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见下图,个人参加的《儿童合理用药大会》摄屏),诊脉可见:脉濡,手指纹淡红。

强调此证候,舌苔薄腻为其典型特征。(如下图)

3脾胃气虚症

证候可见 不思进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查体见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没精神,爱说话),形体偏瘦。

唇色淡,口淡乏味,脘腹胀(胃肠道胀气),大便稀溏(大便更稀)。

舌可见:舌淡胖边有齿印,色淡红,苔薄白(舌象如下图,《儿童合理用药大会》摄屏)。脉象及指纹可见:脉细软,指纹淡红。

注意:面色少华,神疲肢倦,形体偏瘦为诊断脾胃气虚的辨证依据。

4脾胃阴虚证,

其证候为不思饮食,厌恶进食,面色少华,盗汗唇红且干,手足心热,形体偏瘦,大便燥结(干燥硬结),小便黄少。

舌象可见舌红,苔花剥(即西医所述地图舌,但舌体很红,如下图),脉象指纹为脉细数,指纹紫或红。

强调:此证候以儿童食少饮多、盗汗、手足心热,汗出湿衣,大便干结、体瘦肤干,舌红少苔为特征。

5肝旺脾弱证(也称肝旺脾虚证,如下图摄屏)

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形体偏瘦,两胁胀满(胸腹交界处外侧肋骨旁胀痛),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睡眠不好),兴奋躁动 ,口苦泛酸,嗳气呃逆,大便失调(或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舌象见舌红,苔薄黄,脉象及指纹见脉细小弦,指纹紫滞。

说明:本证多见于平素急躁易怒的患儿,与精神及情志心理因素有关。

治疗用药:主要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辩证用药,施以方剂,则孩童脾胃调和,脾运复健,胃纳自开。

具体如下:

1 脾胃湿热者

治法:清热燥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朴三仁汤(经验方)

常用药:广藿香、厚朴、姜半夏、茯苓、苦杏仁、薏苡仁、豆蔻、炒苍术、胡黄连。

可组方:常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宣畅三焦气机;半夏、厚朴;藿香芳香化湿;滑石、竹叶、通草利湿清热。

药物加减:大便不畅,加槟榔、枳实、莱菔子;小便黄少,加滑石、甘草。

推荐中成药:王氏保赤丸,针对脾胃湿热。

用法用量:6个月以内,5粒/次; 6个月~2岁每增加1个月增加1粒;2~7岁每增加半岁增加5粒; 病轻者1次/日,病重者2~3次/日。

或保和丸,亦针对脾胃湿热证:<3岁1丸;3~6岁2丸;>6岁3丸;2-3次/日。

2 脾失健运证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开胃 。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苍术、陈皮、枳壳、广藿香、六神曲、麦芽、焦三楂。

组方如下:常用 苍术燥 湿运脾;陈皮、枳壳、藿香理气醒脾和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消食开胃。

药物加减:嗳气泛恶者,加姜半夏、竹茹;大便软溏,加山药、薏苡仁。

成药推荐:保和片(丸),针对脾失健运。

用法用量:<3岁1片;3~6岁2片;>6岁3片 3次/日;

山麦健脾口服液,10ml/支

针对脾失健运者,用法:<3岁5ml;3~6岁5ml;>6岁10ml,3次/日

3 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小儿要证直诀》)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六神曲、炒鸡内金。

组方选择: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佩兰、砂仁醒脾助运;神曲、鸡内金消食开胃;

药物加减:大便溏薄者,加炮姜、肉豆蔻;腕腹胀者,加木香、厚朴、莱菔子。

推荐成药:健胃消食口服液

10ml/支,针对脾胃气虚,每服10ml;3岁以下儿童每次服5ml,2-3次/日。

醒脾养儿颗粒,规格2g/袋,对脾胃气虚 :1岁以内2g;1~2岁4g;3~6岁4g;7~14岁6~8g,2-3次/日

或神曲消食口服液,儿科用药,剂量遵说明书。

4 脾胃阴虚证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经验方)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焦山楂、麦芽。

组方原则: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养胃育阴;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焦山楂、炒麦芽开胃助运。

药物加减:口渴烦躁者,加天花粉、芦根、胡黄连;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夜寐不宁,手足心热加牡丹皮、、莲子心、酸枣仁兼脾气虚弱加山药、太子参。

中成药推荐:人参归脾丸

人参归脾丸中含有人参、甘草、黄芪、当归等中草药,有舒缓脾的运化功能。其也具有补血益气、健脾养心胃的作用。

注意含有人参,儿童大年龄组可遵医嘱服用,易上火大便干燥。

5 肝旺脾虚证

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景岳全书》)

常用药: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炒白芍、法半夏、甘草。

组方: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

药物加减:烦躁不宁,夜寐不安者,加茯神、钩藤;口苦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嗳气呃逆者,加旋覆花、赭石。

中成药推荐:逍遥丸(颗粒)

有疏肝健脾,养血作用。可用于儿童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

儿童可以服用颗粒剂,按说明书用量。

最后辩证治疗成药总结如下图(《儿科合理用药大会》摄屏),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参考资料:《儿童合理用药大会-中医治疗小儿积食讲课内容》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厌食、积滞章节》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药典》 国家药典委员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科越来越多见的一种症状:小儿脾虚!挑食厌食爱生病,面黄肌瘦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谈”脾虚,脾胃受损如何调理
【中医育儿】小儿厌食食疗系列(四):脾虚肝旺
王雪峰治疗小儿泄泻经验
小儿脾胃虚弱,常流口水、感冒、腹泻……试试推拿补脾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