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小泉|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选择题精析与评价

注:本文发表于《高中生之友》2023年2月下旬刊

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选择题精析与评价

景德镇一中 周小泉

高考历史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的区分度最大,因为选择题通过较为有限的材料,设置新的情景,提出新的问题,并从材料与所学知识中列出三个相关的干扰选项,使选择题的解题变得更加客观,也更加具有区分度。这给高三学生的备考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审题能力;三是解题能力。

为了更为高效准确地解答选择题,笔者结合2022年高考高考历史(全国乙卷)的真题,尝试找出选择题命题的规律与解题的基本方法,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2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解析A项,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对于青铜农具的表述较少,而且对农业的发展作用并不大。只是到了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另外,必修一学习“礼乐制”时,一般会提到“国之大事,惟祀与戎”,而当时祭祀礼器多数为青铜材质。只有王室才能拥有当时最好的青铜器。故A项应予排除。B项根据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青铜矿当时属于官营,“工商食官”,直至东周,私人工商业方被允许开发青铜矿料。故B项应予排除。C项,重要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湖北大冶、江西瑞昌,安徽铜陵;商、西周政治中心殷(河南安阳)、镐(陕西西安附近)、洛(河南洛阳),均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商、西周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距离很远;西周主要诸侯国,多数分布在黄河流域。从西周分封制可以看出,南方对于政治中心来说,是偏远地区。但整幅图的标题是“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这个现象,北方是政治经济中心,南方是“高科技”——青铜冶炼的原料产地,甚至在当地有青铜冶铸遗址的发掘。经过“金道锡行”的交通运输线,运到商、西周的都城。这些考古的成就,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南北方联系加强。符合题目主旨,是正确答案。D项,属于原因推定,从材料中不能得到结论,而且从逻辑上,“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并不必然导致“青铜器铸造的繁荣”,应予排除。

评价:商代文化过江南,尤其是江西吴城文化。学术前沿从科技史、考古学、材料学等领域作了较为系统与实证的研究,得出较为扎实的结论,比如,商朝往南扩张可能不是对铜矿原料的掠夺,而是为了保障到南方的“金道锡行”这一交通运输通道的畅通。可见,商代南方与北方的联系就非常密切。这告诉我们,对考古学前沿的一些学术成果,也可以用来命制高考题目,我们平时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积累。

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说其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书评》)。项羽、樊哙皆是武人,“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一片总要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缀甲样式,非常规整。“排突”是指“冲击,冲撞”,“硬弩”、“铁柱”,“不可冒犯”,皆形容颜真卿楷书的银勾铁画,力道遒劲,符合楷书特征:“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故选B项。A项小篆特点是“笔画规整,方圆有序,结构平衡且对称、上紧下松”,与材料所言不符;C项,行书特点是“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与材料所言不符;D项,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材料所言不符。

评价:本题在文学艺术考题中经常出现,一般是以一段评语描述该文学艺术的特点,从而推断出其所属派别,然后选出与此类似的作品。本题根据其描绘特点直接判断其作品类型即可。

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解析第一句话说明通判设置的基本条件;第二句话说明通判的办公地、职能。有一整套完整的规定。可见,通判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与管理。与这个方向一致的表述是A项。B项“干政”一词表述不严谨,其实是防止武人在地方掌握行政、财政、军事权,造成割据势力,甚至威胁中央;C项不符合材料意思;设置通判只是将地方权力进行监督,并未削弱州府权力。

评价本题解题的关键还在于审题与思辨。本题以宋朝地方行政机构通判的设置入题,考通判设置的主要目的。干扰项B容易被选,因为课本中关于通判的表述是“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在高三复习过程当中,也会把通判一职作为监察环节来讲解。这说明,我们平时在训练的时候,避免单纯从所学知识出发,直接得出结论,而应该训练结论从史料中得出的基本素养,即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材料呈现的现象包含:一是“好大喜夸”之风盛行;二是富人中园林建筑现象普遍;三是士人对此现象持批评态度。这是逻辑指向。D项“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符合材料意思,只有工商业繁荣,方有能力建造园林;A项“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中“颠覆”一词过于绝对;B项“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其中“初现”一词不符合史实,比如北宋《清明上河图》便含世俗化审美。C项“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四民”社会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直持续到清朝覆灭之后,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仍然以较为顽强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中国社会,不符合史实。ABC三个选项都存在较为绝对的说法,以此降低难度。“过于绝对的说法,除非课本确有其事,一般为错误答案。”这是我们对待此类题的基本态度。

评价:本题所含信息较多,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历史学的基本术语,要有彻底弄懂、弄通的态度,而不是简单追求解题技巧,只有如此,方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题干大意是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却主张销毁康有为所著《孔子改制考》。顺着这个思路,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专注变法本身,不多生事端,以此减少变法阻力。C选项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材料并未涉及新旧势力的合流,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题干中未涉及“中体西用”,B项错误。D项的“彻底”一词过于绝对,题干中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说明其认可变法,。

评价:题中关键词“但”很重要,虽然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他不希望节外生枝,故有所请。此一逻辑关系须明确。

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新文化运动,有对中西文化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的倾向;1918年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其共产主义思想,契合中国“大同世界”的儒家伦理;1919年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民族自决”的理想主义国际政治理念,给同为战胜国的中国画了一个很大的饼。“基于国家实力”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英法列强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精英与底层都对巴黎和会的决定深感失望与愤怒,中国青年作为先锋发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可知材料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日益与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D项“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符合题意。A项“由此引发”不符合史实,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初期即有东西方文化论争。B项“开始”一词与A项一样,均不符合史实。C项“得以消除”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与材料意思。

评价:本题为了增加难度,把学者陈望道的名字隐去,让学生不能直接知道学者的立场;为了降低难度,在选项上多用“由此”、“开始”、“消除”让学生可以较容易排除。可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于命题者经常用于设置干扰选项的方法我们要有所了解,这样解题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C项“表明”是对实质的表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已经认识到“城市中心论”的俄式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且已经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可直接排除。A项符合题意,符合史实,是正确选项。因为材料是193512月瓦窑堡会议的主要内容,目的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进行的政策调整;B项是192787日,八七会议的内容,而且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中日的民族矛盾,主要斗争对象已经从南京国民政府转到日本侵略者。D项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提出,比如,在19449月于重庆举行的第三届国民参政会第三次会议期间,915日,中共代表林伯渠报告国共谈判的经过,在结尾之处他“顺便”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的广泛拥护。

评价:本题一定要结合当时特定的背景作答。用矛盾分析法能较好地分析当时的情形:日本侵华不断加剧,导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降为次要和从属地位。中共为了应对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其实质。这一整套的分析方法,其实就是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的工作方法,不断地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1

 

5

5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考生根据题目中所选时间的起点,应该可以得出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符合题目要求。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并未提及城乡差异。D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因为材料中并未提到城市产业结构完善的问题。

评价:本题在时空观念上明确1978-1986年的北京郊区,便可以断定是农村,干扰选项都设定在城市,较易排除。但对于2004年左右出生的高三学生来说,题目有很大迷惑性:北京是一线城市,郊区肯定也是城市。考生就认为是城市相关的改革导致职业占比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从命题者所给出的史料出发,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32.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答案:D

解析:调用所学知识:梭伦改革对雅典官员门槛有具体说明,即前三等级公民可为官。ABCD四个选项均为条件,但设问的提示词“前提”两字,要求考生从最基本的条件去思考,甚至可以用最低要求,最低条件,这样的词来代替“前提”。这样的话,只有D项符合题意,即本邦籍贯、成年男性。其余条件均对官员提出的较高要求,不符合题意,予以排除。

评价:命题者在雅典官员资格审查这个细节上入题,看似与教材无关,但提问句把考查重心拉回来了,还是考查学生主干知识,即雅典公民概念。同时,设置的干扰项与所给情景相关,有一定的迷惑性。作为考生,一是要准确地掌握课本主干知识,二是要训练阅读能力,敢于取舍,形成细致、果断的答题风格。

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A项“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考查主干知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核心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从阿尔卑斯山以南传到以北,从意大利传到法国,激起法国文化精英的学习兴趣与“文化民族主义”,故有“法国意识”萌发,符合题意。B项“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考查主干知识: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新教取代罗马天主教,核心在于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罗马虽然在意大利,但是,选项偷换了一个概念,将“罗马教廷”,改成“宗教神权”,考察学生对宗教改革实质的掌握。C项“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一直在发展,关系不密切;如果从程度来讲,“迅猛发展”一般认为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D项“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提出人民主权学说的学者是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的学者,比如伏尔泰、卢梭等学者提出的“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加上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将“人民主权”学说广泛传播。时间、空间均与题干不符。

评价:此题迷惑性较大,不少学生在AB两个选项中,容易选出B项。因为,从时序上来说,文艺复兴(14-17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初)均发生于16世纪中叶以前。从空间上来说,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宗教改革斗争的矛头在罗马教廷。命题者为了使题目更科学,使答案具有唯一性,便在B项的用词上做了一些改动。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向互动性,但主体一定是各国的学者,在知识的授受过程中,不同主体会根据自身需要来选取、加工制作出有利于自身的文化作品。

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B

解析:A项“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不符合史实。1840年左右,英国机器大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与德国居前,但德国仍落后于美国。B项“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符合史实,符合材料意思,符合逻辑,是正确选项。德国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形成了其在全球的利益,所以通过发展海军,保障其海外利益,便顺理成章,而航运与海军的发展,共同促进德国经济、贸易与政治的对外扩张。C项“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不符合史实。德国相比英国这样的原生工业国家,属于后发工业国。德国的崛起直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主要动力是电力与内燃机。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强调德国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有应用,但以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为主。D项“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不符合史实,。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皇帝享有最高权力,任命宰相,宰相对皇帝负责,设有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权力相对较小。普鲁士因在统一战争中的功绩在帝国占据主导地位。

评价: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德国处于强国林立的欧洲,东有强俄,西有强法,还有当时掌握制海权的大英帝国,德国的崛起与争霸到最后的衰落,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对一些强国的兴衰规律进行探讨,从而可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借鉴。

351917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布尔什维克党员主张主要权力应归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认为俄国革命仍然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列宁的《四月提纲》,明确提出要“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个主张一开始并不被党内认可,但列宁持续不断地理论宣传与七月事件的教训,终于使党中央作出武装起义的决定,虽然仍有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等人的反对,十月革命最终取得了成功。A项“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不符合史实。B项“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不符合史实。C项“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符合材料,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要求。D项“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国际局势,是当时处于一战后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卷入一战,第二国际下的各国工人党支持本国的对外战争,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一定程度上受挫。于史实上没有很大问题,但跟材料意思不符合。

评价本题实际考查《四月提纲》提出的背景,以及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展历史属于“四史”之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的相关内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列宁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提出并调整政策,包括后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都是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的典范。这也是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注脚。

作者:周小泉,一个读书人

附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梳理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2022年江苏泰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独家解析 |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选择题解析
【试题研究】史小军:解答选择题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三)——主体一致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