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
内容摘要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因世居丹溪,人尊称为“丹溪翁”。
丹溪生平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论》,现存者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和《本草衍义补遗》。
其余著作如《金匮钩玄》、《丹溪心法》、《脉因症治》等或系门人编辑,或为伪托之作。
目的:
《明医杂著》言:“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故探讨研究丹溪治疗杂病的精髓,以便应用于临床。
方法:
以丹溪亲笔著作即《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为主,并参考其另一著作《本草衍义补遗》,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内容:
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丹溪在诊法上的经验,第二部分讲述在病因病机分析的独到见解,第三部分则论述其临证用药的特色,兹将简述如下。
一擅长利用四诊,见微知著朱丹溪临证非常注重诊法的应用,而且擅长运用四诊,加以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实质。
其《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述:“经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言简意赅,却指出了望诊当辨别人的整体和局部勇怯、肌肉和皮肤,并强调“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此言极具辨证论治精神,即同病异治。另外,取脉亦当须因人而异,“所以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一概观也。”由此可以看出丹溪临证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并不是单凭脉诊就断定病机,而是因人而异,肥人、瘦人、躁人、缓人的脉象判断方法,因此提出了《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提醒医者临证诊断时的诊法应用次序,先看形色,再察脉问证。不先看形色,则无从决定诊脉的方向。
1.1注重神色形态丹溪提出了望诊的几项要点:1望形的内容有观人长短、大小、肥瘦等;望色的内容有黑白、嫩苍、厚薄等。认为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此形色直接可以诊断患者之虚实,指导用药方向;3指出“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望诊可以决定诊脉的取向,“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提出了观人神色形态以后诊脉之大方向;4观人之神态可以断病之虚实,神色虚赢,活动无力者,多属于虚;神色行动如常人,纵然脉象显示虚像,当疑非虚之病。
1.2细究脉象,辨别虚实真假丹溪即使注重望诊,亦不偏废脉诊。
丹溪提出了诊脉注意事项:1“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认为诊脉的方法,当因人而异,不能不顾人之肥瘦躁缓而一味的盲目取无过之脉;2列举《脉经》二十四部脉,认为诸脉大多相兼,不能只是单取一脉足矣;3归类诊脉纲领,提倡以浮、沉、迟、数为纲,以候寒、热、虚、实;4诊脉必重取至骨,察看脉象有力或者无力,以辨病机之真假和虚实,在《涩脉论》还提出了重按至骨以后当“以意参之,于证验之”,以期不致于误诊。
1.3追问病史,察其习性。
综合分析丹溪临证甚是谨慎,必定追问患者的得病经过,甚至询及患者的生活习惯,惯常饮食,平素体质、甚至是平素习性等事情,以便能够更好的掌握患者之体质。 可以在丹溪的医案中看到“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汝去腊食何物为多”、“形瘦性急”、“知其饫于醴肥者”等追询患者习性的内容,这样的病案在当时是少见的。
二   深究病机,穷本探源丹溪早期致力于理学,深受理学治学之道影响,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生,必定追究其本源。而且,自魏晋至两宋,方书的积累已然甚多,对于医理的探讨研究反而相对不足。金元四大家皆是有感于医学理论的匮乏,并且在当时理学的影响下,纷纷对医学理论深入探讨。
2.1   重实践,论病有根有据丹溪探讨疾病的病机,非常注重实践,并不单纯的由理论上的臆测。
在《格致余论·疝气论》中,丹溪既从理论追踪从古至今的论述,又亲自身临其境体验,从而得到了疝气的病机。丹溪认为此病自古以来,医家皆认为属寒,丹溪对此颇有质疑,因丹溪曾于寒冬没脐之水中履冰徒步,却不曾因此而病疝,故丹溪认为“以予素无热在内也。
2.2  谨守病机,因势利导丹溪认为“病在脏而治腑,病在表而攻里,非惟戕贼胃气,抑且资助病邪,医云乎哉!”。是故临证必谨小慎微,明辨病位在脏在腑,以防攻伐无辜。有时候上部病痛,病位却是在下,故予以攻下;有时候下部病变,病位却在上,即予以涌吐。
2.3破迷信,从痰虚论病有似邪祟丹溪治学,深受理学影响,格物致之,必穷物之性理方始罢休。
丹溪多遇患有幻听幻视妄言的患者,故尽心竭力的探讨其中机理,终于归咎于气血两亏,痰客中焦,气机失于升降,致使十二官各失其职。
2.4  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论寒热当察病机丹溪引用《内经》之言:“恶寒战栗,皆属于热”及“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并将“恶寒”、“禁栗”和“如丧神守”分成三种恶寒的程度,《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恶寒者,虽当炎月,若遇风霜,重绵在身,自觉凛凛战栗。禁栗,动摇之貌;如丧神守,恶寒之甚。”认为有些患者虽为热证恶寒,却得热药而稍愈者乃因热郁气上,积为痰饮,积痰得热,故能稍愈。
丹溪在研究恶寒恶热病的时侯,发现了两种皆是热证,却有虚实之分,因此而悟出“恶寒非寒,宜用寒药;恶热非热,宜用补药”的治疗法则。
2.5  重视气机升降丹溪治疗胎妇转胞,因遵古方屡用滑利疏导药却见效甚微,因而深入思考研究,发现胎妇禀 质素弱者、或忧闷多者、或性急躁者、或食味厚者多得此病,丹溪即对此病机进行分析“因思胞为胎所堕,展在一边,胞系了戾不通耳”,既然是胞为胎所堕,治疗当将胎举起,悬在中央,使胞系得疏,水道自行,因此丹溪采取吐法以升提气机,使胎得举起,胞系得疏,病因此而愈,丹溪对应用此法何以见效亦不甚明了,却是实验多次了才敢言明此法,此即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之故,足见丹溪对医理的修为深厚。
三  用药灵活,圆机活法丹溪用药往往自出机抒,不拘于成方,别具一格,常引用许学士释微论言:“予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仲景之心也。”  故丹溪于时人滥用《局方》以致祸害非常痛心疾首,极力呼吁当世医家莫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临证当谨遵其师罗知悌所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由于丹溪跟罗氏学医时,罗氏卧病在床,令丹溪“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以某药为引经,往来一年半,并无一定之方”,是以养成了丹溪临证随机应变,圆机活法的处方作风。
3.1  抨击局方,却善用局方丹溪生于金元之际,适逢宋时所编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的盛行,而丹溪早期学医亦曾习此,却发现《局方》所载之方剂,大多偏于温燥,而丹溪所在之地,是东南湿热之所,人民体质较弱,肌腠疏松,并非适合服用刚燥之《局方》所载之方剂,然而当时的风气是“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以至于病者因医者用《局方》而误治亦不自知,只叹病重之甚,命中使然。
丹溪有感于此,起而著《局方发挥》抨击《局方》,虽言“发挥”,却是批评其中之谬误。虽然如此,丹溪却善于利用《局方》,其临证多应用《局方》之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三黄丸、紫雪丹等,或加减,或合方,皆可看出丹溪匠心独运,灵活应用。
3.2重视脾胃,依胃养阴丹溪之名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等引起了后人以滋阴派相称,然而丹溪临证处方处处顾护脾胃,并不以滋阴厚味之药物妨碍脾胃之运化,并且处处强调脾胃为人身之化源,而且可以通过脾胃吸收谷肉果菜来实现滋阴。
据资料显示,《名医类案》所记录丹溪之医案为汇总丹溪所有医案删去重复者共有339案,从《名医类案》所载的丹溪医案,统计出丹溪常用药物出现的医案频率。
其结果如下:
人参152、白术150、甘草145、当归117、陈皮115、白芍91、川芎87、生姜79、茯苓75、黄芩75、半夏73、黄芪66、地黄49、黄连44、苍术42、黄柏41、木通31、升麻27、桃仁27、羌活25、大枣24、枳壳20、竹沥20、牛膝19、红花17、南星17、防风16、五味子16、滑石15、知母15、葛根、大黄、附子、荆芥14、山栀、香附、麻黄12、瓜篓11、砂仁10。
上述的统计表明,丹溪临证善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等益气养血药,因此可以说丹溪临证注重脾胃,并且认为脾胃为人体一切的生化之源,而脾胃有病则百病丛生。
另外,丹溪非常注重患者必须饮食调养,守禁忌,以使脾胃不受损害。
结论丹溪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并对望诊和脉诊甚有心得,治病以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用药,故临证并无一定之方。
纵观丹溪的著作,其提倡顾护阴气,却不滥施滋腻药物,并认为补肾不如补脾,强调脾胃为一身之化源,因此并非完全是滋阴派。
总之,丹溪以顾护脾胃之气为第一环节,为的只是实现保养难成易损的阴精,综观《格致余论》和《局方发挥》,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丹溪的“养胃护阴”思想,这个思想,是补刘完素详于清热而略于养阴和李东垣之脾胃阳气学说之不足,遂成一家之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丹溪医案评析大全 朱丹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中医临床医案
阳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降火“相火论”
探寻丹溪之“倒仓法”
丹溪四书“痛风”考
老中医章真如医疗经验
南北政临床治疗体系的历史根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