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                                                          《桃花源记》复习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2、文章知识:(1)线索: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3)一字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  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  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 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  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 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  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  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4)重点词:[异]感到诧异。[穷]穷尽,有走完,走到尽头之意。[尽]完,文中有到了尽头之意。[具]:详尽。[咸],都。[悉],都。[并],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课文理解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意料之外,诧异惊喜。]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好奇]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因为他们与外界出去了联系,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所以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怕外人知道后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7)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18)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9)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20)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6、课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9)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10)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1)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3)“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来时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源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陋室铭》复习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

【名】有名,出名。【灵】(变得)灵异。【斯】这。【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乱】使……扰乱。【何】什么。

三、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4.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五、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主人有美好的德行(就不显得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渊博的学者,而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复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二、重点词语

【蕃】多。【独】只,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益】更。

三、阅读理解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1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可轻辱。

19、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0、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四、用原文语句回答。

1、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9、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六、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了去玩弄它。

《三峡》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文言词语

1、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绝]  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3、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1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五、译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二、重点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理解探究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6.“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抑郁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8、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10、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1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13、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4.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6.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衷名利,为俗务所累。

17.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

18、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19、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议论

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译句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01 远航老师的网校Office 最专业的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的教...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
复习资料
八年级理解性默写练习卷
(5)[转载]八年级语文上册中考文言文简答题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专题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