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天嚷着想恋爱,来了“对象”又让人家滚!ಠ_ಠ???

读高二的时候喜欢一个女生,因为她长的很好看(请忽略我早恋这个问题,并且我就是这么肤浅),一直不敢跟她表白,怕被拒绝。

但是到了高三上半学期的时候,偶像剧的一幕发生了,那个女生通过另一个同学间接向我表白了,没有想到这种剧情竟然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但是就在得知她也喜欢我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不是那么喜欢她了(想骂渣男的朋友们,可以直接划到底部留言区畅所欲言了)。

当时我自己也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在接触心理学之后,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有一类人似乎跟我一样,都是拥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我们先来做个测试,在恋爱关系中,下面这四种情况,你更像是哪种呢?

《东邪西毒》

A、对我来说在一段恋爱关系中,很容易与Ta在情感上变得亲近,我会信任并依赖Ta,并且也很享受Ta依赖我的感觉,不会担心自己受伤。

B、对我来说,并不喜欢情感上很亲密的关系,我认为独立更重要,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并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者被别人依赖。

C、我不能没有亲密关系,我非常依赖对方,但是也经常担心对方不像我依赖Ta一样依赖我。

D、我虽然也想和别人亲密,但是发现很难让自己真正信任并依赖一个人,很害怕靠的太近,自己会受到伤害。

在说答案前,我们看个实验。

在上世纪,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和他的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奠定了人们对于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基调。


她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的技术,来测试12个月大的婴儿对于母亲的依恋类型,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和母亲在一起、婴儿和生人在一起、婴儿自己这三个环境下,婴儿的反应。


试验中,有的婴儿在母亲离开后丝毫没有影响,还是自己玩自己的,有的婴儿母亲离开就开始哭闹。

爱因斯沃斯根据试验情况界定了三种亲子关系: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


安全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后会变得心烦意乱,但是当母亲回来之后,他们会主动去找母亲,并且很容易在母亲的安慰下平静下来。大概有56%左右孩子是这种类型。

还有一部分孩子,母亲刚刚离开就表现的极为痛苦,并且在母亲回来后不管怎么安慰,还是很难平静下来,并且表现的很矛盾,他们既想得到母亲的安慰,又要对于母亲的离开进行“惩罚”,使劲的推开母亲或者踢打。这类儿童被称为焦虑型(或者焦虑-抗拒型),约占19%。

另外,还有25%的儿童,在母亲离开后,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痛苦,在母亲回来后,他们会回避与母亲接触,有时候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这种类型的儿童被称为回避型。


爱因斯沃斯发现孩子的依恋类型是在1岁以前就基本定型了,是由基因与父母养育方式共同决定的。

在成年后我们对于伴侣的依恋方式是儿童时期对于母亲依恋方式的一种延续。

后来,心理学家布伦南将成年人依恋方式,通过两个关键特征——焦虑感与回避性,分为了四个类型,也分别对应了最开始测试的那四种类型:

A 安全型依恋;
B 疏离型依恋;
C 痴迷型依恋;
D 恐惧型依恋。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高回避性-高焦虑性的恐惧型依恋,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奇葩类型——回避型依恋。

它是焦虑型和回避型小孩的结合体,又想跟你好,真的好了又拒绝怕伤害。真是凭实力单身的一把好手。


怎么判断你或你的伴侣是不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的人常常会给自己的恋爱关系留有退路,当朋友问起来你俩人关系的时候,他可能会跟朋友说,“我们只是尝试在一起,并没有那么上心啦。”

这实际上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反映,他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不去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这段感情中,并且一有风吹草动,就想要逃离。还有一些人会找好备胎,一旦觉得自己会被伤害时,就马上“无缝衔接”。


看到这里回避型依恋人格“渣”的头衔肯定是逃不掉了。以上叙述都是比较明显的“回避依恋型人格”,还有一些是不那么明显,可能你不会一下就发现,甚至连他们自己本身都察觉不到,但是在交往过程中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如果你在恋爱中感觉对方或者自己有以下两种状态,那就很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1.对恋人抱有偏见。

在交往中更多地看到对方的缺点,而对优点视而不见,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就被怼。(处女座躺枪了?)

但其实他们并不是故意去这样做的,或者说这样做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这类人大多数都是小时候父母经常离开自己,漠不关心或者没有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情感不会再次受伤害,他们会压抑自己的依恋需求。


成人后就会体现在经常会聚焦于伴侣的缺点上,就好像说“其实Ta也没有那么好啦,不要全部投入感情在Ta身上。”

这样慢慢就会发展成,贬低伴侣,挑刺,找毛病、打压,伴侣说什么做什么都得不到他的认可,甚至会有不愿意进行身体接触或者做爱。(突然感觉有点像PUA)

2.对于恋人的情绪以及需求非常不敏感。

如果父母经常离开孩子,那么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很难察觉到,孩子想要吃饭或者是抱抱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回应,是让孩子变成“回避型依恋人格”很大的因素。

很多老人都说孩子哭的时候别管,放那晾着,不哭了再去抱。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1岁前的孩子如果哭闹一定是因为有强烈需求,通常是在经受痛苦(忍受饥饿、口渴、排泄等痛苦),这个时候没有父母及时的回应对于孩子心理上面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电影《人生密密缝》

在长大后,他们也同样会忽略别人的情绪及情感需求。

前一阵子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面,陈养鱼的角色就是一个典型回避型依恋的人。钟小琴的情感需求几乎得不到回应,晚上吃完饭想让他来接,只得到一句话“我忙呢,那你自己打车回来吧。”

电视剧《三十而已》

心理学教授辛普森博士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员找来多组夫妻测试,邀请他们当着伴侣的面评价一幅照片中的异性(挺有魅力的那种)。

实验结果表明,“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非常不擅长察觉伴侣的感受,他们甚至会对照片中的人大加赞赏,当伴侣表现出不开心时,他们也满不在乎。(是不是像极了传说中的“直男”。)

电视剧《半妖倾城》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还能再抢救一下子嘛?


结论是“能”,但是要付出很多。

“回避型依恋”是有可能转变成“安全型依恋”的,但是可能需要自己和对方都做出很大的付出。

之前我遇到过的一个个案,丈夫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虽然很需要亲密关系,但会有意压抑自己的需求,和妻子的关系一直有距离。

他经常会不自觉的言语上贬低自己的妻子,说她“懒惰上不上进、花钱大手大脚没法过日子”,以此来告诉自己她并不值得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有时有很强烈的逃离倾向,会在楼下车里待好长时间不回家。

电视剧《三十而已》

后来在咨询师和妻子共同的帮助下,渐渐变得温暖,愿意去依赖,特别是在女儿出生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变成了“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

那这个妻子是怎么做的呢?

1.要知道自己的伴侣是心理原因,并不是真的有意为之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妻子在之前一直觉得丈夫是有意针对自己,在和咨询师聊过之后,她明白丈夫可能是需要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自己对于丈夫一些言语上的抵触心理会减少很多,对丈夫也会更加宽容一些。

《春娇与志明》
明明心里是爱着春娇的,却无法通过行动体现
这就是让人爱恨交织的回避型依恋者

2.可能需要伴侣更加主动,付出更多

“回避型依恋人格”对于情感方面可能会比正常人迟钝很多。他们的伴侣经常会感到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得到回报很少。

很多人可能会因此放弃这段感情(这也是很好的选择,如果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感情,及时停止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上面的那个妻子并没有放弃,吵架的时候会先给丈夫台阶下,并且很用心的为家庭付出。

《春娇与志明》

直到有一天丈夫在他们结婚纪念日的时候,给她买了很用心的礼物,并且给她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信里面表达了对妻子付出的感激。

3.要让“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觉察到自己的问题

很多“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认为自己人生过得不幸福,都是因为外界因素,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没有合适的工作,父母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支持等等。他们很难察觉到是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跟这个丈夫描述了他的情况后,他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这也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能够做出改变的基础。

所以想要改变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真的需要你足够的……爱Ta。

《春娇与志明》

最后,作为一个过来人,说一句:恋爱中双方性格和习惯合适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贪图对方各种外在条件(美貌也算)而委屈自己,这样的关系也是不会长久的。

这篇文章最后虽然说“回避型依恋人格”可以被改变,但是如果你的对象恰巧是这种人,为Ta付出、帮Ta改变又让你感到十分的痛苦,不存在爱不爱的问题,也不必内疚,结束这段感情也许是对双方最好的,毕竟自己的问题要自己负责。


作者:陈    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格起源:我为什么是这种人格型号?
回避性依恋人格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恋爱中的你,属于什么类型?
你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会爱上谁,又会被谁吸引...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