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个“弑母案”的背后,隐藏着三种家庭的秘密!

又一起“弑母案”,登上了热搜。

前几天,黑龙江哈尔滨市巴彦县发生一起“弑母藏尸”案,杀人犯竟是年仅14岁的女孩。

据报道,女孩刘某某因与母亲发生口角后将其杀死,将尸体运到冷库存放,3个多月后才被女孩的爷爷偶然发现,遂报警。

14岁的花季少女,本应该是含苞待放、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纪,却犯下如此令人心寒、大逆不道的罪行。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无意间搜索“孩子弑母”这个关键词,我们看到,类似的案件不止是一个两个。

去年五月份,青岛一名精英律师张灵(化名)被人意外发现在自己家中惨遭勒脖后窒息身亡。

凶手也是自己女儿!

事发前,女儿瑶瑶体贴地说要帮妈妈按摩,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绳索,将母亲活活勒死。

同年11月,南京一名高三男生李某在和母亲发生口角后,也是极其冷血地将母亲杀害。

事发后,他去同学家借宿了一夜;第二天,在学校才向班主任坦白,报案自首。

弑母的悲剧,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很有可能会有……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日趋紧张?

又是为什么,为了孩子不辞辛劳、甘愿付出一切的父母,却与自己最爱的孩子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呢?

还有很多网友搞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内心能够如此强大?

刘某某将其母亲杀害后,用毛巾将地上的血迹擦干净,将母亲的遗体装到编织袋中,运到离家不远的冷库存放,当别人问及妈妈的消息,她则回答说:她跟陌生人出走了。

瑶瑶在杀害自己的母亲之后,亦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平静地将尸体塞进行李箱,然后将家门反锁,平静地与母亲待了两天一夜,直到被人发现。

南京男孩李某的言词也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当办案人员问他是否后悔杀死妈妈时,他的回答是:不后悔,自己终于可以不用拼命学习、不用背负那么大的压力了。

人之初,性本善;而这一人性特质,在他们身上,早已踪迹全无;我们眼中的这几个孩子,成为杀亲的恶魔,兽性百出。为什么?

我们发现,在这类孩子身上,具备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那就是反社会型人格,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具备几个典型特征:

攻击性极强;

近似魔鬼般的冲动;

缺乏羞惭感,不能从过往经历中获取经验教训;

社会适应不良,等等。

当理解这种人格特质后,我们就更能够明白:作为一个成年人,听到杀人案件的发生,都会情不自禁的毛骨悚然;

可是,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作为案件的当事人,却能够如此从容淡定,而且还毫无反省之意!

理解不代表纵容犯罪的事实,而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试图从根本上减少甚至避免青少年犯罪悲剧的发生。

这三种家庭的孩子

最容易走向极端

1.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

父亲在家庭当中的角色,仿佛“谜”一样的存在!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提出“父亲功能”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与妻子培养积极的夫妻关系;

2.花时间陪伴孩子;

3.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4.带领孩子走向家庭之外的世界;

5.养育和保护孩子;

6.成为孩子的模范。

一位资深母亲曾经说过: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

同时,他们也是一张白纸;

父母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就会回你什么;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才会回馈心中的爱。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父亲的存在,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对于每个小家庭来说,父亲就是力量与榜样的存在,教会孩子拥有勇敢、正义、阳刚之气,并且具备责任与担当的品质。

2.控制型的焦虑妈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爱;

可妈妈是否保持拥有耐心、包容、尊重与爱的正面情绪,离不开家庭当中作为妈妈坚强后盾的爸爸。

李某的爸爸由于忙于工作,没有跟他们娘俩住在一起;

李妈妈为了孩子的学业,辞职在家专程陪同。

在其他家长的眼中,李妈妈的性格比较偏激、固执;

而在李妈妈看来,儿子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只有对他严格要求他才能好好学习。

有一次,李某匆忙跑到同学家里,手上还带着一把菜刀;

原因是他跟妈妈发生争吵,妈妈想拿菜刀吓唬他,他就拿着它去同学家躲避一阵。

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连同学家长都看不过去。

心理专家强调,中国式家庭的“祸不单行”,体现在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老天还会赐给他一个无比焦躁的妈妈。

父亲角色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夫妻关系和家庭的稳定,从而牵扯到母亲情绪的稳定性;

当母亲对于婚姻和丈夫的依赖减弱,便把情感全部寄托于孩子身上;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丈夫继续被往外推;

在这种关系的非良性循环之下,母亲只能从孩子身上彰显掌控感,从而获取自身需要的安全感。

3.对孩子期待过高。

知乎上曾有个话题引起热议:父母对你期望过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个高赞回答是:好累,真的好累。

为什么他们总是揪着一个问题不放?

为什么他们总是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我的感受?

为什么别人的生活那么轻松、快乐?

为什么……

孩子也想达到父母的期待,但就是做不到啊!

这种累,不是大家眼中的不痛不痒的牢骚和抱怨,而是来自内心强烈冲突所引发的无助、无奈、无力,甚至异常心理和行为。

一方面,他们想要做一个乖巧、懂事、得体的好孩子;

另一方面,面对来自母亲无休止的唠叨和持续过度的管控,父亲又不能在这个时候起到一定的缓和、调节作用,他们的逆反心理不由自主的、如波涛汹涌般从心底滚滚而来;

当体内两种力量的撕扯,两种声音的对抗,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很有可能用极端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在“探讨青少年反社会人格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的相关分析表明;

父母的关爱、鼓励孩子自主与反社会人格倾向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相反,父母过度控制则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呈显著的正相关。

所以,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温馨的家庭环境,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

当年12岁的比尔·盖茨正值青春期,他总是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导致母子冲突频繁发生;

他的父亲一直充当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调解员;

包容和理解妻子不太稳定的情绪;

同时,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积极正面地引导孩子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和家庭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首先拥有自我,然后在家庭关系之中:

父亲不缺位,悉心陪伴妻子和孩子;

母亲不越位,不要让立体的三角家庭结构变成自己与孩子二者之间的较量;

家庭关系不要错位,不要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切的中心和唯一的重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北大学子的「双面人生」,是什么让他对亲人痛下杀手?
海归男杀害高知父母,被捕时面带微笑,每个孩子都是“弑亲者”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死刑:有多少以爱为名的互相伤害
12岁少年弑母案:我与悲剧,只隔一个缺席的父亲
谈12岁少年弑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