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归男杀害高知父母,被捕时面带微笑,每个孩子都是“弑亲者”

文丨 优宝 

柬埔寨金边市的夏天非常炎热,这天在一家高级酒店里,工作人员正和往常一样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忽然,一辆警车呼啸着驶来,工作人员好奇地看着从门外走进来的警察,他们非常严肃,似乎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警察一到柜台就出示了自己的警官证,要求工作人员配合,询问是否接待了一个黄姓的中国游客,工作人员不敢隐瞒。 黄某阳所住酒店楼层很高,警方认为他不至于跳楼逃生,但是为了保险依旧在酒店外布置了人手。 

所有案件图源:新京报、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 很快,警察们打开了房门锁,他们冲进房间,大声地用英语说:“放下武器,接受逮捕。” 而此时的黄某阳正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犹豫不决,很明显楼层太高了,如果跳下去绝无生还可能。 逮捕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黄某阳表现得十分平静。 他的双眼有些浮肿,情绪十分冷漠,脸上还挂着一丝淡淡的笑意,丝毫没有一点后悔的样子。 

警方从他身上搜出了3部手机,1台iPad,2个手提箱,17枚戒指,2张中国身份证,10张银行卡,2张电话卡。 显然他有着周密的逃跑计划,准备充分。 消息传回国内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桩灭门惨案终于就此告破。 

幸福家庭的阴霾 2020年8月10日,南宁警方接到群众报案,广西民族大学宿舍楼内发现1男1女在自家屋内遇害。 男人是广西中均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黄贵普,女人是他的妻子,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陈丽琴。 被发现时他们已经死亡6天了,根据警方描述,屋内空调制冷被设置成16℃,显然是凶手为了减缓尸体的腐烂程度,好为自己争取逃跑时间。 这对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别人眼里的模范家庭,生活一直非常幸福美满,也没有与任何人结过仇怨。 

遇害后,律所、学校、家里亲戚还收到过二人手机发来的消息,一切迹象都显示他们依旧“活得好好的”。 如果不是因为陈丽琴的父亲去看望女儿女婿,恐怕还要很久才会有人发现他们已经死亡的事实。 在如此明显的事实证据面前,警方很快便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到他们智商非常高的儿子黄某阳身上。 

被引渡回国后,警方对黄某阳进行了审讯,从他口中得知了作案动机。 疫情之前,黄某阳一直在英国留学,由于海外疫情持续严重,所以暂时回国。 目前国内疫情缓解,但国外疫情依然严重,他不愿意待在父母身边被管教,所以想再次出国。 但是父母考虑到安全原因,不同意儿子出国,于是矛盾就此产生并且激化。 黄某阳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一时冲动杀害了双亲,随后席卷家中所有金银财物畏罪潜逃。 

对于警方来说,这起案件的难点是需要认真对待外界舆论的诸多疑问,既要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又要照顾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在外人眼中,这样的作案动机简直荒唐可笑,只因为一些争执便暴起杀人,怎么看都不像是高知父母能教育出来的孩子。 有一位陈丽琴教授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这样表示: “陈丽琴教授的家庭是典型的美满家庭,我2007年在陈教授的带领下学习,那时候每一次陈教授都会非常仔细的指导我,还有几次看到他只有9岁的儿子,他长相非常可爱,没想到几年后发生了这样悲惨的事情。” 

还有一个姓李的学生这样说: “我也是陈丽琴教授的学生,我记得陈丽琴教授的声音非常好听,她讲的课总是深入浅出,能够将枯燥的文学理论用巧妙的比喻说出来,在她的课堂里没有刻板的教条,多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友好交流。” 很多民大学生纷纷发布帖子,他们最大的情绪并非愤怒,而是不解,因为事情发生得实在太突然了。 唯有一个学生隐约提到: “陈丽琴教授跟我说起过他的儿子,黄某阳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就是性格有些叛逆,因为儿子想去英国留学,他们夫妇便倾尽自己的财力支持他。黄某阳一直有些孤僻,见到人也不说话,本来以为他是腼腆,没想到他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来。” 

又是家庭教育惹的祸? 很多媒体记者来到民族大学,采访黄某阳的同学们。 有些同学反馈黄的爸爸一直以来对孩子暴力,还对妈妈有暴力。 黄某阳对于爸爸打自己且妈妈又无动于衷一直耿耿于怀,他很多次都是挂着伤去学校的,甚至还有一次在学校都被爸爸打了。 黄某阳的自尊心一定是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不然也不至于在同学面前说过好几次“想杀了爸爸”。 还有黄的高中同学截取了他曾经的QQ说说,似乎可以为他的杀人动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时间从来没有改变我灵魂深处的叛逆,反倒让我更容易看穿父母内心的丑恶。” 

的确,当一个人犯下人伦大罪,通常意义上,旁观者会把弑亲行为归因为:父母忽视情操教育,或儿子先天人格障碍。 然而从“想杀了爸爸”到真的举起斧头,幻想与现实之间的高墙,到底是被什么因素打碎了? 错误、甚至失败的家庭教育并不罕见,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弑亲? 反社会人格障碍在如今这个时代也广泛存在,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和父母平安相处? 更遑论孤僻、内向这种再常见不过的性格,要知道,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平衡,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偏偏黄某阳就如此特殊吗?可他的案件也并非个例: 

青岛一名15岁女孩,打着按摩的旗号,将母亲勒死后装在行李箱里,共处了将近60个小时才被人发现。 她说,她原本计划周五下手,因为其他事拖延到周六。 她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打消弑母计划,但她没有,她认为母亲非死不可。 警方问女孩原因时,她说,自己这次考试没考好,害怕被母亲责骂。 母亲到底对她做了什么?无非是有时控制不住脾气,有时嫌弃孩子不够优秀,但有时又下血本买进口牛肉给孩子吃。 她和全天下的妈妈一样,虽然没有特别对,但也并没有特别错。 可弑母案发生后,几乎全网都在抨击母亲问题很大,教育失败养出白眼狼。 事实真的如此吗? 再来看看更广为人知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 

2015年7月11日,福建某中学教师谢天琴在家中被害。 直到2016年2月14日,警方才发现用活性炭包裹的谢天琴,而这一切都是谢天琴培养出来的北大高材生儿子吴谢宇干出来的。 潜逃三年的吴谢宇终于在2019年4月21日被抓捕,他称用哑铃砸死妈妈是“帮妈妈解脱”,内心似乎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 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父母耗尽全部心血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却毫不犹豫地杀了父母。 类似的案件在国外也有许多,这些孩子的心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成熟,从心理上的“弑亲”开始 为了理解“弑亲者”的犯罪心理,有犯罪专家使用了英国心理学家汉斯 J. 艾森克的“人格三元素”进行诠释: 外倾性——它表现为“活在自我世界”的内倾,和“活在客观世界”的外倾的差异。 神经质——情绪是否稳定,情感是否两极分化,时好时坏? 精神质——是否具有孤独,冷酷,敌意,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 也就是说,一个活在自我世界,情绪极端不稳定,对外界抱有强烈敌意的人,犯罪可能性要远高于普通人。 但来自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先驱梅兰妮·克莱因却认为: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着弑亲的冲动,且成长就是心理“弑亲”的过程,每个孩子成长的终极任务,都是和父母分离。 

在人类的社会组织当中,家庭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单位。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长”式家庭,还是欧美的“家父长”式家庭,亦或是某些母系社会当中的“以母为尊”的情况。 家庭作为代际延续的一个载体,共同形成了一种不断发展的形式。 于是,无论是从生理层面还是从心理塑造的层面来看—— 个体的“成长”过程,其实指的就是从家庭获取和习得属于整个家庭的文化、素养及气质的过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个体性的完善,我们都会想要在成长过程中摆脱原生家庭影响,随着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一些源自于西方文化的家庭理论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圣经·创世纪》当中雅各生长经历,以及神话传说《俄狄浦斯王》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图源:百度百科 西方学者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与诸多神话故事之中,儿子的“弑父娶母”行为之间存在着对等的关联。 神话传说当中的儿子杀害了自己作为前一任国王的父亲,是为了继承其位置,同时迎娶自己的母亲。 总的来看是一种对于自己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满足。 而这也反映出一种个体在生理成熟之后心理上,尤其是性心理上的成熟表现。 同样在家庭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种心理和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弑父”以及“弑母”行为。 这种表述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父母以及原生家庭所具有的影响的摆脱,尤其是对于父母意志的终结。 然而当个体难以承受某些发生在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巨大冲击,而将之落实到行动层面之时,往往就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这在精神分析学上,是一种名为“见诸行动”的心理防御机制。 (将潜意识的欲望作直接的表达,包括采用动作性行动、渎职或冲动性行为,以避免自身内在的感觉被察觉。)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些弑亲案,都是由于难以和原生家庭完成分离,同时面对着个体的成熟,导致心理发育不健全的孩子最终做出令人震惊的行为。 可对于更多普通孩子而言,他们并非真的想杀了父母,他们只是想消灭父母身上“坏”的部分。 

好妈妈VS坏妈妈 一个孩子最基础的是非观,从他生下来被母亲抱在怀里喂养的那一刻起便已经形成。 那个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世间美食,满足他基本生理需求的妈妈,无疑是个“好妈妈”。 可母乳总有一天要断,于是好妈妈被夺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带来辅食的“坏妈妈”。 

图源:孕婴网 为了宣泄坏的情绪,我们便看到了孩子通过挑食,拒食等方式,来试图消灭“坏妈妈”。 如果这不被允许,孩子会另外寻找宣泄口,比如破坏玩具,殴打妈妈。 如果所有渠道都被堵死了,孩子会在痛苦中接受坏妈妈。 可这种接受方式不是包容或原谅,而是认为妈妈就是“坏”的,不可能变好了。 即便如此,孩子也不会放弃哀悼。 当被父母训斥时,我们总会在脑海中惩罚父母,甚至杀死父母,每当出现这些想法便会感到强弱程度不等的愧疚和良心不安。 这种愧疚感,就是孩子对“好妈妈”的哀悼。 

图源:孕婴网 我们意识到,好、坏妈妈其实是一体的,如果消灭了坏妈妈,好妈妈也会消失,我们不愿意这样做。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情感,通常这种时候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平衡。

比如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和其他人建立关系,尽量让妈妈对自己的影响淡化。 可有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像连体婴一样紧密,当父母在孩子心中又是“坏”的形象时,便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需要宣泄,需要叛逆,可父母不给他们心理上“弑亲”的机会。 深陷在“二元论”思维中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更多的选择,要么杀死自我,要么杀死父母,否则自己将永远不可能从痛苦中解脱。 每个孩子都是心理上的“弑亲者”,只有那些成功斩断原生家庭束缚的孩子,才能正常长大、成熟。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汇丰银行曾经做过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51%的东亚家长认为,社会地位比子女的快乐幸福更重要。 然而有70%的美国家长认为,子女的快乐幸福比社会地位更重要。 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去从事一个让他快乐,但不一定能提供优越生活的职业,很多家长会觉得成就感不足。 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让我们感到失望的,是因为孩子真的处于一个潜在的“不利”环境吗? 还是因为他们所做的选择,不符合我们对他的人生期待呢? 孩子终将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父母之爱就是要懂得,如何在孩子的人生里逐渐退出。 这种“退出”并非不参与,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把过去类似聚光灯下的爱,逐渐转变为观赏他们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表演。 愿每个家庭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课程购买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出心理健全的孩子有多重要?
广西一“富二代”弑杀亲生父母,警方通报来了
老师将8岁女孩打成残疾,爸爸崩溃去世,老师拿40万欲和解 2019-12-28 14:05
丈夫出轨冷落妻儿不顾家庭 为试探丈夫态度 妻子报假警称儿子失踪
那些爱孩子的父亲,请先疼爱他们的母亲
留学男子残忍杀害双亲,逃离境外: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