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八法
        八法,是中医中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因此,临床时会出现消补并用、攻补兼施、汗补并用、和下兼施等多种治法,当随症施药。具体治法是对具体病证施行的具体治疗方法。

概述

        在中医治疗原则指导下的八种治疗大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的总称。
中医治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有论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有关于治法具体运用的阐述,但未作归纳。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许多新的治法,并从不同角度对各种治法进行分类归纳。清代程锺龄(即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总结前人的经验,根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把常用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八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法。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或方法,引起呕吐,排除停留在胃及胸膈之上病邪的治法。下法是泻下大便,逐邪外出的治法。和法是具有和解或调和作用的治法。温法是治疗寒证的治法。清法是具有清解热邪作用的治法。消法是运用消导和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气、血、痰、食、水等所结成的病邪使之渐消缓散的治法。补法是能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的治法。八法都具有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作用。
  八法中的每一基本治法又包含多种治法。如汗法中有辛温发汗法和辛凉发汗法等;补法中既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心、补肾、补肺、补脾、补肝之分,又有平补、峻补、滋补之别,更有补母生子之法等。临床上疾病的性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等,单独用某一治法不适用于这种复杂的病情,因此,八法常根据病情配合使用。如汗法同补法、下法、消法的并用,下法同补法的并用,清法同补法的并用等。
  中医的治法很多,八法只是常用治法的概括,还有许多治法很难归属到八法中去,如固涩法、重镇安神法(见安神定志)、熄风等。

一、汗 法

        汗法,又称解表法,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达到祛除表邪治疗表证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指凡邪气在皮毛肌肤者,皆宜采用汗法,使邪从外解,既可以控制病邪由表入里的转变,又可以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所以汗法的适应证为:一切外感表证,某些水肿和疮疡病初起,以及麻疹透发不畅等兼表证者。

        临床应用时,根据病邪性质和人体气血阴阳盛衰等的不同,汗法又具体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治法。一般说来,辛温解表适用于表寒证,辛凉解表适用于表热证,益气解表适用于气虚者的外感证,助阳解表适用于阳虚者的外感证,滋阴解表适用于阴虚者的外感证。

        汗法之用,无论何人,均应以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宜防伤津耗气。凡表邪已尽,自汗、盗汗、失血、吐泻和热病伤津者均为所忌。

        此外,古人也用汗法治疗水肿,使组织中水份从汗腺排泄而去,称为“开鬼门”,如急性肾炎用越婢汤,即能消除水肿。

二、吐 法

        吐法,又称为催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以引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指病位在胸膈胃脘之上者,可以用吐法使病邪从口而出。因此,本法主要适应症为:痰积,宿食停留于胸膈胃脘者,或误服毒物尚在胃中者。

        临床应用时,根据病邪性质和人体强弱等的差别,吐法又分为寒吐、热吐、缓吐(适用于正虚邪实,不能速吐者)。一般来说,吐法属于急救法之一,使用得当则速效,不当则伤正,即戕胃阴损元气,故宜慎用。

        凡病重、失血、老、幼、孕妇、产后以及气血虚弱者皆为所忌。

三、下 法

       下法,也称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大便,以达到攻遂体内食、痰、血、湿、水等结聚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此法。即谓病位在中下焦之有形者,可以因势利导,逐引邪气从前后二阴出之。故而本法主要适用于寒、热、燥、湿诸邪与痰浊、宿食、瘀血、积水等内结的里实证。 

        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缓急,病邪性质和结聚的食积、水湿、痰浊、瘀血等的不同,下法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瘀、涤痰等不同的具体治法,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温下适用于寒积冷凝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亏,阴血不足之便秘者,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攻瘀适用于蓄血在下证,或干血内结证。

        下法之用,一般来说,无论何证,用皆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凡病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者,年老体弱者,或脾胃虚弱者,以及妇人经期、妊娠期等,皆应慎用或忌用。此外,导泻时排钾较多,故低血钾者慎用,用时须输液补钾。

四、和 法

         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和解疏泄的方法,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使表里、上下、脏腑、气血、阴阳和调的治疗大法。本法应用范围颇广,如半表半里之少阳病、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肠胃不和、气血不调、营卫不和等诸证。 

        临床上根据病邪性质和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将其又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不同治法。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肠胃适用于胃肠不和,或上热下寒证。

        本法应用虽广,但凡邪在肌表而未入少阳半表半里者,或邪正入里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应用本法。

五、温 法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以达到祛除寒邪和温养阳气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即是指此法。凡寒邪内侵脏腑所致的实寒证,以及阳虚寒从中生之虚寒证(二者皆为里寒证)都属于其适应证。

        临床上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人体正气盛衰程度的差异,温法应用时又分为温中祛寒、温化痰饮、回阳救逆等治法。其温中祛寒适用于素体阳虚,寒邪内侵中焦证;温化痰饮适用于痰饮证;回阳救逆用于亡阳欲脱,阴寒内盛证。

        由于温法所用药物,性多温燥,易伤损血阴、津液。故凡阴虚、血虚、津液不足,以及血热而出血者皆当忌用。

六、清 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即指本法。故本法适应证为:一切里实热证,凡热性病,无论热邪在气、在营、在血,只要表邪已解,进而里热炽盛,又无实结者均可用之。

        临床应用时,根据热邪所犯脏腑不同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清法又具体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及清解脏腑诸热的不同治法。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疡诸病;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热病后期之余热未尽,阴液已损证,或阴虚火旺证。

        清法虽能治疗热病,但由于所用药物皆多是寒凉者,易损人阳气,尤易伤伐脾胃之阳,故不宜久用。凡脏腑素阳气虚弱,大便溏泄,胃纳不佳者;气虚、血虚发热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以及真寒假热证均为所忌。

七、补 法

        补法,又称补益法,运用补益作用的方药,通过补养气血、阴阳、以达到扶佐正气,消除虚弱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无论形或精,凡不足者皆当以补法施治。故本法之适应证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诸虚劳损证。

        临床上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故补法应用时亦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相应。补气,主要适用于气虚所致诸病;补血,主要适用于血虚所致诸病;补阴,主要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所致诸病;补阳,主要适用于阳虚证,尤其是心、脾、肾阳虚所致诸病。

        临床应用此四大补法时,一般常根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情况之不同,又具体设立许多治法。如补血养心法、补益心脾法、益气健脾法、育阴滋肾法、滋补肝肾法、暖肾补阳法、补火温脾法等。

        补能扶正疗虚,但也不能滥用。凡邪气未退,或邪盛正虚者,均宜慎用或禁用,补能敛邪,以免造成“闭门留寇”或“误补益疾”之患。

八、消 法

        消法,又称为消导法,是运用消食导滞或化瘀破积、软坚散结方药,消除食积、痰凝、血瘀、痞块、症瘕、积聚等病证的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软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皆属于本法。故不言而喻,其适应症亦即为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症瘕、痞块等多种病证。

        临床运用时,根据病证的不同,将消法又分为消食导滞、消痞化积、行气消症、化瘀散结、软坚散结等多种治法。

        消食导滞主要适用于食滞不化者,消痞化积主要适用于体内痰湿、气血相结合而成痞块者,行气消症主要适用于气结血瘀成症者,化瘀散结主要适用于瘀血内停而成症瘕者,软坚散结主要适用于症瘕肿块坚久不散者。

        消法亦是攻邪,治疗实证,其虽不若下法的猛峻,但久用或误用亦能伤正。故凡气、血、阴、阳的诸虚损证,以及脏腑虚弱者皆当慎用或忌用。

        确定病证后,紧接着的便是选择治疗方法。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
       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解放军316医院理疗科高永华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6.温法
       常用于寒性病,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
       寒性病有表寒、里寒等区别,但从温法来说,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温中为主要治法。例如呕吐清水,大便溏薄泄泻,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脉象沉伏迟微,均为温法的对象。
        温法包括兴奋作用,有些因阳虚而自汗形寒,消化不好,气短声微,肢软体怠,小便不禁,性欲衰退等症,都需要温法调养。
7.消法
        主要是消导,用来消除肠胃壅滞,例如食积内阻,脘腹胀满,治以消化导下。其次是消坚,多用于凝结成形的病证,如癥瘕积聚和瘰疬等。再次是消痰。利水亦在消法之内。水湿以走小便为顺,如果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或走大便而成泄泻,应予利导,使之从小便排出,一般称为利尿,亦叫淡渗。
8.补法
        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证候,故《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证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补剂的性质可分三种,一为温补,用于阳虚证;一为清补,用于阴虚证;另一种为平补,用于一般虚弱证。由于病情的轻重不同,又分为峻补和缓补。   
用补法必须照顾脾胃,因补剂大多壅滞难化。脾胃虚弱者一方面不能很好运行药力,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消化吸收。
       见虚不补,势必日久成损,更难医治,然而不需要补而补,也能造成病变,尤其余邪未尽,早用补法,有闭门留寇之弊。
       上面介绍了八法的概要,可以看到八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使用上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明白了八法的意义以后,必须进一步懂得法与法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才能灵活地适应病情变化,发挥更好的疗效。
 
 
 
        武林人天天习武练功,如不明白养生之法,不但成不了高功夫,而且往往练出
一身病来。所以养生之道非常重要。下边我将武当派练功中的养生八法献出,供
同道参考。
        第一法:忌凉法
        前辈师长们说:“热成功,凉看病”。武功练习之后,全身出汗,自然发热,此
为正常必然的现象。而停动之后,切忌受凉。热身突然受凉,身体生病。练铁沙
掌、铁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一小时内不可遇凉水、摸凉处(手掌不可碰冷水、
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否则功夫退尽而成疾病。所以练功人首先忌凉而知保暖
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练功出汗以后,不可凉水洗、冷风吹,而应知守汗之法。出汗后,应该用干
毛巾擦汗,不可突然跳入凉水中贫凉,不可用电风扇吹。汗毛孔开时,突然遇冷闭
住,汗浊余毒积牛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后要保汗,不但不要脱衣服,反要穿上
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后,以热水毛巾擦洗身体。以上为守汗法。
        第三法:饮水法
        人体由水组成,汗后大量失水,故应及时补水,但如汗后如马上大量饮水,
即成疾患。正确的方法是:早上练功前先饮一杯头天晚上备好的凉开水,以补一
夜的身体失水。晚上练功前,也先饮一杯温凉开水为好。每次练功出汗后,不宜
马上饮水,汗干后再少量饮半杯至一杯为宣。
        第四法:解雾法
        大雾天不应练功,且尽量不要出屋子。因为雾毒浊气,对人体有极大伤害。在
这样天气,应知解雾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雾天,要饮三口酒,即饮三小杯白酒,
可解雾毒、气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为最好。
        第五法:防风法
        练功出汗后,不可冷风吹身体,不可面对电风扇。防风如防箭,防止风毒入侵
身体。不可在阴处呆,不可在门洞风中站,否则均可生病。风湿之病,多因中风毒
而致,故习武练功之人,一定要防风。
        第六法:解疲法
        练功之后,身体若出现疲累现象,用打拍身体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双
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双手交叉同时进行,各三十
六下;二是砍打足三里穴。双掌以掌根部同时砍打双腿三里穴三十六下;三是拍
打足心涌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三十六次。以上
三法行持后,全身轻松,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长寿。
         第七法:保肾法
        习武练功,以保肾壮阳为主,以长寿延年为目的。壮阳保肾方法是多种的,
现讲两种方法如下。一是洗足法:每天练功后或睡前,用热水洗脚泡足十分钟左右,
然后用剑指点揉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指点揉右足涌泉穴,右点左同样。二是搓肾
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对南站立,双脚叉开与肩同宽,左右开步,全身放松。
双手掌五指合拢,插向腰后,掌心对外,手背向内。用双手合谷穴突出部上下搓两
侧肾俞穴各八十一次,一上一下为一次。天天坚持以上三法,即可治愈肾虚病,有
壮阳之奇效。
       第八法:排毒法
       习武人日久身体内会积些毒素、毒气与浊气,应及时排出体外,以达到排浊
留清、身心健康之目的。其法是:每天练功之后,应静坐下来,面对正南,全身放松,
高度入静,双腿盘坐,左腿在外,右腿在里。双手放在双膝上,手心向下,双目微闭,
舌抵上腭,呼吸自然,排除杂念,静坐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更好。然后,双目睁
开,双腿伸开,双手心向上,放在双膝上。双眼视双足尖,舌尖放下来,以意排浊,
心想体内的毒气、病气、浊气从我双脚心流出去。意守涌泉穴五至十分钟,体内
病浊毒气即可排尽。收功时,双手可以捂在脸上,上下搓动,或以双手拍打全身各
部位,然后收式收功。(本文作者现任大连武当拳法研究会会长。先后得刘荣廷、
刘焕军、万籁声等武术名家真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众医药网 - 文献资料 - 第二节 治法
012.方剂与治法(三)
【中医学】7 预防·治则·治法
中医内科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中医八法
[转载]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