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的养生学与形神相依

  道教的修炼养生方法是建立在对身神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要“先明脏腑,次说修行”。道教养生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长寿,进而羽化成仙。要达到此目的,当然要探索和把握人自身的精神和形体关系,这是需要理性认识的。这样,就形成了对于形和神两者关系的看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发展了养生术,并以此作为传播、实践道教贵生重生乐生长生的重要手段。


  道教养生学的形神观主要来自道家和医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从养生角度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故而人要守形,“神乃长生”。医家经典《黄帝内经》则对形神作了明确说明。在它那里,“形”乃指现实的可感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的精神意识。对于两者关系,《黄帝内经》指出:神形相依,形为神舍。


  道教吸取这些形神思想作为养身基础,《太平经》卷七十一说:“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在另一处又指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思想。由此要求“守一”。“守一”即是守形神,只有做到这点,才能长生久视。西晋时葛洪在《抱朴子》里,提到形是堤,神是水,“堤坏则水不留”,故而形为神宅,守形为第一要旨;同时要护神,因为神散则命终。《西升经集注》中又说:“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这里非常明白地讲出了形神合同思想。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中说:“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养气,养气得其和。”总的说来,道教讲究形神统一,因此,养生自然因既要修形又要养神。


  道教的形神思想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一点可以对照《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黄庭经》等道教早期养生著作与《黄帝内经》来进行分析。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安民章》第三中说:“怀道抱一,守五神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守道》第五十九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这里所说的五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五脏之神就是五脏所藏之神。《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章第六》中说:“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而《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中指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所谓五脏所藏。”这就是五脏的神志。《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元神、魂、魄、意、志分别藏于五脏之中,并认为人的情志与人体脏腑有着具体的联系,情志等心理因素变化会对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产生直接影响。《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显然,《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五脏神的观点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


  《太平经》在继承《黄帝内经》的五脏所藏的说法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太平经》认为人身除头面五脏各有所镇之神外,周身内至精血筋骨,外至肢体百节也无不都有所司之神镇守其间。周身所镇诸神,大致为:精血三真,名无生君,字黄凝子玄,镇我两乳之下源。骨节二真,名坚玉君,字凝羽珠,镇我太仓之府,五肠之口。如果神在身体就健康,神不在就会生病。《太平经》的这种形象化身神系统对于修道者的存想修炼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魏晋时的《黄庭经》流传很广。上清派的形神观念,五脏六腑神是黄庭经身神系统的核心,《黄庭内景玉经注·致道章第七》中说:“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九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九,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峭锋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九九真皆有房。”很显然这里的五脏神是建立在《黄帝内经》脏象说的基础上的。


  《黄庭经》在五脏六腑及面部七神的基础上,参照三焦、三管三宫三丹田的人体部位概念,将人体身神的范围加以扩大,最终形成三部八景神二十四真的身神系统。这一身神系统依据的是《黄帝内经》十二官的概念。《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用行政官职的概念形象指出五脏六腑的生理分工及其相互协调问题。《黄帝内经》运用十二官的概念对脏腑功能进行拟人化的描述,不同的官职就有不同的职能使命。如心为君主之官,强调了心在脏腑系统中的中心作用,“主明则下安”;胆为将军之官,胆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谋略由此而出。《黄帝内经》的这一思想为上清派所汲取,并从神学的角度发展,成为有名有姓、有服色、职司、僚属的各种神灵,以此刻画人体各部位器官组织的生理机能。由此可见,《黄庭经》的身神系统是来自于《黄帝内经》。


  这一推断,在唐代另一位著名的道教女养生家胡愔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也有体现。胡在其序言中说:“夫天主阳,食人以五气,地主阴,食人以五味,气味相感结为五脏,五脏之气散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关节,引为筋脉,律液血髓成六腑三焦十二经,通为九窍。故五脏者为人形之主,一脏损则病生,五脏损则神灭。故五脏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每脏各有所主,是以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肾主志,发于外则上应五星,下应五岳,皆模范天地,禀象日月,触类而取,不可胜言。若能存神修养,克己励志,其道成矣。”这些与《黄帝内经》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之语是相合的。


  稍后的灵宝派的《灵宝经》中所说的五方五老帝君即青帝护魂,白帝侍魄,赤帝养气,黑帝通血,黄帝主中之说也同样受到了《黄帝内经》脏腑学说的影响。灵宝派以五老帝君主领五脏神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修炼养生的方法。通过沐浴、斋戒、鸣天鼓等手段,使长生大君无英公子、白元尊神、太一司命等神“下镇人身泥丸绛宫,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十转回灵,万气其仙”。对于《灵宝经》中有关身神系统与《内经》脏象说的关系与前大致相同。


  道教的身神系统为形神相依的思想奠定了基础,为内炼存想(存思)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后来道教养生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如果将养生术分为养形和炼神这两方面的话,炼神在养生术中当然是相当重要的,这里的神又有元神与身神之分。但无论是元神还是身神都需要在形神关系确立的前提下,才能够正确存神、运神(运神即是气的运行)、内炼,达到养生、长生的目的。当然,道教内炼养生术还继承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对于道教内炼养生术的形成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
玄門存思修煉秘術(含服日月芒法)
一、周德安教授治神学术思想发挥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之神的七个层面,最后一个超出认知
内经临床运用 (养生防病)12.10. 灵枢·天年
黄帝内经五脏养生 图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