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才能诚意?

怎样才能诚意?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康诰》说:“能彰明德性。”《大甲》说:“念念不忘这天赋的明德之命。”《帝典》说:“能彰明峻伟的明德。”这都是说自己领悟到德性光明。

 

《康诰》是《尚书·周书》的篇名,是周公代成王告诫康叔治理殷民的诰(gào)词。克明德,克是“能”。顾是“顾念”、“不忘”的意思。《大甲》是《尚书·商书》的篇名,《帝典》是《尚书·虞书》的篇名。《大甲》记载伊尹把大甲放逐到桐,三年之后,大甲改过自新,伊尹又把他接回来复位,写了三篇告诫书,开头就是“顾諟天之明命”。諟为“是”的古字。峻,高大、崇高。

 

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一书,将本章归纳为“八正诚意”,给“诚意”准确定位,然后指出上段《诗经》的“有斐君子”卫武公,少年的时候杀兄自立,后来改过自修,有文有守,能从谏如流,以礼自防。为“宗”周出力,打败戎狄,因功封“公”,又入周朝为相,进德修业,为诸侯所重。年至九十五,德寿可风。(见《原本大学微言》)而“于戏!前王不忘”则是成王悔过以后,再请周公出来执政,周公在祭奠文王、武王时对成王提出的警告,希望他不要忘记学习前王道德学养的榜样。这一段的《康诰》曰:“克明德。”是周公平定管叔、蔡叔叛乱之后,封康叔于殷,而训诫康叔应效法文王“诚意、毋自欺”的话。《大甲》也是大甲诚意悔过,自修自新的例子。南怀瑾先生这样的理解新颖独特,能给人以启迪,所以我录出他的结论以供大家参考。

 

但是,我并不采用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原因是:子思自己已经把引文的目的告诉我们了,他并没有刻意用它们所隐含的“改过自新”典故的意思。这一段,子思是要说明“皆自明也”。即强调自修、明明德的重要性。人为什么能不自欺欺人?首先是建立在明明德的基础上的。只有明白到自己内心沉渣泛起的各种物欲并非本心真面,而是晴天的云翳,瞬息起灭,就不会被它带跑了。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商汤的沐盘上有铭文说:“真诚地涤污自新,并坚持不断地自新,进而天天都自新不息。”《康诰》说:“要鼓励人们革弊自新。”《诗经·大雅·文王》说:“周邦虽然是殷朝的旧国,但他所继承的天命却是焕然一新的。”所以君子对他所应追求的美德,从来都竭尽全力。

 

盘,朱熹解作洗澡、沐浴的盆,是不对的。我们看电影贵妃出浴,要么是个木桶,要么是个大池子。可见到了盛唐,还没有金属做的浴缸。浴缸这玩意儿的确是西洋景,商朝撑死了是用青铜铸鼎、镬,煮食物、蒸犯人用的,拿来泡澡就不祥了。盘其实是一种浅而敞口的装水容器。南怀瑾说它“圆形浅腹、圆足、有耳,是供王公贵族饭前饭后洗手之用。”也有人认为是洗脸用的。有一次我看考古类的电视节目才知道,原来古代贵族洗手要两个东西,一个是倒水的匜(yí),一个是接洗手后的水的盘,盘的大小不一,小的像小脸盆,大的长度超过一米,但比朱熹说的浴缸还是小多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说今天认真自新了,以后仍要坚持认真自新,直至永远都保持自新。这个“日”、“日日”、“又日”不是具体的“一天”、“两天”、“很多天”,而是表达不断递进,坚持不懈的含义。

 

《康诰》“作新民”的原文是:“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意思是说:“你这个年轻人啊,你的职责是宽容地对待大王所保护着的前殷遗民,也就是帮助王族应天承命,鼓励人民革旧鼎新。”“天命”是周文王从《易经》中领悟到的规律。之前的统治者强调君权天授,不可改变。但是文王及其继承者则向百姓宣称,如果朝廷腐败,天命就要革新,由新的王者领导时代复兴。所以西周建立之后,就向殷朝的遗民宣传这一思想,使人民接受西周为合法政权,是能带领百姓走向新时代的政权。而后面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前面还有两句:“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文王禀受了天命,来昭告天下,周国虽然是殷朝的旧邦,但他所承担的天命却是焕然一新的(“革命”一词,即是革新天命,替天行道之意)。

 

本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意在强调“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君子对他应该承担的使命、所应追求的明德,向来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去落实的。“新民”只是外在表现,“诚意”才是内在动力。此“新民”非《大学》开头之“亲民”,完全不是一回事。朱熹硬将“新民”与“亲民”拉郎配,显得十分肤浅而滑稽。新民者,对“明德”、“修身”的无止境追求。新民是对自己而言的,并不是什么“教化百姓”之意,否则“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当作何解?所以“作新民”几段引文,仍是对“诚意”的发挥:唯有日日自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才能真正落实诚意、不自欺,才能真正展现自心明德。

 

《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yú)。”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诗经·商颂·玄鸟》说:“商朝的国都,地广千里,正是老百姓的好栖居。”《诗经·小雅·缗蛮》说:“黄雀儿,叫喳喳,停在那丘陵的树枝丫。”孔子说:“栖息,知道该在哪儿栖息,何以人还不如鸟儿呢?”《诗经·大雅·文王》说:“仪表庄重恭谨的文王啊,总是能葆有光明磊落的心胸、谨敬有礼的言行。”作人君,能做到仁义,作人臣,能做到尊敬,为人子能懂得孝道,为人父能够慈爱,与他人交往能够守信。孔子说:“审理官司,我和别人差不多。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希望不会再有官司发生吧?”使那些没有真凭实据的人不能够肆意地编造谎言,使老百姓都敬畏法律的尊严,这就是智慧之本啊。

 

邦畿,国都周边的区域。缗通“绵”,缗蛮,小鸟的鸣叫声。於是语气词,同前文的“於戏”。缉,连续不断,熙,光明正大的意思。“敬止”即止于敬。“缉熙”是心德,“敬止”是言行。无情者,指无冤情、无真凭实据可申说者。

 

写到这里,我对照了一下朱熹“零碎版”《大学》,大吃一惊!他居然又挪动了以上《诗经》引文的位置,与诚意开头的“瞻彼淇澳,绿竹猗猗”的《诗经》内容放在了一起(见其“第三章”)。将来有人看我的书,会不会把里边的“我”排一起,“的”排一起?那不就成《新华字典》了吗?实在过分!

 

好了,我们回头仔细整理一下子思是怎么阐述“诚意”的。

 

首先,他说“诚意”就是不自欺。好比讨厌恶臭、喜欢美色那样发自内心。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就像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无所顾忌。但是君子与小人的独处并不一样。小人呢,“以为”没人知道了,所以什么坏事都敢干。君子则连独处的时候都非常正直谨慎,他们就像《诗经》所描述的卫武公那样,努力学习,修身养性,如同象牙、玉石一般文采风流、文质彬彬,使人一见难忘。也像文王和武王那样,留下很多美德供人传唱,为老百姓带来美好的生活。这样将小人的“如见其肝肺然”与君子的“此以没世不忘也”形成鲜明对比,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一望可知。

 

接着,子思花大块文章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诚意。“诚意”先须“自明也”。子思分别引用“克明德”、“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来说明。这其实就是对《大学》前文的承接:“诚意”须先“致知”、“致知”在“格物”。而“格物”的前提是“虑而后能得”,即明明德。明明德之后的“格物”才知道如何去妄存真;“诚意”的“不自欺”才有明辨是非的标准。否则,“诚意”(不自欺)就可能会像小人闲居为不善一样,他那也是“爱我所爱”(自谦)嘛。所以,明明德是君子之所以能“慎独”的前提。

 

明白本心纯善之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让我们一心向德,努力“格物”除欲,对治习气,改过迁善,每日自新,就像清洁房间,其关键在干净彻底,所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

 

但是,习气的力量也非常强大,见色忘德,见利忘义的时候该怎么办?那就要“于止,知其所止”了。上边“知止”的一大段话,就是表达“立场坚定斗志强”的意思,是在明确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应该依止于何处。不知所止,重利轻义,“诚意”还落实得了吗?

 

第一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是说老百姓懂得定居在都城及其附近(安定、繁华、便利的地方)。第二句,“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是说小鸟儿懂得栖息在丘陵的林木丛里(安全、自由、欢快的地方)。孔子感慨道:难道人还不如鸟吗?连自己应该栖息在对自己有利的善道都不懂?第三句,“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文王懂得依止在光明、高尚的美德上(醇厚、光明、正大的品德)。

 

然后总结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段话不是说“文王”,而是对所有人讲的,意思是,做人懂得依止在“仁、敬、孝、慈、信”的善道上,才能真正落实诚意、不自欺。

 

这里的“知止”根本就不是什么“止于至善”(形容本心的至德光明)的意思,而是与“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止”互相关联的,表明知止而后能意诚的意思。“止于至善”是“完美”,用完美来形容我们的天赋本性是可以的,但要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就不可能了。比如说“为人臣止于敬”一句,难道臣子“敬”就“至善”了吗?我看,就算再加上勤、敏、忠、能、和、廉……都不可能达到“至善”。因为“完美”只是理体、法身,或者说“概念”,一旦落实到具体行动,就只代表一个方面、一种可能,而绝不可能完美。所以,“止于至善”描述“明德”的道体可以,体性之象的理体绝对完美,就像佛教中说佛陀具有世间“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八十种随形好一样,那是概念上的佛。真正在世间化现的报身,牛胎马腹里去,随缘而现,哪里有什么“圆满”相好、无量光寿啊?所以“止于至善”是理,非事,这里的“知止”与《大学》开篇描述自性明德的概念完全是两码事。像朱熹那么胡改瞎诌,拿这个描述人性至善的词,跟知止、诚意的言行硬扯在一起,可真要动则得咎,动念即乖了。所谓“自曝其短”者,除了鲁班门前弄斧头,关公面前耍大刀之外,朱熹最虎:圣人书里改文章!

 

回到“诚意”的主题,这几段引文的“止”,是在告诫我们“诚意”要“立场坚定”,知止于何处,才能“诚于中”而“行”于外,才不会自欺。

 

可最后怎么谈起打官司来了?“无情者”,情不是“感情”,而是实情、情况。陆九渊就说过“狱讼惟得情为难”(《陆九渊集·书·与赵推》)。而“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其实是比喻我们内心每日里的“诉讼”:善良与丑恶,欲望与仁义,贪婪与施与……时刻都在交战,怎么才能让纯善的本性获得胜利,使自己成为君子呢?子思以孔子断案的感悟告诉大家,应该使丑陋、罪恶、邪欲失去自我粉饰、尽情狡辩的机会!自我狡辩就是自欺欺人,所以“大畏民志”即是闲邪存诚,不让物欲为所欲为!这样,“于止,知其所止”,立身善道的力量才强大,根才扎得深,这就是知之至也!

 

正如我在前边举的例子,知道身体健康是根本,就得出吃饭重要的结论。而吃饭又要先洗米、做饭,难道我们就非从洗米开始写文章吗?当然不必那么罗嗦。同理,“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诚意”又是“修身”的关键。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阐述“诚意”,同时顺带地解释“格物”、“致知”呢?就像直接从“吃饭”重要说起,顺带告诉大家怎么洗米、做饭就行了。子思选择的正是这种灵活生动的写作手法。

 

什么是“格物”?明明德之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格物——打扫心灵嘛。什么是“致知”,懂得立身善道、“于止,知其所止”,就是知本、知之至嘛。所以,在“诚意”的大块文章中,一共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等“八目”中的三目,因为它们的内在关系太紧密了,紧密得就像必先有父母才会有孩子,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单独细讲。

 

《大学》一文,行文本来就流畅秀美,内涵本来就圆融无滞,像朱熹那般胡耍一通“乾坤大挪移”,最后只能是把自己绕在“八目”的迷宫里活活憋死。可怜其改本《大学》,流毒至今未息。如今一扫阴霾,方知此乃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笑话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一、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学》:古代圣贤的“自明”
论王阳明对朱熹_大学_的心学化诠释
君子的处世之道:历事炼心,借境修心,事事做到刚刚好
国学经典《大学》讲了些什么?
原本《大学》微言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