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自正仓院的唐代器物,当然是你未曾见过的!

【版权信息】

图/文 :马恒臻先生(现居日本奈良) 

资料提供:石超先生(浙江博物馆)  整理/编辑:刘帅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供交流学习,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年第一发,加量不加价

祝各位桼友小寒愉悦、腊八吉祥!





正仓院为一朴素之木仓,迄今已一千二百余年,仓中共有藏品五千六百四十五点,言其来源,有中国隋唐两代产物,经当时之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及渡日僧等自中土将来者。亦有奈良时代(645-781)吸取唐代文化,或别抒新意,或模仿唐制而成者。


平脱漆胡瓶

口有盖,鸡形,即中国所谓之天鸡尊形。此系竹为胎,涂漆于上,饰以银平脱鹿雁花草诸纹样。瓶形本出自波斯萨珊朝,传入中国,又美而化之。

高41.3厘米,瓶身最大径18.9厘米,重760克


与平脱相对,还有平文技法,凡所嵌之金银片文漆后成为平面者为平脱,花纹浮出者为平文。


金银平文琴

铭文:

琴之在音,荡涤邪心,虽有正性,其感亦深。

存雅却郑,浮侈是禁,条畅和正,乐而不淫。



琴之表面,装饰人物,饶有道教色彩,方界内作三道士跣足盘坐树下,周饰珍禽异卉,中坐者弹阮咸,左抚琴,右饮酒,其上云山飘渺,有二道童跨凤执幡,分列左右。按玄宗时代,道教甚盛,玄宗深信之,几等于国教遵崇。


注:此图为复制品,上此图只为清晰说明琴弦下的纹饰


凡所嵌之金银片文漆后成为平面者为平脱,花纹浮出者为平文。另,平文虽数见与日本古记录,尚未见之吾国载记,然汉时确已有以金银隐起为龙凤人物之宝琴,见于《西京杂记》,其技巧当早于平脱。又按唐官服带饰,六品以下有金饰隐起之制,惟是否髹漆是一问题也。



鸟毛立女屏风

凡六曲,每年仅陈列一二曲,世传美人衣上及点景树石,原粘有鸟毛,今皆剥落(仅一扇于袖间尚存少许)惟遗墨画美人及树石而已。余又以为此鸟毛美人乃仿唐中宗安乐公主所创“毛裙”的趣味而成,按《唐书》一七《五志》:“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鸟毛,正视为一色,异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并见……自安乐公主作鸟裙,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 

另:屏风长136厘米,宽56厘米,六曲各有几毫米误差。

所画美人,颐丰体硕,俨如周昉所绘之仕女图。翠钿眉间靥上,胭脂红润双颊,尤形浓艳之致。所谓翠钿者,吾人恒于唐五代诗词中见之,如温庭筠《献淮南王李仆射》诗“歌愁敛翠钿”,及《菩萨蛮》“眉间翠钿深”,又顾夐《虞美人》“翠靥眉心小”,《甘州子》“翠钿镇眉心”诸句,不观此画美人面部所施之翠钿不能领略温、顾二人所写当时仕女翠钿化妆之美也。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按五弦胡乐,不知造者何人,起源于印度,经中亚西亚,由龟兹国人之媒介,传入中国,隋唐九部乐中,均用此器。此种乐器至宋即已失传,徽宗置大晟乐府修乐时,当时即号为知乐之柳永、周邦彦辈,亦皆不知唐有五弦之乐。今惟日本存此一具。



琵琶本有捍拨(在琵琶面上,当弦,所以捍护其拨者,今琵琶无之)而五弦亦如此,此具捍拨,满覆玳瑁,上有螺钿骑驼人物,胡装,一手执拨,一手按琵琶,西域胡味,甚形浓厚。


背之全面,有螺钿之鸟蝶花卉云形及宝相华文,花心叶心间,涂以红碧粉彩,以金线描之,其上覆以琥珀玳瑁之属,于其深浅不同之透明中,显现彩文之美。



红牙拨镂拨

唐制四柱琵琶,仅存于日本,宫谱又纯为唐本,是故居今日欲考隋唐燕乐调者,非于日本求之不为功。弹者向皆以木拨,贺怀智独用铁拨,贞观中,裴洛儿始废拨用手,谓之“掐琵琶”。

今中国皆以手弹之,惟日本仍用拨,盖犹沿古法。此具象牙质,表施拨镂技法,所谓拨镂,亦唐代工艺美术之一,系以象牙染成红绿诸色,表面镌以花纹,所染诸色,层层现出,或更有于上再傅他色者,尤形纤丽工巧。

此具红牙上镂白纹祥禽瑞兽,复点缀青绿两色,允称精品。惜后世亦绝焉。

长20厘米,最宽处5.7厘米,厚0.1至0.4厘米



紫檀木画挟轼


挟轼即古人所称凭轼之轼,所以憩息悬肱者。今日人燕居,犹用斯物,面积较广而杀。此具紫檀木质,施以木画,周缘有金眼绘画之花纹。其上原有白罗垫褥,今已剥落。


唐笔

笔凡十七枝,管有梅罗竹者,斑竹者,豹纹竹者,筱竹者,间施装饰,有装饰金者、装饰银者、装饰牙者、桦缠(如今笛上所缠黑丝)者。管端大率皆以象牙为之,尚有紫檀或银镶者,笔帽如闭伞形,以竹为之……

笔不似今制,与西北科学考察团前于西陲发见的居延笔亦异,毛颖短促,有残存者有不存者,其形余意即白香山所称之“鸡距笔”,盖其锋亦恰短如鸡距也,毫内近根处裹以麻纸,尤见古制。马衡《记汉居延笔》:“正仓院所藏古物多为唐制。天平笔之制作,与王羲之《笔经》所记,类多相合,《笔经》是否为晋时作品,虽不敢必,而非唐以后人所作,则可断言也。《笔经》言,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惟令其平,以麻纸裹住根令治……此天平笔被毫已脱,惟存其柱,根柱裹之,疑即麻纸也。”


金银钿庄唐大刀

所谓唐大刀者,乃纯粹唐制之大刀,以别与其它所仿之“唐样大刀”而言。

全长99.9厘米,把长(含剑鼻)18.5厘米,鞘长81.5厘米




鞘身有“末金镂”纹样。“末金镂者”,于漆面播金屑成花纹,即今日本“莳绘”之所由。



本资料中图片除少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其余均翻拍于奈良国立博物馆出版的以上几本书籍中,正仓院物品每年在奈良博物馆一展,每展数十件,逢展时印书一本,憾未集齐。


资料中文字皆摘录自傅芸子先生所著之《正仓院考古记》,书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者赴日游学其间。正仓院藏品共计5645点,其中既有唐渡之物,更间日人同时期效作之物,分辨也为一难事,此书中,傅芸子先生挑出极小部分确凿唐物细以描述。

本人整理时,物料所限,只能寻书中文字与奈良博物馆出版物中图片可对应的物品加以摘录。以下另有一些是傅芸子先生未着笔墨或淡墨略过,而有清晰图片的。

附录以供赏。



全具满饰银平脱之凤凰宝相华文,其上复施以极细毛雕,尤见工细。




昔曾于日本街头购一小碟,黄绿斑驳,如杂树繁花,一日不慎打碎,瞥见内里胎土黄绿相缠,方知颜色实非表面,乃胎土染色揉和而成,不禁感叹日人匠心恒在,翩然妙想。后时日相迫,终于书本上见得唐绞胎器,拍腿恍然。教益不孤。夫人于奈良得一耳坠,鹿角做成,染成红色,鹿角虽非俗物,伴与耳畔终觉不合,但颜色既成,又兼打磨,捧入手中反有珊瑚宝珠之想。不禁再叹日人巧思。后于奈良博物馆见得唐人所用象牙尺,通体红色,技法谓之拨镂。虽与耳坠不全同,但其间脉络,思则了然。博物馆玻璃柜不过方寸,物在其中,也在其外,一项物质被创造,也意味附着其上的一套思维、精神、技巧的显现。这就是鲲,是自由翱翔于天地间的,是人身上极重的一隅。反思之,那些各种因由而湮灭掉的物品,当然并不仅仅是物。整理资料,顺笔作一小札,至此。

臻  二零一七年一月四日


二零一桼,桼开得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正仓院,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唐代文物宝库
日本正仓院,竟收藏着近万件珍宝,坐拥真实、完整的唐朝
一个持续了70多年的展,圆了13亿中国人跨越千年的盛唐之梦
日 本 正 倉 院 | 收 藏 著 4 0 0 多 件 大 唐 絕 世 孤 寶
东瀛有物自唐来
日本“正仓院展”火爆朋友圈 看最古老博物馆的世界唯一五弦琵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