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共读 第27章

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4、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个人逐句解读:

1、此段有两解,一个是讲圣人善于利用万物,一切皆为可用之资,另一个含义是,善人不居功,无论是言行动作,不留痕迹,“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做,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但所到之处皆为善境.

2、袭明,内敛聪明,圣人善救人救物,无弃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个是理想状态,如何实现?消除分别心.

3、这一句,在中华书局《老子》这本书里,漏掉了一个字,“善人者,善人之师”、这一个字很重要.(读书要仔细,编书更需要仔细啊,一字之师,一字之失?)

“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照这个理解的话,这个世界无论善人不善人,都只有善人才会利用,不善人只能沦为被使用的工具.

再看正确版本“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不一样了,善与不善互为因果,彼此成全,善人帮助不善人提升智慧,不善人帮助善人完善自我.这个才是真正的万物平等、没有差别.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圣人的辩证法,但这段文字是为了说明辩证的统一,.而真正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他们眼中,善与不善是一个,是一体,不是二,从道生一,一生二,二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一,最后要回到一.

在矛盾的统一中,才有最丰富最深刻最有层次感的美,想象一下,爱情最美的样子是不是又爱又恨? 一个国家最有希望的时候是不是既进步又充满了待解决的问题? 最美的花是不是往往都开得很短暂?

最有趣味最有魅力的人是不是缺点和优点一样多?

最值得回味的人生是不是起起落落荣辱皆备?

从这里出发,我们艺术的审美的概念和感觉就能找到,艺术一定不可以单一,单一就会单薄,甚至走向虚伪,因为真正自然的产物都有两面性,在矛盾中升华.

我们每个人,时而是他人的老师,时而会成为不善人,作“他人之资”,我们是善人和不善人的合一,所以,我们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没有需要自卑的地方,我们就是这样的存在物.

珍惜事物的两面性,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以及他人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先将不善人视为善人之资(将自己当作善人”),最后做到“善恶不分”,就是真正的圆融.

4、第四句又存在两种解释:

一种来自中华书局,意思是,不懂得利用老师,不懂得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的人就算有点小聪明,也会犯糊涂,这就是智慧的奥妙.

另一种来自顺值注解,意思却是“圣人眼中已经没有善人不善人的分别,因此不因为它是善人而贵其为师,也不因为其不善而将其将为所用之资”,这个境界是圣人的境界,虽智,大迷,及时是有些智慧的人,在这一点上也难以超越.

两种解释一对比,我会觉得顺治的胸怀气度更大,他已经体悟到了圣人能做到的无分别状态,也明白了凡人修习的困难,他会皈依佛门,真的是看透了一些事情吧.

一个人在阅读得时候最能显现自我,我想,这种读书时候的体悟,无异于最真实的自白.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人物的思路,其实也是了解很多名人的思路,看他们的书信,随笔,看他们日常的流露,远比他人的演绎来得真切.

可见,,“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謫”,几乎没有可能.

扩展内容:

意思很清晰,一解释就不美了.

一个话题:读原典如何阐释“现代意义”?

网上看到一段话,不是什么名人写的,很有启发,引用在此:

“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原典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

要了解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就该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孔子投以比对孔子本人更大的关注,让典籍从字面上孤立的文本'立体化’,让典籍包含有社会史、思想史、阐释史的内容。”[

元代学者杜道坚就曾感叹过历代的注释家都带着各自时代特定的价值观,于是金朝有金老子,唐宋有唐老子和宋老子。

我们的诸子百家这些书,被称为微言大义,但其实很像“道的容器”,每个人都往这个容器里装入自己的人生和意识形态.

老子的语言习惯,排比句,对称性,装饰性,很有拼接感,就是逻辑结构不紧凑,它不是定论,更像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启发性言论,碎片式的思维痕迹。每个人都可以有无限的想象与发挥,这个才是“道可道非常道吧”.

老子的第一句才是最正确的话,用语言承载的内容,本身就已经具有不完备性,说出来的话,就已经不是作者的原话了,它变成了别人心中的话,也因此我们才有误解,语言真是我们人类最大的隔阂.

但没有语言,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堵陌生的强.

“现代意义”是什么?其实我们阅读任何书,都是为了寻找对于当下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要发挥当下的指导作用,也需要基于经典文本的客观性,否则,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尽情启用经典,不过是换个方式肯定自己,鼓舞自己,倒不如不费劲看看鸡汤文畅销书的好,因为,经典最大的作用,在于它的原发性,普适性,以及相对的永恒真理的保有性.

又一个话题:老子与庄子,谁影响了谁?

最近听了辛易云老师讲的老子,提到钱穆先生写的一本书《庄老通辨》,里面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

老子一书写于庄子之后,理由有二:

1、老子是抽象的,庄子依然有很多具体的讨论,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先具体到抽象.

2、考古发现老子大概在战国时期,“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钱穆先生解释为这个是面对“百家争鸣”提出的思想的大一统.

老子庄子究竟谁前谁后,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

我自己的印象,一直认为庄子是对老子的发展,实际阅读的时候,庄子读了两章后,又返回来读老子,当时对庄子的感觉就是不好读,太飘渺了,太发散了,道理隐藏在寓意中,但解开寓言的钥匙却没有,我因此认为钥匙应该就是老子.

钱先生的结论,且不说是否正确,但给我一个很大的改观,原来,读书的次第是很重要的,甚至决定了你对于一本书一种思想的阐释.

我们无从判断从产生时间上看究竟是老庄还是庄老,但,我们阅读的时候,究竟是老庄还是庄老,就我目前的感受来说,先抽象,再具体、反而是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

老子无疑是抽象的,他像是给道家思想列了个目录大纲,剩下的,基于此进行补充说明,或者进行辩驳,都不是无本之木.

我顺便理解到了心经与金刚经的重要性.

读书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不可轻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补充:

老子如今已知三个版本源头分别为汉末三国时王弼注释版,据说这版是河上公所传,也是现在通行本的源头;

其次便是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考古发掘的甲、乙两版;最后便是湖北郭店楚简出土的《老子》残编。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軑侯利苍(公元前?年-公元前186年)及其家属的墓葬,包括1号墓(利苍之妻辛追,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下葬)、2号墓(利苍本人,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下葬)、3号墓(利苍之子利豨,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下葬)。由于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1951年,考古学家夏鼐到长沙考察,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判断是汉代墓葬。1972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1号墓,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发掘了2号墓,1974年发掘了3号墓。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为研究汉代初期的科技、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老子》甲、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并未分章,印证了《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通行本分为81章,极可能是受了西汉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玄生万物,九九归一”思想的影响。相比之下,帛书本较为合理。《老子》帛书甲本,字体近隶书,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写必然在汉朝建立之前;乙本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讳,必然抄写在汉高祖刘邦在位之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是用道家,那老子就是圣人,那中国会怎样?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整理稿)
《老子》——道的诗(二)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道德真经》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