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周岁啦!我们向心而生,继续乘风破浪!

时间过得真快,似乎是眨眼间,我们晴日心身医疗正式成立两周年了!

去年一周年庆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历经波折后,我们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医疗平台,能按照我们的目标、理念和使命感去进行医疗实践,主导机构的发展。那时,我感到满心喜悦地与大家分享了我的创业经历、理念和愿景。

(点击回看:晴日1周年庆:承载过去,不忘初心,再出发!

如今又一年过去了,这种喜悦已经慢慢趋于平静,我心里反而多了一份沉重。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越来越多患者家庭的诉求,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这一年来,我们的工作继续有所突破,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有很多网络主流媒体平台邀请我们进驻,为大众普及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

而我们也收获了不少“铁粉”,他们经常在评论区、后台留言区毫不吝啬地表达对我们的认可,提供宝贵的意见。

还有不少患者家长虽然未能带孩子前来面诊或接受心理干预,但通过阅读我们的文章、观看我们视频后,逐渐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他们努力改善了亲子关系及家庭关系后,孩子的病情大幅度改善,与家人更加亲密,有的甚至成功复学。更难得的是,不少家长愿意写下这些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想回看这些家长写的文章,可点击查看:【家长自述】

我们虽然没有直接对这些家长、孩子实施干预,但他们受到了我们的积极影响,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这让我们特有成就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目前能接诊的患者十分有限,但我常常说:父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的作用并不亚于、甚至可以超越药物治疗的作用。

所以,当父母们能深切地理解这个道理,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走出迷茫、无知和愚昧,并成功帮助孩子加快康复时,我感到这也是我实现使命感的另一种方式。

但另一方面,随着我们的影响力提高,越来越多患者家庭向我们求助,希望我们施以援手。

其实,我内心是很想、很想提供帮助的。我还在武警广东总医院当心理科主任时就参与过不少公益活动,曾免费救助过国内“反抑郁症歧视第一人”的袁毅鹏。而且,我出生于农村,儿时家境贫寒,我深深地知道孩子得病了,家长求医无门时是多么痛苦。

但是现实很残酷,以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目前的规模,实在没有办法为这些患者家庭一一提供帮助。这是我内心沉重的原因,每次我不得不拒绝时,都有一种无力感。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除了继续撰写文章、拍视频,分享临床突破性发现和实用性建议之外,我们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临床心理干预技术的迭代上。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一种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新干预方案:早识别、早干预,可大大提高康复率。这启发了我们,对于有轻度学习障碍、轻度情绪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心理干预的难度也较小。

(点击回看:精神分裂症不是绝症,这个“新疗法”可以让患者过上正常生活

我们正在尝试对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及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进行整合、提炼,希望开发出针对这类型患者的简易心理干预模式。

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更多青少年患者能尽早接受干预,快速康复,避免发展至重度抑郁症或双相障碍,接受心理干预的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我们也将有充足的资源援助家庭贫困、但内心积极、渴望改变命运的青少年患者!

目前,这个“简易版”的心理干预模式已有雏形,但若要真正在临床中普及的话,仍要克服很多客观困难。我们会加快步伐!

这一年中,我们对强迫症、进食障碍、人格障碍这3种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根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今天藉着周年总结,再次简要梳理,向大家分享。

第一,强迫症的背后不仅有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强迫症是精神科临床中的大难题,甚至被比喻为精神障碍里的“牛皮癣”,很多精神科医生认为这是最难治疗的精神疾病之一。

我们临床中接诊过不少合并有强迫症状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以往,我们发现这些强迫症状的背后都有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形成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害怕出错的性格。我们便以为,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就是强迫症状的主要心理根源。

但经过这一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很多有强迫症状的患者性格并不内向,反而一度开朗、自信。他们曾接受过长期、反复的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导致他们出现强迫型人格特征、发展为强迫型人格改变,并出现强迫症状。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认为,强迫症状的的心理社会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这些病理性记忆被修复后,再跟进后续在认知层面的心理干预后,强迫症状是可以快速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强迫型人格改变也得以纠正。

第二,进食障碍并不完全是成瘾疾病,其背后往往有强迫型人格改变。

我们临床上很少接诊过仅因为进食障碍而前来求医的患者,但是对双相障碍、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发现他们很多人有进食障碍症状。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

有的精神科医生认为进食障碍类似于强迫症或者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但我们发现,进食障碍(尤其是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更接近于成瘾行为,他们进食时的放松、愉悦的感受,对进食的渴求,就如同成瘾疾病中的“心瘾”。在国外,也有学者提出“食物成瘾”的概念。

那“成瘾”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也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有的患者是因为遭受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长期压抑,后来发现进食可以释放压力,体验过“快感”(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有的患者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在成长时期因为能吃、爱吃受到大人的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也是形成进食障碍的重要因素。

而这一年来我们还发现,进食障碍的背后还有一些强迫型人格的影子,有的患者甚至达到了强迫型人格改变的地步,除了在进食方面,在生活的其余方面也往往追求完美、自我施压。

这提示我们,对这些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一定要对此有所意识,寻找并修复这些患者强迫型人格改变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否则,其进食障碍可能后续会复发,又或者发展出其它症状。

第三,人格障碍的背后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及完全外归因模式。

传统精神病学及精神医学对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特征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但对于病因的探讨集中在遗传和生物因素上,对于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很少。

我们接诊的青少年患者中,虽然未满18岁,一般不能诊断人格障碍,但有的患者的人格异常或偏离的程度已经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他们实施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时,我们发现他们的人格异常背后,主要是因为遭受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积累了负性情绪,加上单纯的外归因模式,总是将责任归咎于他人,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当然,有的青少年患者其实并未完全失去自我反省能力,在其情绪平稳时,由其信任的人作出引导的话,他们还是可以进行自我反省的。

这属于我们提出的、广义上的“人格改变”,他们因为精神心理障碍而继发了人格异常,但未及人格障碍那么严重,属于人格障碍的前阶段,较易纠正。

尤其是在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MIH)时,不仅要修复他们的心理创伤,还要引导他们增强自我反省。后续再结合认知层面的心理干预时,他们很容易就能进行自我反省,纠正人格改变。

至于各类人格改变及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分析,我们后续再撰写相关文章。


最近这一年,不少接受过我们心理干预、并已经结束干预半年到1年的患者家属反馈,孩子的情绪症状不但基本消失,而且整个人变得成熟,看待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时,甚至比父母更加理性,遇到挫折时也更淡定。

这让父母和我们都非常惊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患者因为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后,产生了大量扭曲、错误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因此表现得比较幼稚、偏执、容易钻牛角尖。

但当他们的创伤得以修复,扭曲认知得以纠正,经过我们的“认知心理干预”,再结合半年到1年的沉淀后,其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这固然有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的功劳,但我们也意识到,除了深度催眠外,我们的“认知心理干预”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与主流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并不完全一样。

主流的认知行为治疗(CBT)认为,个体的负性情绪主要源于错误的观念,当错误的观念得以纠正以后,其情绪也会随之变化。因此,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师一般着眼于与患者一起寻找错误认知,一一纠正,并不断加强觉察和练习。

但这些错误的观念从何而来?根源是啥?治疗师和患者往往都不清楚,只能“对症治疗”。

而我们的“认知心理干预”与CBT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可精准地找到症状背后的创伤事件,揭露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也就是说,我们相当于拥有看电影时的“上帝视角”,能清晰地看到患者是如何在这些创伤中形成扭曲观念的。

在深度催眠下,我们引导患者释放负性情绪后,还会给予认知上的修复,为第二天的更高层面的认知心理干预作铺垫。

第二天,我们会针对前一天在深度催眠下发现、并修复的创伤,为患者进行强化的认知心理干预。

其实很多患者自己都忘了那些创伤了,又或者忘记了事发时的心理过程和细节。所以他们重新想起、并听取我们的分析时,往往有很深刻的感受,甚至有觉悟的感觉,认可度很高,也就非常容易接受积极的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如果发现这个创伤与家长的不当教育有关,我们还会对家长进行认知心理干预。他们往往很震惊,因为他们可能本来不记得这些事了,听我们一说,才马上想起,发现原来这些在他们眼中的“小事”竟然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这时的家长往往是非常震惊的,而且经过我们的引导后,马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后悔,有的甚至悔恨得当场流泪。

可以说,对比起主流的CBT,我们这种精准化的认知心理干预是非常高效的。有家长说,这触及了他们的内心深处和灵魂,心理冲击非常大,正因如此,他们愿意开始真正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这对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改善是意义重大的。

除了精准化之外,我们的认知心理干预还有另一个特点——厚度和深度。

社会上有很多心理治疗师/咨询师,但大多年龄较轻,阅历较少,尤其是缺乏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和跨学科经历。

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心理治疗/咨询行业目前收入不高,难以吸引优质人才、留住人才;准入门槛不高,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而且,主流的心理学流派和技术也长期缺乏创新、跨学科意识。

而我们的认知心理干预不但结合了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高效的心理干预技巧,还有,这揉进了我们的丰富阅历和人生感悟。这是心理干预中非常重要的。

我和催眠治疗师Lucy都有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跨学科经历,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承担着多种角色。在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我们时不时会分享自身经历和心得。若按照心理咨询角度,这叫“自我开放”技巧,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共鸣,增加信任,以便更好地扭转患者的错误观念。

即使不分享亲身经历,我们对患者进行引导时,也会传递自身的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无法避免的,甚至也是必要的。

所以,患者会受到我们的影响,他们吸收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心得,回归社会后再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慢慢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比以往更加成熟和智慧的人生态度。

当然,青少年患者毕竟还是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未来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会有意识地引导塑造越挫越勇的性格,提高逆商,做到真正的“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晴日心身医疗一年以来的总结,以及我的个人感悟。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临床中的发现和突破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希望在明年,我们晴日心身医疗3周年纪念日之时,我们能交出一份更漂亮的成绩单,离我们的愿景更近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日辉专栏】之三:抑郁症治疗的几个技术难点||渡过
精神疾病的心智化方法: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从低谷到巅峰体验,深度催眠下缉拿躁狂发作的心理真凶
孩子性格内向是天生的吗?这个案例可能颠覆你对性格的认知
为什么越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们都容易忽视这个误区
对 PTSD 患者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