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受了委屈为什么不告诉父母?问题根源可能就出在父母身上!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遭受过来自于学校和社会的创伤如校园欺凌后,第一反应往往会责怪孩子:“你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当初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啊?”,这样的困惑不少父母都有过。

在昨天的视频中,我们针对刘可“从小性格内向”进行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发现她曾在3岁时遭受过幼儿园伙伴的欺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可父母得知后非常震惊:“这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语气里带有对孩子的埋怨。

而根据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TPTIH)的经验,我们告诉父母,这很可能是因为刘可在3岁之前就遭受过来自于父母的心理创伤,导致孩子对父母关闭了心门。

果然,这个谜题在后续的心理干预“破案”了。

点击可浏览,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视频号

得知真相后的刘可母亲,后悔得眼泪直流。母亲无论如何都没想到,当时这个在她看来微不足道的事件,竟然对女儿造成了心理创伤,令女儿对自己心生抵触。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可与父母之间的芥蒂肯定不仅仅源于这个火车上的事件。他们平时对女儿的教育和沟通方式也比较粗暴、直接,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

反过来说,即使那次在火车上,母亲对女儿造成了伤害;但在后续相处中,其父母更多的是和颜悦色,懂得理解、尊重和共情孩子。那么,该心理创伤会逐渐得到修复,孩子仍然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可惜,刘可父母并没有这个意识。

我们临床上接诊过大量遇到难题但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甚至排斥父母的青少年患者,通过总结,我们发现这背后主要有2个原因:

第一,父母长期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经常对孩子怒声斥责,甚至打骂,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拒绝与父母深入交流;

第二,有的孩子一开始向父母倾诉过、求助过,但并未得到父母的共情、重视,父母更没有积极有效地去处理。

很多父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总让孩子要包容、大度,同学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等等。

有些父母则采取忽视,或者互相推诿,“你找爸爸/妈妈说去”,结果孩子无论从哪一方都得不到援助。

有些父母甚至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你被人欺负,还有脸回来说,丢不丢脸?你怎么不会打回去!”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往3个方向发展:

1)孩子可能真的打回去了,从此可能由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成为同学中的“小霸王”

2)孩子打回去了但没成功,反而被对方打了,这又会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创伤,孩子只好忍着,埋下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

3)孩子不敢打回去,也不敢告诉父母,从此面对欺凌总是忍气吞声,而且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若是女孩子遭受到性猥亵或性侵后,父母仍然采取忽视、隐忍等态度,这将对患者带来极大的、双重的心理创伤:一重是性侵带来的心身伤害,另一重是父母的消极态度对其造成的伤害。

上周,我们为大家分享的案例中,患者小琴多次遭受性骚扰,告诉其母亲后,其母亲总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这令小琴非常愤怒,一度吼着要杀了母亲。

点击回看:

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抑郁症/双相女大学生顺利康复,贪食和学习障碍竟不治而愈(上)

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抑郁症/双相女大学生顺利康复,贪食和学习障碍竟不治而愈(下)

既然孩子与父母积极有效的沟通很重要,那么当父母发现与孩子间已经有隔膜,孩子遇到打击总是不愿意说,具体该怎么办?

第一,父母要意识到很可能是自己曾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导致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深入交流,尽快学习和反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内心有很多缺失,想用爱感化她?
如何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
李依依事件|我要告诉女儿,这个社会从来就不是善良的
抑郁、双相孩子的康复之路,不能忽视学习障碍的消除,否则可能一再复学失败
和妈妈关系不好的孩子,长大后建立亲密关系有多难?| 附破解指南
徐凯文:父母之爱和祸害——对志红兄和网友们的回应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