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lack Coffee Club|No19.马修斯·儿童哲学
什么是
儿童哲学 

“真正的哲学问题,

是没有准确答案的哲学问题。” 

黑咖读书范儿, 

读书,

提问,

寻找答案,

发现更多问题,

读更多书

……

黑咖啡读书范儿

第十九期:2016年5~6月

(向上滑动,查看共读大纲)

一、本期共读书目:

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

《哲学与幼童》

《与儿童对话》

《童年哲学》

延伸参考书目: 

森林大熊

绿野仙踪

公主的月亮

小熊维尼

爱丽丝漫游奇境

青蛙和蟾蜍系列

一片叶子落下来

夏洛的网

不老泉

二、共读目标

(一)了解马修斯儿童哲学的主要思想,比较马修斯与皮亚杰的不同。

(二)了解观察儿童文学作品的哲学视角,思考如何与儿童开展哲学对话。

(三)思考“哲学乃是童年的理性重建”的内涵,比较成人与儿童在哲学表达上的差异。

本期主持人:阿佛

拾贝撷英(均为节选):

小  鹂

其实在这本书谈到并研究的哲学家的童年观、皮亚杰和哲学、儿童权利、童年与死亡、儿童文学和儿童艺术等多个内容中,出于职业习惯和职业偏向,我最感兴趣的是儿童文学这个话题。就哲学范畴下的儿童文学,我有几个追问:

1、罗斯认为,使成人与儿童在儿童文学里不可能发生联系的那种东西,是成人与儿童之间所存在的“鸿沟”。那么我想问,今天为儿童写作的成人作家们,是否就是找到了跨过了那道鸿沟的秘密通道?

2、还有一条也十分重要:“儿童小说将儿童定位为其创作过程的旁观者”,“其目的在于引诱儿童上当,而毫无愧怍。”那么像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詹姆斯·瑟伯[JmamesThurber]的《公主的月亮》,这本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作者说“这篇故事异想天开地谈及感知的错觉,尤其是月亮外观上的大小尺寸。”儿童还是旁观者么?

3、成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是像作者说的“儿童读物无疑能经常勾起成人对童年的乡愁”。这乡愁会以各式各样的面目呈现。它可能是对自己童年的怀旧—或许,回忆童年所听到的一个故事或类似的故事便能诱发乡愁。或者,故事里的角色和境遇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这也有可能带来乡愁。或者,乡愁只是对一个更为淳朴世界(儿童的双眼看到的或呈现的世界)的渴望。 从这个观点看我所熟悉的殷健灵的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到位!

读了《与儿童对话》和《童年哲学》两本,为马修斯精心准备的哲学课深深吸引。如果当初上小学的时候有这样一门课,所谓的"逆反期"也不复存在,那只不过是孩子在挣扎着培养他们自己的思维自信而已,如果大学期间除了学前教育的种种专业课程,还有老师给我们讲讲怎么和小朋友聊天,并像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现在的幼儿园教师的脑子里也不会只有理论和教案,一定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说皮亚杰所关注的儿童更多在心理层面,感觉、记忆、认知......那么马修斯关注的更多是孩子的哲学和精神世界,而我认为,这些是离幸福感最近也有可能让小朋友接近幸福的东西。现在中国的教育观念仍然受皮亚杰思想影响较多,加上中国的爸爸妈妈易焦虑,易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使得大部分小朋友的成长还笼罩在深深的功利主义气氛中,这一点在我做绘本编辑的一年多时间里感受特别深......比如,我永远不能在第一时间想到最适合自己做的书的广告词,在我眼里,绘本那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和那点滴的珍贵的美在很多爸爸妈妈眼里,如果不能成为成功的基石,不能塑造完美的性格,不能纠正什么坏习惯坏毛病,就是没有意义,不值得的。我想,这两本书对我的意义也在这里,读马修斯在儿童哲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我更加深入地探索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会把它们消化吸收,成为做绘本,解读绘本的永续动力。

三三妈妈

学习经历跟哲学不算沾边,所以封面的图画应该是大众哲学范畴,据此推测,分别是:房间里的大象(哲学与幼童);坚定的锡兵(与儿童对话);薛定谔的猫(童年哲学)。房间里的大象映射的是对本来存在的东西视而不见坚定的锡兵来自安徒生童话,带有宗教与哲学意味,而薛定谔的猫则反射出设计师潜意识对于儿童与哲学这个命题的模棱两可和质疑?

都只是猜测,不过蛮好玩的。至于《哲学家与儿童的对话》封面感觉就是敷衍了,图画内容介于好玩和对内容的牵强附会之间,并没看出什么实际意义。

接下来说说我对于哲学和儿童的看法: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所有学科一样,都是后天形成的。而人的思考,却是自从人类的本初就存在着的。伴随着思考产生了哲学的萌芽。按照复演说理论,个体的成长与人类的发展是有相似的轨迹,按照这一说法,人类的本初也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最初状态,也就是儿童。我们可以说,儿童的存在远远早于哲学,而儿童和哲学,都存在于人或人类的起点。假如婴儿会思考,假如我们能够听懂婴儿的话语,也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言论远胜于哲学巨擘。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像某些童书中写的那样,孩子们从出生之前就带着某种责任?《走进生命花园》里,将孩子看成早已看穿人间悲苦,却依然选择出生的勇士。有人会把思考这些当成是一种钻牛角尖的神经病,其实不然。这正决定了成年人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应该更多地保护童真,并激发潜能,还是按照成年人认为应有的模式来教育,改造和塑型?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随着个体人的老去,在老人身上慢慢又会出现儿童的某些特质,俗称“老小孩儿”。这是否意味着,在不知多远的将来,人类社会老化之时,我们的社会也会重现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呢?

权当做抛砖引玉,等着看各位的大作啦,哈哈哈。

空桐:

回二楼的三妈:我的作业正想从这个角度讨论,即儿童生而为哲学家。按捺不住先回几句。一、哲学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二、人类的大脑存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结构,即大脑结构造就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三、生物的进化是基因的进化、而人类的进化是文化基因的进化

回空桐:

1、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是孩子的遭遇,那意味着创立哲学这门学科的科学家还困于自己的童年当中?

2、物质影响精神,但不能说物质创造与决定精神,精神本身也有存在的本质。

3、前半你所述进化是物质的进化,后半是精神的进化?我更倾向于后半和前半二者兼有。

以上为黑友深井冰对话日常……

旺妈:与四个各差两岁女孩的哲学对话

一、什么是思维?

6岁:思维是不要乱蹦乱跳,像一只猴子,思维是像公主一样的。

8岁:思维就是脑子;

10岁:思维就是一个人的思想;

12岁:想的东西啰!

二、字与字义之的关系是什么?

6岁:字和字义没什么关系吧!

8岁:部首,比如表示金属的字很多金字旁,看字的样子可以知道意思;

10岁:因为字的组成和字义有关系;

12岁:总不可能有没有字义的字吧?

三、什么是梦,它们藏在什么地方?

6岁:梦是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在白天或在晚上出现的一种东西,有些很可怕,有些不可怕,有些很搞笑,有些不搞笑,但是我们还在睡觉,

8岁:梦就是人睡了但脑子里存有早上很兴奋的心情,就会做梦,梦藏在脑子里;

10岁:梦就是你总是想到的东西,他藏在你的心灵里,比如我常常想到哈利波特,我就会经常梦到他;

12岁:白天做的事情,晚上睡着后会结合起来给你看。或者睡觉之前想的一些东西会梦到。但你不一定只从一个角度来观看梦。它们藏在脑子里,但是为什么这就意味着它们不是真的呢?

四、什么东西是已经被意识到的,什么东西仍是潜意识的?

6岁:我潜意识到了潜水艇在海里;

8岁:痛是已经被意识到的(前两天刚脚痛过),潜意识是什么意思?我自己觉得上太空是潜意识,宇宙是潜意识。

10岁: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可怕了。死亡是已经被意识到的,死亡后的结果是潜意识的;

12岁:眨眼睛是潜意识,一般要思考的就是有意识的。我拉琴可能是潜意识。(正在练琴)

我绝对不吃番茄

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一个好奇宝宝,或者是“十万个为什么”宝宝。每一天,甚至每一刻他们都有数不清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孩子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开始,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不需要像教育专家,或者心理分析专家一样去分析评价和斟酌,他们需要的是用心,用爱,用语音和语调去传递一个个温暖,支持,鼓励,甚至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的提示。是真正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或者故意俯下身体去对话。有时候,甚至我们还能跟孩子一起学习,跟着孩子成长的脚步,从他们身上学单纯看问题,直击问题的核心,或者委婉表达爱和需求。

米菲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哲学思考能力呢?我想,最主要的一点是父母能够站在和孩子相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考虑问题,能够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第二就是能够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间,共同的体验,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游戏,在共同的参与各种活动中间来发现共同的话题。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作为成年人,首先是不能回避,能够用自己的知识,理解儿童并给予回答。最根本的,成人不能够故作知识渊博,以此吓退儿童的求知欲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些问题,可以坦率地讲,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起来求知。

将儿童看作探究伙伴来尊重,这是成年人向儿童学习、进而帮助儿童培养哲学思维的必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成年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因为要担当对儿童的养育、教育、保护的责任,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以至于无法赏识儿童对成人的贡献。儿童给予我们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之一,便是崭新的哲学视野。对于那些儿童天真的思维、我们自以为不成熟的思想,也许恰好比我们在教育目的中寓舍的成人水准来得更开放,更深入。

     马修斯指出,《童年哲学》所致力的儿童观的进步,不只是为了解放儿童,而且也是为了成人自己的解放。

果  妈

       为什么要读哲学啊?

……做哲学是认知上成熟的表现,还是认知上不成熟的表现?

这个问题不是我提的,是作者在书中提的。当然和其它问题一样没有答案。(“有答案的是科学”)但是我还是很想知道。

艺术之上是哲学,这话说的没错。我们缺少的不是知识,不是技术,我们缺少的思考。发现真实的自我,唤醒沉睡的心灵。

这次共读,是一次灵魂上的交流。

深圳小刀:童年哲学的价值

和预想的不同,马修斯的童年哲学,并非要描述一种儿童或童年特有的哲学体系(观点或视角),他努力想要展现的其实是这样的一件事实:儿童曾经、正在、而且能够思考哲学问题,他们观察问题的敏锐眼光和直达要害的感受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认识到并承认这一点,不仅对于尊重和解放儿童,而且对于解放成人,皆可谓意义深远。

换句话说,马修斯的童年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主流观念中对于童年形态的认识:儿童是什么?儿童能够做什么?选择从哲学的角度来切入,当然首先因为哲学是他的专业。而从儿童的日常对话深入到对儿童与哲学关系的考察,其潜在的背景或是一般观念中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判断,以及专业研究领域(如皮亚杰的发展认识阶段理论)对儿童认知能力的结论——马修斯认为,他所看到的儿童能力的实际状况是另一种情形。由此,童年哲学研究产生了其存在的价值。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要发展到最高的“形式运算”阶段,才能自如地处理脱离了具体对象的语言概念。而哲学所处理的,似乎正是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个体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它所使用的语言也以抽象的概念居多。所以在普遍的观念中,儿童与哲学有相当的距离。或者说,一般认为儿童不具备处理哲学问题的认知能力。

……自然,马修斯必须面对这样的质疑:他在儿童身上所发现的“哲学”,是否仅仅是儿童出于经验的缺乏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天真而已?它可以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吗?马修斯记录了大量与儿童的对话,通过其中涉及的哲学命题,与成人世界严肃的哲学研究进行类比,以此说明:这就是哲学,而且是更清新、更透彻的哲学。童年哲学中所展示的力量,往往是成人世界已经失去的能力。

玳  玳

    第三章有一个例子给我印象特别深。作者马修斯的学生给7岁的迈克尔读了一段《纳尼亚传奇》后,两人进行了三小时讨论,涉及许多哲理性主题:邪恶和邪恶之源、宇宙是否无限、一个无限的宇宙内部不存在绝对位置等。7岁!我惊叹!但读来是再合理不过了,7岁童的这些讨论乃来源于生活经验——不久前在法国旅游迷路的经历“让他类推出宇宙中没有绝对固定的位置,因此无法确定一件事的具体方位,只能勉强以相对的方式确定方位”。作者后来补充道,他心智算超前发展,可能和他母亲是计算机科学家、父亲是数学家有关。读到此,我内心点头:遗传和父母的影响多么重要。而作者接下来这句更让我内心点头如捣蒜:“更重要的是,他愿意开诚布公地和成年人交流,说明他的谈话一直是得到身边人的尊重和重视”。非常赞的态度!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思考哪怕是看似稀松平常、甚至荒诞不经的想法,成人应当有这样的儿童观。

朵米妈:猫头鹰何时起飞

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密涅瓦,是罗马神话的智慧女神,栖落在她身侧的猫头鹰,因而成了智慧的象征。

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据说进过高中课本,解释的大意是说,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旭日东升里鸟儿的振翅翱翔,那么哲学则更像黑夜将临的薄暮,猫头鹰悄无声息的滑入未知的世界。

这个思路其实在东方也有。

庄子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混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有人将古希腊文明比喻为人类童年的黄金期

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如果我们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把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拉出一条宽幅,我们会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希腊、印度和中国,大家思考的问题竟然都差不多。

就在这几百年里,这几个地方不约而同的产生了自己的哲学,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的《奥义书》与至今仍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印度教和佛教思想;中国那时候正是流派分立的春秋战国,争奇斗艳,百家争鸣。

这是否可以说,这个关键的轴心期,正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童年期呢。正如儿童发展有不同的敏感期,而这个轴心期,是否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哲学思想敏感期呢?

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哲学正日渐成熟恰恰相反,时至今日的人类文明,甚至很难界定他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运营地球的能力和规模愈演愈烈,但这恰如倏忽开凿的七窍,似乎光明日盛,实则死期将至,更遑论哲学思想上对几千年前的先人们的突破了。

这其实和人自身的发展又何其相似,正如马修斯所说,青少年甚至成人未必比幼童拥有处理哲学问题更适当的成熟水平,而幼童的哲学评论和提问甚至成人也难以匹敌。也许文明演进带给我们在物化环境中逐渐成熟的掌控力,反而会进一步导致我们内在精神世界的贫瘠与匮乏,麻木与呆滞。

也许,反观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其实更应该多一些觉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等待。

空  桐

一,哲学起源于提问
米利都的泰勒斯问“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中国的李耳问“什么是道?”这二者是一个问题。但他们却从两个思路来给出。
思路一:世界是可以理解的。思路二:世界是荒谬的。

……然而令哲学家始料未及的是,量子力学的“观察者佯谬”(薛定谔的猫佯谬、EPR佯谬[爱因斯坦、波尔多斯基和罗森对于粒子间的超光锥作用假说]、贝尔粒子自旋佯谬)后,他们的宇宙也变成了李耳的“道可道非常道”,以及乔达摩·悉达多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荒谬的简单即美”。两种思路合二为一了。

二,复演论(略)

三,人为什么要问为什么
前额叶对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和调节。已知的前额叶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尤其是时间知觉和逻辑、道德判断等功能,对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意识最初的认识是不明确的,仅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即“我不是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渐渐发展为认识到自己是“与周围环境、与别人所相独立的个体”。随后渐渐发展为明确的自我意识,即引入了自我概念,清楚地认识到“我是一个人。”

而当前额叶逐渐发展出判断的功能,此后概念之间的连接形成时,儿童不会马上接受它,而是开始提问,为什么成为其使用率最高的词汇。自我从对自己的简单标签变为对“我是谁”的追问。这也使得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完善,思维模式从直觉变为到对直觉的审视。不仅是对自我的问题,儿童会在这个阶段对几乎一切提出问题。

“概念”区分自我到“故事”区分自我阶段,儿童渐渐会从概念思维转为情节思维,如果在这个阶段中大人对其提问采取漠视态度,会使得儿童的概念思维陷入休眠,甚至一生都不会被重新激活。
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的儿童都是哲学家,而所有的哲学家也都是不肯长大的儿童。


竹竹丢

《与儿童对话》是我看得最过瘾的,也许是因为里面更多的例子是马修斯自己的教学实践故事。他的这种方式也很特别,把哲学问题融于故事,然后引发孩子的讨论,最后再把孩子讨论的观点写进给故事里。这让我想起我初中时候的历史老师来,他上课,从来不按课本来,都是天花乱坠的各类故事,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串入其中,虽然他的学生考试能力比不上楼上另外一个老师的学生,但他的课是最受我们欢迎的。故事的力量多么强大啊。

…… 说起哲学问题,我能记得比较清楚的我小时候所想过的大概是两个,都是关于这个世界、宇宙究竟有多大,究竟是怎样运转的。小时候大概是从哪儿看到说什么天空无边无际,我就想,它总要有个边儿吧?我一直追一直追不就追到它的边儿了吗?我向妈妈求证,她说“就是没有边际”,我仍是困在自己的思绪里,一直觉得怎么可能呢?然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第二个是,我有一天忽然发现,诶,我走的时候太阳在移动,我停下来了,太阳也停下来了;我走一下、停一下,然后确定了自己的论证。并且为世界上的其他人担忧,如果我停下来不走了,那么其他人怎么能见到太阳呢?这个世界会被毁掉的呀。

这次共读,最大的收获或许是,慢慢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候对于与哲学有关的话题的思考。以及,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不那么生硬地打断、终结孩子的思考。


火棘果子

Q:我们怎么能保证,儿童作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判断?如果孩子利用法律,获得的结果其实对他并不利,怎么办?

A:何为“正确”?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不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对自己“有利”的判断。在孩子判断之时,给他陈述各种选择会带来的客观结果,是成年人应该做的。

Q:且不说有些事在没发生之前,连成年人也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如果陈述了各种选择会带来的各种客观结果后,儿童依然决定选择“错误”项,还是尊重他的选择吗?比如,孩子要吃糖。成人告知:吃糖之后会长蛀牙,会牙疼,孩子依然要吃,该如何?让其像成年人一样,承担错误选择的后果吗?

A: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孩子是否有相关经验。比如说蛀牙会牙疼,如果孩子没有相关经验,意识不到其后果意味着什么,可能会选择错误的后果。如果孩子真正明白后果,也许会更容易作出“正确”决定。

Q:经验需要从经历中获得。这是否表示经验不够就不能作出“正确”决定?这样是否不能达到作者所说“越小年龄获得权力是社会推进方向”?以及,如果有相关经验,知道后果还是要做错误的决定,该如何?


田鼠阿佛

哲学不是简单的数学工具,而是复杂的思考过程。用哲学方法永远无法得出唯一解答,但可以无限逼近正确的目的。

举个例子: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比喻为一个圆形,把手头已经拥有的各种理论工具比喻为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我们可以用一种理论工具(图形)来重新描绘解释对象(圆),也可以用几种理论工具(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来描绘对象(圆)。进行理论解释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清楚,很难达到百分百复原,借助多种理论工具,可以无限逼近。这,应该就是哲学思考方式在认知中的价值吧。

具体到对儿童的理论思考,经验论、内在论和重演论,各取所长,综合起来,就是对儿童观念的综合描述。

……【儿童哲学是成人定义的】

无论儿童是否采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儿童只是单纯的思考。成年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对儿童的思考方式进行定义。所以,“儿童哲学”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成人的思考结果,是成人定义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成长而来的。童年是生命必须经历的特殊时期。从个体生命的经历过程而言,儿童是成人之父。没有健全人格充分发育的童年,很难想象成年后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照童年,就是关照生命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本期参与16人,全部按时完成读书笔记,特此纪念。


【TED演讲:儿童哲学:激起对学习爱的火花】




黑咖啡阅读书单~

No1.《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儿童文学)|No2.《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理论著作)|No3.李欧·李奥尼+《共读绘本的一年》(图画书)|No4《安德的游戏》(儿童文学)|No5.《挖开兔子洞》(儿童文学)|No6.百变小红帽(理论著作)|No7.纽伯瑞大奖&《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儿童文学)|No8.《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理论著作)|No9.《亲爱的天才》(理论著作)|No10.《书、儿童与成人》(理论著作)|No11.《安徒生童话》(儿童文学)|No12.《格林童话》(儿童文学)|No13.《儿童心理学》(理论著作)|No14.约翰·伯宁罕作品共读(图画书)|No15.《童年的王国: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教育方式)|No16.“卡尔维诺作品选读”(儿童文学)|No17.《儿童的世纪》共读方案(理论著作)


小学至初中推荐书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与哲学
儿童哲学的意义
儿童哲学(3)
哲学思考是人类的天性么?
1131叶宁远:幼儿园儿童哲学思维发展何以可能
从小培养《哲学家小孩》,收获更自由快乐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