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一)

这是些涉及汤感审美本质的元问题,其实早该讲了,拖到现在是因为没找到下嘴的地方。直到又系统地梳理了一遍美学理论,才又动了这个念头……

会比较琐碎,——但就这么琐碎了,怎么地吧!!

汤感审美

“开汤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汤感审美”,那就先说“汤感审美”。

汤感审美,指纯粹基于汤感体验的审美过程。其中包括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相对次要的视觉等感知,感知主要发生在口腔与鼻腔。

这只是“感知”,那何为“审美”呢?借用康德美学理论中的概念——美是脱离了功利性、实用性的愉悦感受,而审美就是分辨、捕捉、获得这种愉悦感受的过程

概念的明确使得我们可以辨别什么不属于汤感审美范畴:

· 以解渴、养生为目的的饮茶不属于汤感审美;

· 品饮中进行的溯源审评工作不属于汤感审美;

· 诸如空间、服装、器物、饰物、配乐、吟诵、舞蹈等一切因素,一旦与所呈现汤感不匹配,则也不属于汤感审美范畴,甚至干扰了汤感审美。

最后补充一个重点——汤感审美,首先要求茶汤具有审美价值

审美的内向性

任何一种文化产物都带有相应的文化特质。法国路易十四当政时期沙龙文化风靡,其标榜的格调、品位,或者说阶级特征,洋溢着强烈的展示、炫耀的外向性目的。而远在万里的中国,其文人风雅则是在追求“收而藏之”,秘不示人。如此巨大的不同,源于中国文化更注重于审美的内向性本质。

审美,本质上是个人的主观活动,很难客观分享。而这种感受是真切的,并且有高下之分。而能分享的就只有经验过程,但越优质的经验资源越稀缺、越珍贵,这就导致了中国审美体系的内向性——重在个人感受,而不屑示人。茶之汤感审美具有明显的内向性特征——追求个人的汤感体验,而非将这种体验喧而周知

唐茶虽隆重繁缛,但毕竟“茶粥”,非真味。宋明以降,渐得真味,反倒更多是《听琴图、《烹茶图这种隐逸山林溪边的茶事情景了。描写市井茶事只有一幅《斗茶图》,然情致意境高下立判。这就很说明问题。

这种意识的一个极端便是——独酌,一个人喝。当然,前提也是能够呈现出品饮价值。所以只好众饮而不识独品之乐者也还未上升到汤感审美的高度

可见,汤感审美是一件很私人、很内观的事情。顺着这个思路下去,一些纯粹的茶会直播就有些不伦不类,“不知所云了(这事儿我也没少干)。

审美的同构性

之前讲过人类具有共情、联觉的能力,再加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过程中便会产生很多感受与意象感的共识,——这就是所谓审美的同构性。你感觉这口汤感缠绵悱恻,跟你同一认知层面的人大概率也会认同;他感觉这口汤感气势如洪,你很可能也这么认为;我喝这口茶有霉变倾向,那大家基本上也都会吐掉。

同构性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基础上的,这也是汤感审美与其他审美形式建立同构性的基础。

为何饮而赋诗,

为何饮而起舞,

为何饮而高歌,

为何饮而泼墨,

为何饮而唤茶做知己……

皆于此耳。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味 · 道:迷宫
开汤哲学:夏秋之交的汤感变化

申瑞老师
(开汤品鉴教学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含蓄美
我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的界定
研究||李泽厚:《美学四讲》二“美”
论述百练:美学四讲/文艺心理学
写到风流除便休——趣话摄影5
喝普洱茶的高阶感受:喉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