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品德与社会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一、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而言,我们可以把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爱为主题,向学生渗透爱的教育的。
如三年级下《家人的爱》,《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四年级上《让爷爷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四年级下《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2、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
如四年级上《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我们的身体》。
3、培养学生行为能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如三年级上《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做学习的主人》。
4、向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渗透的。
如五年级上《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生活中的民主》,五年级上《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中部分内容等。
5、让学生了解简单历史、地理常识的。
如五年级上《江山多娇》,《祖国多辽阔》,《祖国的宝岛台湾》。年级下《蔚蓝色的地球》,《我们的地球村》等。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小学品社课程中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在品社课教学中选择适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爱、珍爱生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品社课,可以采用故事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讨论研究法、角色体验法等教学方法。而知识性较强的一些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搜集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交流汇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对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各种教学方法可以是交互使用的。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感悟到的,现将品德与社会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一)故事喻理
   这是品社课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讲故事时,除了可以使用教材里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通过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思考,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要注意从故事中挖掘道理。
在教学五年级《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单元时,我就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讨论并续写书中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听故事,讲古今中外诚信的故事,以及续写书中故事等方式,明白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学书中故事(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这时,船夫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渡过难关。”年轻人看着七个背囊思来想去,最后把“诚信”抛进水里……)——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出来——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续写故事:年轻人将诚信扔掉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2、教师讲故事——明理
3、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故事——交流——明理
在这一单元教学时,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故事,可以说是这些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而且每节课学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情境渲染 
 在教学中通过故事、音乐、语言、画面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在创设的特定课堂环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激发道德感悟,促使品德内化。
   记得曾经听过《美丽的生命》一课,教师采用的情境渲染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美丽,从而教学学生珍爱生命。教师首先出示了一段课件,展示有生命存在的生机勃勃的美丽的世界的景象,接着话锋一转,让学生想象假设现在地球上的花枯了,草谢了,动物都灭绝了……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配以一段音像,凄惨的音乐,悲凉的景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样,在课件的最后再配上一段震撼人心的文字,学生从所看到的情境中明白了世界没有了生命将会是多么的凄凉,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角色体验  
   要让课堂活起来,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的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让孩子获得体验,通过角色的体验,产生学习兴趣,感悟道理,强化“知”、“行”统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感受残疾人行动的不便,有的教师采用让学生蒙住眼睛找座位或者玩贴鼻子的游戏,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一只手收拾书包、系鞋带等,这种体验旨在引得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这样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生活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得到了情感的深刻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以说亲身的体验比教师的说教要有效地多。
   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戴“布眼镜”和“纱眼镜”的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眼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首先让学生戴上布眼镜书写自己的名字,当学生拿下眼镜看到自己写的名字如此难看时,学生明白了眼睛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有让学生戴上事先准备好的“纱眼镜”,让学生戴着纱眼镜把大屏幕上出示的家庭作业抄下去,学生自然看不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白了近视眼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知道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位教师做到了教育无痕,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四)以情激情   
人的情感是有感染力的,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共同体验,在品社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动,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感动。”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掌握以“师情”激“生情”的教学技巧,用感人的话语、传情的眼神、恰当的手势创设情境,才能鼓舞学生,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共同创设和谐、融洽、符合教学大纲需要的感情氛围,变单调、空洞的说理为情真意切的实例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如在教授《我爱我的家》一课的第二个环节“我想我的家”时,我先播放《我想有个家》的音乐,创设家的氛围,然后我说道“老师也有想家的时候,下面听听老师想家的故事吧”。一曲动人的乐曲,激发了学生对家的情感,一个熟悉的话题,诉说这倾诉不完的思家之情,老师把自己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话题和感想,起到了以情激情的目的。
如在教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我很有感情的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运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本教学里。所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恰当地选取了一些台湾风光画面,截取了几段国家领导人关于台湾问题讲话的视频,激发了学生对台湾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又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次》一课时,利用多媒体介绍汶川地震中那个被截去一条腿的勇敢的爱跳舞的小女孩李月的故事时,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
   类似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我们经常使用,如在教授《家乡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地球村》,《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等课时,我们将其中的一些景色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美景不是我们用语言能描述出来的,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条件所限,也很少有人亲身去体验过,所以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去领略祖国的,世界的美丽风光,会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
(六)参观访问、社会调查
要想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接触社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的教学方法就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参观访问法可以与学校的大队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有目的的通过活动掌握知识,提高认识。社会调查法可以由老师带领、家长带领、也可以自己独立去完成。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授四年级上《安全地生活》这一单元时,刘红艳老师带领学生到消防中队参观,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在教室中枯燥的讲解要有效的多。
   在教授《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可以让家长带领学生实际去调查一下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应当注意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查前的辅导,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
(七)讨论明理  
   孩子在面临道德两难的时候,就要进行道德选择,这也是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时机,所以,讨论、辩论也是品社课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这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辩论等方式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
   在教授四年级上《钱该怎样花》一课中“我想要与我能要”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是我想要的,哪些是我能要的,有些东西为什么想要而不能要。通过学生的辩论,使学生明白了我们平时花钱要有计划,要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同时明白了家长赚钱不容易,我们要学会节约。
   《品德与社会》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品社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们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德与社会听课心得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学会拒绝》微课程设计方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品社全册教案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一点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